跳去內容

潘能敬堂

出自維基百科,自由嘅百科全書
(由能敬堂跳轉過嚟)
潘氏祖祠
能敬堂
主祀潘氏歷代先祖
家族信息
家族龍溪潘氏
起源福建同安
修建史
始建1776年
方位
地址廣州市海珠區潘家祠道1、2、5、6、8、10、13、13-1、14、15號[1]
朝向坐北向南
現時尚存
經已掛牌
登錄名同福西路潘家祠
等級廣州市歷史建築
GZ-03-0039
登錄時間2016年1月20號

潘能敬堂粵拼pun1 nang4 ging3 tong4),又叫潘家祠pun1 gaa1 ci4),堂號能敬nang4 ging3),係十三行同文行潘氏家族嘅祠堂,喺廣州河南龍溪鄉日生社栖柵巷[1] 。潘家祠保留咗部分閩南建築嘅特徵,係建築藝術史上廣府閩南地域文化融合嘅典型代表[2]。2016年,潘能敬堂被列為廣州市歷史建築

潘能敬堂(最外圍)

歷史

[編輯]

開基建祠

[編輯]

清朝之前,潘家祠嘅所在地係一片田塘草埠[3]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同文行處於全盛時期,行商潘振承用一部份商業利潤喺廣州河南南溪西岸買落三百畝土地,起名叫龍溪鄉,起住宅同祠堂。潘振承嘅籍貫係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積善里明盛鄉白昆陽堡栖柵社,就將祠堂所在嘅巷起名叫栖柵巷,表示自己唔會忘記祖宗[1]。同文行潘氏家族另有潘氏家廟一間,喺龍慶坊北約。

潘能敬堂(最外圍)

家道衰落

[編輯]

鴉片戰爭之後,潘振承家族從第四代開始,無咗外貿生財嘅優勢,一度出現咗家道中衰嘅跡象,甚至有子孫賣咗族人公有嘅祭田,重諗住賣埋間祠堂。好彩後嚟,族裡頭有德高望重嘅長輩出面阻止祠堂變賣,重救返因為族人賣祭田未交稅而畀人拉咗嘅長房兆鑾公[3]

建築

[編輯]

祠堂坐北向南,原先佔地5000平方米,長度同闊度都有七十幾米,而家剩返600平方米。祠堂建築整齊雄壯,有三四層樓咁高。祠堂總體佈局分成三路雙護厝,即係中間三路,左右兩邊係「從厝」,有後樓,格局同閩南地區傳統大厝佈局基本一致,印證咗潘振承「不忘先人」嘅講法[3]。祠堂由前廳、正廳同兩邊偏房組成。另外有放先人牌位嘅祠廳一間,對面曾經係祠堂嘅正門[3]。原嚟能敬堂嘅大門口經過拆除改建,門口嘅一對石獅亦都搬咗去近住海幢寺北門嘅碑廊[4]

祠道界碑

[編輯]
潘能敬堂祠道界碑

祠道界碑有兩塊,打棟寫住「潘能敬堂祠道界」,一塊喺栖柵街街口(龍溪首約55號門口[3]);另一塊喺栖柵街另一邊,塊碑有一半埋落地底。

族譜

[編輯]
  • 《河陽世系龍溪潘氏族譜》
  • 《廣東省廣州府番禺縣茭塘司河南龍溪鄉日生社栖柵能敬堂潘氏族譜》,民國九年(1920年)刊行

[編輯]
  1. 1.0 1.1 1.2 東十三行之一:同文行行商潘啓其人。中國評論新聞。原著喺2020年9月8號歸檔。喺2015年8月9號搵到
  2. 華西二期潘家祠紅磚洋樓騎樓老街區都要保快報。新快網。2011年11月17號。原著喺2014年9月7號歸檔。喺2015年8月9號搵到
  3. 3.0 3.1 3.2 3.3 3.4 溪首約:看盡行商興廢事方日報。南方網。2014年10月14號。喺2015年8月7號搵到
  4. 華西歷史文化之潘家大院珠區政府網。海珠區南華西街道。2013年4月18號。喺2015年8月7號搵到{{cite web}}: CS1 maint: url-status (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