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去內容

萬神廟

出自維基百科,自由嘅百科全書
萬神廟
起好c. 2 century 喺Wikidata改呢個
國家意大利 喺Wikidata改呢個
位處政區羅馬 喺Wikidata改呢個
地點Pigna 喺Wikidata改呢個
宗教天主敎 喺Wikidata改呢個
教區天主教羅馬教區 喺Wikidata改呢個
建築師Apollodorus of Damascus 喺Wikidata改呢個
獻畀聖母瑪利亞 喺Wikidata改呢個
文化culture of ancient Rome 喺Wikidata改呢個
材料石屎 喺Wikidata改呢個
用途museum building、Roman temple、Catholic church building 喺Wikidata改呢個
35 米 喺Wikidata改呢個
54.5 米 喺Wikidata改呢個
43.3 米 喺Wikidata改呢個
面積2,000 平方米、1,500 平方米 喺Wikidata改呢個
地址Piazza della Rotonda, 00186 Roma RM 喺Wikidata改呢個
郵區冧巴00186 喺Wikidata改呢個
建築風格ancient Roman architecture 喺Wikidata改呢個
每年訪客30,000,000、1,737,735、9,330,835、8,955,569、972,714、4,926,809 喺Wikidata改呢個
遺產名Italian national heritage 喺Wikidata改呢個
面積2,000 平方米、1,500 平方米 喺Wikidata改呢個
https://www.pantheonroma.com/ 喺Wikidata改呢個
萬神廟嘅位置
Map

萬神廟英文Pantheon)係位於意大利羅馬嘅一棟建造於古羅馬時期嘅建築。 萬神殿(意大利語:Pantheon,拉丁語:Pantheum),又譯萬神殿潘提翁神殿,位於意大利羅馬,係一座古羅馬時期嘅宗教建築,後改建為教堂。公元609年,東羅馬帝國皇帝將萬神殿獻給教宗博義四世,後者將佢改名為聖母與諸殉道者教堂(Santa Maria ad Martyres),呢個亦係今日萬神殿嘅正式名稱。由於其完美嘅古典幾何比例,萬神殿被米開朗基羅譽為「天使的設計」。

萬神殿始建於羅馬共和國向帝國轉變時期(約前29-19年),屋大維嘅副手馬庫斯·阿格里帕受委託修建了一座早期神廟。後於公元80年焚毀。圖密善皇帝修復後又於110年左右焚毀。120年代,由亞德皇帝重建。

呢座建築總體呈圓柱形,喺山牆下有一條由大型花崗岩科林斯柱組成嘅門廊(一級有8條,後面有兩組四條)。一個長方形嘅前廳將門廊,同圓形嘅大廳連接起來,圓形大廳位於一個帶圍堰的混凝土穹頂下,中央有一個寓意通向天堂的圓形開孔。萬神殿嘅穹頂喺建成近兩千年後仍然係世界上最大,無鋼筋混凝土穹頂。半球體嘅高度同內圓嘅直徑相同,有43米(142英尺)。

萬神殿係保存最完好嘅古羅馬建築之一,在很大程度上係因為佢一直被持續使用。自7世紀以來,萬神殿一直被用作一座教堂,專門供奉「聖母和殉道者們」 (拉丁語:Sancta Maria ad Martyres,但非正式地稱為「Santa Maria Rotonda」)。萬神殿前嘅廣場被稱為羅通達廣場。萬神殿係國家財產,由意大利文化遺產及旅遊部通過拉齊奧馬球博物館管理。2013年,參觀萬神殿嘅人數超過600萬。

萬神殿巨大嘅圓形穹頂單元,帶有傳統嘅神廟門廊,喺古羅馬建築中係獨一無二的。而且,喺古典復興時期,佢成為咗一個標準樣板,並被後來嘅建築師多次借鑑。

歷史

[編輯]

萬神殿始建於公元前27年的羅馬共和國時期,該廟由屋大維的副手阿格里巴所建,為的是紀念屋大維打敗安東尼和克利奧帕特拉。相傳這座最初的廟宇在公元69年12月19日被大火焚毀,直到公元125年才由喜愛建築的羅馬皇帝哈德良下令重建。上邊的銘文刻着M·AGRIPPA·L·F·COS·TERTIVM·FECIT(盧奇烏斯之子馬庫斯·阿格里帕在第三次擔任執政官時所建),但已很難考證這部分是否來自阿格里帕時代。

公元609年東羅馬帝國皇帝將萬神殿獻給教宗博義四世,後者將它更名為「聖母與諸殉道者教堂」,這也是今天萬神殿的正式名稱。為剷除異教影響,三角楣上的浮雕和廟內的眾神雕像被搗毀,但建築保留了下來。這一時期雖然廟內的大理石和穹頂上的鍍金青銅板屢次被盜,但最終都重新尋獲。中世紀時期門廊正上方加蓋了一座鐘塔。

文藝復興時期該建築物成為了意大利建築師們殷切學習的對象;1435年,東羅馬元老院宣佈對該建築進行保護。

17世紀中葉,當聖座準備重建聖伯多祿大殿時,教宗烏爾巴諾八世將門廊天花板上的鍍金青銅板拆下來熔化,用來建造聖伯多祿大殿主祭壇上的天蓋,以及聖天使城堡的80門大炮。烏爾巴諾八世為了仿造其他中世紀時期的教堂,下令拆除中世紀鐘塔,並在門廊兩側建兩座巴洛克風格的鐘塔。這些作為都引起了羅馬人的不滿,拉丁諺語「蠻族沒做的事,巴貝里尼做了」(「Quod non fecerunt barbari, fecerunt Barberini」)由此而來。巴貝里尼(Barberini)是烏爾巴諾八世的姓氏。

不過意大利人最終還是報了仇:在為意大利第一位國王維托里奧·埃馬努埃萊二世造墓時,人們特地熔化了聖天使城堡的一尊大炮來做墓地裝飾,象徵性地奪回了萬神廟的青銅;而兩座鐘塔也最終在1883年被拆除。

萬神殿今天還是意大利的一個教堂,這裏定期舉行彌撒以及婚禮慶典,但同時它又是世界各國遊客們競相參觀的對象,以及建築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建築結構

[編輯]

萬神殿的結構簡潔明瞭,主體呈圓形,頂部覆蓋着一個直徑達43.3米的穹頂,是自建成後到1436年間最大的穹頂。穹頂的最高點也是43.3米,頂部有一個直徑8.9米的圓形大洞,用於採光。這個洞也是萬神殿唯一的採光點,這樣以來光線從頂部泄下,並會隨着太陽位置的移動而改變光線的角度,給予人一種神聖莊嚴的感覺,十分適合宗教建築的本性。

穹頂內部還做了五層凹格,凹格的面積逐層縮小,但是數量相同,因此更加襯托出穹頂的巨大,並給人以一種向上的感覺。大理石的地面上也使用了格子圖案,並在中間稍稍突起,這樣當人站在廟宇中間向四周看去時,地面上的格子圖案會變形,進一步給人造成一種大空間的錯覺。萬神殿圓形主體的前方有一個寬34米、深15.5米的柱廊,共有16根柱子,每根都是用整塊的花崗石製成,柱子高達12.5米,底部基座的直徑有1.43米。

萬神殿整幢建築都用混凝土澆灌而成,但是當時的人們能用混凝土澆灌出如此巨大的穹頂依然是一個奇蹟。如果用今天的混凝土,必然難以澆灌出這麼大的一個穹頂,因為混凝土的張力將無法使它承受自身的重量而坍塌。人們後來利用分析得知,古羅馬人當時使用的混凝土材料特殊,是使用來自那不勒斯附近的天然火山灰,再混入凝灰岩等多種骨料。然後在建造穹頂時,將比較重的骨料用在基座,然後逐漸選用比較輕的骨料向上,到頂部時只使用浮石混雜多孔火山岩。另外,穹頂的厚度也逐漸削薄,從穹頂根部的5.9米一直減少到頂部的僅1.5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