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格拉底
蘇格拉底 | |
---|---|
姓名原文 | Σωκράτης |
出生日 | 469年 BC |
出生地 | Alopeke、雅典 |
死亡日 | 399年2月15號 BC (表達錯: 未預料嘅 < 運算符歲) |
死亡地 | 雅典 |
死因 | hemlock poisoning |
國籍 | 古雅典 |
識嘅語言 | 古希臘文 |
職業 | 哲學家、先生、作家、ethicist |
配偶 | Xanthippe、Myrto |
仔女 | Lamprocles、Menexenus |
阿爸 | Sophroniscus |
阿媽 | Phaenarete |
[改維基數據] | |
蘇格拉底(希臘文:Σωκράτης,前469年—前399年)係古希臘哲學家,亦係西方哲學嘅先驅。佢亦係柏拉圖師父,亞里士多德師公。
柏拉圖嘅對話錄係最全面記錄蘇格拉底嘅古代文獻之一。呢啲對話錄展示咗蘇格拉底式嘅哲學方法,包括認識論同倫理學等範疇。柏拉圖筆下嘅蘇格拉底俾咗佢嘅名俾蘇格拉底式方法同蘇格拉底式反諷呢兩個概念。蘇格拉底式嘅提問方法,又叫詰問法,喺對話中以簡短嘅問答形式進行。柏拉圖嘅文本就係呢種方法嘅典範,入面蘇格拉底同佢嘅對話者會探討各種議題或抽象概念,通常係關於某種美德,最後往往會陷入困境,完全無法定義佢哋以為自己理解嘅嘢。蘇格拉底以宣稱自己一無所知而聞名;佢成日講,佢知道嘅唯一一件事就係佢嘅無知,意味住意識到自己嘅無知係哲學思考嘅第一步。
蘇格拉底對後期古代哲學家產生咗強烈影響,而呢種影響一直延續到現代哲學。中世紀同伊斯蘭學者都研究過佢,佢喺意大利文藝復興思想中都扮演咗重要角色,尤其係喺文藝復興人文主義運動中。對佢嘅興趣一直冇減少過,呢一點可以喺索倫·克爾凱郭爾同弗里德里希·尼采嘅作品中睇到。蘇格拉底喺藝術、文學同流行文化中嘅描繪令佢成為西方哲學傳統中廣為人知嘅人物。
資料來源同蘇格拉底問題
[編輯]蘇格拉底冇親自寫低佢嘅教誨。我哋所知道關於佢嘅一切都係嚟自其他人嘅記載:主要係哲學家柏拉圖同歷史學家色諾芬,兩個都係佢嘅學生;雅典喜劇作家阿里斯托芬(蘇格拉底嘅同時代人);同埋柏拉圖嘅學生亞里士多德,佢係喺蘇格拉底死後出世嘅。呢啲古代記載經常互相矛盾,令學者更難可靠地重構蘇格拉底嘅真實思想,呢個困境就係所謂嘅蘇格拉底問題。[1] 柏拉圖、色諾芬同其他以蘇格拉底作為探索工具嘅作者嘅作品,都係以蘇格拉底同佢對話者之間嘅對話形式寫成,係了解蘇格拉底生平同思想嘅主要資料來源。蘇格拉底對話錄(logos sokratikos)係亞里士多德創造嘅詞,用嚟形容呢種新興嘅文學類型。[2] 雖然呢啲作品嘅確實寫作日期唔清楚,但有啲可能係喺蘇格拉底死後寫嘅。[3] 正如亞里士多德最先指出嘅,呢啲對話錄到底有幾忠實反映蘇格拉底嘅真實面貌,係有爭議嘅。[4]
柏拉圖同色諾芬
[編輯]色諾芬係個誠實嘅人,但佢唔係受過訓練嘅哲學家。[5] 佢既冇法完全概念化蘇格拉底嘅論點,亦冇法準確表達出嚟。[6] 佢欣賞蘇格拉底嘅智慧、愛國精神同喺戰場上嘅勇氣。[6] 佢喺四部作品中討論過蘇格拉底:《回憶錄》、《家政論》、《會飲》同《蘇格拉底之辯護》。佢仲喺《遠征記》提及過一個關於蘇格拉底嘅故事。[7] 《家政論》記錄咗一場關於實際農業問題嘅討論。[8] 同柏拉圖嘅《蘇格拉底之辯護》一樣,色諾芬嘅《辯護》都描述咗蘇格拉底嘅審訊,但兩者內容相差好大,根據W. K. C. Guthrie嘅講法,色諾芬筆下嘅蘇格拉底表現出「令人難以忍受嘅自滿同自鳴得意」。[9] 《會飲》係蘇格拉底同其他雅典名人喺晚餐後嘅討論,但同柏拉圖嘅《會飲》好唔同:兩者嘅賓客名單完全唔重疊。[10] 喺《回憶錄》中,佢為蘇格拉底辯護,駁斥腐蝕青年同不敬神嘅指控;基本上,呢本書係一系列故事嘅集合,目的係為蘇格拉底構建一個新嘅辯護。[11]
柏拉圖對蘇格拉底嘅描述唔係直截了當嘅。[12] 柏拉圖係蘇格拉底嘅學生,仲比佢長命五十年。[13] 柏拉圖喺描繪蘇格拉底特徵時有幾可信,係有爭議嘅;好多當代學者都唔認同佢只係表達蘇格拉底自己嘅觀點呢個講法。[14] 令人懷疑嘅一個原因係佢筆下蘇格拉底人物形象嘅不一致。[15] 對呢種不一致性嘅一個常見解釋係,柏拉圖最初嘗試準確描繪歷史上嘅蘇格拉底,但喺佢後期嘅著作中,佢樂意將自己嘅觀點放入蘇格拉底嘅言論入面。根據呢個理解,柏拉圖早期作品中嘅「蘇格拉底式」蘇格拉底同後期作品中嘅「柏拉圖式」蘇格拉底係有分別嘅,雖然兩者之間嘅界線似乎模糊。[16]
色諾芬同柏拉圖嘅記載喺描繪蘇格拉底為人方面有分別。色諾芬筆下嘅蘇格拉底比柏拉圖嘅更加乏味、冇咁幽默同諷刺。[6][17] 色諾芬筆下嘅蘇格拉底亦缺乏柏拉圖筆下蘇格拉底嘅哲學特徵——無知、蘇格拉底方法或詰問法——並且認為enkrateia(自制)係最重要嘅,而呢一點喺柏拉圖筆下嘅蘇格拉底身上唔存在。[18] 一般嚟講,就算喺logoi Sokratikoi嘅敘述重疊嘅情況下,都唔能幫我哋重構歷史上嘅蘇格拉底,因為作者之間可能互相影響咗對方嘅記載。[19]
阿里斯托芬同其他來源
[編輯]雅典喜劇作家,包括阿里斯托芬,都有評論過蘇格拉底。阿里斯托芬最重要嘅關於蘇格拉底嘅喜劇係《雲》,入面蘇格拉底係主角。[20] 喺呢齣戲入面,阿里斯托芬將蘇格拉底塑造成一個傾向詭辯嘅滑稽角色,[21] 將蘇格拉底嘲諷成一個荒謬嘅無神論者。[22] 《雲》中嘅蘇格拉底對自然哲學感興趣,呢一點同柏拉圖喺《斐多篇》中對佢嘅描述一致。可以肯定嘅係,到45歲嗰陣,蘇格拉底已經以哲學家嘅身份引起咗雅典人嘅興趣。[23] 阿里斯托芬嘅作品係咪有助於重構歷史上嘅蘇格拉底,仲唔清楚。[24]
其他寫過蘇格拉底嘅古代作者包括斯菲托斯嘅埃斯庫梨斯、安提西尼、阿里斯蒂普、布里森、刻柏、阿洛佩刻的克里托、梅加拉嘅歐幾里德、斐多同亞里士多德,佢哋都係喺蘇格拉底死後先寫嘅。[25] 亞里士多德唔係蘇格拉底嘅同時代人;佢喺柏拉圖嘅學園學咗二十年。[26] 亞里士多德處理蘇格拉底嘅時候冇色諾芬同柏拉圖嘅偏見,因為佢哋同蘇格拉底有情感聯繫,而佢係以哲學家嘅身份審視蘇格拉底嘅學說。[27] 亞里士多德熟悉各種關於蘇格拉底嘅書面同口頭故事。[28] 佢喺了解蘇格拉底方面嘅角色係有限嘅。佢冇大篇幅寫蘇格拉底;而當佢寫嘅時候,主要都係集中喺柏拉圖嘅早期對話錄。[29] 學者對佢喺哲學史方面嘅可靠性都有普遍嘅懷疑。[30] 不過,佢嘅證詞喺了解蘇格拉底方面仲係好重要嘅。[31]
蘇格拉底問題
[編輯]喺一份具有開創性嘅作品《蘇格拉底作為哲學家嘅價值》(1818年)中,哲學家施萊爾馬赫批評咗色諾芬嘅記載;佢嘅批評得到廣泛認同。[32] 施萊爾馬赫批評色諾芬對蘇格拉底嘅描述過於天真。施萊爾馬赫認為,色諾芬係個士兵,因此唔適合表達蘇格拉底式嘅思想。此外,色諾芬喺描述佢以前嘅朋友同老師時有偏見:佢認為蘇格拉底受到雅典嘅不公平對待,想證明自己嘅觀點而唔係提供一個公正嘅記述。施萊爾馬赫話,結果就係色諾芬將蘇格拉底描繪成一個冇啟發性嘅哲學家。[33] 到咗20世紀初,色諾芬嘅記述已經基本上俾人否定咗。[34]
哲學家卡爾·喬爾根據亞里士多德對logos sokratikos嘅解釋,提出蘇格拉底對話錄大部分都係虛構嘅:根據喬爾嘅講法,對話嘅作者只係模仿咗一啲蘇格拉底式嘅對話特徵。[35] 到咗20世紀中期,哲學家如奧洛夫·吉貢同尤金·杜普雷爾根據喬爾嘅論點,提議研究蘇格拉底應該集中喺佢嘅各種性格同信念版本,而唔係以重構歷史上嘅蘇格拉底為目標。[36] 之後,古代哲學學者格雷戈里·弗拉斯托斯提出,柏拉圖早期嘅蘇格拉底對話錄同其他關於歷史上蘇格拉底嘅證據更加吻合,而唔係佢後期嘅著作,呢個論點係基於柏拉圖自己對蘇格拉底嘅描繪喺演變過程中出現咗不一致。弗拉斯托斯完全唔理會色諾芬嘅記述,除非佢同柏拉圖嘅一致。[36] 最近,查爾斯·H·卡恩加強咗對無法解決嘅蘇格拉底問題嘅懷疑態度,建議只有柏拉圖嘅《蘇格拉底之辯護》先有歷史意義。[37]
生平
[編輯]蘇格拉底出身前5世紀嘅雅典城。雖然經常畀人稱呼做西方哲學嘅創始人,但係佢本身冇任何著作。佢真正做嘅,只不過係不斷咁問人問題,而且喺問問題期間發展咗一套哲學思想。不過,蘇格拉底晚年嘅時候畀人誹謗佢做詭辯者,而且用詆毀傳統思想嘅罪名將佢判處死刑。但係蘇格拉底有好多追隨者,其中柏拉圖記錄咗好多蘇格拉底嘅思想,令佢嘅思想得以流傳落去。
蘇格拉底生於公元前470年或469年,佢老豆索福羅尼斯科斯係個石匠,阿媽法娜蕾特係個接生婆,佢喺雅典德莫斯嘅阿洛佩刻出世。因此,佢係雅典公民,生喺相對富裕嘅雅典家庭。[39] 佢住喺老豆親戚附近,按照習俗繼承咗老豆部分財產,確保咗一個相對無經濟憂慮嘅生活。[40] 佢嘅教育遵循雅典嘅法律同習俗。佢學咗讀寫嘅基本技能,仲好似大多數富裕嘅雅典人一樣,喺其他領域接受咗額外嘅課程,例如體操、詩歌同音樂。[41] 佢結過兩次婚(邊次係第一次唔清楚):同桑提佩嘅婚姻發生喺蘇格拉底50多歲嗰陣,仲有一次係同雅典政治家亞里斯蒂德嘅女兒結婚。[42] 佢同桑提佩有三個仔。[43] 根據柏拉圖嘅記載,蘇格拉底喺伯羅奔尼撒戰爭期間完成咗佢嘅兵役,仲喺三場戰役中表現出色。[44]
另一件反映蘇格拉底尊重法律嘅事件係逮捕薩拉米斯嘅利昂。正如柏拉圖喺佢嘅《柏拉圖嘅申辯》中描述嘅,蘇格拉底同其他四個人被傳召到雅典圓形議事廳,由三十僭主(從公元前404年開始統治)嘅代表要求佢哋逮捕利昂並執行死刑。再一次,蘇格拉底係唯一一個拒絕嘅人,寧願冒住惹怒僭主同遭受報復嘅風險,都唔願參與佢認為係犯罪嘅行為。[45]
蘇格拉底引起咗雅典公眾,特別係雅典年輕人嘅極大興趣。[46] 佢出名樣衰,有個扁平向上翹嘅鼻,突出嘅眼睛同大肚腩;佢啲朋友仲要笑佢嘅樣。[47] 蘇格拉底對物質享受冇興趣,包括佢自己嘅外表同個人舒適。佢疏於個人衛生,好少沖涼,赤腳行路,只有一件破爛嘅外套。[48] 佢節制飲食同性,但唔係完全禁慾。[48] 雖然蘇格拉底對年輕人有吸引力,呢喺古希臘係常見同被接受嘅,但佢抑制咗對年輕男性嘅熱情,因為正如柏拉圖所描述,佢更加有興趣教育佢哋嘅靈魂。[49] 蘇格拉底冇向佢嘅學生尋求性,呢一點同雅典嘅年長同年輕男性之間嘅常見情況唔同。[50] 喺政治上,佢冇喺雅典嘅民主派同寡頭派嘅對抗中選邊站;佢批評兩邊。[51] 《柏拉圖嘅申辯》、《克里托篇》、《斐多篇》同《會飲篇》中展現嘅蘇格拉底性格同其他來源嘅描述一致,呢令人相信柏拉圖喺呢啲作品中對蘇格拉底嘅描繪係代表真實嘅蘇格拉底。[52]
蘇格拉底喺公元前399年於雅典過身,之前經歷咗一場因不敬同腐蝕年輕人而進行嘅審判。[53] 佢喺監獄度過咗最後一日,身邊有朋友同追隨者提供咗一條逃跑嘅路線,但佢拒絕咗。佢第二朝早上飲咗毒芹之後,按照判決死咗。[54] 根據《斐多篇》嘅記載,佢嘅最後遺言係:「克里托,我哋欠阿斯克勒庇俄斯一隻公雞。唔好忘記還債。」[55]
蘇格拉底嘅審判
[編輯]喺公元前399年,蘇格拉底正式被控腐蝕雅典年輕人嘅思想,同埋犯咗不敬罪,即係崇拜假神同冇崇拜雅典嘅神。[56] 喺審判中,蘇格拉底為自己辯護,但失敗咗。佢被由幾百個雅典男性公民組成嘅陪審團以多數票裁定有罪,根據慣例,佢提出咗自己嘅懲罰建議:佢應該因為對城市嘅貢獻而得到國家提供嘅免費食物同住所,[57] 或者另一個選擇係罰一明納銀(根據佢所講,呢係佢全部嘅財產)。[57] 陪審員拒絕咗佢嘅提議,判咗死刑。[57]
蘇格拉底係喺一個政治緊張嘅氣氛中受審嘅。[58] 喺公元前404年,雅典人喺決定性嘅埃戈斯波塔莫伊海戰中被斯巴達人擊敗,之後斯巴達人包圍咗雅典。佢哋用一個新嘅親寡頭政府取代咗民主政府,呢個政府叫做三十僭主。[58] 因為佢哋嘅暴政措施,有啲雅典人組織起嚟推翻僭主——事實上,佢哋確實短暫成功咗——直到斯巴達人應三十僭主嘅請求派兵支援,雙方尋求妥協。不過,當斯巴達人再次離開嘅時候,民主派抓住機會殺咗寡頭派,重新奪回咗雅典嘅政權。[58]
對蘇格拉底嘅指控係由一個詩人梅勒托斯發起嘅,佢根據不敬罪要求判處死刑。[58] 其他控告者包括阿尼托斯同呂孔。一兩個月之後,喺晚春或初夏,審判開始咗,可能持續咗差唔多一整日。[58] 有兩個主要嘅宗教性指控。第一,蘇格拉底通過否認神會做壞事嚟拒絕咗傳統希臘宗教嘅人格化。第二,佢似乎相信一種蘇格拉底嘅神靈——一個內在嘅聲音,佢嘅控告者暗示呢個聲音有神聖嘅起源。[58]
柏拉圖嘅《申辯》一開始就講蘇格拉底回應各種導致起訴嘅謠言。[59] 首先,蘇格拉底為自己辯護,反駁佢係個無神論嘅自然哲學家嘅謠言,呢種形象喺阿里斯托芬嘅《雲》中portrayd咗;或者佢係個詭辯家。[60] 對於腐蝕青年嘅指控,蘇格拉底答佢從來冇故意腐蝕過任何人,因為腐蝕別人會有被反過嚟腐蝕嘅風險,呢係唔合邏輯嘅,因為腐蝕係唔受歡迎嘅。[61] 對於第二項指控,蘇格拉底要求澄清。梅勒托斯重複咗蘇格拉底係無神論者嘅指控。蘇格拉底指出咗無神論同崇拜假神之間嘅矛盾。[62] 之後佢聲稱自己係「神贈畀雅典人嘅禮物」,因為佢嘅行為最終令雅典受益;因此,如果判佢死刑,雅典本身將會係最大嘅輸家。[63] 之後,佢話雖然冇人可以達到智慧,但尋求智慧係一個人可以做嘅最好嘅事,暗示錢同聲望唔係大家認為嘅咁珍貴。[64]
蘇格拉底被判有罪之後,有機會為自己提出替代懲罰。佢本可以要求獲准離開雅典去流放,但佢冇咁做。根據色諾芬嘅記載,蘇格拉底冇提出任何建議,而根據柏拉圖嘅記載,佢建議每日為佢提供免費餐食以表彰佢對雅典嘅價值,或者更認真啲,對佢處以罰款。[66] 陪審員選擇咗死刑,要佢飲一杯毒芹(一種有毒嘅液體)。[67] 作為回應,蘇格拉底警告陪審員同雅典人,除非佢哋成為好人,否則佢嘅眾多門徒對佢哋嘅批評係無可避免嘅。[57] 因為雅典嘅宗教儀式而延遲之後,蘇格拉底喺監獄度過咗佢嘅最後一日。佢嘅朋友嚟探望佢,並提供咗一個逃跑嘅機會,但佢拒絕咗。[68]
究竟係乜嘢motivate咗雅典人判蘇格拉底有罪,依然係學者之間有爭議嘅問題。[69] 有兩個理論。第一個係蘇格拉底係因為宗教理由而被判有罪;第二個係佢因為政治原因而被指控同判罪。[69] 另一個較新嘅解釋綜合咗宗教同政治理論,認為喺古代雅典,宗教同國家係唔分家嘅。[70]
支持宗教迫害論嘅論據係柏拉圖同色諾芬對審判嘅記載主要集中喺不敬嘅指控上。喺呢啲記載中,蘇格拉底被描繪成完全冇努力去否認佢唔信雅典嘅神。反對呢個論點嘅事實係,喺呢段時期,好多懷疑論者同無神論哲學家都冇被起訴。[71] 根據政治迫害嘅論點,蘇格拉底被針對係因為佢被視為對民主嘅威脅。事實上,蘇格拉底喺三十僭主統治期間冇支持民主,而且佢大多數學生都反對民主派。[72] 政治迫害嘅論點通常受到挑戰,因為喺公元前403年,雅典公民獲得咗大赦,以防止喺三十僭主倒台之後引發內戰。不過,正如蘇格拉底審判嘅文本同其他文本所揭示嘅,控告者可能利用咗公元前403年之前嘅事件嚟煽動佢哋嘅言論。[73]
疏仕
[編輯]- ↑ Guthrie 1972, pp. 5–7 ; Dorion 2011, pp. 1–2 ; May 2000, p. 9 ; Waterfield 2013, p. 1 .
- ↑ May 2000, p. 20 ; Dorion 2011, p. 7 ; Waterfield 2013, p. 1 .
- ↑ Döring 2011, pp. 24–25.
- ↑ Dorion 2011, pp. 7–9.
- ↑ Guthrie 1972, pp. 13–15.
- ↑ 6.0 6.1 6.2 Guthrie 1972, p. 15.
- ↑ Guthrie 1972, pp. 15–16, 28.
- ↑ Guthrie 1972, pp. 15–16.
- ↑ Guthrie 1972, p. 18.
- ↑ Guthrie 1972, pp. 20–23.
- ↑ Guthrie 1972, pp. 25–26.
- ↑ Guthrie 1972, pp. 29–31 ; Dorion 2011, p. 6 .
- ↑ Guthrie 1972, p. 30.
- ↑ Guthrie 1972, pp. 29–33 ; Waterfield 2013, pp. 3–4 .
- ↑ May 2000, p. 20 ; Dorion 2011, pp. 6–7 .
- ↑ May 2000, p. 20 ; Waterfield 2013, pp. 3–4 .
- ↑ May 2000, pp. 19–20.
- ↑ Dorion 2011, pp. 4, 10.
- ↑ Waterfield 2013, pp. 10–13.
- ↑ Guthrie 1972, pp. 39–41.
- ↑ Guthrie 1972, pp. 39–51.
- ↑ Ahbel-Rappe 2011, p. 5.
- ↑ Konstan 2011, pp. 85, 88.
- ↑ Waterfield 2013, pp. 7–8.
- ↑ Vlastos 1991, p. 52 ; Kahn 1998, pp. 1–2 .
- ↑ Guthrie 1972, pp. 35–36 ; Waterfield 2013, p. 8 .
- ↑ Guthrie 1972, p. 38.
- ↑ Guthrie 1972, pp. 38–39.
- ↑ Dorion 2011, pp. 11, 16 ; Waterfield 2013, p. 11 .
- ↑ Waterfield 2013, pp. 8–11.
- ↑ Waterfield 2013, p. 11.
- ↑ Dorion 2011, pp. 1–3.
- ↑ Dorion 2011, pp. 2–3.
- ↑ Dorion 2011, p. 5.
- ↑ Dorion 2011, pp. 7–10.
- ↑ 36.0 36.1 Dorion 2011, pp. 12–14.
- ↑ Dorion 2011, pp. 17–18.
- ↑ Guthrie 1972, p. 2.
- ↑ Ober 2010, pp. 159–160 ; Ahbel-Rappe 2011, p. 1 ; Guthrie 1972, p. 58 ; Dorion 2011, p. 12 ; Nails 2020, 歷史上嘅蘇格拉底年表喺雅典歷史同柏拉圖對話嘅戲劇性日期背景下 .
- ↑ Ober 2010, pp. 160–161.
- ↑ Ober 2010, pp. 161–162.
- ↑ Ober 2010, p. 161 .
- ↑ Guthrie 1972, p. 65.
- ↑ Guthrie 1972, p. 59.
- ↑ Guthrie 1972, p. 65 ; Ober 2010, pp. 167–171 .
- ↑ Guthrie 1972, p. 78.
- ↑ Guthrie 1972, pp. 66–67.
- ↑ 48.0 48.1 Guthrie 1972, p. 69.
- ↑ Guthrie 1972, pp. 70–75 ; Nails 2020, 蘇格拉底嘅怪異 .
- ↑ Obdrzalek 2013, pp. 210–211 ; Nails 2020, 蘇格拉底嘅怪異 .
- ↑ Guthrie 1972, pp. 92–94 ; Nails 2020, 蘇格拉底嘅怪異 .
- ↑ Kahn 1998, p. 75.
- ↑ Ahbel-Rappe 2011, pp. 15–19.
- ↑ Ahbel-Rappe 2011, pp. 17, 21.
- ↑ Plato. "Phaedo". Perseus. 喺2024年3月1日搵到.
見§118a
- ↑ May 2000, p. 30, 40.
- ↑ 57.0 57.1 57.2 57.3 May 2000, pp. 47–48.
- ↑ 58.0 58.1 58.2 58.3 58.4 58.5 Nails 2020, 歷史上嘅蘇格拉底年表.
- ↑ May 2000, p. 31.
- ↑ May 2000, pp. 33–39.
- ↑ May 2000, pp. 41–42.
- ↑ May 2000, p. 42.
- ↑ May 2000, p. 43.
- ↑ May 2000, pp. 45–46.
- ↑ Guthrie 1972, pp. 65–66.
- ↑ Guthrie 1972, pp. 63–65 ; Ahbel-Rappe 2011 ; Ober 2010, p. 146 .
- ↑ Guthrie 1972, pp. 64–65.
- ↑ Guthrie 1972, pp. 20, 65–66 ; Ober 2010, p. 146 .
- ↑ 69.0 69.1 Ralkowski 2013, p. 302.
- ↑ Ralkowski 2013, p. 323.
- ↑ Ralkowski 2013, pp. 319–322.
- ↑ Ralkowski 2013, pp. 307–308.
- ↑ Ralkowski 2013, pp. 303–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