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圖
柏拉圖 | |
---|---|
姓名原文 | Πλάτων |
出生日 | 420s BC |
出生地 | 雅典 |
本名 | Αριστοκλής |
死亡日 | 340s BC (0歲) |
死亡地 | 雅典 |
國籍 | 古雅典 |
母語 | 古希臘文 |
識嘅語言 | 古希臘文 |
職業 | 哲學家、epigrammatist、詩人、作家、philosopher of law |
風格 | Platonic dialogue |
名作 | Crito、尤西弗羅篇、Phaedo、Euthydemus、Protagoras、蒂邁歐篇、Gorgias、美盧篇、Apology、Charmides、Clitophon、Cratylus、Critias、Epinomis、Eryxias、First Alcibiades、Hipparchus、Hippias Major、Hippias Minor、Ion、Laches、Laws、Lysis、Menexenus、Minos、Parmenides、Phaedrus、理想國、Philebus、Second Alcibiades、Sisyphus、Sophist、Statesman、Symposium、Theages、Rival Lovers、Theaetetus、Epistles |
阿爸 | Ariston of Athens |
阿媽 | Perictione |
兄弟姊妹 | Potone、Adeimantus of Collytus、Glaucon、Antiphon |
[改維基數據] | |
柏拉圖(粵拼:paak3 laai1 tou4,希臘文:Πλάτων;公元前428年/427年-公元前348年/347年)係古希臘哲學家。佢建立咗西方世界第一個高等學府—雅典學院。
佢同導師蘇格拉底同埋學生亞里士多德一齊被視為西方哲學嘅奠基者。柏拉圖亦都成日被認為係西方宗教同靈性嘅奠基人之一。
柏拉圖係哲學中對話同辯證形式嘅創新代表。柏拉圖亦都被認為係西方政治哲學嘅創始人。佢最出名嘅貢獻係理型論。佢提出咗解決普遍問題嘅方法,即係柏拉圖主義(或者叫柏拉圖現實主義或者柏拉圖理想主義)。柏拉圖式愛情同柏拉圖立體都係因佢而命名嘅。
同佢同時代人嘅人唔同,柏拉圖嘅全部作品都被認為完整保存咗超過2400年。[1] 雖然咁多年來佢啲作品嘅受歡迎程度一直上上落落,但係柏拉圖嘅作品由此至終都有唔少人睇。
名字
[編輯]柏拉圖(Template:Lang-grc-gre, Plátōn,源自Template:Transl-grc)其實係個花名。雖然哲學家喺成年後確實自稱「柏拉圖」,但呢個名嘅由來仍然係個謎。「柏拉圖」係個幾常見嘅名(單係雅典就有31個例子),但喺柏拉圖已知嘅家族系譜入面冇出現過。[2]
季阿真尼·拉爾修嘅資料解釋呢點,話係佢嘅希臘摔跤教練阿爾戈斯嘅亞里斯頓因為佢闊大嘅胸膛同肩膀而畀佢改名「寬廣」,又或者柏拉圖係因為佢雄辯嘅寬度,或者佢闊大嘅額頭而得名。[3][4] 菲洛德莫斯喺赫庫蘭尼姆莎草紙嘅摘錄中證實柏拉圖因為「額頭寬闊」而得名。[5]
喺回憶一個關於節儉生活嘅道德教訓時,小塞內卡提到咗柏拉圖個名嘅意思:「佢個名就係因為佢闊大嘅胸膛而畀嘅。」[6] 根據季阿真尼·拉爾修所講,[7]佢出生時個名係阿里斯托克勒斯(Ἀριστοκλῆς),意思係「最好嘅聲譽」。[a]
生平
[編輯]原名阿里斯托克勒斯嘅柏拉圖喺公元前428年[8]至423年間[9]出生於雅典或者愛琴納。佢係一個貴族同有影響力嘅家庭嘅成員。[10][b][13] 佢老豆係阿里斯頓,[c][13] 可能係兩個國王――科德羅斯同梅蘭托斯――嘅後代。[d][14] 佢阿媽係佩里克提翁妮,係梭倫嘅後人,[15][16] 梭倫係一個被認為奠定咗雅典民主基礎嘅政治家。[17][18][19] 柏拉圖有兩個兄弟,格勞孔同阿代曼托斯,一個妹妹,波托妮,[16]同一個同父異母嘅兄弟,安提豐。[20]
柏拉圖可能去過意大利、西西里、埃及同昔蘭尼。[21] 40歲嗰陣,佢創立咗一間哲學學校,即柏拉圖學園。佢喺雅典,喺一塊位於赫卡德莫斯或者阿卡德莫斯樹林嘅地方,個名係以希臘神話入面一個阿提卡英雄命名。呢個學園一直運作到公元前84年畀蘇拉破壞為止。好多哲學家喺學園度讀書,最出名嘅係亞里士多德。[22][23]
根據戴奧根尼·拉爾修嘅記載,喺柏拉圖後期嘅人生裏面,佢同敘拉古呢個城市嘅政治糾纏唔清。佢企圖用狄奧尼修斯一世嘅舅父狄翁取代呢個暴君狄奧尼修斯一世。[24]柏拉圖將狄翁招攬做自己嘅追隨者之一,但係暴君卻反過頭嚟對付柏拉圖。柏拉圖差啲就冇咗條命,最後俾人賣做奴隸。阿尼刻里斯,一個昔蘭尼學派嘅哲學家,用二十彌那買返柏拉圖嘅自由,[25]之後將佢送返屋企。不過菲洛德摩斯就話柏拉圖早喺公元前404年,即係斯巴達人征服愛琴納嗰陣,或者喺公元前399年,即係蘇格拉底死咗之後冇幾耐,就已經俾人賣做奴隸。[26]
狄奧尼修斯死咗之後,根據柏拉圖嘅《第七封信》,狄翁請柏拉圖返去敘拉古教導狄奧尼修斯二世。起初狄奧尼修斯二世似乎接受柏拉圖嘅教導,但係後尾就懷疑佢哋嘅動機,將狄翁趕走,仲將柏拉圖軟禁。最後柏拉圖離開咗敘拉古,狄翁就返去推翻狄奧尼修斯二世,自己做咗敘拉古嘅統治者。但係狄翁後尾俾一個叫卡利普斯嘅柏拉圖學生篡位咗。
關於柏拉圖嘅死,有唔同嘅版本。有一個故事係根據一份殘缺嘅手稿講,話柏拉圖係喺床上過身,同時有個後生嘅色雷斯女仔喺佢身邊吹笛。[27][28]另一個傳統就話柏拉圖係喺一個婚宴上死咗。呢個版本係根據戴奧根尼·拉爾修引用嘅赫米普斯嘅記載,赫米普斯係公元前3世紀亞歷山大嘅學者。[29]根據特土良嘅講法,柏拉圖就係一覺瞓醒就冇咗。[29]根據菲洛德摩斯嘅記載,柏拉圖俾人葬喺雅典學園嘅花園度,就喺繆斯神殿附近。[26]喺2024年,有人將一份喺赫庫蘭尼姆搵到嘅古卷解讀咗出嚟,證實咗之前有啲理論。呢份紙莎草紙講,柏拉圖臨死前「仲有足夠嘅清醒去批評個音樂家冇節奏感」,仲有佢「俾人葬喺雅典學園嘅指定花園度」。[30]
影響
[編輯]蘇格拉底
[編輯]柏拉圖從來冇喺佢嘅對話錄度用自己嘅聲音講嘢;除咗《法律篇》之外,每一個對話錄都有蘇格拉底出場,雖然喺好多對話錄入面,例如《蒂邁歐篇》同《政治家篇》,蘇格拉底都係講得好少。利奧·施特勞斯指出,蘇格拉底因為用反諷出名,所以令人質疑柏拉圖筆下嘅蘇格拉底到底係咪講真話。[31]色諾芬嘅《回憶錄》同阿里斯托芬嘅《雲》似乎畫出嚟嘅蘇格拉底同柏拉圖筆下嘅有啲唔同。亞里士多德將唔同嘅「形式」學說歸咗畀柏拉圖同蘇格拉底。[32]亞里士多德話蘇格拉底嘅形式概念可以通過研究自然界去發現,唔似柏拉圖嘅形式概念係存在於人類理解範圍之外。[33]蘇格拉底問題就係點樣去協調呢啲唔同嘅講法。柏拉圖同蘇格拉底之間確實嘅關係到而家都係學者之間爭論嘅課題。[34][未記頁數]
畢達哥拉斯主義
[編輯]雖然蘇格拉底直接影響咗柏拉圖,但係畢達哥拉斯,或者更廣義嚟講,畢達哥拉斯學派嘅人,例如阿爾基塔斯嘅影響都好大。亞里士多德同西塞羅都話柏拉圖嘅哲學同畢達哥拉斯學派嘅教導好相似。[35][36]根據R. M. 黑爾嘅講法,呢個影響主要有三點:
- 柏拉圖嘅《共和國》可能同「一個組織嚴密、成員志同道合嘅思想家社區」呢個概念有關,就好似畢達哥拉斯喺克羅頓建立嘅社區咁。
- 數學,同埋一般嚟講抽象思維,係哲學思考嘅可靠基礎,仲可以用嚟「建立實質嘅科學同道德理論」。
- 佢哋都用「神秘主義嘅方法去理解靈魂同佢喺物質世界嘅地位」。[37][38]
畢達哥拉斯認為萬物都係數字,宇宙係由數學原理產生。佢引入咗形式同物質分離嘅概念,仲有物質世界係永恆數學世界嘅模仿呢個概念。呢啲概念對赫拉克利特、巴門尼德同柏拉圖都有好大影響。[39][40]
赫拉克利特同巴門尼德
[編輯]赫拉克利特同巴門尼德呢兩個哲學家,受到早期前蘇格拉底希臘哲學家,例如畢達哥拉斯同色諾芬尼嘅影響,[41]開始脫離用神話嚟解釋宇宙,轉而開創咗形而上學傳統,呢個傳統對柏拉圖影響好大,而家仲存在住。[40]赫拉克利特認為萬物都係不斷變化緊,話「冇人可以兩次踏入同一條河」,因為河水不斷流動,所有嘢都係對立面嘅對抗。根據戴奧根尼·拉爾修嘅講法,柏拉圖係通過赫拉克利特嘅學生克拉底魯接觸到呢啲思想。[42]巴門尼德就採取咗完全相反嘅觀點,佢主張宇宙係唔會改變、永恆嘅,認為變化只係幻覺。[40]柏拉圖最自我批評嘅對話錄係《巴門尼德篇》,裏面有巴門尼德同佢嘅學生芝諾出場,批評柏拉圖自己嘅形而上學理論。柏拉圖嘅《智者篇》仲有一個愛利亞學派嘅陌生人。呢啲關於變化同恆常,或者生成同存在嘅概念,影響咗柏拉圖形成佢嘅形式理論。[42]
生平
[編輯]早年
[編輯]因為淨低嘅紀錄得好少,所以而家對柏拉圖嘅早年生活同教育所知好少。柏拉圖生於一個有影響力嘅貴族家庭。相傳佢爸爸阿里斯頓(Ariston)係雅典國王科德魯斯同梅塞尼亞國王梅蘭圖斯嘅後人[43]。
柏拉圖嘅媽媽係佩里克緹翁妮(Perictione),佢嘅屋企人成日吹噓佢哋同著名雅典立法者同抒情詩人梭倫(係七個賢哲之一)嘅關係。[44]佩里克緹翁妮同夏密德(Charmides)係姊妹,亦係克里蒂亞斯(Critias)嘅侄女,呢兩個人都係三十暴君集團嘅重要人物。[45] 根據一啲講法,阿里斯頓試圖將注意力轉移到佩里克緹翁妮,但唔成功。最後阿波羅神向佢顯靈,令阿里斯頓唔再搞佩里克緹翁妮。[46]
攷
[編輯]- ↑ https://www.hackettpublishing.com/philosophy/complete-works
- ↑ Sedley, David,《柏拉圖嘅克拉底魯篇》,劍橋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21-22頁 互聯網檔案館嘅歸檔,歸檔日期2016年3月3日,.。
- ↑ 季阿真尼·拉爾修,《柏拉圖傳》,IV
- ↑ Notopoulos 1939, p. 135
- ↑ 〈希臘學校開放存取查看器〉。viewer.greekschools.eu。喺2024-05-31搵到。
- ↑ 塞內卡,《書信集》,VI 58:29–30;由Robert Mott Gummere翻譯
- ↑ Laërtius 1925, § 4.
- ↑ Wilamowitz-Moellendorff 2005, p. 46.
- ↑ Nails 2002, p. 246.
- ↑ 季阿真尼·拉爾修,《柏拉圖傳》,III
Nails 2002, p. 53
Wilamowitz-Moellendorff 2005, p. 46 - ↑ Notopoulos, James A. (1940)。〈波爾菲里嘅柏拉圖生平〉。《古典語文學》。35 (3): 284–293。doi:10.1086/362396。ISSN 0009-837X。JSTOR 264394。S2CID 161160877。原先內容歸檔喺2023年10月13日。喺2023年7月23日搵到。
- ↑ Veres, Máté (2019-01-01)。〈塞克斯都斯·恩披里柯,《反對那些學科中的人》。由Richard Bett翻譯並附有引言同註釋(牛津大學出版社,2018年)〉。《懷疑主義研究國際期刊》。原先內容歸檔喺2023年9月7日。喺2023年7月24日搵到。
- ↑ 13.0 13.1 〈柏拉圖常見問題:柏拉圖嘅真名〉。www.plato-dialogues.org。原先內容歸檔喺2023年3月5日。喺2023年1月28日搵到。
- ↑ 季阿真尼·拉爾修,iii. 1
- U. von Wilamowitz-Moellendorff,《柏拉圖》,46
- ↑ 季阿真尼·拉爾修,iii.1
- ↑ 16.0 16.1 季阿真尼·拉爾修,iii. 4
- ↑ Stanton, G. R.《雅典政治公元前800-500年:原始資料》,倫敦Routledge(1990年),第76頁。
- ↑ Andrews, A. 《希臘社會》(企鵝1967年)197
- ↑ E. Harris,《解開負債免除之謎嘅新解決方案》,喺《古希臘城邦嘅發展》,L. Mitchell同P. Rhodes編輯(Routledge 1997年)103
- ↑ 柏拉圖 (1992)。《理想國》。由G. M. A. Grube翻譯。印第安納波利斯:Hackett。頁 viii。ISBN 0-87220-137-6。
- ↑ McEvoy 1984.
- ↑ Dillon 2003, pp. 1–3.
- ↑ Press 2000, p. 1.
- ↑ Riginos 1976, p. 73.
- ↑ 戴奧根尼·拉爾修,第三卷,20 互聯網檔案館嘅歸檔,歸檔日期2014年4月28日,.
- ↑ 26.0 26.1 Sabur, Rozina (2024年4月24日)。〈神奇「電子眼」穿透2000年嘅古卷 終於解開柏拉圖最後安息地嘅謎團〉。《每日電訊報》。喺2024年4月25日搵到。
- ↑ Riginos 1976, p. 194.
- ↑ Schall 1996.
- ↑ 29.0 29.1 Riginos 1976, p. 195.
- ↑ Tondo, Lorenzo (2024年4月29日)。〈古卷揭示柏拉圖最後時刻同埋葬地點〉。《衛報》。喺2024年9月26日搵到。
- ↑ Strauss 1964, pp. 50–51.
- ↑ 《形而上學》987b1–11
- ↑ McPherran, M.L. (1998)。《蘇格拉底嘅宗教》。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出版社。頁 268。
- ↑ Vlastos 1991.
- ↑ 《形而上學》,1.6.1 (987a)
- ↑ 《論研討》1.17.39。
- ↑ R.M. Hare,《柏拉圖》,收錄於C.C.W. Taylor、R.M. Hare同Jonathan Barnes合著嘅《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柏拉圖同亞里士多德》,牛津:牛津大學出版社,1999年(1982年),103-189頁,呢度係117-119頁。
- ↑ Russell, Bertrand (1991)。《西方哲學史》。Routledge。頁 120–124。ISBN 978-0-415-07854-2。
- ↑ Calian, Florin George (2021)。《數量學嘅本體論:柏拉圖論數量性》 (英文)。Brill。ISBN 978-90-04-46722-4。原先內容歸檔喺2023年5月7日。喺2023年4月10日搵到。
- ↑ 40.0 40.1 40.2 McFarlane, Thomas J.。〈柏拉圖嘅巴門尼德〉。Integralscience。原先內容歸檔喺2017年2月22日。喺2017年2月12日搵到。
- ↑ John Palmer (2019)。〈巴門尼德〉. 《斯坦福哲學百科全書》。斯坦福大學形而上學研究實驗室。原先內容歸檔喺2017年10月20日。喺2017年10月18日搵到。
- ↑ 42.0 42.1 Large, William。〈赫拉克利特〉。Arasite。原先內容歸檔喺2017年3月6日。喺2017年3月3日搵到。
- ↑ http://penelope.uchicago.edu/Thayer/E/Roman/Texts/Diogenes_Laertius/Lives_of_the_Eminent_Philosophers/3/Plato*.html
- ↑ https://penelope.uchicago.edu/Thayer/E/Roman/Texts/Diogenes_Laertius/Lives_of_the_Eminent_Philosophers/1/Thales*.html
- ↑ https://books.google.com.hk/books/about/A_History_of_Greek_Philosophy_Volume_4_P.html?id=sLxO5QSGoHcC&redir_esc=y
- ↑ "APVLEI DE DOGMATE PLATONIS LIBER PRIMUS" (拉丁文). 喺2020年10月1號搵到.
引用錯誤 <ref>
tags exist for a group named "lower-alpha", but no corresponding <references group="lower-alpha"/>
tag wa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