諫官

出自維基百科,自由嘅百科全書

諫官係古代既官職,呢啲職位既主要工作係對國君進諫,將國君做錯既嘢,講返俾佢聽,同埋規勸佢,令佢改正錯誤。

春秋初年既時候,齊桓公就開咗大諫呢個位,係最早既諫官。晉國既中大夫、趙國既左右司過、楚國既左徒,工作性質都係屬於諫官。

根據《後漢書·百官志二》:「秦代置諫議大夫之官,專掌議論」,秦朝既諫議大夫可以歸納喺九卿裏面既郎中令,有幾十人咁多。

漢朝既諫官叫做光祿大夫、太中大夫、諫大夫、中散大夫、議郎等。呢啲官都係國君近臣,奉國君既詔命做嘢。

到咗東漢,諫官叫做侍中、中常侍,係正式既官職。隋朝將侍中呢個位改名做納言,武則天主政既時候增加咗左、右拾遺同埋左右補闕呢啲有諫官作用既位。

三國南北朝期間,諫官既作用比較微弱,有時呢個職位甚至係形同虛設。

宋朝將補闕呢個位改名做司諫,拾遺呢個位改名做正言,而且設置諫院,左右諫議大夫係諫院既長官,佢既下屬既官職係司諫同埋正言。

宋朝之後,諫官呢個位其實已經係名存實亡,甚至係連職位都取消埋。

簡單啲講,古代既諫官制度可以話係:源於春秋,興於秦漢,弱於三國,盛於唐宋,廢於元明。

重要性[編輯]

根據《孔子家語·子路初見》,孔子講過「為人君而無諫臣則失正」呢句名言,可見諫官既重要性。而《白虎通·諫諍》講朝廷職官既時候,提到「設輔弼,置諫官」,可見諫官俾睇成同左、右丞相有相同重要性既官職。 司馬光喺《諫院題名記》提過:「夫以天下之政,四海之眾,得失利病,萃於一官使言之,其為任亦重矣。居是官者當志其大,捨其細,先其急,後其緩,專利國家而不為身謀」。 可以見到,諫官都係正直、不偏不倚,好勇敢咁將佢哋發現既朝政弊端能,準確而且及時咁同國君講,避免國君出於獨斷獨行、專橫獨裁,而對國家面對既問題產生咗嚴重既誤判,導致佢做出錯誤既決定。

資訊其實好重要,同依家既社會唔同,古代想收集資訊比較困難。當國君能夠廣開言路,就可以有多啲既人向佢進諫,佢就可以耳聰目明,從得到既資訊裏面權衡利弊,從而做出最好既決定。 從歷史角度睇,春秋初年既各個國家、漢武帝、唐太宗都係比較鍾意廣納諫言既人,而國君、皇帝善於納諫,對國家既發展,革故鼎新,持續繁榮都有貢獻;相反,春秋之前既商紂王、周朝既周厲王隋煬帝楊廣,呢啲都係比較專制、橫蠻既領袖,唔願意聽勸諫,所以好容易引起民變或者政變。好似《東周列國誌》所講既周厲王,佢「暴虐無道,為國人所殺,此乃千年民變之始。」

春秋時期既文學家左丘明寫既一篇散文《召公諫厲王弭謗》裏面講周厲王既故事:

「厲王虐,國人謗王。」
「召公告王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衛巫,使監謗者。以告,則殺之。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謗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聽政,使公卿至於列士獻詩,瞽獻曲,史獻書,師箴,瞍賦,矇誦,百工諫,庶人傳語,近臣盡規,親戚補察,瞽史教誨,耆艾修之,而後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也,猶土之有山川也,財用於是乎出;猶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於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敗於是乎興。行善而備敗,所以阜財用衣食者也。夫民慮之於心,而宣之於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與能幾何?』」
「王弗聽。於是國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於彘。」

周朝既周厲王好專橫、殘暴,國民都指責佢係暴君。召國既國君召穆公講俾厲王聽:「國民已經忍受唔到你既暴政!」厲王聽咗之後好嬲,搵咗個衞國既巫師,派佢暗中監視啲敢喺背後講佢既人,將啲講佢壞話既人殺死。住喺國都既人都唔敢隨便講嘢,行街既時候遇見熟人,大家都只係用眼神交流,唔敢傾偈。

周厲王對於呢個現象,覺得好開心,仲同召穆公講:「我有能力制止啲人講我壞話,國民再唔敢出聲鬧我。」召穆公話:「你咁樣做只可以塞住人哋把口,阻止國民講嘢既危害,遠遠超過咗堵塞住啲河川既危害。河道因為堵塞咗會造成決口,就會傷害到好多人。如果塞住國民把口,後果亦都會咁。所以,治水既人只能疏通河道,令到河道暢通,治民既人只能夠開導佢哋,等佢哋可以暢所欲言。天子處理政事既時候,俾上至三公九卿,下至各級官吏,都可以進獻一啲諷喻既詩,樂師可以進獻一啲民間樂曲,史官可以進獻一啲有借鑑意義既史籍,教師可以誦讀箴言,盲人可以吟詠詩篇、誦讀諷諫之言,建築工匠可以進諫,平民可以將自己既意見轉達俾君王,近侍既臣子要盡力規諫,君王同埋同宗都能夠彌補不足、監察國王既過失,樂師同埋史官用歌仔、史籍加以諄諄教誨,德高望重既師傅可以進一步勸誡。天子聽咗各人既意見之後,斟酌取捨,然後付之實施。咁樣,國家既政事先可能得以實行,而又唔會違背常理。國民有口,就好似土地上有山水一樣,社會上面既物資財富全靠佢哋出產;又好似高原同低地都有平坦肥沃既良田一樣,國民既衣食物品,全靠佢哋產生。所以國民發表言論,可以令到君主喺政事方面既成敗得失可以睇得見。國民認為係好既嘢,就盡力去實行,國民認為係失誤既嘢,就要諗辦法預防,咁樣先至係增加衣食財富既途徑。國民將內心諗既嘢講出嚟,咁樣內心既想法就會自然咁流露出嚟,點可以將人哋把口塞住呢?如果隔硬將國民既口都塞住,咁樣贊成既人可以有幾多呢?」不過最後周厲王都無聽到,後尾,國民再都唔敢公開發表言論,指出佢既問題。過咗三年,啲人終於頂唔順,將呢個暴君放逐咗,唔俾佢返嚟。

意思[編輯]

「諫」呢個字,包含咗好多意思,最主要既意思係「直言以勸正」。高田忠周先生講過:「《周禮》『司諫』注:『諫,猶正也。』以道正人,蓋言說正道也。其言也不可不柬擇焉,諫之言柬也。」佢既意思係「諫」係表示以善言去勸戒,有規諫、勸諫既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