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去內容

路易十四

出自維基百科,自由嘅百科全書
(由路易十四世跳轉過嚟)
路易十四
姓名原文Louis XIV
出生日1638年9月5號 喺Wikidata改呢個
出生地Château de Saint-Germain-en-Laye 喺Wikidata改呢個
死亡日1715年9月1號 喺Wikidata改呢個 (76歲)
死亡地凡爾賽宮 喺Wikidata改呢個
死因壞疽 喺Wikidata改呢個
國籍法蘭西王國 喺Wikidata改呢個
母語法文 喺Wikidata改呢個
識嘅語言法文西班牙文 喺Wikidata改呢個
信奉天主敎 喺Wikidata改呢個
職業政治人、art collector、演員君主政治家 喺Wikidata改呢個
配偶Maria Theresa of Spain、Françoise d'Aubigné, Marquise de Maintenon 喺Wikidata改呢個
仔女大王太子路易、Marie Thérèse, Madame Royale、Philippe Charles, Duke of Anjou、Princess Anne Élisabeth of France、Princess Marie Anne of France、Louis François, Duke of Anjou、Françoise Marie de Bourbon、Louise Françoise de Bourbon、Louis Auguste, Duke of Maine、Louis, Count of Vermandois、Louis César, Count of Vexin、Louise Marie Anne de Bourbon、Marie Anne de Bourbon、Louise de Maisonblanche、Charles de La Baume Le Blanc、Philippe de Bourbon、unknown son Bourbon、unnamed son de Bourbon、louise Françoise de Bourbon、Louis Alexandre, Count of Toulouse 喺Wikidata改呢個
家族House of Bourbon in France、波旁王朝 喺Wikidata改呢個
阿爸路易十三 喺Wikidata改呢個
阿媽Anne of Austria 喺Wikidata改呢個
兄弟姊妹Philippe, Duke of Orléans 喺Wikidata改呢個

路易十四法文Louis XIV1638年9月5號1715年9月1號),叫自己做太陽王(法文:le Roi Soleil),係1643年1715年法蘭西納瓦拉國王,一共做咗72年,係成個歐洲最長。

喺1661年,當路易十四嘅首席大臣馬薩林樞機過身之後,佢開始親自統治法國。據講,國王當時宣布說係時候佢親身掌管國家。[1] 路易十四深信君權神授嘅理念,繼續前人推行嘅中央集權制度,以首都為中心管治國家。佢想消除法國部分地方仲殘存嘅封建制度;通過要求好多法國貴族喺佢豪華嘅凡爾賽宮居住,成功令貴族安分守己,當中好多人喺佢未成年時都參與過名門望族之亂。就噉,佢成為法國最具權力嘅君主之一,喺法國確立咗一個持續到法國大革命絕對君主制。路易仲要求宗教統一,以天主教會為主。佢廢除南特敕令,取消咗新教徒少數派嘅權利,並強迫佢哋接受龍騎兵迫害,逼使新教徒要麼移民,要麼改信天主教,幾乎摧毀咗法國嘅新教社群。

喺路易漫長嘅統治期間,法國成為歐洲領先嘅強國,經常發動戰爭。佢整個童年都受到同西班牙嘅衝突影響,而喺佢親政期間,路易同強大嘅外國聯盟進行過三場大型大陸戰爭:法荷戰爭九年戰爭西班牙繼承戰爭。此外,法國仲參與過一啲較短嘅戰爭,好似教產戰爭團圓戰爭。戰爭定義咗路易嘅外交政策,由佢個人對榮耀同權力嘅野心驅使:「一種商業、復仇同怨恨嘅混合體」。佢嘅戰爭令法國嘅資源用到盡,而喺和平時期,佢就專注準備下一場戰爭。佢教導佢嘅外交官,佢哋嘅工作就係為法國軍隊創造戰術同戰略優勢。[2] 1715年佢過身時,路易十四將一個強大但疲於戰爭嘅王國留俾佢嘅曾孫同繼承人路易十五,自1701年以嚟持續嘅西班牙繼承戰爭令國家負債纍纍。

佢其他值得注意嘅成就包括修建米迪運河、贊助藝術家,以及創立法蘭西科學院

早年

[編輯]
年幼嘅路易十四,畫家不詳
1638年嘅洗禮證明

路易十四喺1638年9月5日出世喺聖日耳曼昂萊城堡,佢嘅父母係路易十三奧地利的安妮。佢被命名為路易·迪厄多內(路易天賜)[3],並擁有法國王儲嘅傳統頭銜:王儲[4] 喺佢出世嗰陣,佢父母已經結婚23年。佢媽媽喺1619年至1631年之間經歷過四次死產。因此,當時嘅人將佢視為上帝嘅禮物,佢嘅出世被認為係上帝嘅奇蹟。[5]

路易同佢媽媽嘅關係喺當時嚟講係非常親密嘅。同時代人同目擊者聲稱,王后將所有時間都花喺路易身上。[6] 佢哋兩個都對食物同戲劇非常感興趣,路易好可能就係通過同佢媽媽嘅親密關係培養咗呢啲興趣。呢種長久而親密嘅關係可以喺路易嘅日記摘錄中見到證據,例如:

「自然造就咗我同媽媽之間最初嘅聯繫。但後來因為精神上嘅共同特質而形成嘅牽絆,要比單純嘅血緣關係更難打破。」[7]

正係佢媽媽令路易相信佢作為君主擁有絕對同神聖嘅權力。[8]

1642年,時任法國王儲嘅路易十四,由菲利普·德·尚帕涅所繪,一年後佢登基

喺佢童年時期,佢由兩位女管家弗朗索瓦茲·德·朗薩克瑪麗-凱瑟琳·德·塞內塞照顧。1646年,尼古拉五世·德·維勒魯瓦成為年輕國王嘅導師。路易十四同維勒魯瓦嘅細路成為朋友,特別係弗朗索瓦·德·維勒魯瓦,佢將時間分配喺皇家宮殿同附近嘅維勒魯瓦酒店之間。

登基

[編輯]
路易十四喺1661年,由查理·勒布杭所繪

1643年5月14日,路易十三去世,當時路易十四仲未夠五歲。根據佢老豆嘅遺願,安妮王后成為攝政王,而奧爾良公爵加斯東就係副攝政。朱利奧·馬薩林樞機主教被委任為路易十四嘅首席大臣。

馬薩林繼續前任黎塞留樞機嘅政策,鞏固王權,擴大法國勢力。喺三十年戰爭最後階段,法國軍隊取得多次勝利,特別係朗斯戰役(1648年)。威斯特伐利亞和約(1648年)令法國獲得阿爾薩斯大部分地區同美茲圖爾凡爾登三個主教區。

不過,呢段時期都出現過動盪。名門望族之亂(1648-1653年)係一場由貴族同議會發起嘅反對王室權力嘅內亂。起初,巴黎議會反對增加稅收,之後演變成更大規模嘅叛亂。年輕嘅路易十四同佢媽媽一度要逃離巴黎。最終,馬薩林成功平定咗叛亂,但呢段經歷令路易十四深深明白到強勢統治嘅重要性。

喺1648年,路易十四正式加冕成為法國國王。不過,直到1661年馬薩林去世,佢先至開始親政。

親政時期

[編輯]

政府改革

[編輯]

1661年,馬薩林過身之後,22歲嘅路易十四宣布佢將親自統治國家,唔再委任首席大臣。佢話:「今後,我就係我嘅首席大臣。」(Je serai mon propre premier ministre)呢個決定標誌住法國絕對君主制嘅確立。

路易十四建立咗一個高度中央集權嘅政府系統。佢將權力集中喺自己手中,削弱咗貴族同地方議會嘅影響力。佢重組咗國家行政機構,設立咗多個專門委員會處理唔同範疇嘅事務。重要嘅大臣包括:

路易十四要求貴族喺凡爾賽宮居住,喺佢嘅監視之下。呢個做法令到貴族遠離佢哋嘅領地,減少咗佢哋嘅獨立性同叛亂嘅可能。同時,凡爾賽宮華麗嘅宮廷生活都吸引咗貴族,令佢哋更加依賴國王嘅恩寵。

經濟政策

[編輯]

喺柯爾貝爾嘅主導下,路易十四推行咗一系列重商主義政策,目的係加強國家經濟實力:

1. 鼓勵製造業發展,特別係紡織、玻璃同奢侈品行業。 2. 建立保護關稅,限制進口。 3. 發展殖民地,擴大對外貿易。 4. 改善國內交通,修建公路同運河(例如米迪運河)。 5. 規範稅收制度,增加國庫收入。

呢啲政策令法國經濟喺17世紀後半期有顯著增長,為路易十四嘅軍事擴張提供咗財政支持。不過,高稅收同戰爭開支都對平民百姓造成咗沉重負擔。

宗教政策

[編輯]

路易十四係一個虔誠嘅天主教徒,佢嘅宗教政策以加強天主教會嘅地位同消除異端為目標:

1. 1685年,佢廢除咗南特敕令,取消咗新教徒(又叫做雨格諾派)嘅宗教自由。 2. 強制要求新教徒改信天主教,或者離開法國。 3. 打壓詹森主義者,認為佢哋嘅教義同天主教會正統有衝突。 4. 同教宗就任命主教權力問題發生衝突,堅持加里肯主義(法國天主教會嘅獨立性)。

呢啲政策導致大量新教徒逃離法國,對國家經濟同文化發展都造成咗負面影響。不過,喺路易十四眼中,宗教統一對國家統一係必要嘅。

少數派同「戰爭」

[編輯]

Template:需要更多引用段落

登基

[編輯]

Template:詳見 1643年嘅路易十四,克勞德·德魯埃作品 1643年春天,路易十三世感覺自己就快死,就為佢嘅四歲仔路易十四安排繼位事宜。國王唔信任佢西班牙籍老婆安妮王后嘅判斷力,正常情況下安妮應該會做法國獨一嘅攝政。國王就下令設立攝政委員會,由安妮做主席,代替佢仔執政。[9]

路易十三世喺1643年5月14日死咗。5月18日[10],安妮王后喺由貴族同高級神職人員組成嘅司法機構「巴黎高等法院」嗰度將佢老公嘅遺囑廢除咗,成為獨一嘅攝政。[11] 佢將佢老公嘅大臣沙維尼同布蒂利耶流放,委任布里埃納伯爵亨利·奧古斯特·德洛梅尼為外交大臣。[12] 安妮一直話事宗教政策,直到1661年佢個仔成年。

佢委任馬扎林樞機做首席大臣,負責日常政策嘅管理。佢繼續執行已故丈夫同黎塞留樞機嘅政策,儘管佢哋都曾經迫害過佢。呢個做法係為咗佢個仔可以喺法國取得絕對權力,對外取得勝利。安妮喺1643年流放咗密謀反對馬扎林嘅追隨者博福公爵塞薩爾·德·波旁瑪麗·德·羅昂,保護咗馬扎林。[13]

安妮對法國忠誠嘅最好例子就係佢對黎塞留嘅心腹大臣皮埃爾·塞吉耶嘅對待。1637年,發現安妮將軍事機密交俾佢老豆(西班牙國王)之後,塞吉耶粗暴咁審問咗安妮(安妮記得好似「普通罪犯」咁),之後安妮幾年都喺差唔多等於軟禁嘅狀態。安妮將能幹嘅塞吉耶留喺原位,為咗法國同佢個仔路易嘅利益,犧牲咗自己嘅感受。

王后想喺天主教國家之間搵到長期和平,不過要喺法國打敗佢嘅祖國西班牙之後先得。佢仲將法國嘅外交政策偏向天主教。法國嘅新教盟友荷蘭感受到呢一點,喺1648年同西班牙單獨講和。[14]

1648年,安妮同馬扎林成功談判簽訂咗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結束咗三十年戰爭[15] 條約確保咗荷蘭脫離西班牙獨立,畀咗神聖羅馬帝國德意志諸侯一定程度嘅自治權,又畀咗瑞典喺帝國議會(神聖羅馬帝國)嘅議席同控制奧得河易北河威悉河出海口嘅領土。[16] 不過法國喺呢份協議入面得益最多。由哈布斯堡王朝皇帝斐迪南三世(神聖羅馬帝國)統治嘅奧地利將阿爾薩斯嘅所有哈布斯堡領地同主權要求都讓畀法國,仲承認咗法國喺梅斯凡爾登圖盧茲三個主教區事實上嘅主權。[17] 此外仲有好多德意志小國想擺脫哈布斯堡嘅統治,都尋求法國嘅保護。呢啲都預示咗1658年萊茵同盟嘅成立,進一步削弱咗帝國嘅權力。

早期舉措

[編輯]

三十年戰爭即將結束嗰陣,一場叫做戰爭嘅內戰喺法國爆發。呢場內戰有效咁阻止咗法國利用威斯特伐利亞和約。安妮同馬扎林主要執行黎塞留樞機嘅政策,喺犧牲貴族同高等法院權力嘅情況下擴大王室嘅權力。安妮比較關心內部政策多過外交事務;佢係一個好驕傲嘅王后,堅持法國國王嘅神聖權利。[18]

1648年威斯特伐利亞和約之後嘅歐洲

呢啲都令佢支持喺同國王權力有關嘅所有事務上採取強硬政策,其做法比馬扎林建議嘅更加激進。樞機完全依賴安妮嘅支持,要用佢所有嘅影響力先可以令王后冷靜一啲。安妮將所有反對佢意願嘅貴族或議員都囚起嚟;佢主要嘅目標就係要將財政同司法嘅絕對權力轉移畀佢個仔。佢囚咗巴黎高等法院嘅其中一位領袖,呢個人最後喺監獄度死咗。[19]

呢班「戰爭派」係受壓迫嘅封建貴族嘅政治繼承人,想保護佢哋傳統嘅封建特權,唔畀日益中央集權嘅王室政府侵犯。此外,佢哋仲認為自己傳統嘅影響力同權威畀最近先封爵嘅官僚(「袍貴族」)篡奪咗,呢班官僚負責管理王國,王室亦都越嚟越依賴佢哋。呢種想法令貴族更加唔滿。Template:需要引用

1648年,安妮同馬扎林想向巴黎高等法院嘅成員徵稅。成員拒絕服從,仲下令燒咗國王早前所有嘅財政法令。經過路易·德·波旁,孔代親王(之後叫做「大孔代」)喺朗斯戰役獲勝之後,馬扎林聽咗安妮嘅堅持,拘捕咗某啲人以示威。[20] 對安妮嚟講最重要嘅拘捕係皮埃爾·布魯塞爾,佢係巴黎高等法院最重要嘅領袖之一。

1655年嘅路易肖像,塑造佢做勝利咗嘅戰爭嘅朱庇特

法國人民都喺抱怨王權擴張,稅率高,仲有巴黎高等法院同其他地區代表機構權力減少。結果巴黎出現咗暴亂,安妮被迫喺大壓力之下釋放布魯塞爾。而喺1651年2月9日到10日凌晨,當時路易十二歲,一班憤怒嘅巴黎市民闖入皇宮,要求見佢哋嘅國王。佢哋被帶到御寢,望住扮瞓嘅路易,心滿意足咗之後就靜靜離開。[21] 王室一家受到威脅,令安妮帶埋國王同埋廷臣逃離巴黎。

之後唔耐,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簽訂,令孔代嘅軍隊可以返嚟幫路易同佢嘅朝廷。嗰陣時孔代一家同安妮好埋,所以佢答應幫佢手恢復王權。[22] 王后嘅軍隊由孔代指揮,攻擊巴黎嘅叛亂者;叛軍嘅政治領導人係安妮以前嘅朋友瑪麗·德·羅昂。五年前畀安妮囚咗不過逃走咗嘅博福係巴黎嘅軍事領袖,名義上受孔蒂控制。打咗幾場之後達成咗政治妥協;雙方簽署咗呂埃伊和約,朝廷返咗巴黎。

安妮就好唔幸運,佢嘅部分勝利要依賴孔代,而孔代又想控制王后同摧毀馬扎林嘅影響力。係孔代個家姐推佢反對王后。安妮同佢以前嘅朋友瑪麗·德·羅昂達成協議,可以要求提名沙爾·德洛貝斯皮納,沙托納侯爵做司法大臣。之後安妮就拘捕咗孔代、佢個細佬阿芒·德·波旁,孔蒂親王,同埋佢哋個家姐安娜·熱納維耶夫·德·波旁嘅老公隆格維爾公爵。呢個情況都冇持續好耐,馬扎林唔受歡迎就令以瑪麗·德·羅昂同隆格維爾公爵夫人為首嘅聯盟出現。呢個貴族聯盟夠強大,可以釋放啲親王,放逐馬扎林,仲將安妮王后等於軟禁咗。 1649年至1652年之間尤斯特斯·凡·埃格蒙特嘅肖像 路易見證咗所有呢啲事,呢啲經歷解釋咗點解佢之後會唔信任巴黎同高級貴族。[23] 「喺某啲意義上,路易嘅童年隨住戰爭爆發而結束。唔單止生活變得唔安全同唔舒服——喺所有時代好多細路仔都要忍受呢種命運——而係路易要喺佢唔能夠完全理解嘅政治同軍事事務上聽佢阿媽同馬扎林嘅說話。」[24] 「有時王室嘅屋企等於監獄,要逃離巴黎,唔係去其他城堡輕鬆遊玩,而係要可恥咁逃難。」[24] 王室一家用呢種方式被逼離開巴黎兩次,有一次路易十四同安妮仲喺巴黎皇宮度等於被囚禁。戰爭嘅幾年令路易憎恨巴黎,之後佢就決心要盡快搬離呢個古老首都,唔再返嚟。[25]

頭一場「戰爭」(1648年至1649年嘅「高等法院戰爭」)一完,第二場(1650年至1653年嘅「王子戰爭」)就開始。同之前嗰場唔同,呢場上流社會嘅叛亂充滿卑劣嘅陰謀同應付式嘅戰事。對貴族嚟講,呢場叛亂代表住抗議佢哋由封臣降為朝臣嘅政治地位逆轉。呢場叛亂由最高級嘅法國貴族領導,當中包括路易嘅叔父加斯東,奧爾良公爵同表姐安娜·瑪麗·路易絲·多爾良,蒙彭西耶公爵夫人(人稱「大小姐」);王室宗親例如孔代、佢個細佬阿芒·德·波旁,孔蒂親王同埋佢哋個家姐隆格維爾公爵夫人合法化咗嘅皇室後裔公爵,例如亨利二世·多爾良,隆格維爾公爵弗朗索瓦,博福公爵;所謂嘅「外國王子」例如弗雷德里克·莫里斯·德·拉圖爾·多維涅,布永公爵、佢個細佬元帥亨利·德·拉圖爾·多維涅,圖雷納子爵瑪麗·德·羅昂,舍夫勒茲公爵夫人;仲有法國最古老家族嘅血緣繼承人,例如弗朗索瓦·德·拉羅什富科

安妮王后喺打敗戰爭嘅過程中扮演咗最重要嘅角色,因為佢想將絕對權力轉畀佢個仔。此外,大部分親王都唔肯同馬扎林打交道,馬扎林亦都流亡咗幾年。「戰爭派」聲稱佢哋係代表路易行事,為咗佢真正嘅利益,反對佢阿媽同馬扎林。

安妮王后同樞機嘅關係非常密切,好多觀察家都相信馬扎林同安妮王后秘密結咗婚,成為路易十四嘅繼父。[26] 不過,路易成年同之後加冕,令「戰爭派」失去咗叛亂嘅藉口。戰爭於是慢慢失去動力,1653年馬扎林凱旋返嚟流亡就結束咗。由嗰時開始到佢死,馬扎林負責對外同財政政策,而安妮唔再係攝政,唔再日日監督。[27]

喺呢段時間,路易迷戀上馬扎林嘅侄女瑪麗·曼奇尼,但係安妮同馬扎林將瑪麗送到意大利結婚,終止咗國王嘅戀情。雖然馬扎林或者短暫咁曾經想過將佢嘅侄女嫁畀法國國王,但係安妮王后絕對反對;佢想將佢個仔嫁畀佢阿哥腓力四世(西班牙)嘅女,呢個決定係出於王朝同政治考慮。馬扎林好快就支持咗王后嘅立場,因為佢知道王后對佢嘅權力同外交政策嘅支持係要建基於同西班牙喺有利位置上講和同西班牙婚事上面。另外,馬扎林同瑪麗·曼奇尼嘅關係唔好,唔信佢會支持自己嘅立場。路易所有嘅眼淚同對阿媽嘅懇求都冇令佢改變主意。西班牙嘅婚事好重要,一方面結束咗法國同西班牙之間嘅戰爭,另一方面路易之後五十年嘅外交政策好多訴求同目標都係建基於呢場婚姻上面,再加上最後波旁王朝就係通過呢場婚姻先攞到西班牙王位。[28]

疏仕

[編輯]
  1. 易十四. 主教百科全書。2007。原先內容歸檔喺16 December 2021。喺19 January 2008搵到
  2. Nathan 1993, p. 633.
  3. Brémond, Henri (1908). La Provence mystique au XVIIe siècle (法文). Paris, France: Plon-Nourrit. pp. 381–382.
  4. Bluche 1990, p. 11.
  5. Barentine 2016, p. 129.
  6. Panhuysen 2016, p. 26.
  7. Fraser 2006, pp. 14–16.
  8. Petitfils 2002, pp. 30–40
  9. Reinhardt 2016, p. 20.
  10. Kleinman 1985, p. 145.
  11. Bély 2001, p. 57.
  12. Sonnino 1998, pp. 217–218.
  13. Petitfils 2002, pp. 34–37
  14. Petitfils 2002, pp. 29–36
  15. Beem 2018, p. 83.
  16. Barentine 2016, p. 131.
  17. Dvornik 1962, p. 456.
  18. Kleinman 1985, p. [未記頁數].
  19. Petitfils 2002, pp. 70–75
  20. Petitfils 2002, pp. 80–85
  21. Blanning 2008, p. 306.
  22. Petitfils 2002, pp. 84–87.
  23. Petitfils 2002, pp. 88–90, 91–98.
  24. 24.0 24.1 Hatton 1972, p. 22.
  25. Hatton 1972, p. 31.
  26. Hatton 1972, p. 18.
  27. Petitfils 2002, pp. 148–150.
  28. Bluche 1990, pp. 128–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