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去內容

Wikipedia:共識

出自維基百科,自由嘅百科全書
(由Wikipedia:CONADMIN跳轉過嚟)

共識係維基百科編者作出決議嘅第一途徑。為實現呢個目的,「共識」嘅定義並唔單一,但共識總係趨向於為中立性同埋可供查證性嘅實現同確保,提供最好方法。共識通常會喺編者嘅編輯過程中自然達成:任何人都可以開或擴充一頁,而嗰頁嘅所有讀者都可以選擇去修改或者唔郁佢。以下係編者無法通過編輯形成共識嗰時,喺相關討論頁上謀求共識嘅過程。

乜嘢係共識

[編輯]

共識應該考慮到所有正當合理嘅意見。所有編者都應該作出善意努力,以形成符合維基百科原則嘅共識。

共識唔強求一致同意。理想情況下,共識唔會存在任何反對意見;但假如實現唔到呢點,共識應採納多數人意見,並對重要少數嘅意見作出適當妥協。重大修改更應獲得絕大多數人同意。

過程

[編輯]
當一位編者編輯過之後,其他編者有三種選擇:接受佢、修改佢或者反轉佢。如有必要,呢啲選擇都有得傾。

喺維基百科,共識係種典型但往往含蓄無形嘅過程。所有冇異議或冇俾人反轉回退嘅編輯,都可以假定係具備共識。假如其他編者後來修改咗舊嘅版本,而新版本亦冇被質疑,就可以認定新共識已經形成。噉樣落去,呢部百科全書將逐步增長並隨時間而逐步改善,唔使任何特別力量幫手。即使出現爭議,解決方法往往好簡單:通過修改內容嘅措辭以趨於中立,或併入其他編者嘅意見以達成共識。喺編輯摘要進行清晰嘅溝通,有助簡化呢個過程。

反轉你唔同意嘅編輯嗰時,唔好淨係標註「無共識」,而應該表明你點解反對。噉可以提高所有意見嘅透明度,並為往後續編輯點確立共識點明方向。

一有較為嚴重嘅編輯爭議,形成共識嘅過程會變得更加明顯。編者應該喺討論頁發起一段討論,通過討論來解決編輯紛爭。共識討論有一個特殊形式:編者會嘗試通過基於方針、來源同埋常識的嘅理由說服人。共識討論嘅目標,係形成對一頁內容嘅一致意見;佢或者唔係個個都滿意,但所有涉事編者都視之為對嗰個主題嘅合理解釋。要記住,共識喺維基百科係持續不斷嘅過程;一頁會逐步改善,先接受唔係咁完美嘅妥協,會比起用編輯戰去直接實現某個「完美」版本好得多。一般嚟說,編者爭持不下所影響嘅文章,質量往往都唔及目光長遠編者所編輯嘅文。

有啲文需要經過廣泛嘅編輯同討論來趨於中立並產生可讀嘅內容。同樣,另一啲文亦會被周期性噉質疑同埋/或修改。呢個係共識作為持續不斷過程嘅功能之一。發起一項議題之前,編者應該去文章嘅討論頁,睇下過往嘅討論:老調重彈,迫所有人去討論舊議題係冇意思。

當編者喺形成共識嘅過程中遇到特殊困難,有好多方法可以促進共識嘅確立(第三方意見提出討論調解聯盟嘅非正式調解等)、要求管理人員協助、以至於動用權力結束爭議(例如正式調解同埋仲裁,但有關機制重有待討論)。謹記,管理員應該主要考慮方針並針對編者嘅行為,而唔應該武斷決定內容議題。管理員可以因為編者干擾共識過程嘅行為(例如編輯戰襪公仔文明)去封鎖佢,亦可以根據方針決定批唔批某個編輯,但一般唔應該超出呢啲動作範圍之外。

共識嘅級別

[編輯]

部分編者喺特定地方同時間所達成嘅共識,唔可以凌駕更廣泛嘅社群共識。例如,維基專題嘅參與者唔可以擅自決定某啲通用嘅政策同指引唔適用於嗰個專題嘅文,除非能夠說服更廣泛嘅社群去同意佢哋嘅見解。

政策同指引反映既定共識,應該保持佢嘅穩定性同持續性。因此,喺方針嘅修改上,維基百科要求比其他頁更高嘅參與度同埋共識。重大修改應該首先喺城市論壇同埋討論頁提出,並提供足夠長嘅時間以確保議題能夠喺實施前充分討論。小修改可以直接編輯,但亦應該經過嚴格仔細嘅檢查。喺修改方針時,緩慢而保守,積極謀求他人睇法同埋同意嘅編輯,更容易俾社群所接受。

共識可以改

[編輯]

共識係可以改嘅,過去嘅共識可以被挑戰,亦唔係一定要遵守。再者,對共識嘅修訂通常都係合理嘅。因此,「根據共識」同埋「違反共識」並唔係接受或拒絕提議同埋行動嘅有效理由。即管過去嘅「廣泛討論」能夠引導編者去了解過去嘅共識,但編者仍然要重新審查每個提案嘅價值,進而重新確定共識係唔係改咗。

維基百科會保持佢嘅靈活性:因為新人往往會帶來全新觀點;維基百科嘅成長亦會帶來新嘅需求;當新事物出現時,啲人嘅睇法亦會隨時間改變;我哋可以揾到更好嘅方式去完成某項工作。

一個代表小組可以代表整個社群作出決定。更多嘅情況下,啲人會喺事後嘅某個時刻,將共識嘅改變寫入現有規程。但喺所有嘅呢啲情況下,冇乜嘢係可以一世都唔變。世界會改變,維基百科都係一樣。喺未來作出進一步改變係合理嘅,就算係好多年冇變嘅,都一樣會有呢個需求。

例外

[編輯]

有啲例外情況會凌駕對一頁嘅共識。

  • 嚟自維基媒體基金會理事會開發員嘅公告,特別係著作權、法律問題或伺務器負載等方面公告。呢啲公告具備方針地位。
  • 基金會行動唔喺粵文維基百科方針嘅管轄範圍內。
  • 一啲行為,例如鏟除侵犯版權以及明顯違反生人傳記嘅內容,通常唔需要討論或共識,因為呢啲內容帶有會實際危害到維基百科嘅風險。
  • 仲裁委員會嘅決議可以引入流程來產生具有臨時約束性嘅共識。例如喺英文維基百科愛爾蘭文章嘅命名爭議上。

共識嘅形成

[編輯]

中立、公正而態度文明嘅編者,通常可以按照以上過程對一篇文達成共識。然而,編者之間有時會陷入僵局,噉有可能係佢哋揾唔到合理理由去解決爭端,亦有可能係佢哋為咗「贏」一場辯論而變得情緒化或意識形態化。下面會就難以解決嘅爭議提出解決建議,同時會描述幾種正式同非正式嘅爭議解決流程。

喺討論頁形成共識

[編輯]

放膽改一頁,但唔係亂咁嚟。喺大多數情况下,首先應該嘗試嘅係編輯嗰篇文,有時噉嘅編輯就可以解決爭議。應該喺編輯摘要明確解釋你嘅編輯意圖。如果你嘅編輯被反轉,請嘗試作出一次妥協性嘅編輯,其中應設法回應其他編者提出嘅問題。編輯摘要好有用,但唔要通過大量嘅編輯摘要去討論爭議——噉實際上係編輯戰,並有可能招致制裁。如果一次編輯已被反轉,而你隨後嘅編輯都係噉嘅話,請喺討論頁開新話題去討論。

喺確定共識時,應考慮各個論點嘅質量同佢提出嘅背景,反對者嘅意見以及項目名空間下嘅文檔。論點質量嘅權重高於論點所代表人數多寡嘅權重。通常嚟講,「我只係唔鍾意呢個觀點」或「我只係唔鍾意呢個觀點」之類嘅論點,根本唔應該考慮。

討論頁上嘅討論,只應該討論來源、文章相關問題以及方針。討論頁嘅功能,係解釋增加/修改/移除呢篇文嘅內容嘅理由,同埋呢個動作係點樣符合百科全書性質,而其他考慮係次要嘅。呢個義務適用於所有編者:假如編者唔再喺討論頁內回復相關討論,就可以假定共識已經形成;而假若編者無視討論頁內容,而繼續編輯或反轉爭議性內容嘅話,就可能因為進行爭議性編輯而招致制裁。

徵求外部意見以達成共識

[編輯]

當無法通過討論頁討論(通常係因為兩位編者(或兩組編者)無法就議題達成一致睇法),維基百科重有幾套既定流程去徵詢外部編者嘅意見。噉通常有助於解開簡單、善意嘅討論死結:旁觀者清,未涉事嘅編者往往會帶來全新見解,有利於涉事編者揾到佢哋冇發現嘅中間立場。以下係徵求外部意見嘅主要資源:

第三條路(3O)
當只有兩位編者涉及爭議,佢哋可以尋求第三種解決方案。簡單嚟講,涉事編者同意畀第三者(未涉事編者)複審討論並作出決定,並同意服從呢個決定。
通告板
絕大多數政策與指引頁,以及好多維基百科專題,都為對佢感興趣嘅編輯提供通告板。如果一項爭議處於某個專題嘅領域內,或有關於某項政策或指引嘅具體執行;喺通告板上發出請求,將有助於徵求熟悉嗰個領域事務編者嘅意見。
請求評議
邀請其他編者對特定爭議進行評議嘅正式制度,能夠確保更大嘅參與度同埋更廣泛嘅共識基礎。呢個制度有助於解決3O解決唔到,但又唔係根深蒂固到需要進行調解嘅複雜問題。
非正式調解
更複雜嘅爭議會牽涉更多編者,佢哋可以尋求調解。呢個自願性過程將開啟一次由調停人監管嘅結構化討論——噉同喺文章討論頁進行討論冇乜嘢唔同,只係調停者會幫助保持對話嘅焦點並推動討論進行,並阻止討論退化成激烈嘅衝突。
城市論壇
對於影響深遠嘅爭執(絕大多數係有關政策或指引嘅改變),喺城市論壇留言會帶來大量有興趣嘅編者。噉可以喺整個項目形成廣泛共識。

好多噉樣嘅廣泛討論會引發某種形式上嘅民意測驗,但民意測驗只應被視為理順討論,而唔應該被之為投票。共識最終將根據支持同反對嗰個議題嘅論點質量所決定,同時經過維基百科方針政策嘅審視,而唔應該通過統計票數來決定。回復「係/唔係/支持/反對」呢類評論,除咗表達道義支持外冇任何意義;回復「支持/反對用戶X嘅意見」會好啲;喺你嘅睇法下提出新見解至係最好做法。我哋嘅目標係提出有說服力嘅理由來作出決定,而唔係根據公開支持嘅比重來作出決定。

管理員協助或社群介入

[編輯]

有啲情況下,爭議會演變成人身攻擊或意識形態化,而唔係單單喺內容上嘅爭議;呢啲爭議就需要管理員或成個社群介入。管理員唔可以裁定內容,但可以執行政策(例如生人傳記),或按政策處理不當擾亂共識過程嘅編輯。有時只需提醒一位管理員注意討論頁就夠:一般嚟說,管理員通常都會監視大量嘅頁,因此管理員有可能會睇到爭議並作出回應。以下畀出同唔肯讓步嘅編者共事所需嘅既有資源:

維基禮儀提示*
維基禮儀提示係一個自願非正式嘅討論頁,用嚟幫助編者認識到佢哋誤解咗邊啲維基百科行為準則。粗魯嘅、唔恰當嘅推測、推銷觀點、密謀等輕度干擾共識過程嘅行為,都可以提交維基禮儀提示。禮儀提示係雙刃劍——佢期望被警告者能夠以事論事噉看待問題本質——但佢可以解決編者嘅私人糾紛。
管理員留言板
管理員留言板主要用嚟提交要管理員關注但唔迫切嘅問題。
討論用户行為*
更加正式嘅制度,用嚟評議長期無法同社群行為準則共存嘅編者。
仲裁請求*
解決頑固爭議嘅終極方案。仲裁員會作出裁決,以消除干擾改善文章嘅行為,直至並包括對編者作出禁制或限制。

*粵文維基重未有呢啲機制。

形成共識嘅謬誤

[編輯]

以下係編者喺嘗試構建共識嗰時易犯嘅錯誤:

  • 人多嘴雜。人多未必好辦事。富有成果嘅討論往往係喺10名以下活躍參與者之間進行;喺網上討論區,超過呢個數量嘅人會較難進行有效溝通。當需要更大範圍共識至去尋求更多人參與,否則一個或兩個獨立編者嘅意見會得到更好嘅結果。
  • 維基以外嘅討論。我哋唔鼓勵編者喺其他網站、論壇、聊天工具、電子郵件或其他本項目以外地方進行討論。呢啲討論喺「維基內部」決定共識時係唔會被考慮,而且一俾人揭發可能會引發猜疑同埋不信任情緒。即管我哋需要喺維基外討論少數問題以顧及私隱,但絕大多數維基百科相關嘅討論都應該留喺維基百科進行,噉就可以俾所有參與者睇得到。
  • 襪公仔肉公仔。你絕對可以邀請人哋來提出新嘅睇法同觀點,但試圖藉住引人哋參與討論來擾亂討論嘅進行,或者係用其他帳號扮另一個人發言,都係唔可以接受。向維基百科通告板、維基專題或用戶發送中立、資訊充足嘅信息係可以,但妨礙共識形成而違反政策嘅行為,會被視為擾亂性編輯。
  • 傾向性編輯。持續、過份尋求某個編輯目標係極之擾民,應該避免。只有編者願意互相傾聽、回應同埋合作編寫一篇更好嘅文,共識過程至可以順利運作。如若編者拒絕任何共識而執於己見,無限期拉布以實現佢嘅目標,噉佢就會破壞共識過程。執於己見嘅人永遠解決唔到問題,因為總會有比佢更硬頸嘅人出現;有社群支持嘅頁本身至係呢場長跑嘅贏家。
  • 周圍貼、換個管理員來執行同埋新瓶舊酒。反覆喺唔同嘅頁或者用唔同措辭提出相同議題,會造成混亂同埋係相當擾民。當你得唔到你想要嘅答案,周圍貼,或者轉個措辭來矇騙其他編者都係無濟於事,因為遲早會有人發現你嘅所有議題。如果你可以喺各個討論頁足夠細心標註連結嘅話,噉你就可以將正在進行緊嘅討論聚埋一齊,但更好嘅做法係揀一度最適合進行共識討論嘅頁,並(儘可能)提出對問題嘅中立、清晰同客觀嘅一段描述(睇選擇性搬出方針)。
  • 就算一致認為要作出改變,但唔代表要作出改變。就算所有編者根據善意同埋方針,一致唔滿意某篇文嘅某一方面,但若果冇共識點樣去改,貿然改變可能會好擾民。例如,有啲人想鏟嗮一個部分,有啲就反對刪除,但佢哋之間未能就點樣修改達成共識。在這情況下,若該部分穩定存在已久,或由以往共識而來,討論會勝過堅持己見。

睇埋

[編輯]

Template:維基百科術語 同共識有關嘅維基百科論述同資料:

同共識有關嘅文:

出面網頁

[編輯]

相關資料

[編輯]

Template:Ru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