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1919–1991 | |||||||||
烏克蘭喺蘇聯嘅位置 | |||||||||
首都 | 夏爾奇夫 (1919–34)[1] 基輔 (1934–91)[2] | ||||||||
最大城市 | 基輔 | ||||||||
官方語言 | 俄文[3][4]、烏克蘭文[5] | ||||||||
認可語言 | 白俄羅斯文、克里米亞韃靼文、匈牙利文、羅馬尼亞文、波蘭文 | ||||||||
宗教 | 法理上: 無神論 實際上: 東正教、東儀天主教、遜尼派、猶太教 | ||||||||
政府 | 一黨社會主義國家 | ||||||||
總書記 | |||||||||
• 1918–1919 | Emanuel Kviring | ||||||||
• 1990 | Stanislav Hurenko | ||||||||
總統 | |||||||||
• 1919–1938 | Grigory Petrovsky | ||||||||
• 1990–1991 | Leonid Kravchuk | ||||||||
總理 | |||||||||
• 1918–1919 | Georgy Pyatakov | ||||||||
• 1988–1991 | Vitold Fokin | ||||||||
立法機關 | 烏克蘭蘇維埃議會[6] | ||||||||
歷史時期 | 俄國內戰 戰間期 二次大戰 冷戰 | ||||||||
• 宣佈成立 | 1919年3月10號 | ||||||||
• 加入蘇聯 | 1922年12月30號 | ||||||||
• 入侵波蘭 | 1939年11月15號 | ||||||||
• 納粹區成立 | 1941年8月20號 | ||||||||
• 蘇烏恢復控制 | 1944年11月10號 | ||||||||
• 成為聯合國成員 | 1945年10月24號 | ||||||||
• 克里米亞轉交 | 1954年2月19號 | ||||||||
• 烏克蘭獨立宣言 | 1991年8月24號 | ||||||||
• 獨立公投 | 1991年12月1號 | ||||||||
• 蘇聯解體 | 1991年12月26號 | ||||||||
人口 | |||||||||
• 1989年人口普查 | 51,706,746 | ||||||||
HDI(1990) | 0.725 高 | ||||||||
貨幣 | 蘇聯盧布 (руб)(SUR) | ||||||||
電話區號 | +7 03/04/05/06 | ||||||||
互聯網頂級域 | .su | ||||||||
| |||||||||
∗由於唔同嘅排名表計法未必一樣,上面嘅排名(第幾名/位)同個一覽表入面個排名未必一樣。 ∗IMF網站嘅人均GDP數字,同用GDP除以上面人口數得出嚟嘅數有可能唔一樣。 |
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烏克蘭文:Українська Радянська Соціалістична Республіка、俄文:Украин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簡稱做蘇烏或者烏克蘭加盟國,係蘇聯嘅其中一個加盟國,由1922到1991年期間存在[7]。喺蘇聯嘅一黨專政之下,烏克蘭完全由蘇聯共產黨管治。
歷史
[編輯]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由1917年十月革命之後開始出現,到俄國內戰開始之後,一路都支持住布爾什維克嘅蘇俄。[8]。與此同時,烏克蘭出現咗獨立戰爭,蘇烏同烏克蘭人民共和國互相鬥爭嚟掌權[9]。喺佢哋贏咗之後,佢哋同其他加盟國一齊組成咗蘇聯。
到1920-30年代,蘇聯阿頭史太林因為驚烏克蘭會出現民族主義嚟威脅佢嘅權力,所以用集體耕作嘅手法,嚟強逼烏克蘭嘅農夫交出佢哋嘅收成。呢個行動搞到原本自己種嘢食嘅人反為唔夠嘢食,甚至有幾百萬人餓死,造成咗烏克蘭大饑荒,亦被認為屬於種族滅絕[10]。
到二次大戰嘅巴巴羅薩行動期間,納粹德國成功侵佔咗烏克蘭嘅大部分地方,由1941-44年曾經成立過烏克蘭專員轄區。到蘇聯打贏場仗之後,蘇烏恢復控制返烏克蘭嘅範圍。喺1945年,聯合國成立,喺經過同美國嘅談判之後,蘇聯成功爭取將烏克蘭加盟國同白俄羅斯加盟國入做獨立嘅成員國[11]。
到1991年蘇聯解體嘅時候,蘇烏跟住一齊解散,一個獨立嘅烏克蘭喺冇耐之後成立[12]。
地理
[編輯]喺蘇烏嘅管治期間,佢哋嘅邊界變過唔少,其中最明顯嘅係喺二次大戰期間。依家烏克蘭嘅西部,有好多地都係喺呢個時間攞返嚟,而大部分都係因為佢哋嘅人口嘅大多數都係烏克蘭人。喺1919年成立嘅時候,蘇烏嘅首都係夏爾奇夫,到1934年先改做基輔。
人口
[編輯]根據蘇聯喺1989年嘅人口普查,烏克蘭嘅人口係 51,706,746,喺所有加盟國之中只係排喺蘇俄後面[13][14]。
睇埋
[編輯]攷
[編輯]- ↑ "History" (烏克蘭文). 哈爾基夫州政府. 原先內容歸檔喺7 January 2019. 喺16 April 2011搵到.
- ↑ Soviet encyclopedia of the History of Ukraine (烏克蘭文).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krainian SSR. 1969–1972.
- ↑ Lenore Grenoble (2003). Language Policy in the Soviet Union. Springer Science & Business Media. ISBN 978-1-4020-1298-3. 原先內容歸檔喺22 September 2023. 喺19 March 2021搵到.
- ↑ Mariya Kapinos. Honest History: Where, why Ukrainians speak Russian language (and how Kremlin uses it to stoke conflict in Ukraine) 互聯網檔案館嘅歸檔,歸檔日期9 November 2020.. Kyiv Post. 6 April 2018
- ↑ "Constitution of the Ukrainian Soviet Socialist Republic adopted in 1978" (烏克蘭文). 原先內容歸檔喺7 April 2022. 喺20 May 2022搵到.
- ↑ All-Ukrainian Congress of Soviets in the Ukrainian Soviet Encyclopedia
- ↑ Lee, Gary (27 October 1986). "Soviets Begin Recovery From Disaster's Damage". 《華盛頓郵報》. 原先內容歸檔喺27 January 2020. 喺25 April 2017搵到.
- ↑ The Emergence of Ukraine: Self-Determination, Occupation, and War in Ukraine, 1917-1922. Fagan, Gus翻譯. Edmonton: Canadian Institute of Ukrainian Studies Press. 2015.
- ↑ "World War I and the struggle for independence". 原先內容歸檔喺15 May 2023. 喺18 May 2023搵到.
- ↑ "Holodomor".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 ↑ "Activities of the Member States – Ukraine". United Nations. 原先內容歸檔喺29 January 2019. 喺17 January 2011搵到.
- ↑ "Ukraine: vie politique depuis 1991". Éditions Larousse. 原先內容歸檔喺27 February 2020. 喺26 November 2016搵到.
- ↑ Hanna H. Starostenko, "Economic and Ecological Factors of Transformations in Demographic Process in Ukraine" 互聯網檔案館嘅歸檔,歸檔日期15 May 2011., Uktraine Magazine No. 2, 1998.
- ↑ "What Went Wrong with Foreign Advice in Ukraine?". The World Bank Group. 原著喺2009-07-20歸檔. 喺16 January 2008搵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