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去內容

刻 (時間)

出自維基百科,自由嘅百科全書
  呢篇文講中國自漢以來嘅時間單位。想搵英文類似時間單位嘅話,請睇骨 (時間)
用來計時嘅漏。多幾級平衡水壓,令水滴速平均。至下嗰個有把尺用來讀刻。

時間單位一種,現代指四分一個鐘,即係15分鐘,又叫。但古時時間單位係用百刻制,所以同現代有啲不同。

古時而言,一日百刻,一刻百分,一分百秒。咁即係日有一百刻,一萬分,一百萬秒。[註 1]

當今日常多數跟西洋時間,然而亦有啲地方會用刻,如通勝會寫低天文現象,如節氣時間、日食月食時間,幾時幾刻咁。

名稱

[編輯]

一般文都有機會叫刻。一刻嗰十幾分鐘,喺古時係短時間,個意思一直延用至。例如有卡通片相聚一刻。又例如稍等片刻片刻就一刻時間都唔到,即係等一陣。又如刻不容緩,一刻時間都唔等得。又如即刻,就係當下依一刻,立即咁意思。

刻有時只當虛數,唔表示實際時間。例如「一時三刻」表示嘅係短時期,並非指一個鐘頭或者四十五分鐘[1]

英文

[編輯]

英文叫古時一日一百刻的「刻」做「centiday」,「centi-」即係百分之一,「day」即係日,所以「centiday」意為百分之一日,也即是古時一日一百刻的「刻」。

歷史

[編輯]

傳說

[編輯]

據說,中國就開始用百刻制計時。將一日分成一百刻。[2]

[編輯]

然後到咗西周西周又開始將一日分成十二時辰。因為時辰採用十二,所以自然一百刻同十二時辰唔可以整除,呢個係歷史上一直都係一個討論問題。故此歷史上都用過其他除得盡嘅刻制。[註 2]

[編輯]

許慎說文有寫,「漏、以銅受水、刻節、晝夜百刻。从水屚聲。」

開始,依種計時器一直用於計時。

漏用造,至少有兩個,上面漏啲落下面。一滴一滴咁用十進制計時,慢慢計時間。

壺有刻度一百份計一日水量,一份叫一刻。

而刻,正正喺漏上面刻度咁意思。

漏嘅好處,喺日頭定係夜晚都可以較均速計時,故此許慎說文寫「晝夜百刻」。

南北朝

[編輯]

[編輯]

五代十國

[編輯]

[編輯]

[編輯]

[編輯]

大元

[編輯]

大明

[編輯]

萬曆年開始採用了九十六刻制。解决了流傳千年刻同時辰唔可以整除嘅問題。

大清

[編輯]

大清,康熙皇帝又恢復咗明朝開始嘅九十六刻制。雖有人話,居心不良,妄圖竊走時間,破壞國運,但大清繼續改用九十六刻制。正式啟用今日嘅「日十二時,時八刻,刻十五分,分六十秒」嘅時間計法。[3]

刻制

[編輯]

自漢開始,大多數用百刻制,中間有時會改,好似一百二十刻制九十六刻制同埋一百零八刻制

另外日本都有沿用百刻制,但有少數時期,有四十八刻制三十六刻制

百刻制

[編輯]

一日分百刻,一刻即西洋十四分鐘廿四秒正。因為西洋一日有八萬六千四百秒,咁一刻就有八百六十四秒,咁就會得出十四分鐘廿四秒正。百刻由於為十進制,尤其方便天文計算。而且承自,咁唔同時代都會一貫。

之不過,一年分約十二個月,生出以斗柄得出十二方位。日行喺十二方位邊處,計算時辰,得一日十二時,後來一時再二分初正,咁有廿四小時。百刻制同時辰制,數字唔可以整除。一時有八刻餘三分刻之一,一小時有四刻餘六分刻之一。為咗調和個數,就有將一刻,再分為十二小刻。咁一時就有八刻又四小刻,一小時有四刻又二小刻。咁就方便除盡,而且換算更為精細。

漢時喺時辰之前,已有一套一日分十六時段嘅計法,有夜半雞鳴黃昏人定依名,成日喺文學出現。一時段有六刻餘四分刻之一。

大元郭守敬授時曆,計算完全唔理時辰。直情一日計一百刻,一刻計一百分,一分計一百秒。計算以分秒,可以用十進制數。

一百二十刻制

[編輯]

一日分一百二十刻,一刻即西洋十二分鐘正。因為西洋一日有一千四百四十分鐘,咁一刻就十二分鐘。一百二十刻制為校精密。

時辰制下,十二時同廿四小時而言,一時有十刻,一小時五刻,咁就整除到。

王莽把持漢家政務,建平元年,即西元前六年,改為一百二十刻制。並喺居攝三年,即西元八年,自己做埋皇帝,改名新國,改元為初始元年。直至地皇四年(更始元年),即西元二十三年,為人所敗滅亡,一百二十刻制亦告終。

九十六刻制

[編輯]

九十六刻有實施過,但百刻制一直係主流,直至到大清改制。

時辰制下,十二時同廿四小時而言,一時有八刻,一小時四刻,咁就整除到[4]

一日分九十六刻,一刻即西洋十五四分鐘正。因為西洋一日有一千四百四十分鐘,咁一刻就有十五分鐘。咁啱就同西洋一個一樣,方便同西洋天文換算。

南朝梁國天監六年即西元五〇七年,由百刻制改用九十六刻制。直至大同十年,即西元五四四年,由九十六刻制改用一百零八刻制。

西元一六四四,大清順治元年愛新覺羅福臨皇帝多爾袞攝政。同年李自城攻入大明京城北京,頓時大亂,大明皇帝朱由檢自殺,吳三桂引清兵入關,大清入主中原,然而人才缺乏。天主教教士,為咗要傳教,睇淮時機,主動投身,並將崇禎曆法改頭換面,獻上清廷。大清此時要靠西洋天主教傳教士做欽天監。順治二年,西元一六四五年,改行時憲曆,廢百刻制改行九十六刻制,咁就方便佢哋同西洋換算。九十六刻制下,一刻正好同西洋一個骨一樣時間。因此當今通勝講何時何刻,就以九十六刻制計算。

一百零八刻制

[編輯]

一日分一百零八刻,一刻即西洋十三分鐘二十秒正。因為西洋一日有八萬六千四百秒,咁一刻就有八百秒,咁就會得出十三分鐘二十秒。

時辰制下,十二時計,一時有九刻,咁就整除到。廿四小時計,一小時四刻半。

一百零八佛家一個微妙嘅數字,經常出現。故此見於佛教盛行嘅南朝。梁國大同十年,即西元五〇七年,由九十六刻制改用一百零八刻制。一用直到佢嘅下家,陳國天嘉四年,即西元五六三年,先至改返做百刻制。

四十八刻制

[編輯]

三十六刻制

[編輯]

晝夜

[編輯]

百刻制所用嘅漏,置於室內,唔需要點睇天候都可以計時,日夜都計到。咁後來 百刻制,亦會附上日照方位,時辰刻度,以及夜晚點。

刻由日間午時開始,過夜到另一日。由於日夜長短會慢慢變化,咁就發展到會記每隔一個節氣左右,幾多刻,幾多刻,亦會畫上,昏曉之間,分成五份,就係更數。古時打更就係按漏上面嘅更點報時。由於昏曉時刻會變化,故此刻度會定時定候換嘅,同天文相配。

[編輯]
  1. 留意,依度同西洋定義分秒並唔相同。
  2. 不過改刻制唔係唯一方法。一刻唔夠精細,亦有一刻再細分十二小刻,有小刻,咁就可以除得盡。

[編輯]
  1. 英年:空喊口號一時三刻只能吸引群眾。2012年2月26號。喺2014年2月27號搵到
  2. 閻林山。我國的百刻計時
  3. 清五朝會典
  4. 林聰益 (2007年12月)。時三刻—古中國的時間制度 (PDF)學發展。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420期)。原著 (PDF)喺2020年3月15號歸檔。喺2016年7月23號搵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