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治‧愛森斯坦
沙治‧愛森斯坦 | |
---|---|
出生日 | 1898年1月10號 (in Julian calendar) |
出生地 | 里加 |
本名 | Сергей Михайлович Эйзенштейн |
死亡日 | 1948年2月11號 (50歲) |
死亡地 | 莫斯科 (蘇聯) |
死因 | 心肌梗塞 |
國籍 | 俄羅斯帝國、蘇聯 |
識嘅語言 | 俄文 |
信奉 | 無神論 |
學位 | Doctor of Sciences in History of art |
母校 | Saint-Petersburg State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Civil Engineering |
職業 | 電影導演、發明家、電影剪接師、編劇、先生、cinematographer、drawer、攝影師、導演 |
風格 | 社會主義現實主義、French Impressionist Cinema |
僱主 | Gerasimov Institute of Cinematography |
名作 | October: Ten Days That Shook the World、戰艦波將金號、The General Line |
配偶 | Pera Attacheva |
阿爸 | Mikhail Eisenstein |
[改維基數據] | |
沙治·愛森斯坦(俄文:Сергей Эйзенштейн,1898年1月23號—1948年2月11號)係個革命性蘇聯俄羅斯電影導演同電影理論家。佢嘅默片《罷工》(Стачка)、《戰艦波將金號》(Броненосец «Потёмкин»)、《十月》(Октябрь)、史詩電影《亞歷山大涅夫斯基》(Александр Невский)同埋《伊凡雷帝》(Иван Грозный)都係佢重要作品。佢寫有關蒙太奇嘅作品同理論,對後世電影有重大影響。
事業生涯
[編輯]由舞台到銀幕
[編輯]愛森斯坦喺1920年搬去莫斯科,喺無產階級文化運動機構開始佢嘅劇場生涯,[1]呢個係一個蘇聯實驗藝術機構,想將現有嘅藝術形式徹底改革,創造革命性嘅工人階級美學。佢喺嗰度嘅作品包括「毒氣面具」、「聽啊莫斯科」同埋「每個有智慧嘅人都有足夠嘅愚蠢」。[2]佢仲做過謝沃洛德·梅耶荷德嘅設計師。[3]
愛森斯坦喺1923年開始佢嘅理論家生涯,[4]佢為藝術雜誌《列夫雜誌》寫咗篇「景象嘅蒙太奇」。[5]佢嘅第一部電影《格盧莫夫嘅日記》(為「有智慧嘅人」舞台製作而拍)都係同年拍嘅,仲請咗志加·維爾托夫做指導。[6][7]
《罷工》(1925年)係愛森斯坦嘅第一部長片。《戰艦波將金號》(都係1925年)喺全世界都獲得好評。主要因為呢個國際知名度,佢先可以執導《十月:震撼世界嘅十天》,作為十月革命十週年紀念嘅一部分,之後仲拍咗《總路線》(又叫《新與舊》)。雖然蘇聯以外嘅評論家都讚呢啲作品,但愛森斯坦喺電影入面着重結構問題,好似鏡頭角度、群眾活動同埋蒙太奇呢啲嘢,令到佢同夫謝沃洛德·普多夫金同奧列山大·杜甫真科等志同道合嘅人,畀蘇聯電影界批評。呢個迫使佢要公開自我批評,承諾改革佢嘅電影視野,去符合日益具體嘅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教條。[未記出處或冇根據]
遊歷西歐
[編輯]1928年秋天,當《十月》仲喺好多蘇聯地方畀人批評嗰陣時,愛森斯坦同佢嘅長期電影合作夥伴格里戈里·亞歷山大羅夫同埋攝影師愛德華·季謝離開蘇聯去歐洲遊歷。官方話呢次旅行係畀三個人去了解有聲電影,同埋以蘇聯藝術家嘅身份親自去見資本主義國家嘅人。但對愛森斯坦嚟講,呢個係一個睇下蘇聯以外嘅風景同文化嘅機會。佢用咗兩年時間喺柏林、蘇黎世、倫敦同巴黎遊歷同講學。[8]1929年,喺瑞士,愛森斯坦監製由季謝執導嘅一部關於墮胎嘅教育紀錄片,叫做《婦女嘅困境-婦女嘅幸福》。[9]
美國項目
[編輯]1930年4月尾,電影監製傑西·L·拉斯基代表派拉蒙影業請愛森斯坦去美國拍電影。[10]佢接受咗一份十萬美元嘅短期合約(相當於2017年嘅150萬美元),同年5月同亞歷山大羅夫同季謝一齊去咗荷里活。[11]s
教育背景
[編輯]艾森斯坦喺彼得格勒土木工程學院讀書,跟住佢阿爸嘅路,主修建築同工程。[12]1918年,佢退咗學,加入紅軍參加俄國內戰,雖然佢老豆米哈伊爾係企相反嗰邊。[13]反布爾什維克勢力輸咗之後,佢阿爸走咗去德國,而佢就去咗彼得格勒、沃洛格達同德文斯克。[14]
1920年,因為佢喺十月革命嘅【宣傳】工作表現出色,所以調去咗明斯克做指揮官。喺嗰段時間,佢接觸到歌舞伎theatre,仲學埋日文,識得大概300個漢字。佢話呢啲經歷對佢嘅畫面創作有好大影響。[15][16]
個人生活
[編輯]關於愛森斯坦嘅性取向一直都有爭議,有一套講佢同性戀嘅電影喺俄羅斯遇到咗好多麻煩。[17][18]
佢身邊嘅人幾乎全部都認為愛森斯坦係基佬。喺1925年嘅一次訪問中,亞歷山大羅夫見到愛森斯坦同波蘭記者瓦茨拉夫·索爾斯基講:「我冇興趣鍾意女仔」,講完之後仲大笑,但好快就停低咗,面都紅晒。索爾斯基之後寫道:「直到後來我先知道莫斯科人都知嘅嘢,亞歷山大羅夫嗰陣嘅古怪行為先變得可以理解。」[19] 厄普頓·辛克萊喺海關人員發現咗愛森斯坦嘅色情素描之後都得出同樣嘅結論。佢之後同瑪麗·西頓講:「佢所有嘅同事都係托洛茨基分子,全部都係基佬...呢啲人都係傾向同類相聚。」[20]
喺同性戀成為刑事罪行七個月之後,愛森斯坦同電影製作人兼編劇佩拉·阿塔舍娃(原名珀爾·莫伊謝耶夫娜·福格爾曼;1900年 - 1965年9月24日)結咗婚。[21][22][23] 亞歷山大羅夫同奧爾洛娃都係喺同一年結婚。
愛森斯坦向佢嘅好朋友瑪麗·西頓承認咗佢係無性戀:「話我係同性戀嘅人係錯嘅。我從來冇注意到呢一點,而家都冇注意到。如果我係同性戀,我會直接講出嚟。但重點係我從來冇經歷過同性戀嘅吸引,就連對格里沙都冇,儘管我喺知識層面上有啲雙性戀傾向,就好似巴爾扎克或者左拉咁。」[24]
死亡
[編輯]艾森斯坦喺1946年2月2號心臟病發,跟住一年主要係休養。佢喺1948年2月11號再次心臟病發身亡,享年50歲。[25]佢嘅遺體喺電影工作者會堂供人瞻仰,之後喺2月13號火化,骨灰安葬喺莫斯科嘅新聖女公墓。[26]
電影理論家
[編輯]艾森斯坦係最早期嘅電影理論家之一。佢短暫就讀過列夫·庫里肖夫創辦嘅電影學校,兩人都對剪接產生意義同引發情感嘅力量非常着迷。佢哋各自嘅著作同電影成為蘇聯蒙太奇理論嘅基礎,但佢哋對基本原理嘅理解有明顯分歧。艾森斯坦嘅文章同著作——尤其係《電影形式》同《電影感》——詳細解釋咗蒙太奇嘅重要性。
佢嘅著作同電影繼續對後來嘅電影人產生重大影響。艾森斯坦認為剪接唔單止可以用嚟闡述一個場景或時刻,透過相關影像嘅「連接」——就好似庫里肖夫所主張嘅咁。艾森斯坦覺得鏡頭嘅「碰撞」可以用嚟操控觀眾嘅情緒同創造電影隱喻。佢相信一個概念應該由兩個獨立鏡頭嘅並置產生,將拼貼元素引入電影。佢發展咗佢所謂嘅「蒙太奇方法」:
1. 節奏[27] 2. 韻律[28] 3. 音調[29] 4. 泛音[30] 5. 智性[31]
憑住佢嘅跨學科方法,佢將蒙太奇定義為每件藝術作品基礎上最卓越嘅建構行為:「將對象分割成唔同鏡頭嘅原則」同埋喺一個概括或完整嘅影像中統一起嚟,呢個就係我哋可以稱之為建構過程中蒙太奇嘅特點,佢「保持事件完整(捕捉到嘅現實)同時以唔同方式詮釋佢。」[32]
艾森斯坦喺全俄國立電影學院任教期間教授電影製作,期間佢為導演課程編寫咗課程大綱;[33]佢喺課堂上嘅講解喺弗拉基米爾·尼日尼嘅《同艾森斯坦上課》一書中有複製。佢為學生設計嘅練習同例子係以改編文學作品為基礎,例如奧諾雷·德·巴爾扎克嘅《高老頭》。[34]另一個假設性例子係根據阿納托利·維諾格拉多夫嘅《黑領事》所描繪嘅海地獨立鬥爭,[35]同時受到約翰·範德庫克嘅《黑色陛下》嘅影響。[36]
呢個場景嘅教學深入探討咗讓-雅克·德薩林嘅性格,重現佢嘅動作、行為同圍繞佢嘅戲劇性。除咗文學同戲劇內容嘅教學法,艾森斯坦仲教授導演、攝影同剪接嘅技術,同時鼓勵學生發展個性、表現力同創造力。[37]艾森斯坦嘅教學法同佢嘅電影一樣帶有政治色彩,佢嘅教學中穿插咗弗拉基米爾·列寧嘅語錄。[38]
喺佢早期嘅電影中,艾森斯坦冇用專業演員。佢嘅敘事避開個人角色,轉而關注廣泛嘅社會問題,特別係階級鬥爭。佢用群體作為角色,由相應階級嘅非專業人士擔任角色;佢避免起用電影明星。[39]艾森斯坦對共產主義嘅願景令佢同斯大林統治政權嘅官員產生衝突。好似好多布爾什維克藝術家一樣,艾森斯坦設想一個新社會會資助藝術家,令佢哋擺脫資本主義嘅束縛,獲得絕對自由去創作,但由於當時嘅物質條件,預算同製片人對蘇聯電影業嘅重要性同世界其他地方一樣。由於剛經歷戰爭,呢個受革命摧殘同孤立嘅新國家一開始冇資源去國有化佢嘅電影業。
繪畫
[編輯]艾森斯坦一生都有保存速寫本。佢死後,佢嘅遺孀佩拉·阿塔舍娃將大部分速寫本捐贈畀俄羅斯國家文學藝術檔案館(RGALI),但保留咗超過500幅色情繪畫冇捐出。之後佢將呢啲繪畫交畀安德烈·莫斯克溫保管,喺蘇聯解體之後,莫斯克溫嘅繼承人將佢哋賣咗去外國。呢啲色情繪畫自1990年代後期以嚟成為幾個展覽嘅主題。其中一啲喺瓊·紐伯格嘅文章《奇怪嘅馬戲團:艾森斯坦嘅性繪畫》中有複製。[40]
榮譽同獎項
[編輯]- 兩次斯大林獎——1941年因為電影《亞歷山大·涅夫斯基》(1938年),1946年因為系列電影《伊凡雷帝》第一集(1944年)[41]
- 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RSFSR)嘅榮譽藝術家(1935年)[42]
- 列寧勳章(1939年)——因為電影《亞歷山大·涅夫斯基》(1938年)[41]
- 榮譽徽章勳章[42]
影響
[編輯]2023年,知名藝術家威廉·肯特里奇喺洛杉磯嘅The Broad美術館個人展覽中,展示咗一幅艾森斯坦嘅畫作。[43]
致敬
[編輯]2018年1月22號,Google用Google Doodle紀念咗艾森斯坦120歲冥壽。[44]
出面網頁
[編輯]- ↑ Seton 1952, p. 41。
- ↑ Seton 1952, p. 529。
- ↑ Seton 1952, pp. 46–48。
- ↑ Seton 1952, p. 61。
- ↑ Christie & Taylor 1994, pp. 87–89
- ↑ Эйзенштейн 1968 [1]。
- ↑ Goodwin 1993, p. 32。
- ↑ Eisenstein 1972, p. 8。
- ↑ Bordwell 1993, p. 16。
- ↑ Geduld & Gottesman 1970, p. 12。
- ↑ 〈亞歷山大·多布羅溫斯基:我會親自出版柳芭芙·奧爾洛娃同格里戈里·亞歷山大羅夫嘅「伏努科沃檔案」〉。bfmspb.ru (俄文)。商業FM。2019年11月14號。喺2020年8月18號搵到。
- ↑ Seton 1952, p. 28。
- ↑ Seton 1952, pp. 34–35。
- ↑ Seton 1952, p. 35。
- ↑ Эйзенштейн 1968 [2]
- ↑ Seton 1952, p. 37。
- ↑ Gray, Carmen (2015-03-30). "Greenaway offends Russia with film about Soviet director's gay affair". The Guardian (英國英文). ISSN 0261-3077. 喺2020-07-09搵到.
- ↑ McNabb, Geoffrey (2015-02-09). "Film claiming director Sergei Eisenstein had gay love affair shunned". The Independent (英文). 喺2020-07-09搵到.
- ↑ McSmith, Andy (2015). Fear and the Muse Kept Watch, The Russian Masters – from Akhmatova and Pasternak to Shostakovich and Eisenstein – Under Stalin. New York: The New Press. pp. 160–61. ISBN 978-1-59558-056-6.
- ↑ Seton 1952, p. 515。
- ↑ Bordwell 1993, p. 33。
- ↑ "Pera Atasheva" (俄文). 喺22 January 2018搵到.
- ↑ "СЮЖЕТ МОГИЛА СЕРГЕЯ ЭЙЗЕНШТЕЙНА, ВОЗЛОЖЕНИЕ ЦВЕТОВ. (1998)".
- ↑ ""Intellectual Orientation". Sergey Eisenstein's offscreen life". aif.ru (俄文). Argumenty i Facty. 22 January 2018. 喺19 August 2020搵到.
- ↑ Neuberger 2003, p. 23。
- ↑ Cavendish, Richard. "The Death of Sergei Eisenstein". 喺24 March 2014搵到.
- ↑ Eisenstein 1949, p. 72。
- ↑ Eisenstein 1949, p. 73。
- ↑ Eisenstein 1949, p. 75。
- ↑ Eisenstein 1949, p. 78。
- ↑ Eisenstein 1949, p. 82。
- ↑ Eisenstein, Sergei (1963–1970). "Montăz", in Izbrannye proizvedenija v šesti tomach, (vol. II) [tr. it. Teoria generale del montaggio, Venezia, Marsilio, 1985] (義大利文). Moscow: Iskusstvo. p. 216.
- ↑ Nizhniĭ 1962, p. 93。
- ↑ Nizhniĭ 1962, p. 3。
- ↑ Nizhniĭ 1962, p. 21
- ↑ Leyda & Voynow 1982, p. 74。
- ↑ Nizhniĭ 1962, pp. 148–155。
- ↑ Nizhniĭ 1962, p. 143。
- ↑ Seton 1952, p. 185。
- ↑ Neuberger, Joan (2012-07-02). "Strange circus: Eisenstein's sex drawings". Studies in Russian and Soviet Cinema (英文). 6 (1): 5–52. doi:10.1386/srsc.6.1.5_1. S2CID 144328625.
- ↑ 41.0 41.1 Neuberger, Joan (2003). Ivan the Terrible: The Film Companion. I.B.Tauris. pp. 2, 9. ISBN 9781860645600. 喺22 January 2018搵到.
- ↑ 42.0 42.1 "Sergei Eisenstein – Father of Montage". Artland Magazine (美國英文). 2020-01-10. 喺2020-09-03搵到.
- ↑ Amadour (2022-12-07). "15 Minutes With Visionary Artist William Kentridge". LAmag – Culture, Food, Fashion, News & Los Angeles (英文). 喺2023-12-31搵到.
- ↑ "Sergei Eisenstein's 120th Birthday". Google. 27 February 2024.
- 沙治‧愛森斯坦喺互聯網電影資料庫嘅資料
- 沙治‧愛森斯坦喺魁北克國家圖書檔案館嘅資料
- 沙治‧愛森斯坦喺BIBSYS嘅資料
- 沙治‧愛森斯坦喺加泰圖書館嘅資料
- 沙治‧愛森斯坦喺西班牙國家圖書館嘅資料
- 沙治‧愛森斯坦喺以色列國家圖書館嘅資料
- 沙治‧愛森斯坦喺分面應用主題詞表識別碼嘅資料
- 沙治‧愛森斯坦喺虛擬國際權威檔案識別碼嘅資料
- 沙治‧愛森斯坦喺TMDb嘅資料
- 沙治‧愛森斯坦喺爛番茄嘅資料
- 沙治‧愛森斯坦喺Freebase嘅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