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去內容

亞歷山大大帝

出自維基百科,自由嘅百科全書
(由Alexander the Great跳轉過嚟)
  想搵2014年德國電視二台製作嘅紀錄片嘅話,請睇亞歷山大大帝 (紀錄片)
亞歷山大大帝
統治
崗位list of ancient Macedonians、法老王 喺Wikidata改呢個
明細
姓名原文Ἀλέξανδρος Γ' ὁ Μέγας
出世日356年7月20號 BC 喺Wikidata改呢個
出世地Pella 喺Wikidata改呢個
死亡日323年6月10號 BC 喺Wikidata改呢個
死亡地巴比倫 (Macedonian Empire) 喺Wikidata改呢個
死因傷寒 喺Wikidata改呢個
國籍馬其頓王國 喺Wikidata改呢個
通曉古希臘文 喺Wikidata改呢個
信奉Ancient Greek religion、希臘神話 喺Wikidata改呢個
職業政治人、military leader、君主 喺Wikidata改呢個
配偶Roxana、Stateira、Parysatis II 喺Wikidata改呢個
仔女亞歷山大四世、Heracles of Macedon 喺Wikidata改呢個
家族Argead dynasty 喺Wikidata改呢個
阿爸腓力二世 喺Wikidata改呢個
阿媽Olympias 喺Wikidata改呢個
兄弟姊妹Europa of Macedon、Philip III of Macedon、Caranus、Cleopatra of Macedon、Cynane、Thessalonike of Macedon 喺Wikidata改呢個
屋企人Eurydice I of Macedon、Amyntas III of Macedon、Neoptolemus I of Epirus 喺Wikidata改呢個
亞歷山大大帝

亞歷山大大帝粵拼aa3 lik6 saan1 daai6 daai6 dai3希臘文Μέγας ΑλέξανδροςΑλέξανδρος ο Μέγας前356年7月22號前323年6月10號),或者叫亞歷山大三世,係馬其頓王國嘅國王,公元前336年至前323年在位。

佢為咗達成父王遺願,在位期間征服咗波斯西亞唔少國,直到印度西北邊界,自印度折返期間喺巴比倫逝世。佢嘅國土差唔多係當時歐洲視角嘅「已知世界」,被視為歷史上重要嘅軍事家之一。

直到16歲,亞歷山大都係由亞里士多德教導㗎。喺公元前335年,佢繼承咗馬其頓王位之後冇幾耐,佢就喺巴爾幹打咗場仗,重新控制咗色雷斯伊利里亞嘅部分地方,然後進軍希臘底比斯喺戰鬥中摧毀咗個城。之後亞歷山大領導咗科林斯同盟,利用佢嘅權力開展佢老豆構想嘅泛希臘計劃,統領所有希臘人去征服波斯

喺公元前334年,佢入侵咗阿契美尼德波斯帝國,開始咗一連串戰役,持續咗10年。喺征服咗小亞細亞之後,亞歷山大喺一系列決定性嘅戰役中打敗咗阿契美尼德波斯嘅勢力,包括伊蘇斯之戰高加美拉之戰;之後佢推翻咗大流士三世,征服咗整個阿契美尼德帝國。波斯帝國崩潰之後,馬其頓帝國控制咗由亞得里亞海印度河之間嘅廣大地區。亞歷山大仲想到達「世界嘅盡頭同大外海」,喺公元前326年入侵咗印度,喺希達斯佩斯河之戰中打敗咗普魯斯,即係而家旁遮普嘅古印度國王,贏得咗重要嘅勝利。但係因為佢啲思鄉嘅士兵要求,佢最後喺比亞斯河轉返頭,之後喺公元前323年喺巴比倫過身,呢個美索不達米亞城市原本係佢計劃建立做帝國首都㗎。亞歷山大嘅死令到佢原本計劃嘅一系列軍事同商業行動未能執行,包括由希臘人入侵阿拉伯嘅計劃。佢死後嘅幾年,一連串內戰喺馬其頓帝國爆發,最終導致帝國喺繼業者手中瓦解。

亞歷山大嘅死標誌住希臘化時期嘅開始,佢嘅遺產包括佢嘅征服帶來嘅文化擴散文化融合,好似希臘化佛教希臘化猶太教咁。佢建立咗二十多個城市,其中最著名嘅係埃及嘅亞歷山大城。亞歷山大安置希臘殖民者同之後希臘文化嘅傳播,令到希臘化文明嘅影響力遠至印度次大陸。希臘化時期透過羅馬帝國發展成為而家嘅西方文化希臘語成為咗呢個地區嘅通用語,仲係拜占庭帝國嘅主要語言,直到15世紀中葉帝國崩潰為止。

亞歷山大成為咗一位傳奇嘅古典英雄,好似阿基里斯咁,喺希臘同非希臘文化嘅歷史同神話傳統中都佔有重要嘅地位。佢嘅軍事成就同喺戰場上前所未有嘅持久成功,令佢成為咗好多後來軍事領袖比較嘅對象,佢嘅戰術到而家仲係世界各地軍事學院重要嘅研究課題。關於亞歷山大嘅事蹟嘅傳說喺三世紀匯集成《亞歷山大傳奇》,喺前現代時期,呢本書有過百個版本、翻譯同衍生作品,幾乎翻譯成咗每種歐洲方言同伊斯蘭世界嘅每種語言。除咗聖經之外,佢係歐洲最受歡迎嘅文學作品。

早年生活

[編輯]

血統同童年

[編輯]
希臘佩拉嘅考古遺址,亞歷山大嘅出生地

亞歷山大三世出生於馬其頓王國嘅首都佩拉,喺古希臘赫卡托拜翁月嘅第六日,大概相當於公元前356年7月20日(雖然具體日期唔肯定)。佢係當時嘅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同佢第四任妻子奧林匹亞絲厄庇魯斯國王尼奧普托勒摩斯一世嘅女兒)嘅兒子。雖然腓力有七到八個老婆,但奧林匹亞絲有一段時間係佢嘅主要妻子,可能因為佢生咗亞歷山大。

描繪亞歷山大嘅母親奧林匹亞絲嘅羅馬紀念幣

好多傳說圍繞住亞歷山大嘅出生同童年。根據古希臘傳記作家普魯塔克所講,喺奧林匹亞絲同腓力完婚嘅前夕,奧林匹亞絲發夢見到自己嘅子宮畀雷電擊中,引起一場火焰「遠近蔓延」,然後熄滅。婚禮之後嘅某個時候,據講腓力喺夢中見到自己用一個刻有獅子圖像嘅印章封住佢妻子嘅子宮。普魯塔克對呢啲夢提供咗幾種解釋:可能係奧林匹亞絲喺結婚之前已經懷孕,所以要封住佢嘅子宮;又或者係亞歷山大嘅父親係宙斯。古代評論者對於野心勃勃嘅奧林匹亞絲係咪主動傳播亞歷山大神聖血統嘅故事有唔同意見,有啲話佢同亞歷山大講過,有啲就話佢認為呢個建議係不敬嘅。

喺亞歷山大出世嗰日,腓力正準備圍攻哈爾基狄刻半島上嘅波提戴亞城。同一日,腓力收到消息話佢嘅將軍帕梅尼翁打敗咗聯合嘅伊利里亞派奧尼亞軍隊,而且佢嘅馬匹喺奧林匹克運動會贏咗。據講喺呢一日,世界七大奇蹟之一嘅以弗所阿耳特彌斯神廟都燒咗。呢件事令到馬格尼西亞嘅赫格西亞話神廟之所以會燒係因為阿耳特彌斯唔喺度,去咗參加亞歷山大嘅出生。呢啲傳說可能係亞歷山大做國王嘅時候出現嘅,可能仲係佢主動推動嘅,為咗展示佢從受孕開始就係超凡嘅,注定要成就大業。

喺亞歷山大早年,佢畀一個叫拉尼克嘅奶媽照顧,佢係亞歷山大未來嘅將軍克雷特斯嘅家姐。之後喺佢童年時期,亞歷山大由佢媽媽嘅親戚、嚴厲嘅列奧尼達斯,同呂西馬庫斯教導。亞歷山大以貴族馬其頓青年嘅方式培養,學習閱讀、彈豎琴、騎馬、格鬥同打獵。

當亞歷山大十歲嗰陣,一個來自色薩利嘅商人帶咗一匹馬嚟腓力度,開價十三阿提卡塔蘭特。但係呢匹馬唔畀人騎,腓力就叫人帶走佢。不過亞歷山大發現咗呢匹馬係怕自己嘅影子,就請求訓練佢,最後成功咗。普魯塔克話腓力對呢個表現嘅勇氣同野心感到非常高興,喊住錫咗佢個仔,話:「我個仔啊,你要搵個夠大嘅王國先襯得起你嘅野心。馬其頓對你嚟講太細喇。」然後就幫佢買咗呢匹馬。亞歷山大將佢改名做布凱法拉斯,意思係「牛頭」。布凱法拉斯載住亞歷山大去到咗印度。當呢隻動物死咗嘅時候(根據普魯塔克所講,係因為年紀大,30歲),亞歷山大用佢嘅名起咗一座城,叫做布凱法拉

教育

[編輯]

當亞歷山大13歲嘅時候,腓力開始搵導師,考慮過伊索克拉底斯佩烏西普呢啲學者,後者仲提出辭去柏拉圖學院嘅管理職務嚟擔任呢個職位。最後,腓力揀咗亞里士多德,仲將米扎嘅寧芙神廟提供畀佢做課室。作為教導亞歷山大嘅回報,腓力答應重建亞里士多德嘅家鄉斯塔吉拉(腓力之前拆咗佢),仲要透過買同釋放做奴隸嘅前居民,或者赦免流亡嘅人嚟重新令呢度有人住。

米扎好似一間寄宿學校,畀亞歷山大同馬其頓貴族嘅仔女讀書,好似托勒密一世赫菲斯提翁卡桑德咁。呢啲學生好多後來都成為咗佢嘅朋友同未來嘅將軍,通常叫做「同伴」。亞里士多德教亞歷山大同佢嘅同伴醫學、哲學、道德、宗教、邏輯同藝術。喺亞里士多德嘅教導下,亞歷山大對荷馬嘅作品產生咗熱情,特別係《伊利亞特》;亞里士多德畀咗佢一本有註解嘅版本,亞歷山大之後喺佢嘅軍事行動中都帶住。亞歷山大仲可以背誦歐里庇得斯嘅作品。

喺佢後生嗰陣,亞歷山大仲同一啲波斯流亡者喺馬其頓宮廷度有接觸,佢哋反對亞塔薛西斯三世,畀腓力二世保護咗好幾年。喺佢哋之中有阿塔巴佐斯二世同佢個女巴辛,巴辛可能係亞歷山大之後嘅情婦,佢哋由公元前352年到342年住喺馬其頓宮廷。仲有亞歷山大之後嘅總督阿米納佩,或者一個叫西西內嘅波斯貴族。呢啲令到馬其頓宮廷對波斯嘅事務有好嘅認識,甚至可能影響咗馬其頓國家管理嘅一啲創新。

蘇達詞典寫到拉姆薩科斯嘅阿那克西美尼斯係亞歷山大嘅其中一個老師,仲話阿那克西美尼斯跟隨咗亞歷山大嘅軍事行動。

菲臘二世嘅繼承人

[編輯]

馬其頓嘅攝政同崛起

[編輯]
想知多啲:[[:馬其頓(古王國)歷史]]
馬其頓嘅菲臘二世,亞歷山大嘅老豆

16歲嗰陣,亞歷山大喺亞里士多德手下嘅教育就告一段落。菲臘二世北上同色雷斯人開戰,留低亞歷山大做攝政王儲[1]菲臘缺席期間,邁迪嘅色雷斯族起咗兵反抗馬其頓。亞歷山大迅速回應,將佢哋趕出領土。呢塊地就俾人殖民,仲起咗座城,叫做邁迪嘅亞歷山卓波利斯[2]

菲臘返嚟之後,亞歷山大就率領一支小部隊去平定南色雷斯嘅叛亂。喺同希臘城邦佩林托斯交戰嘅時候,亞歷山大據講救咗佢老豆一命。同一時間,安菲薩開始耕種喺德爾斐附近屬於阿波羅嘅神聖土地,呢個褻瀆行為俾咗菲臘機會再次介入希臘事務。當菲臘喺色雷斯忙緊嘅時候,亞歷山大就俾人命令組織一支軍隊,準備南下希臘。擔心其他希臘城邦會介入,亞歷山大扮演攻打伊利里亞嘅樣。喺呢個混亂期間,伊利里亞人入侵馬其頓,但俾亞歷山大擊退咗。[3]

公元前338年,菲臘同佢嘅軍隊同佢個仔會合,佢哋南下穿過溫泉關,經過同駐守嗰度嘅底比斯守軍嘅頑強抵抗之後攻佔咗呢度。佢哋繼續進軍,佔領咗埃拉泰亞,呢度離雅典希臘嘅底比斯都只係幾日路程。雅典人喺狄摩西尼嘅領導下,投票決定同底比斯結盟對抗馬其頓。雅典同菲臘都派咗使節爭取底比斯嘅支持,但雅典贏咗呢場比賽。[4]菲臘向安菲薩進軍(表面上係應安菲克蒂同盟嘅要求),俘虜咗狄摩西尼派去嘅僱傭兵,接受咗呢座城嘅投降。之後菲臘返回埃拉泰亞,向雅典同底比斯發出最後嘅和平建議,但兩座城都拒絕咗。[5]

開羅尼亞戰役嘅戰鬥部署

當菲臘南下嘅時候,佢嘅對手喺波奧提亞開羅尼亞附近阻擋咗佢。喺隨後嘅開羅尼亞戰役中,菲臘指揮右翼,亞歷山大指揮左翼,仲有一班菲臘信任嘅將軍陪同。根據古代史料記載,雙方激戰咗一段時間。菲臘故意命令佢嘅軍隊撤退,指望未經考驗嘅雅典重裝步兵會追擊,從而打亂陣型。亞歷山大首先衝破底比斯嘅防線,跟住係菲臘嘅將軍。破壞咗敵人嘅凝聚力之後,菲臘命令佢嘅軍隊向前推進,好快就將佢哋打敗。雅典人失敗之後,底比斯人就俾人包圍。最後單打獨鬥嘅底比斯人都俾人打敗。[6]

喺開羅尼亞獲勝之後,菲臘同亞歷山大長驅直入【伯羅奔尼撒半島】,破壞咗拉哥尼亞大部分地區,將斯巴達人趕出呢度嘅好多地方。[7]古科林斯,菲臘建立咗一個「希臘聯盟」(仿照希波戰爭中嘅舊反波斯同盟),包括咗除咗斯巴達之外嘅大部分希臘城邦。菲臘之後就俾人封為呢個聯盟(現代學者稱為科林斯同盟)嘅霸主,仲宣布咗佢攻打波斯帝國嘅計劃。[8][9]

流亡同返國

[編輯]

菲臘返回佩拉之後,佢喺公元前338年愛上咗同娶咗佢將軍阿塔盧斯嘅外甥女克麗奧佩特拉·歐律狄刻[10][11]呢場婚姻令到亞歷山大作為繼承人嘅地位變得唔咁穩固,因為克麗奧佩特拉·歐律狄刻生嘅仔會係純正嘅馬其頓繼承人,而亞歷山大只係半個馬其頓人。[12]婚宴期間,醉咗酒嘅阿塔盧斯公開祈求眾神賜予呢對新人一個合法嘅王位繼承人。[11]

普魯塔克嘅描述,講述菲臘婚禮上嘅爭執。[13]

公元前337年,亞歷山大同佢阿媽逃離馬其頓,將佢阿媽送到佢阿舅,伊庇魯斯國王亞歷山大一世嗰度,即係摩洛索伊人嘅首都多多納[14]佢繼續去到伊利里亞[14],喺嗰度向一個或者幾個伊利里亞國王尋求庇護,可能係向陶蘭提人嘅格勞基亞斯,雖然佢幾年前仲打敗過佢哋,但佢都俾人當做貴賓對待。[15]不過,睇嚟菲臘從來都冇打算要廢除佢呢個受過政治同軍事訓練嘅仔。[14]因此,亞歷山大喺六個月之後就返回馬其頓,全靠一位家庭朋友德馬拉圖斯嘅努力,佢喺兩方之間做咗調解。[16]

第二年,波斯嘅卡里亞總督皮克索達羅斯將佢大女嫁俾亞歷山大嘅同父異母兄弟菲臘·阿里達伊奧斯[14]奧林匹亞斯同亞歷山大嘅幾個朋友都話呢個舉動顯示菲臘打算立阿里達伊奧斯做繼承人。[14]亞歷山大嘅反應係派一個演員,科林斯嘅帖撒羅斯,去同皮克索達羅斯講,唔應該將佢個女嫁俾一個私生子,應該嫁俾亞歷山大。當菲臘聽到呢件事,佢就停止咗談判,仲責罵亞歷山大想同一個卡里亞人嘅女結婚,解釋話佢想俾一個更好嘅新娘佢。[14]菲臘將亞歷山大嘅四個朋友哈帕洛斯尼阿庫斯托勒密一世·索特埃里基烏斯驅逐,仲要求科林斯人將帖撒羅斯鎖住帶返嚟。[17]

小亞細亞

[編輯]
亞歷山大帝國同佢嘅路線圖
亞歷山大大帝

卡羅尼亞戰役(公元前338年)獲勝之後,馬其頓嘅腓力二世開始建立佢作為一個聯盟嘅「領袖」(希臘文ἡγεμών)。根據狄奧多羅斯嘅說法,呢個聯盟係為咗向波斯人發動戰爭,為咗第二次波斯入侵希臘喺公元前480年造成嘅種種不滿,同埋解放西岸同島嶼上嘅希臘城邦,脫離阿契美尼德人嘅統治。喺公元前336年,佢派咗帕梅尼翁安敏達斯(安德羅美尼斯之子)、安德羅美尼斯、阿塔洛斯同一支一萬人嘅軍隊到安納托利亞,為入侵做準備。[18][19] 安納托利亞西岸嘅希臘城邦起義,直到腓力被刺殺嘅消息傳到,佢嘅年輕兒子亞歷山大繼位。馬其頓人因為腓力嘅死感到士氣低落,之後喺邁安德河畔嘅馬格尼西亞附近被阿契美尼德人喺羅得島嘅梅農嘅指揮下打敗。[18][19]

承繼腓力二世嘅入侵計劃,亞歷山大嘅軍隊喺公元前334年穿過海利斯滂特海峽,大約有48,100名步兵、6,100名騎兵同120艘船,船員約38,000人[20]。呢班人來自馬其頓同各個希臘城邦,仲有啲雇傭兵,同埋從色雷斯派奧尼亞伊利里亞徵召嘅封建士兵。[21][i] 佢向亞洲大地投擲長矛,話接受亞洲作為眾神嘅禮物,表明佢要征服整個波斯帝國嘅決心。呢個舉動亦展示咗亞歷山大渴望戰鬥嘅態度,同佢老豆鍾意外交嘅做法形成對比。[20]

格拉尼庫斯河戰役首次戰勝波斯軍隊之後,亞歷山大接受咗波斯省府同財庫撒第斯嘅投降;之後佢沿住伊奧尼亞海岸前進,畀當地城市自治同民主。波斯軍隊佔領嘅米利都需要一場精細嘅圍城戰,因為附近仲有波斯嘅海軍。再南邊,喺卡里亞哈利卡納蘇斯,亞歷山大成功進行咗佢第一次大規模嘅圍城戰,最後迫使佢嘅對手——雇傭兵隊長羅得島嘅梅農同卡里亞嘅波斯總督奧隆托巴特斯——通過海路撤退。[22] 亞歷山大將卡里亞嘅統治權畀咗赫卡托姆尼德王朝嘅一位成員卡里亞嘅阿達,佢仲收養咗亞歷山大。[23]

讓-西蒙·貝特勒米嘅《亞歷山大解開戈爾迪烏斯結》(1767年)

從哈利卡納蘇斯出發,亞歷山大進入咗山區嘅呂基亞旁菲利亞平原,控制咗所有沿海城市,以防波斯人利用佢哋作為海軍基地。從旁菲利亞開始,沿岸就冇乜大港口,所以亞歷山大就向內陸進發。喺特爾梅索斯,亞歷山大冇攻打庇西底亞嘅城市,而係選擇咗謙卑嘅態度。[24] 喺古老嘅弗里吉亞首都戈爾迪烏姆,亞歷山大「解開」咗一直無人能解開嘅戈爾迪烏斯結,據說呢個壯舉係等緊未來嘅「亞洲之王」嚟完成。[25] 根據傳說,亞歷山大宣稱解開呢個結嘅方法唔重要,佢就用劍砍開咗佢。[26]

黎凡特同敘利亞

[編輯]

公元前333年春天,亞歷山大穿過陶魯斯山脈進入基利基亞。因為生病,佢停留咗一段時間,之後就向敘利亞進發。雖然畀大流士嘅大軍包抄,但佢撤返基利基亞,喺伊蘇斯(基利基亞)打敗咗大流士。大流士逃離咗戰場,導致佢嘅軍隊崩潰,留低咗佢嘅妻子、兩個女兒、佢嘅母親西西甘比斯,同一筆巨額嘅財富。[27] 佢提出咗一份和平條約,包括佢已經失去嘅土地,同埋一萬雅典銀幣嘅贖金換返佢嘅家人。亞歷山大回覆話,而家佢係亞洲嘅國王,只有佢先可以決定領土嘅劃分。[28] 亞歷山大繼續佔領古敘利亞,同黎凡特大部分嘅海岸。[23] 第二年,公元前332年,佢被迫攻打泰爾(黎巴嫩),經過一場長期而艱難嘅泰爾圍城戰(公元前332年)之後終於攻陷咗佢。[29][30] 所有適齡男丁都俾屠殺咗,女人同細路就賣做奴隸[31]

埃及

[編輯]
亞歷山大嘅名字用古埃及象形文字寫出嚟(由右至左),c. 公元前332年,埃及。盧浮宮

當亞歷山大摧毀咗泰爾之後,去埃及路上大部分城鎮都好快投降。不過,亞歷山大喺加沙城遇到咗抵抗。呢個要塞好有防禦力,仲建喺山上,需要圍攻。當「佢嘅工程師同佢講,因為土堆太高,所以唔可能……呢個反而更加激勵亞歷山大去嘗試」。[32] 經過三次失敗嘅進攻之後,要塞終於陷落,但亞歷山大都受咗肩膀重傷。就好似喺泰爾一樣,適齡男丁俾殺晒,女人同細路就賣做奴隸。[33]

埃及只係亞歷山大從波斯人手中奪得嘅眾多領土之一。喺去完錫瓦之後,亞歷山大喺孟菲斯嘅普塔神廟加冕。睇嚟埃及人冇覺得佢係外國人有咩問題——佢差唔多成個統治期間都唔喺度都冇所謂。[34] 亞歷山大重建咗畀波斯人忽視嘅神廟,仲為埃及神明建立咗新嘅紀念碑。喺路克索神廟附近嘅卡納克,佢為神聖嘅駁船建造咗一個小教堂。喺埃及短短幾個月內,佢按照希臘模式改革咗稅收制度,仲組織咗對國家嘅軍事佔領,但喺公元前331年初期,佢就離開咗,去亞洲追擊波斯人。[34]

亞歷山大喺公元前332年尾進入埃及,畀人當成解放者。[35] 為咗合法化佢嘅統治權,同得到承認成為長期法老嘅後代,亞歷山大喺孟菲斯向眾神獻祭,仲去咗利比亞沙漠錫瓦綠洲諮詢著名嘅阿蒙神神諭,[34] 喺嗰度佢被宣布為神嘅兒子。[36] 從此之後,亞歷山大經常將宙斯-阿蒙稱為佢嘅真正父親,佢死後嘅亞歷山大嘅羊角貨幣上面都刻住佢戴住羊角,用阿蒙神嘅羊角作為佢神性嘅象徵。[37] 希臘人將呢個信息——一個眾神對所有法老講嘅說話——解讀成一個預言。[34]

喺埃及逗留期間,佢建立咗亞歷山大港,呢度喺佢死後成為托勒密王朝繁榮嘅首都。[38] 亞歷山大死後,埃及嘅統治權就轉到托勒密一世(拉戈斯嘅兒子)手上,佢係托勒密王朝(公元前305-30年)嘅創始人。[39]

亞述同巴比倫尼亞

[編輯]
想知多啲:[[:高加米拉戰役]]
查理·勒布杭嘅《亞歷山大入城巴比倫》(1665年)

公元前331年離開埃及之後,亞歷山大向東進入阿契美尼德亞述,即上美索不達米亞(而家嘅北伊拉克),喺高加米拉戰役再次打敗大流士。[40] 大流士再次逃離戰場,亞歷山大追到埃爾比勒。高加米拉將會係兩人最後同決定性嘅對決。[41] 大流士逃過山嶺去埃克巴坦納(而家嘅哈馬丹),而亞歷山大就佔領咗巴比倫[42]

巴比倫天文日誌話「世界之王亞歷山大」喺入城之前派佢嘅斥候帶咗個信息畀巴比倫人:「我唔會入你哋嘅屋企」。[43]

Persia

[編輯]

疏仕

[編輯]
  1. Roisman & Worthington 2010, p. 188.
  2. Lane Fox 1980, p. 68,Renault 2001, p. 47,Bose 2003, p. 43
  3. Renault 2001, pp. 47–49.
  4. Renault 2001, pp. 50–51,Bose 2003, pp. 44–45,McCarty 2004, p. 23
  5. Renault 2001, p. 51,Bose 2003, p. 47,McCarty 2004, p. 24
  6. 引用錯誤 無效嘅<ref>標籤;無文字提供畀叫做DiodXVI嘅參照
  7. Cartledge, Paul (2002). Sparta and Lakonia: A Regional History, 1300-362 B.C. (第2版). New York: Routledge. p. 273. ISBN 0-415-26276-3. 菲臘破壞咗拉哥尼亞,南至基西翁,正式剝奪咗斯巴達嘅登特利亞提斯(睇嚟仲有美森尼亞灣到小帕米索斯河嘅領土),貝爾米納提斯,卡里亞嘅領土同埋東帕爾農山前。
  8. Renault 2001, p. 54.
  9. McCarty 2004, p. 26.
  10. Green, Peter (1991). "Alexander to Actium: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the Hellenistic Age (Hellenistic Culture and Society)".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Berkeley &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 doi:10.1086/ahr/96.5.1515. ISSN 0002-8762.
  11. 11.0 11.1 Roisman & Worthington 2010, p. 179.
  12. McCarty 2004, p. 27.
  13. 引用錯誤 無效嘅<ref>標籤;無文字提供畀叫做PA9嘅參照
  14.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Roisman & Worthington 2010, p. 180.
  15. A History of Macedonia: Volume III: 336–167 B.C. By N. G. L. Hammond, F. W. Walbank
  16. Bose 2003, p. 75,Renault 2001, p. 56
  17. McCarty 2004, p. 27,Renault 2001, p. 59,Lane Fox 1980, p. 71
  18. 18.0 18.1 Briant, Pierre (2002). From Cyrus to Alexander: A History of the Persian Empire. Eisenbrauns. p. 817. ISBN 978-1-57506-120-7. 喺21 February 2019搵到.
  19. 19.0 19.1 Heckel, Waldemar (2008). Who's Who in the Age of Alexander the Great: Prosopography of Alexander's Empire. John Wiley & Sons. p. 205. ISBN 978-1-4051-5469-7. 喺21 February 2019搵到.
  20. 20.0 20.1 Roisman & Worthington 2010, p. 192.
  21. Arrian 1976, I, 11
  22. Arrian 1976, I, 20–23
  23. 23.0 23.1 Arrian 1976, I, 23
  24. Arrian 1976, I, 27–28
  25. Arrian 1976, I, 3
  26. Green 2007, p. 351
  27. Arrian 1976, I, 11–12
  28. "The Project Gutenberg eBook of Anabasis of Alexander, by Arrian". 原先內容歸檔喺26 March 2018. 喺11 January 2018搵到 –透過Project Gutenberg.
  29. Arrian 1976, II, 16–24
  30. Gunther 2007, p. 84
  31. Sabin, van Wees & Whitby 2007, p. 396
  32. Arrian 1976, II, 26
  33. Arrian 1976, II, 26–27
  34. 34.0 34.1 34.2 34.3 Strudwick, Helen (2006). The Encyclopedia of Ancient Egypt. New York: Sterling Publishing Co., Inc. pp. 96–97. ISBN 978-1-4351-4654-9.
  35. Ring et al. 1994, pp. 49, 320
  36. Bosworth 1988, pp. 71–74.
  37. Dahmen 2007, pp. 10–11
  38. Arrian 1976, III, 1
  39. Chisholm 1911, p. 616.
  40. Arrian 1976, III 7–15;仲有喺一份同期嘅巴比倫關於高加米拉戰役嘅記載裏面 互聯網檔案館歸檔,歸檔日期24 February 2017.
  41. Hanson, Victor Davis (2007). Carnage and Culture: Landmark Battles in the Rise to Western Power. Knopf Doubleday Publishing Group. ISBN 978-0-307-42518-8. 喺5 September 2020搵到.
  42. 引用錯誤 無效嘅<ref>標籤;無文字提供畀叫做AIII16嘅參照
  43. "a contemporary account of the battle of Gaugamela". 原先內容歸檔喺12 August 2021. 喺16 July 2021搵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