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瑟夫·海頓
約瑟夫·海頓 | |
---|---|
姓名原文 | Joseph Haydn |
出生日 | 1732年3月31號 |
出生地 | Rohrau |
死亡日 | 1809年5月31號 (77歲) |
死亡地 | 維也納 (奧地利帝國) |
國籍 | 神聖羅馬帝國 |
識嘅語言 | 阿勒曼尼文、德文 |
學位 | Doctor of Music |
職業 | 作曲家、指揮家、musicologist、鋼琴家 |
風格 | 古典樂 |
名作 | Symphony No. 100、Symphony No. 101、德意志之歌 |
配偶 | Anna Haydn |
阿爸 | Mathias Haydn |
兄弟姊妹 | Michael Haydn、Johann Evangelist Haydn |
[改維基數據] | |
約瑟夫·海頓(德文:Joseph Haydn,1732年3月31號—1809年5月31號)係奧地利古典主義音樂器樂作曲家,被譽稱「交響樂之父」同埋「弦樂四重奏之父」。
生平同事業
[編輯]早年生活
[編輯]約瑟夫·海頓係喺奧地利羅勞出世嘅,嗰陣時羅勞係一條同匈牙利接壤嘅村。佢老豆叫做馬蒂亞斯·海頓,係個車輪匠,仲兼做「市場督察」。海頓阿媽瑪利亞原姓科勒,之前係阿洛伊斯·托馬斯·雷蒙德,哈拉赫伯爵府上嘅廚師,哈拉赫伯爵係羅勞嘅管事貴族。佢父母都冇學過音樂[a],不過馬蒂亞斯幾好音樂㗎,行業學徒期間自學咗彈豎琴。海頓後尾講,佢屋企人都好識音樂,成日同埋鄰居一齊唱歌。
海頓父母發現細路哥有音樂天分,知道喺羅勞個仔冇機會接受正規音樂培訓。因為咁,海頓大約六歲嗰陣,佢哋就接受咗遠親約翰·馬蒂亞斯·弗朗克嘅提議,將海頓送去佢度做學徒學音樂。弗朗克係海恩堡嘅教師同合唱團指揮。咁海頓就跟住弗朗克去咗海恩堡,之後就再冇同父母一齊住過。
海頓喺弗朗克屋企嘅日子唔係幾好過,佢過咗一排仲記得經常捱餓[1],衫著到污糟邋遢都覺得好羞恥。佢係度開始接受音樂培訓,好快就識得彈古鍵琴同小提琴。佢仲要喺教堂合唱團度唱男童高音。
喺1739年[b],小海頓嘅歌聲引起咗喬治·羅伊特嘅注意。羅伊特係維也納聖史提芬大教堂嘅音樂總監,嗰陣啱啱去海恩堡搵新嘅童聲合唱成員。海頓通過咗羅伊特嘅試音,再培訓咗幾個月之後就去咗維也納(1740年),喺度做咗九年童聲合唱員。
海頓住喺教堂隔籬嘅卡佩豪斯,同羅伊特、羅伊特一家人同埋另外四個童聲合唱員一齊住,1745年之後仲有佢細佬米迦勒·海頓加入。童聲合唱員要學拉丁文同其他學科,仲要學聲樂、小提琴同鍵盤樂器。喺音樂理論同作曲方面,羅伊特冇乜幫到海頓,成個童聲合唱員時期就淨係教過佢兩堂。不過,聖史提芬大教堂係歐洲數一數二嘅音樂中心,海頓做專業音樂人呢段時間都學到好多嘢。
羅伊特都似弗朗克咁,唔係時時都記得餵飽海頓。佢後來同傳記作者阿爾伯特·克里斯托夫·迪斯講,佢想唱得好啲,希望可以多啲機會喺貴族面前表演,因為唱歌嘅人通常都會獲得招待。
「自由人」時期嘅掙扎
[編輯]到咗1749年,海頓身體發育到唔再適合唱高音部分。連瑪麗亞·特蕾西亞女皇都同羅伊特投訴過佢嘅歌聲,話好似「公雞啼」咁。有一日,海頓做咗個惡作劇,剪咗另一個合唱團員嘅辮子。羅伊特忍唔住喇:海頓先係畀人打,之後就俾人趕出街。好彩有個朋友約翰·米迦勒·斯潘格勒收留咗佢,同佢一齊住喺間細細嘅閣樓房度住咗幾個月。海頓即刻開始追求做自由音樂人嘅事業。
海頓開頭都幾慘,做過好多唔同嘅工作:做音樂老師、街頭彈琴賺錢,到1752年仲要做過意大利作曲家尼古拉·波爾波拉嘅隨從兼伴奏。佢後尾話自己係喺波爾波拉度學到「作曲嘅真正基礎」。佢仲短暫為弗里德里希·威廉·馮·豪維茨伯爵工作過,喺猶太廣場嘅波希米亞總督府禮拜堂度彈風琴。
海頓做童聲合唱員嗰陣冇系統咁學過音樂理論同作曲。為咗補救呢個缺陷,佢苦讀約翰·約瑟夫·福克斯嘅教科書《通往帕納蘇斯之路》裏面嘅對位練習,仲好認真咁研究卡爾·菲利普·伊曼紐爾·巴赫嘅作品。佢後尾都承認卡爾·菲利普·伊曼紐爾·巴赫對佢影響好大。佢講過,講到卡爾·菲利普·伊曼紐爾·巴赫頭六首鍵盤奏鳴曲:「我坐喺鋼琴前面彈完佢哋先肯起身,啲熟我嘅人肯定會發現我好多嘢都係向伊曼紐爾·巴赫學嘅,我明白佢,仲好勤力咁研究佢。」根據格奧爾格·奧古斯特·格里辛格同迪斯嘅講法,海頓喺1750年代仲研究過約翰·馬特森嘅一本百科全書式嘅著作,馬特森係個德國作曲家。
隨住技藝日益精進,海頓開始喺公眾面前建立起聲譽,首先係憑寫咗齣歌劇《跛腳魔鬼》。呢齣戲係為喜劇演員約瑟夫·菲利克斯·馮·庫爾茨寫嘅,佢嘅舞台名叫「貝爾納多」。呢齣戲1753年首演好成功,但好快就畀審查員封殺,話有「冒犯性言論」。海頓仲發現有啲佢送畀人嘅作品竟然喺當地音樂舖度出版賣錢,不過佢似乎都冇乜嬲。1754年到1756年期間,海頓仲要喺維也納宮廷做自由工作。佢同其他幾個音樂家一齊,喺嘉年華季節為皇室子女嘅舞會做額外嘅演奏,喺四旬期同聖周時喺皇家小教堂(即維也納宮廷樂隊)做額外嘅歌手。
海頓聲譽日隆,最後終於得到貴族資助,呢個對當時嘅作曲家嚟講係好重要㗎。圖恩伯爵夫人[c]睇過海頓嘅一首作品之後,就請佢做自己嘅聲樂同鍵盤老師。[d] 1756年,卡爾·約瑟夫·菲爾恩貝格男爵喺佢位於溫茨爾嘅鄉間莊園聘請咗海頓,海頓就喺度寫咗佢頭幾首弦樂四重奏。菲利普·G·唐斯話呢啲作品「充滿新奇嘅效果同樂器組合,肯定係出於幽默嘅意圖」。觀眾對呢啲作品嘅熱烈反應鼓勵咗海頓繼續創作。呢個係佢事業嘅轉捩點。因為呢啲演出,佢成為好搶手嘅表演者同老師。菲爾恩貝格後來向莫爾津伯爵推薦咗海頓,莫爾津喺1757年[e]成為海頓第一個全職僱主。海頓嘅年薪有200弗羅林,幾體面㗎,仲包埋食同住。
樂長時期
[編輯]海頓喺莫爾津伯爵手下嘅職位係樂長,即係音樂總監。佢喺下盧卡維采指揮伯爵嘅細樂團,仲為呢個樂團寫咗佢頭幾首交響曲,可能有十幾二十首咁上下。菲利普·唐斯評論呢啲早期交響曲話:「未來嘅種子已經喺度,佢嘅作品已經表現出豐富多樣嘅素材同有紀律又多變嘅表達。」1760年,有咗樂長嘅穩定職位之後,海頓就結咗婚。佢老婆係瑪麗亞·安娜·特蕾西亞·凱勒(1729-1800),係特蕾西(生於1733年)嘅家姐,海頓之前鍾意過特蕾西。海頓同佢老婆嘅婚姻好唔幸福,但係嗰個年代冇得離婚。佢哋冇生到仔女,兩個人都有情人。[f]
莫爾津伯爵好快就財政出咗問題,被迫解散咗佢嘅音樂班子,但海頓好快就獲得咗類似嘅工作(1761年)。呢份工係由保羅二世·安東王子提供嘅,佢係富可敵國嘅埃斯特哈齊家族嘅家主。海頓嘅職銜只係副樂長,但佢即刻就負責埃斯特哈齊大部分嘅音樂事務,老樂長格雷戈爾·韋爾納就淨係保留教會音樂嘅權力。1766年韋爾納過身之後,海頓就升做正式嘅樂長。
作為埃斯特哈齊家族嘅「家臣」,海頓要著制服,仲要跟住埃斯特哈齊家族喺佢哋嘅各個宮殿之間搬來搬去。最主要嘅宮殿有兩個:一個係家族祖傳嘅埃斯特哈齊城堡,喺艾森施塔特;另一個係後來喺1760年代喺匈牙利鄉下新起嘅大宮殿埃斯特哈扎。海頓嘅責任範圍好大,包括作曲、管理樂團、為贊助人演奏室內樂,同埋佢哋一齊演奏,到最後仲要負責歌劇嘅製作。雖然工作量大到脊骨都快斷,[g]但係對海頓嚟講,喺藝術層面上呢份工係個好好嘅機會。[2][3]埃斯特哈齊王子哋(保羅·安東,之後由1762年到1790年係尼古勞斯一世)都係音樂行家,欣賞佢嘅作品,仲每日畀佢指揮自己嘅細樂團。喺埃斯特哈齊宮廷工作嘅差唔多三十年期間,海頓寫咗大量作品,佢嘅音樂風格亦不斷發展。
海頓當時嘅大部分活動都係跟住佢嘅贊助人尼古拉斯王子嘅音樂品味嚟嘅。喺大約1765年,王子得到並開始學習演奏巴利頓琴,呢件係一種罕見嘅樂器,同低音維奧爾琴相似,但係有一組彈撥式嘅共鳴弦。海頓接到命令要為王子提供音樂演奏,喺接下嚟嘅十年裏面,佢為呢件樂器創作咗大約200首曲,以各種組合形式演奏,其中最著名嘅係126首巴利頓三重奏。喺1775年左右,王子放棄咗巴利頓琴,轉而迷上咗一個新嘅興趣:歌劇製作。以前只係偶爾為特別場合而搞嘅歌劇,而家變成咗宮廷音樂生活嘅焦點,王子喺艾斯特哈齊建造嘅歌劇院開始舉辦大型季度演出,每年都有多場製作。海頓擔任公司導演,負責招募同訓練歌手,以及準備同領導演出。佢寫咗幾部演出嘅歌劇,仲寫咗替代詠嘆調插入其他作曲家嘅歌劇入面。
1779年係海頓嘅轉捩點,因為佢嘅合約重新談判:以前佢所有嘅作品都係艾斯特哈齊家族嘅財產,而家佢可以為其他人寫作,並將作品賣畀出版商。海頓好快就將佢嘅創作重點轉移去反映呢個改變(少咗歌劇,多咗四重奏同交響曲),佢仲同多個奧地利同外國嘅出版商進行談判。佢嘅新僱傭合約「成為咗海頓事業下一階段嘅催化劑,令佢獲得國際知名度。到咗1790年,海頓處於一個矛盾嘅位置……佢係歐洲首屈一指嘅作曲家,但係卻要喺匈牙利鄉下一個偏遠嘅宮殿裏面盡忠職守咁做宮廷樂師長。」[4] 新嘅出版計劃令到佢創作咗大量新嘅弦樂四重奏(六首四重奏組成嘅作品33、50、54/55同64)。海頓仲因應海外嘅委託創作:巴黎交響曲(1785-1786年)同埋《基督受難七言》嘅原始管弦樂版本(1786年),呢個係來自西班牙加的斯嘅委託。
艾斯特哈齊城堡比艾森施塔特更遠離維也納,呢種偏遠性令到海頓慢慢感到更加孤立同寂寞。[5] 佢渴望去維也納,因為佢喺嗰度有朋友。[6]其中一個特別重要嘅朋友係瑪麗亞·安娜·馮·根津格(1754-1793年),佢係尼古拉斯王子喺維也納嘅私人醫生嘅妻子,1789年開始同海頓有一段親密嘅柏拉圖式關係。海頓經常寫信畀根津格夫人,表達佢喺艾斯特哈齊嘅孤獨,以及佢幾次可以去維也納探訪佢嘅時候有幾開心。之後,海頓喺倫敦嘅時候都經常寫信畀佢。佢1793年英年早逝對海頓嚟講係一個打擊,佢嘅F小調鋼琴變奏曲,Hob. XVII:6,可能係為咗回應佢嘅死而寫嘅。[7]
喺維也納嘅另一個朋友係莫扎特,海頓大約喺1784年同佢識咗。根據米高·基利同其他人之後嘅證詞,呢兩個作曲家有時同卡爾·迪特斯·馮·迪特斯多夫(第二小提琴)同約翰·巴普蒂斯特·萬哈爾(大提琴)一齊玩弦樂四重奏,為一啲有朱塞佩·佩西耶洛同朱塞佩·巴蒂斯塔·卡斯蒂參加嘅小型聚會演奏。[8]海頓對莫扎特嘅作品印象深刻,毫不吝嗇咁向其他人讚美佢。莫扎特喺佢嘅「海頓」四重奏中回報咗呢份敬意。1785年,海頓同莫扎特一齊加入咗維也納同一個共濟會支部「Zur wahren Eintracht」。[9][h]
倫敦之旅
[編輯]1790年,尼古拉斯王子過身,佢個仔安東繼承咗王子嘅位置。跟住當時嘅趨勢,[11]安東想要節省開支,解僱咗大部分宮廷樂師。海頓保留咗喺安東手下嘅一個名義上嘅職位,薪水減到400弗羅林,加上尼古拉斯畀佢嘅1000弗羅林退休金。[12] 由於安東冇乜需要海頓嘅服務,佢願意畀海頓去旅行,作曲家接受咗德國小提琴家兼經理人約翰·彼得·薩洛蒙嘅一個豐厚嘅邀請,去英國指揮新嘅交響曲,同一個大型樂團合作。
呢個選擇係明智嘅,因為海頓喺嗰度已經係一個好受歡迎嘅作曲家。自從1782年約翰·克里斯蒂安·巴赫過身之後,海頓嘅音樂一直主導住倫敦嘅音樂會場景;「幾乎冇一場音樂會唔會演奏佢嘅作品」。[13]海頓嘅作品由倫敦嘅出版商廣泛發行,包括Forster(佢哋同海頓有自己嘅合約)同Longman & 布羅德里普(佢哋係海頓喺維也納嘅出版商Artaria嘅英國代理)。[13] 自1782年開始就有人努力想請海頓去倫敦,不過海頓對尼古拉斯王子嘅忠誠阻止咗佢接受。[13]
喺同莫扎特同其他朋友依依不捨嘅告別之後,[14]海頓喺1790年12月15號同薩洛蒙一齊離開維也納,去到加來嘅時候啱啱趕得切喺新年第一日橫渡英吉利海峽。呢係58歲嘅作曲家第一次見到大海。到咗倫敦之後,海頓住喺薩洛蒙位於大普爾特尼街嘅屋企(倫敦,靠近皮卡迪利圓環),[15]喺附近嘅布羅德伍德鋼琴公司借嚟嘅工作室度工作。[15]
呢係海頓事業一個好有前途嘅時期嘅開始:1791-1792年嘅旅程,加上1794-1795年嘅重複訪問,都非常成功。觀眾蜂擁而至海頓嘅音樂會;佢聲名大噪,賺咗好多錢,因此有咗財務保障。[i]查理斯·伯尼咁樣評論第一場音樂會:「海頓本人坐喺鋼琴前面;呢位著名作曲家嘅出現令觀眾極之興奮,引起咗一種前所未有嘅注意力同歡樂,係英國器樂音樂從來冇引起過嘅。」[j]海頓結識咗好多新朋友,仲有一段時間同麗貝卡·施羅特有一段戀愛關係。
喺音樂方面,海頓去英國嘅訪問產生咗一啲佢最著名嘅作品,包括《驚喜》、《軍隊》、《鼓聲》同《倫敦》交響曲;《騎士》四重奏;同「吉卜賽迴旋曲」鋼琴三重奏。整個計劃嘅巨大成功唔代表呢啲旅程冇乜麻煩。值得注意嘅係,佢第一個項目,受委託創作嘅歌劇《哲學家嘅靈魂》喺旅程早期階段如期寫完,但係歌劇經理人約翰·加利尼未能取得佢經營嘅國王劇院嘅歌劇演出許可證。海頓為呢齣歌劇收咗好多錢(300英鎊),但係浪費咗好多時間。[k] 因此,喺薩洛蒙1791年春季音樂會系列嘅12場音樂會入面,只有兩首新交響曲,即係第95號同第96號《奇蹟》可以首演。另一個問題係來自一個資深嘅競爭對手樂團,即係專業音樂會嘅妒忌競爭,佢哋請咗海頓嘅舊學生伊格納茲·普萊耶爾做對手嘅客席作曲家;呢兩個作曲家拒絕配合呢個人為製造嘅對抗,佢哋一齊食飯,仲喺自己嘅音樂會節目入面放對方嘅交響曲。
倫敦之旅
[編輯]1790年,尼古拉斯王子過咗身,佢個仔安東繼承咗王子嘅位置。跟住當時嘅趨勢,[11]安東想要慳錢,炒咗大部分宮廷樂師。海頓保留咗喺安東手下嘅一個掛名嘅職位,人工減到400弗羅林,加上尼古拉斯畀佢嘅1000弗羅林退休金。[12] 因為安東都冇乜需要海頓嘅服務,佢願意畀海頓去旅行,作曲家就接受咗德國小提琴家兼經理人約翰·彼得·薩洛蒙嘅一個肥水嘅邀請,去英國指揮新嘅交響曲,同一個大型樂團合作。
呢個選擇係醒目嘅,因為海頓喺嗰度已經係一個好受歡迎嘅作曲家。自從1782年約翰·克里斯蒂安·巴赫過身之後,海頓嘅音樂一直主導住倫敦嘅音樂會場景;「幾乎冇一場音樂會唔會演奏佢嘅作品」。[13]海頓嘅作品由倫敦嘅出版商周圍賣,包括Forster(佢哋同海頓有自己嘅合約)同Longman & 布羅德里普(佢哋係海頓喺維也納嘅出版商Artaria嘅英國代理)。[13] 自1782年開始就有人諗計請海頓去倫敦,不過海頓對尼古拉斯王子嘅忠誠阻住咗佢接受。[13]
同莫扎特同其他朋友依依不捨咁話別之後,[16]海頓喺1790年12月15號同薩洛蒙一齊離開維也納,到咗加來嘅時候啱啱趕得切喺新年第一日過英吉利海峽。呢係58歲嘅作曲家第一次睇到大海。到咗倫敦之後,海頓住喺薩洛蒙喺大普爾特尼街嘅屋企(倫敦,靠近皮卡迪利圓環),[15]喺附近嘅布羅德伍德鋼琴公司借嚟嘅工作室度做嘢。[15]
呢係海頓事業一個好有前途嘅時期嘅開始:1791-1792年嘅旅程,加上1794-1795年嘅重複訪問,都好成功。觀眾蜂擁而至海頓嘅音樂會;佢聲名大噪,賺咗好多錢,因此有咗財務保障。[l]查理斯·伯尼咁樣評論第一場音樂會:「海頓自己坐喺鋼琴前面;呢位著名作曲家嘅出現令觀眾好興奮,引起咗一種前所未有嘅專注同歡樂,係英國器樂音樂從來冇引起過嘅。」[m]海頓識咗好多新朋友,仲有一段時間同麗貝卡·施羅特拍拖。
喺音樂方面,海頓去英國嘅訪問整咗出一啲佢最有名嘅作品,包括《驚喜》、《軍隊》、《鼓聲》同《倫敦》交響曲;《騎士》四重奏;同「吉卜賽迴旋曲」鋼琴三重奏。整個計劃嘅好大成功唔等於呢啲旅程冇乜麻煩。值得留意嘅係,佢第一個項目,受人之托創作嘅歌劇《哲學家嘅靈魂》喺旅程早期如期寫完,但係歌劇經理人約翰·加利尼攞唔到佢經營嘅國王劇院嘅歌劇演出牌。海頓為呢齣歌劇收咗好多錢(300英鎊),但係嘥咗好多時間。[n] 因此,喺薩洛蒙1791年春季音樂會系列嘅12場音樂會入面,淨係得兩首新交響曲,即係第95號同第96號《奇蹟》可以首演。另一個問題係來自一個資深嘅對手樂團,即係專業音樂會嘅妒忌競爭,佢哋請咗海頓嘅舊學生伊格納茲·普萊耶爾做對手嘅客席作曲家;呢兩個作曲家唔肯配合呢個人為製造嘅對抗,佢哋一齊食飯,仲喺自己嘅音樂會節目入面放對方嘅交響曲。
參考資料
[編輯]- ↑ 海頓喺1776年嘅自傳草稿度講過呢件事。
- ↑ Finscher 2000, p. 12。Jones 2009a, p. 7就話係初夏,即係櫻桃季節,因為羅伊特探訪嗰陣用新鮮櫻桃引誘個細路學唱花腔。
- ↑ 歷史上有唔同嘅人都叫做「圖恩伯爵夫人」。可能聘請咗海頓嘅伯爵夫人有:(a)「年長啲嘅瑪麗亞·克里斯蒂娜·圖恩伯爵夫人」,(Webster 2002);(b) 瑪麗亞·威廉明娜·圖恩(後來成為著名嘅沙龍女主人同莫札特嘅贊助人),(福爾克馬·布勞恩貝倫斯,1990年,《維也納嘅莫扎特》)。
- ↑ Webster 2002, p. 8。Webster表示存疑,因為呢個消息嘅來源係尼古拉-埃蒂安·弗拉姆里寫嘅早期傳記,而(Webster 2002,p.1)認為佢係最唔可靠嘅海頓早期傳記作者。
- ↑ 呢個日期唔係好肯定,因為Griesinger (1963)嘅早期傳記話係1759年。支持較早日期嘅證據見Landon & Jones (1988, p. 34)同Webster (2002, p. 10)。
- ↑ 海頓太太嘅情人(1770年)係藝術家路德維希·古滕布倫,佢畫咗頂頭見到嗰幅海頓嘅肖像(Landon & Jones 1988,p.109)。約瑟夫·海頓同歌手露易莎·波爾采利喺1779年開始咗一段長期關係,可能係佢個仔安東尼嘅老竇(Landon & Jones 1988,p.116)。
- ↑ (Landon & Jones 1988,p.100)寫道:「海頓嘅職責重到令人透唔到氣。我哋可以喺佢嘅筆跡度睇到影響,由1770年代到1780年代,佢寫嘢愈嚟愈急:樂譜嘅記錄開始變得愈嚟愈唔小心,縮寫都用得愈嚟愈多。」
- ↑ 冇證據表明海頓喺入會儀式之後有出席過任何聚會,[10]而佢喺1787年被支部除名。
- ↑ 根據Jones 2009b, pp. 144–146,倫敦之行淨賺咗15,000弗羅林。海頓喺呢啲訪問之後繼續發達,喺佢過身嘅時候留低咗價值55,713弗羅林嘅遺產。呢啲都係相當可觀嘅數目;作為對比,佢1793年喺甘本多夫買嘅屋(之後重新裝修過)只係1370弗羅林。
- ↑ 摘自伯尼嘅回憶錄;引自Landon & Jones (1988, p. 234)
- ↑ 首演一直到1951年佛 羅倫斯五月音樂節先舉行。瑪麗亞·卡拉斯演唱咗優麗狄茜嘅角色。呢齣歌劇同佢嘅歷史喺Geiringer 1982, pp. 342–343有討論。
- ↑ 根據Jones 2009b, pp. 144–146,倫敦之行淨賺咗15,000弗羅林。海頓喺呢啲訪問之後繼續發達,喺佢過身嘅時候留低咗值55,713弗羅林嘅遺產。呢啲都係好大筆數目;拎嚟比較,佢1793年喺甘本多夫買嘅屋(之後重新裝修過)只係1370弗羅林。
- ↑ 摘自伯尼嘅回憶錄;引自Landon & Jones (1988, p. 234)
- ↑ 首演要等到1951年佛羅倫斯五月音樂節先舉行。瑪麗亞·卡拉斯唱咗優麗狄茜嘅角色。呢齣歌劇同佢嘅歷史喺Geiringer 1982, pp. 342–343有講。
- ↑ Griesinger 1963, p. 9.
- ↑ Webster 2002, p. 13.
- ↑ Landon & Jones 1988, p. 37.
- ↑ Jones 2009b, p. 136.
- ↑ Geiringer 1982, p. 60.
- ↑ 詳情請見Geiringer 1982, 第6章
- ↑ Geiringer 1982, p. 316,引用Robbins Landon嘅話。
- ↑ Deutsch 1965, p. 234; Keefe 2023, p. 1; Webster & Feder 2001, §3.4
- ↑ 〈喺艾斯特哈齊嘅服務〉。austria.info。原著喺2018年11月18日歸檔。喺2018年12月17日搵到。
- ↑ Larsen 1980.
- ↑ 11.0 11.1 Jones 2009a.
- ↑ 12.0 12.1 Geiringer 1982, p. 96.
- ↑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Jones 2009b, p. 325。
- ↑ 關於海頓最後喺莫扎特陪伴下嘅日子嘅敘述,請見海頓同莫扎特
- ↑ 15.0 15.1 15.2 15.3 Jones 2009b, p. 137
- ↑ 講海頓最後喺莫扎特陪伴下嘅日子嘅故事,請睇海頓同莫扎特
文獻
[編輯]-
- Deutsch, Otto Erich (1965). Mozart: A Documentary Biography. Stanford: 史丹福大學出版社 –透過Internet Archive.
- Dies, Albert Christoph (1810). Biographische Nachrichten von Joseph Haydn nach mündlichen Erzählungen desselben entworfen und herausgegeben [Biographical Accounts of Joseph Haydn, written and edited from his own spoken narratives]. Vienna: Camesinaische Buchhandlung. English translation in: Dies, Albert Christoph (1963). "Biographical Accounts of Joseph Haydn". 出自 Gotwals, Vernon (編). Haydn: Two Contemporary Portraits. (translation by Vernon Gotwals). Milwauke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ISBN 978-0-299-02791-9. One of the first biographies of Haydn, written on the basis of 30 interviews carried out during the composer's old age.
- Finscher, Ludwig (2000). Joseph Haydn und seine Zeit. Laaber: Laaber-Verlag. ISBN 978-3-921518-94-6. Highly detailed discussion of life and work; in German.
- Geiringer, Karl; Geiringer, Irene (1982). Haydn: A Creative Life in Music (第3版).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SBN 978-0-520-04316-9. The first edition was published in 1946 with Karl Geiringer as the sole author.
- Griesinger, Georg August (1963). "Biographical Notes Concerning Joseph Haydn". 出自 Vernon Gotwals (編). Haydn: Two Contemporary Portraits. Vernon Gotwals翻譯. Milwauke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ISBN 978-0-299-02791-9. A translation from the original German: Template:Wikicite. Like Dies's, a biography produced from interviews with the elderly Haydn.
- Hadden, James (1902). Haydn. J. Dent. Reissued 2010 b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Hughes, Rosemary (1970). Haydn (第Revised版). New York: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ISBN 978-0-460-02281-1.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1950. Gives a sympathetic and witty account of Haydn's life, along with a survey of the music.
- Jones, David Wyn (2009a). The Life of Hayd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Focuses on biography rather than musical works; an up-to-date study benefiting from recent scholarly research on Haydn's life and times.
- Jones, David Wyn (2009b). Oxford Composer Companions: Hayd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 comprehensive one-volume collection of detailed contributions by Haydn scholars.
- Landon, H. C. Robbins (1976–1980). Haydn: Chronicle and Works. Bloomington, Indiana: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253-37003-7. An extensive compilation of original sources in five volumes.
- Landon, H. C. Robbins; Jones, David Wyn (1988). Haydn: His Life and Music.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253-37265-9. Biography chapters by Robbins Landon, excerpted from Landon 1976–1980 and rich in original source documents. Analysis and appreciation of the works by Jones.
- Larsen, Jens Peter (1980). "Joseph Haydn". 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 Published separately as The New Grove: Haydn. New York: Norton. 1982. ISBN 978-0-393-01681-9.
- Redfern, Brian L. (1970). Haydn: A Biography, with a Survey of Books, Editions & Recordings (英文). Archon Books. ISBN 978-0-208-00886-2.
- Webster, James; Feder, Georg (2001). "Joseph Haydn". 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 Published separately as a book: The New Grove Haydn. New York: Macmillan. 2002. ISBN 978-0-19-516904-1. Careful scholarship with little subjective interpretation; covers both life and music, and includes a very detailed list of wor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