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去內容

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

出自維基百科,自由嘅百科全書
(由Rabindranath Tagore跳轉過嚟)
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
姓名原文রবীন্দ্রনাথ
出生日1861年5月7號 喺Wikidata改呢個
出生地加爾各答 喺Wikidata改呢個
死亡日1941年8月7號 喺Wikidata改呢個 (80歲)
死亡地加爾各答 喺Wikidata改呢個
國籍英屬印度 喺Wikidata改呢個
母語孟加拉文 喺Wikidata改呢個
識嘅語言孟加拉文 喺Wikidata改呢個
信奉印度教 喺Wikidata改呢個
母校倫敦大學學院、St. Xavier's Collegiate School 喺Wikidata改呢個
職業畫師詩人作曲家、playwright、essayist、哲學家藝術家作家填詞詞曲作家歌手電影導演、freedom fighter、Nobel Prize winner、librettist、演員、short story writer、小說家 喺Wikidata改呢個
名作Gitanjali、Ghare-Bhaire、Bhanusimha Thakurer Padabali、Valmikipratibha、Kabuliwala、Hungry Stones、Nastanirh、Noukadubi、Chaturanga、Jogajog、Shesher Kabita、Dak Ghar、Raja 喺Wikidata改呢個
配偶Mrinalini Devi 喺Wikidata改呢個
仔女Rathindranath Tagore 喺Wikidata改呢個
阿爸Debendranath Tagore 喺Wikidata改呢個
兄弟姊妹Swarnakumari Devi、Hemendranath Tagore、Jyotirindranath Tagore、Dwijendranath Tagore、Satyendranath Tagore、Soudamini Debi 喺Wikidata改呢個

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孟加拉文:রবীন্দ্রনাথ ঠাকুর1861年5月7號1941年8月7號)係孟加拉族印度詩人哲學家同反現代民族主義者,響1913年攞到諾貝爾文學獎,係第一位攞到呢個獎嘅亞洲人。

Tagore 革命性咁改變咗孟加拉文學,佢嘅作品包括《屋企同世界》(*El hogar y el mundo*)同《吉檀迦利》(*Gitanjali*)。佢大大擴展咗孟加拉嘅藝術領域,創作咗大量詩歌、短篇小說、書信、散文同繪畫。佢亦係一位智者同文化改革家,透過挑戰傳統嘅批評,推動咗孟加拉藝術嘅現代化,擺脫咗以往被視為古典主義嘅束縛。佢嘅兩首歌依家已經成為孟加拉國同印度嘅國歌,分別係《Amar Shonar Bangla》同《Jana-Gana-Mana》。Tagore 自細同歐洲社會同文化有接觸,「佢從各方面嚟講,都變成咗觀察印度歐化過程最清醒嘅觀察者之一,亦係呢過程最嚴厲嘅批評者之一」【Harvnp|Mishra|2014|p=333-334】。

傳記

[編輯]

早年

[編輯]

泰戈爾喺加爾各答嘅焦拉山科出世,佢係德本德拉納特·泰戈爾同沙拉達·拉瓦特嘅仔。德本德拉納特·泰戈爾制定咗佢朋友拉姆莫漢·羅伊改革派拉賈傳播嘅婆羅門教信仰。羅伊死咗之後,德本德拉納特成為咗婆羅門社會嘅核心人物,佢嘅追隨者尊稱佢為大仙人。佢繼續領導「原始婆羅門教會」直到佢死。

泰戈爾係十四個細路中最細嗰個。細個嗰陣,佢住喺一個充滿文學雜誌出版同音樂戲劇表演嘅環境度。事實上,焦拉山科嘅泰戈爾家族係一個熱愛藝術嘅大型社交圈子嘅中心。泰戈爾嘅大佬德威真德拉納特係一個受人尊敬嘅詩人同哲學家。另一個兄弟薩蒂安德拉納特係第一個被接納入精英同以前只有白人組成嘅印度文官服務嘅印度族裔成員。此外,另一個兄弟喬蒂林德拉納特·泰戈爾係一個有天分嘅音樂家、作曲家同劇作家。佢嘅姐妹中,斯瓦納·庫馬麗·德維以自己嘅小說家身份贏得咗名聲。喬蒂林德拉納特嘅老婆卡丹巴麗,同泰戈爾年紀差唔多,係一個親愛嘅朋友,對佢有好大嘅影響。佢喺1884年突然自殺,令泰戈爾好幾年都唔知點算好,深深影響咗泰戈爾文學生涯嘅情感基調。

1878年,泰戈爾去咗英國布萊頓讀私立學校。之後,佢喺倫敦大學學院讀書。不過,佢冇讀完就離開咗英國,喺度住咗一年。呢次接觸英國文化同語言影響咗佢早期嘅孟加拉音樂傳統嘅嘗試,創造咗新嘅音樂形式。儘管如此,泰戈爾喺佢嘅生活或藝術中都冇完全接受英國嚴格嘅規範或者佢家庭對傳統印度教嘅嚴格解釋,反而選擇咗喺兩個經驗領域中取其精華。[1]

喺謝萊達哈嘅生活

[編輯]

1883年12月9日,泰戈爾同當時大約10歲嘅姆麗娜麗尼·德維結婚。呢對夫妻有兩個仔(阿米爾·泰戈爾,哈倫·泰戈爾·拉瓦特)同三個女,其中幾個喺細個嗰陣就死咗。喺呢段時間,佢憑住幾部作品成為咗文學界嘅焦點,包括一首採用維迪亞帕蒂開創嘅邁蒂利風格嘅長詩,佢聲稱呢首詩屬於一個叫「巴努·辛哈」嘅失落詩人。佢嘅聲譽隨住《黃昏之歌》(1882)等作品集而鞏固,其中包括著名嘅詩作《瀑布夢醒》。

1890年,泰戈爾去咗管理家族喺現今孟加拉國嘅謝萊達哈嘅財產,呢度係一個河口地區,佢住喺帕德瑪河支流系統上嘅一間船屋度。呢段時期嘅作品,例如《金船》(1894)、《吉特拉》(1892)同《故事集》(1900),最終確立咗佢作為詩人嘅地位。此外,佢仲以散文家、戲劇家同短篇小說家嘅身份贏得咗聲譽,反映咗佢喺身邊見到嘅鄉村生活,為佢贏得咗好多讚譽。

喺尚蒂尼克坦嘅生活

[編輯]

1901年,泰戈爾離開咗謝萊達哈,搬去咗西孟加拉邦嘅尚蒂尼克坦,喺度佢開辦咗一間實驗學校。佢老豆喺呢度留咗啲財產畀佢。呢間學校根據傳統嘅「婆羅門行者」結構建立,學生同佢哋嘅古魯住喺一個自給自足嘅社區度,吸引咗一批國際上有天分嘅學生、藝術家、語言學家同音樂家。泰戈爾花咗好多精力去為呢間學校籌集資金(例如用咗佢嘅諾貝爾獎獎金)。今日,呢間機構以維斯瓦-巴拉蒂大學(বিশ্বভারতী,「世界中嘅印度」)嘅名義存在,由印度政府控制。

佢繼續寫作,喺呢段時期發表咗《供品》(1901)同《渡船》(1906)等作品。可惜嘅係,佢老婆死咗,佢最鍾意嘅一個女同一個仔都死咗,令佢好傷心。喺呢個時候,佢已經喺孟加拉讀者中有好多追隨者。佢啲作品都有啲譯本,但質素往往一般。

出國旅行

[編輯]
1912年泰戈爾喺英國

為咗回應一啲英國崇拜者,例如畫家威廉·羅森斯坦,泰戈爾開始將佢啲詩翻譯成自由詩體。1912年,佢帶住一啲翻譯去咗英國。喺佢喺度做嘅演講中,呢啲詩感動咗好多英國人,最著名嘅係愛爾蘭裔英國詩人威廉·巴特勒·葉慈同英國傳教士查爾斯·F·安德魯斯甘地嘅門徒)。

葉慈之後為《吉檀迦利》嘅英文版寫咗序言,安德魯斯喺印度同佢度過咗一段短暫嘅時間。英文版嘅《吉檀迦利》之後由印度協會出版,有葉慈寫嘅令人眼前一亮嘅序言。同年11月,佢突然獲得咗諾貝爾文學獎,呢個獎係因為佢一系列相對少量嘅譯作,其中心係《吉檀迦利》。

1916年泰戈爾喺日本

佢日益增長嘅聲望令佢可以周遊世界做演講,呢樣令佢可以同當時好多知識分子接觸,大大豐富咗佢對世界嘅睇法同佢嘅寫作。

1916年,泰戈爾同查爾斯·F·安德魯斯同W.W.皮爾森一齊開始咗一個演講巡迴,去咗日本同美國。佢嘅譯作數量越嚟越多。喺日本休息咗四個月期間,泰戈爾寫咗《去日本嘅路上》同《喺日本》,之後收錄喺《日本之旅》一書度。喺呢次旅行期間,泰戈爾譴責咗全世界嘅民族主義沙文主義同好戰嘅民族主義,包括日本同美國嘅。

佢仲寫咗篇文章叫《印度嘅民族主義》,從佢祖國嘅角度探討呢個話題。呢個立場令佢受到好多批評,但同時都令佢贏得咗和平主義者例如羅曼·羅蘭嘅讚賞。

喺接下嚟嘅幾年,泰戈爾喺尚蒂尼克坦做助手同導師嘅工作令佢好忙,朝早教書,晏晝親自編寫學生嘅教科書。

1924年泰戈爾喺布宜諾斯艾利斯

喺一次去秘魯嘅失敗旅行中,佢要喺1924年夏天留喺阿根廷。作家維多利亞·奧坎波畀咗佢住處,佢經常去而家叫做維拉·奧坎波博物館嘅地方探佢。1925年,佢去咗意大利,之後去咗瑞士、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南斯拉夫、保加利亞同希臘。佢去咗埃及,之後去咗俄羅斯同加拿大,然後返咗英國。1927年,泰戈爾同兩個同伴開始咗一個為期四個月嘅東南亞之旅,去咗巴厘島爪哇吉隆坡馬六甲檳城暹羅新加坡等地方。佢喺呢段時間寫嘅旅行日記被收錄喺佢嘅作品《旅人》度。1932年4月,泰戈爾被邀請做伊朗國王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嘅客人。

泰戈爾寫咗幾首歌支持印度獨立運動。1919年阿姆利則慘案之後,為咗表示抗議,佢拒絕咗佢之前喺1915年由喬治五世授予嘅大英帝國爵士勳銜。佢深深覺得只有通過教育全民,國家先可以覺醒。呢啲觀點反映喺佢喺尚蒂尼克坦嘅學校度。

同知識分子嘅接觸

[編輯]
1930年泰戈爾喺柏林同愛因斯坦。

喺佢嘅一生中,泰戈爾同當時好多知識分子保持咗聯繫,包括亨利·柏格森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羅伯特·弗羅斯特聖雄甘地托馬斯·曼喬治·蕭伯納維多利亞·奧坎波H·G·威爾斯羅曼·羅蘭

胡安·拉蒙·希梅內斯澤諾比亞·坎普魯比(佢因為佢嘅波多黎各雙語家庭而精通英語)喺1915年開始將泰戈爾嘅作品由英文翻譯,翻譯咗《新月集》同《園丁集》;[2]之後佢哋繼續大量翻譯佢嘅戲劇、詩歌同散文。呢個係一個真正嘅再創作,對全世界西班牙語作家產生咗巨大嘅迴響。從胡安·拉蒙·希梅內斯嘅檔案可以知道,1921年4月有一個泰戈爾同佢個仔嘅旅行計劃,包括遊覽馬德里(或者可能係安達盧西亞)周邊地區,同喺學生公寓舉行一個派對,由費德里科·加西亞·洛爾卡出場。最後,呢個詩人退隱咗喺佢嘅桑蒂尼克坦。[3]

特別有名嘅係泰戈爾同愛因斯坦嘅會面,呢次會面發生喺1930年7月14日愛因斯坦喺卡普特(靠近波茨坦嘅一個地方)嘅屋企;對話嘅第二部分係當愛因斯坦去探泰戈爾喺佢哋共同朋友曼德爾博士屋企嗰陣。佢哋討論咗好多話題,包括認識論、本體論、音樂理論同創造力。

喺佢去秘魯嘅旅程中,佢病咗,被迫喺1924年喺阿根廷休養咗兩個月。喺度佢認識咗阿根廷作家維多利亞·奧坎波,同佢建立咗深厚嘅友誼。佢畀錢俾泰戈爾喺布宜諾斯艾利斯嘅米拉里奧別墅住咗兩個月。喺佢嘅逗留期間,佢寫咗一首愛情詩畀維多利亞,用孟加拉語將佢命名為「普拉維」,喺一本專門寫畀「維賈雅」(佢對佢嘅昵稱)嘅詩集入面。佢臨死之前,佢又寫咗一首詩畀佢,講佢作為一個喺當時打破傳統嘅女性嘅欽佩。1930年,佢哋再次見面,因為奧坎波喺巴黎組織咗一個展覽,展出泰戈爾喺佢手稿入面畫嘅奇怪圖畫。

佢60歲開始畫畫,喺歐洲大部分地方舉辦咗幾次成功嘅藝術展覽。佢喺1941年8月7日喺佢嘅焦拉山科過身,呢一日到而家都仲喺孟加拉語世界嘅公眾活動中被紀念。

呢啲影響成為咗佢宣布一個著名同有意義嘅思想嘅基礎,就好似喺以下呢句說話入面記錄嘅:

Template:Cita

文學

[編輯]
泰戈爾喺1940年桑蒂尼克坦接待聖雄甘地同佢老婆卡斯圖爾巴

泰戈爾嘅文學地位主要因為佢嘅詩,但佢都寫過小說、散文、短篇故事、遊記同戲劇。佢嘅作品總共差唔多有一百本書。佢仲寫咗好多自己作曲嘅歌。

散文

[編輯]

喺泰戈爾嘅散文作品入面,最受重視嘅可能係佢嘅短篇故事。佢被認為係將呢種文體引入孟加拉文學嘅人。佢嘅短篇故事用富有節奏感嘅散文寫成,好多時仲帶有詩意,主要講述普通人嘅生活。泰戈爾喺1877年16歲嗰陣開始寫短篇故事,第一篇係《乞丐女》(Bhikharini)。歷史學家將1891年至1895年呢四年定義為泰戈爾嘅「修行期」(以佢其中一本雜誌命名)。呢段時期嘅主要作品構成咗《故事集》(Galpaguchchha)三卷本中差唔多一半嘅故事,呢套書總共收錄咗84個故事。泰戈爾將佢早期嘅故事(例如「修行期」嘅作品)同充滿活力同自發性聯繫埋一齊;呢啲特質同泰戈爾喺帕蒂薩爾沙賈德普爾希萊達等村莊嘅生活有密切關係,當時佢負責管理家族大片嘅地產。

詩歌

[編輯]

泰戈爾嘅詩歌充滿遠見,風格介乎古典主義同諷刺之間,根源可以追溯到15同16世紀毗濕奴教詩人嘅傳統。泰戈爾深受《奧義書》作者如毗耶娑嘅神秘主義影響,仲有薄伽體-蘇菲哲學家卡比爾同詩人蘭普拉薩德·森嘅影響。不過,佢最成熟同創新嘅詩歌作品係受到孟加拉鄉村民歌嘅啟發,特別係包爾神秘歌手如拉隆嘅民謠。呢啲歌曲被泰戈爾重新發現同推廣,包括19世紀讚美內在神性同譴責宗教同社會正統嘅《卡爾塔巴加》(kartābhajā)讚美詩。

喺希萊達哈時期,佢嘅詩歌變得更加抒情,通過包爾嘅「人民嘅聲音」(manush maner)表達,又或者思考「生活嘅神」(devata jivan),呢個概念講述透過大自然嘅吸引力同人類情感互動去探索同上帝嘅關係。泰戈爾喺佢嘅作品《巴努辛哈》(Bhānusiṃha)中運用咗呢種技巧,呢啲詩講述羅陀奎師那嘅愛情故事,佢喺七十年間重寫過好多次。

喺1930年代,為咗回應孟加拉文學中突然出現嘅現代主義同寫實主義,泰戈爾創作咗一啲實驗性作品;當中包括佢最著名嘅後期詩作《非洲》同《卡瑪利亞》。佢有時會用「沙度班加」(一種接近梵文嘅孟加拉文學形式)寫作;但後來,佢用咗更加通俗嘅「卓爾蒂班加」。

佢最出名嘅作品包括《瑪納西》、《金船》(Sonar Torio)、《野雁》(Balaka,用嚟比喻遷徙嘅靈魂)同《普羅比》。《金船》中最著名嘅詩講述生命同成功嘅短暫,以呢啲詩句結尾:「শূন্য নদীর তীরে রহিনু পড়ি / যাহা ছিল লয়ে গেল সোনার তরী」(「空河岸邊我企定定 / 所有嘢都隨金船而去」)。喺國際上,泰戈爾最著名嘅作品係《吉檀迦利》(গীতাঞ্জলি),呢本書令佢贏得咗諾貝爾文學獎。

精選作品

[編輯]
詩歌
* মানসী Manasi (《理想》) 1890
* সোনার তরী Sonar Tari (《金船》) 1894
* গীতাঞ্জলি Gitanjali (《頌歌獻禮》) 1910
* গীতিমাল্য Gitimalya (《歌之花環》) 1914
* বলাকা Balaka (《鶴群飛翔》) 1916
戲劇
* বাল্মিকী প্রতিভা Valmiki Pratibha (《瓦爾米基嘅天才》) 1881
* বিসর্জন Visarjan (《犧牲》) 1890
* রাজা Raja (《暗室國王》) 1910
* ডাকঘর Dak Ghar (《郵局》) 1912
* অচলায়তন Achalayatan (《不動之地》) 1912
* মুক্তধারা Muktadhara (《解放之流》) 1922
* রক্তকরবী Raktakaravi (《紅色夾竹桃》) 1926
小說
* নষ্টনীড় Nastanirh (《破碎嘅巢》) 1901
* গোরা Gora (《白皮膚》) 1910
* ঘরে বাইরে Ghare Baire (《家庭同世界》) 1916
* যোগাযোগ Yogayog (《交匯》) 1929
回憶錄
* জীবনস্মৃতি Jivansmriti (《我嘅回憶》) 1912
* ছেলেবেলা Chhelebela (《我嘅童年歲月》) 1940

政治

[編輯]

縮圖|泰戈爾喺度睇書

喺佢政治思想嘅形成過程中,喺孟加拉鄉村度過嘅十年(1891-1901)係至關重要嘅。正如印度評論家潘卡傑·米什拉所強調嘅,喺呢段時間裏面,泰戈爾「終生深信前工業文明喺道德上優於現代機械文化」,並且認為「印度嘅自我實現應該由佢嘅鄉村開始」。佢喺1901年出版嘅《東方文明與西方文明》一書中首次闡述咗呢啲思想,而呢一年佢亦都創辦咗著名嘅香提尼克坦實驗學校。喺呢本書入面,佢譴責西方「靠住其他民族嘅資源生存,並企圖吞噬佢哋全部嘅未來」。Template:Harvnp

泰戈爾將印度嘅解放放喺亞洲嘅背景之下,喺1902年寫道:Template:Harvnp

Template:引用

因此,當1905年日俄戰爭日本戰勝俄羅斯嘅消息傳來時,泰戈爾同其他亞洲知識分子一樣,將之視為整個亞洲嘅勝利,並組織香提尼克坦學校嘅學生舉行咗一場遊行。Template:Harvnp此外,佢仲寫咗一首詩向日本致敬,當中亦都提到佛教係由印度傳到日本嘅:Template:Harvnp

Template:引用

另一方面,喺同一年(1905年),佢加入咗反對印度總督柯曾勳爵提出嘅將孟加拉一分為二計劃嘅本土運動。泰戈爾當時創作咗兩首歌,後來成為咗印度孟加拉國嘅國歌。Template:Harvnp

[[檔案:Gandhi-Tagore.jpg|縮圖|1940年泰戈爾同甘地卡斯圖爾巴·甘地香提尼克坦]]

不過,佢好快就同印度民族主義保持咗距離——並拒絕咗激進派主張嘅暴力手段——因為佢唔相信「按照歐洲模式建立國家」係「人類唯一嘅文明同目標」,而且,正如佢1917年喺美國旅行期間所講,佢認為民族國家「係一部整齊壓縮人性嘅商業同政治機器」。相反,佢同中國嘅康有為一樣,主張一種亞洲世界主義。佢講:「印度從來都冇真正嘅民族主義意識。[...] 我相信我嘅同胞會通過同教育抗爭嚟真正贏得佢哋嘅印度,呢種教育認為一個國家比人類嘅理想更加偉大。」喺呢一點上,佢同甘地嘅意見大致相同,兩人之間保持咗長期而富有成果嘅友誼。甘地都批評現代文明同佢對經濟增長同政治主權嘅執著——甘地話印度民族主義者想要嘅係「冇英國人嘅英國統治」——此外,「泰戈爾同甘地都將民族復興同個人復興聯繫喺一齊」。Template:Harvnp

多得1913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後所獲得嘅知名度,泰戈爾成為咗東方最有名嘅名人同代言人——某程度上仲係佢嘅「先知」,因為佢嘅白髮、長白鬚同長袍令佢睇起上嚟好似一個智者——喺一個好少有亞洲聲音可以喺西方聽到嘅時代。Template:Harvnp

泰戈爾周遊列國,宣揚佢對西方文明嘅批評——1930年喺紐約,佢喺一個高級聽眾面前講(包括未來嘅總統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話「而家係西方嘅時代」,但「你哋剝削咗弱勢群體,侮辱咗不幸嘅人」——但矛盾嘅係,佢喺兩個亞洲國家,日本同中國遇到咗最大嘅反對。Template:Harvnp

縮圖|1916年泰戈爾喺日本

佢1916年第一次訪問日本時,喺日本首相都出席嘅官方接待會上講:「新日本只不過係西方嘅模仿」,呢句話唔受佢嘅東道主歡迎,尤其係嚟自一個「戰敗民族」嘅印度人。佢仲批評咗日本民族主義:「(喺日本)因為想成為一部叫做國家嘅權力機器,並喺集體嘅精密度上同其他機器競爭,人哋歡天喜地咁接受咗呢種無處不在嘅精神奴役。」佢寫道。Template:Harvnp喺1924年第二次訪問期間,佢再次抨擊民族主義,以第一次世界大戰為例,話「西方嘅物質文明同佢強大嘅民族主義攜手,已經達到咗非理性嘅頂峰」。佢接著講:「而家戰爭過後,你哋係咪喺各處都聽到有人譴責國家精神,譴責人民嘅集體自私,呢啲嘢正普遍咁令人心硬化?」1929年佢第三次訪問期間,同日本徹底決裂,當時佢責備佢嘅東道主(包括極端民族主義者頭山滿),話日本正喺按照「西方模式」變成一個帝國主義強國,將亞洲嘅利益從屬於日本嘅利益,日本人喺自1910年起佔領嘅朝鮮所犯嘅暴行就係一個證明。「你哋已經感染咗歐洲嘅帝國主義病毒」,泰戈爾同頭山講,儘管後者試圖安撫佢,但泰戈爾話佢永遠都唔會再去日本,而佢亦都遵守咗呢個承諾。Template:Harvnp

縮圖|290px|left|1925年泰戈爾同佢嘅學生

喺中國,單單係1923年宣布佢第二年將會訪華已經引發咗爭議。以西方方式將中國變成一個強大而堅定嘅國家嘅想法,由五四運動一代所倡導,同泰戈爾嘅「東方主義」相矛盾。小說家茅盾喺一篇文章中咁樣表達:「我哋決心唔歡迎高聲歌頌東方文明嘅泰戈爾。我哋內有軍閥壓迫,外有帝國主義侵略,而家唔係發白日夢嘅時候。」泰戈爾喺中國嘅東道主梁啟超張君勱,以及佢嘅翻譯、詩人徐志摩都受到咗嚴厲嘅攻擊。泰戈爾喺上海杭州南京漢口舉行咗講座同出席咗招待會,但最嚴重嘅事件發生喺北京,主要係因為中國共產黨發起嘅反對運動——陳獨秀寫道:「我哋警告你哋唔好俾人『印度化』。除非你哋想有朝一日你哋嘅棺材會放喺一片受外國勢力統治嘅土地上。」——最後迫使佢取消咗成個行程。喺北京,泰戈爾譴責「剝削」嘅西方,話「我哋東方人從來都唔崇拜散播死亡嘅將軍,或者散佈謊言嘅外交官,而係崇拜精神領袖」,又話「最終,物理力量並唔係最強大嘅」。之後佢讚揚佛教儒家係培養「以人類靈魂為基礎嘅社會生活」文明嘅方式。佢仲批評現代民主,因為佢認為呢啲民主「只係利益披住各種偽裝嘅財閥」。佢走咗之後,共產詩人瞿秋白寫道:「多謝你,泰戈爾先生,但係中國已經有太多孔子孟子喇。」Template:Harvnp

[[檔案:Tagore and Valladolid.jpg|縮圖|泰戈爾喺巴利亞多利德印度之家嘅雕像]]

1935年,佢嘅老朋友、日本詩人野口米次郎寫信俾佢,要求佢支持日本喺中國嘅戰爭,一場「亞洲人嘅亞洲」戰爭,佢話呢場戰爭係為咗「喺大陸上建立一個偉大嘅新世界」。泰戈爾回覆話,野口對亞洲嘅概念最終會「建

  1. Template:Cita web
  2. Zenobia Camprubí, Diario 1, Alianza, 1991, p. 59; Juan Ramón Jiménez, Epistolario, I, Residencia, 2006, passim.
  3. F. Garfias, "R. Tagore en español", pref. a R. Tagore, Recuerdos, Plaza, 1983, pp.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