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迦牟尼
釋迦牟尼(粵拼:sik1 gaa1 mou4 nei4;梵文:शाक्यमुनि,拉丁轉寫:Śākyamuni),原名係
根據佛教傳統,佛陀教導一種【中道】,介乎感官放縱同嚴苛苦行之間,[1]可以引導人從【無明】、【執著】、【輪迴】同埋【苦】中得到【解脫】。佛陀嘅核心教義可以用【四聖諦】同【八正道】來概括,係一種【心靈訓練】,包括【佛教倫理】訓練同埋對他人嘅【慈悲】,仲有修習【佛教禪修】,例如【攝念】、【正念】同埋【禪定】。佛陀教義嘅另一個重要元素就係【五蘊】同【緣起】嘅概念,描述所有「法」(包括精神狀態同實在嘅「事物」)係點樣依賴其他「法」而生起同消滅,冇自身嘅「【自性】」。
佛陀去世幾個世紀之後,人哋開始用【佛陀】呢個稱號嚟稱呼佢,意思係「覺醒者」或「開悟者」。[2]佢嘅教義由佛教徒結集成【律藏】(即係出家人嘅戒律)同【經藏】(根據佛陀講經而編輯嘅教義集)。呢啲教義一開始係用【中古印度雅利安語】方言透過【口頭傳統】傳承落嚟嘅。[3][4]後來嘅世代仲寫咗更多經文,例如系統性嘅論述叫做【阿毗達磨】、佛陀嘅傳記、講述佛陀前世事蹟嘅【本生經】,同埋其他經典,即係【大乘經典】。[5][6]
佛教喺印度次大陸以外傳播開去,演變成各種傳統同修行方式。佛陀喺其他宗教傳統中都受到認可,例如喺【印度教】中,佛陀被視為【毗濕奴】嘅化身。佛陀嘅遺產唔單止體現喺宗教制度上,仲包括受佢嘅生平同教義啟發而創作嘅圖像同藝術品,由【無相】符號到各種文化風格嘅【有相】描繪都有。
詞源、名字同稱號
[編輯]悉達多·喬達摩同釋迦牟尼佛
[編輯]根據唐納德·洛佩茲(Donald Lopez Jr.)嘅講法:「……喺中國、韓國、日本同西藏,佢通常被稱為佛陀或釋迦牟尼,而喺斯里蘭卡同東南亞,佢通常被稱為喬達摩佛陀或沙門喬達摩(『苦行者喬達摩』)。」[7]
「佛陀」,即「覺醒者」或「開悟者」,[2][8][a]係梵文「【覺】」(बुध्)嘅陽性形式,意思係「醒來、覺醒、觀察、留意、注意、學習、意識到、知道、再次意識到」,[9]「覺醒」,[10][11]「開放」(好似花朵咁),[11]「從無明嘅深眠中醒覺,並開放意識去包容所有知識對象嘅人」。[11]呢個唔係個人名,而係達到【菩提】(覺醒、開悟)嘅人嘅稱號。[10]「覺」係「形成同保留概念、推理、辨別、判斷、理解、明白」嘅能力,[9]係分辨真理(【諦】)同虛假嘅能力。
佢嘅族姓係喬達摩(巴利文:Gotama)。佢嘅名字「悉達多」(梵文;巴利文係「悉達塔」;藏文係「頓珠」;中文係「悉達多」;日文係「悉達多/悉多」;韓文係「悉達」)嘅意思係「實現目標嘅人」。[12]「喬達摩」呢個族姓嘅意思係「喬達摩嘅後裔」,而「喬達摩」嘅意思係「最有光明嘅人」,[13]呢個名係因為【剎帝利】族採用咗佢哋族中祭司嘅名字而來。[14][15]
雖然「佛陀」呢個詞喺阿含經同巴利文經典中都有用到,但最早嘅「佛陀」書面記錄係嚟自公元前三世紀中葉,即係幾份【阿育王】(約公元前269至232年在位)嘅【阿育王石柱詔文】提到佛陀同佛教嘅時候。[16][17]【藍毗尼】嘅阿育王石柱銘文記錄咗國王朝聖到佛陀誕生地藍毗尼嘅事,將佛陀稱為【釋迦牟尼佛】Template:Px2[b](【婆羅米文】:𑀩𑀼𑀥 𑀲𑀓𑁆𑀬𑀫𑀼𑀦𑀻 Bu-dha Sa-kya-mu-nī,「釋迦族嘅聖人佛陀」)。[18]
釋迦牟尼(梵文:शाक्यमुनि, sa)嘅意思係「【釋迦族】嘅聖人」。[19]
如來
[編輯]「如來」(巴利文;pi)係佛陀喺【巴利文經藏】中經常用嚟稱呼自己或其他佛陀嘅詞。[20]呢個詞嘅確切意思仲未知,但通常認為係「如是而去嘅人」(tathā-gata)、「如是而來嘅人」(tathā-āgata),有時都解釋做「如是不去嘅人」(tathā-agata)。呢啲解釋都認為如來係超越一切嚟去,超越一切【無常】現象。[21]「如來」係「無法衡量」、「難以理解」、「難以捉摸」同「無法理解」嘅。[22]
其他稱號
[編輯]經典文獻中經常見到一系列其他【稱號】,描述咗佛陀一啲完美嘅品質:[23]
- 【世尊】(Bhagavato) – 最常用嘅稱號之一,同「如來」一樣[20]
- 【三藐三佛陀】(Sammasambuddho) – 【正等正覺】
- 【明行足】(Vijja-carana-sampano) – 具備最高知識同理想品行
- 【善逝】(Sugata) – 善去或善說
- 【世間解】(Lokavidu) – 知曉【佛教宇宙論】中嘅諸多世界
- 【無上士調御丈夫】(Anuttaro Purisa-damma-sarathi) – 無上調教眾生嘅導師
- 【天人師】(Satthadeva-Manussanam) – 【天】同人嘅老師
- 【阿羅漢】(Araham) – 值得尊敬。【阿羅漢】係「已經斷盡煩惱,修行聖潔生活,做該做嘅事,放下重擔,達到真正目標,斷除存在嘅束縛,通過最終智慧完全解脫嘅人」
- 【耆那】(Jina) – 勝利者。雖然呢個詞更常用嚟稱呼【耆那教】中達到【解脫】嘅個人,但都係佛陀嘅另一個稱號[24]
【巴利文經藏】仲有好多其他描述佛陀嘅稱號同美譽,包括:全見者、超越一切嘅聖人、人中之牛、商隊領袖、驅散黑暗者、眼目、車乘之首、渡者之首、法王(Dharmaraja)、太陽嘅親人、世間救主(Lokanatha)、獅子(Siha)、法主、具最勝慧者(Varapañña)、光明者、人類嘅火炬、無上醫王同外科醫生、戰場勝利者,同埋力量掌控者。[25]另一個喺南亞同東南亞碑文中常見嘅稱號係「大沙門」,意思係「偉大嘅苦行者、隱士」。
尊號
[編輯]- 釋迦牟尼世尊
- 釋迦尊
- 釋尊
- 釋迦牟尼佛陀
- 釋迦牟尼佛
- 釋迦佛
- 釋迦牟尼如來
- 釋迦如來
- 多陀阿伽度
- 阿羅訶(應供)
- 三藐三佛陀(正徧智)
來源
[編輯]歷史資料
[編輯]巴利文經典
[編輯]根據語言學嘅證據,印度學者同巴利文專家奧斯卡·馮·希奴伯話,有啲巴利文經典保留咗好古老嘅地名、語法同歷史資料,呢啲資料可能係由佛陀在世嗰陣流傳落嚟嘅。當中包括《大般涅槃經》,記錄咗佛陀最後幾日嘅詳細情況。希奴伯推測呢篇經文最遲喺公元前350-320年間寫成,如果採用佛陀生平嘅短年代學說,就可以將呢篇經文嘅歷史記憶追溯到六十年前嘅真實事件。不過佢都指出,呢啲文本原本更多係當做聖徒傳,而唔係準確嘅歷史記錄。[26][27]
約翰·S·斯特朗認為,喺巴利文、中文、藏文同梵文保存嘅典籍入面,有啲生平片段係最早期嘅資料。呢啲包括《聖求經》同埋其他語言版本嘅相關經文。[28]
石柱同石刻銘文
[編輯]喺喬達摩佛陀在世嗰陣或者之後一兩個世紀,冇搵到任何關於佢嘅書面記錄。[16][17][32] 但係到咗公元前3世紀中,有幾條阿育王石柱法敕(約公元前268年至232年在位)就提到咗佛陀同佛教。[16][17] 特別係阿育王嘅藍毗尼石柱銘文,記錄咗皇帝去藍毗尼朝聖,因為嗰度係佛陀嘅誕生地。佢喺銘文入面稱佛陀做「釋迦牟尼佛」(用婆羅米文字寫:𑀩𑀼𑀥 𑀲𑀓𑁆𑀬𑀫𑀼𑀦𑀻,Bu-dha Sa-kya-mu-nī,即係「釋迦族嘅聖人佛陀」)。[c][29][30] 另一條佢嘅法敕(小石法敕第3號)仲提到幾個「法」文本嘅名(喺佛教入面,「法」係「達摩」嘅另一個講法),[33] 證實喺孔雀王朝時期已經有書面嘅佛教傳統。呢啲文本可能係巴利文三藏嘅前身。[34][35][d]
喺巴爾胡特一幅浮雕入面,都有提到「釋迦牟尼」,個浮雕大約係公元前100年嘅作品,講嘅係佛陀嘅證悟同菩提樹。上面寫住「Bhagavato Sakamunino Bodho」(「世尊釋迦牟尼嘅菩提」)。[36][37]
現存最古老嘅手抄本
[編輯]現存最古老嘅佛教手抄本係犍陀羅佛教文本,喺犍陀羅(即係而家巴基斯坦西北同阿富汗東部)搵到嘅,用犍陀羅語寫嘅。呢啲手抄本嘅年代由公元前1世紀到公元3世紀。[38]
生平資料來源
[編輯]早期嘅典籍包括《聖求經》(中部第26經)、《大般涅槃經》(長部第16經)、《大薩遮迦經》(中部第36經)、《大本經》(長部第14經)同《未曾有法經》(中部第123經),呢啲經入面有啲精選嘅記載可能比較古老,但唔係完整嘅生平記錄。本生經講述喬達摩佛陀以前做菩薩嘅故事,第一個本生經集可以追溯到最早期嘅佛教文本。[39]《大本經》同《未曾有法經》都講到佛陀出世嗰陣發生嘅神奇事件,例如菩薩由兜率天落返人間入胎。
詳細講述悉達多·喬達摩一生嘅資料,主要係由唔同嘅、有時仲會矛盾嘅傳統傳記組成,呢啲傳記都係比較後期嘅作品。當中包括《佛所行讚》、《普曜經》、《大事》同《因緣故事》。[40] 喺呢啲入面,《佛所行讚》係最早嘅完整傳記,係詩人馬鳴喺公元1世紀寫嘅史詩。[41][42][43][44] 《普曜經》係之後最早嘅傳記,係公元3世紀嘅大乘或說一切有部傳記。[45]
《大事》係嚟自大眾部說出世部嘅另一個主要傳記,可能係喺公元4世紀之前慢慢寫成嘅。[45] 法藏部嘅佛陀傳記係最詳盡嘅,叫做《佛本行集經》,[46] 有唔同嘅中文譯本,年代由公元3世紀到6世紀。《因緣故事》係嚟自斯里蘭卡上座部嘅傳統,係由覺音喺公元5世紀寫成嘅。[47]
弟子
[編輯]- 大迦葉:苦行第一
- 目犍連:神通第一
- 富樓那:說法第一
- 須菩提:解空第一
- 舍利弗:智慧第一
- 羅睺羅:密行第一
- 阿難陀:多聞第一
- 優婆離:持戒第一
- 阿尼律陀:天眼第一
- 迦旃延:議論第一
法相
[編輯]疏仕
[編輯]- ↑ Laumakis (2008), p. 4.
- ↑ 2.0 2.1 Gethin (1998), p. 8.
- ↑ Gethin (1998), pp. 40–41.
- ↑ Warder (2000), pp. 4–7, 44.
- ↑ Warder (2000), p. 4.
- ↑ Cox (2003), p. 1–7.
- ↑ Donald Lopez Jr.,《科學佛陀:佢短暫而快樂嘅一生》,耶魯大學出版社,p.24
- ↑ Buswell & Lopez 2014, p. 398.
- ↑ 9.0 9.1 Sir Monier Monier-Williams; Ernst Leumann; Carl Cappeller (2002)。《梵英詞典:按詞源同語言學排列,並參考印歐語系相關語言》。Motilal Banarsidass。頁 733。ISBN 978-81-208-3105-6。原先內容歸檔喺11 January 2023。喺23 October 2022搵到。
- ↑ 10.0 10.1 Keown (2003), p. 42.
- ↑ 11.0 11.1 11.2 Buswell & Lopez 2014, p. 398, entry "Buddha".
- ↑ Buswell & Lopez 2014, p. 817.
- ↑ Bopearachchi, Osmund (1 January 2021)。〈希臘嘅赫利俄斯定印度嘅蘇利耶?太陽神圖像由印度到犍陀羅嘅傳播〉。《連接古代西方同東方。獻給戈查·R·策茨克拉澤教授嘅研究,由J. Boardman、J. Hargrave、A. Avram同A. Podossinov編輯,古代專題論文集》: 946。原先內容歸檔喺13 September 2022。喺18 August 2022搵到。
- ↑ Witzel, Michael (2012)。〈仙人〉. 《布里爾印度教百科全書在線》。Brill。
- ↑ Macdonell, Arthur Anthony; Keith, Arthur Berriedale (1912)。《吠陀名稱同主題索引》。第1卷。John Murray。頁 240。
- ↑ 16.0 16.1 16.2 Bary (2011), p. 8.
- ↑ 17.0 17.1 17.2 Fogelin (2015).
- ↑ Hultzsch (1925), p. 164.
- ↑ Baroni (2002), p. 230.
- ↑ 20.0 20.1 Buswell & Lopez 2014, p. Entry "Tathāgata".
- ↑ Chalmers, Robert. 皇家亞洲學會學報,1898年。第103-115頁 互聯網檔案館嘅歸檔,歸檔日期13 August 2012.
- ↑ Peter Harvey,《無我嘅心》。Curzon Press 1995,第227頁
- ↑ Dhammananda, Ven. Dr. K. Sri,《佛陀嘅偉大品德》 (PDF),佛法開示,原先內容歸檔 (PDF)喺26 August 2013,喺28 July 2013搵到
- ↑ Roshen Dalal (2014)。《印度宗教:九大主要信仰嘅簡明指南》。Penguin Books。ISBN 9788184753967。原先內容歸檔喺11 January 2023。喺6 May 2020搵到。 詞條:「耆那」
- ↑ Snyder, David N. (2006) 《佛陀名單全書 - 詳解》。Vipassana Foundation,表605第429頁。
- ↑ von Hinüber (2008), pp. 198–206.
- ↑ Witzel, Michael (2009)。〈移動嘅目標?晚吠陀同早期佛教時期嘅文本、語言、考古同歷史〉。《印度-伊朗研究期刊》。52 (2–3): 287–310。doi:10.1163/001972409X12562030836859。ISSN 0019-7246。S2CID 154283219。
- ↑ Strong (2001), p. 5.
- ↑ 29.0 29.1 Weise (2013), pp. 46–47.
- ↑ 30.0 30.1 Bronkhorst, Johannes (2016)。〈附錄X 亞歷山大時期嘅犍陀羅有冇佛教?〉. 《婆羅門點樣贏咗:附錄X 亞歷山大時期嘅犍陀羅有冇佛教?》。《婆羅門點樣贏咗》。Brill。頁 483–489,附錄第6頁。doi:10.1163/9789004315518_016。ISBN 978-90-04-31551-8。原先內容歸檔喺2022年4月24號。喺2022年5月1號搵到。
- ↑ Beckwith, Christopher I. (2017)。《希臘佛陀:皮浪喺中亞遇到早期佛教》。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頁 168。ISBN 978-0-691-17632-1。原先內容歸檔喺2023年1月11號。喺2022年5月1號搵到。
- ↑ Prebish, Charles S. (2010年11月1號)。《佛教:現代觀點》。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出版社。頁 29。ISBN 978-0-271-03803-2。
- ↑ 〈dhamma嘅定義〉。Dictionary.com。原先內容歸檔喺2020年11月25號。喺2020年10月27號搵到。
- ↑ 34.0 34.1 34.2 Dhammika (1993).
- ↑ 〈為咗真正嘅法可以長存:阿育王精選嘅經文〉。Access to Insight。Bhikkhu, Thanissaro翻譯。1993。原先內容歸檔喺2017年10月28號。喺2016年1月8號搵到。
- ↑ Sarao, K. T. S. (2020年9月16號)。《菩提伽耶摩訶菩提寺嘅歷史》。Springer Nature。頁 80。ISBN 978-981-15-8067-3。原先內容歸檔喺2023年1月11號。喺2022年5月1號搵到。
- ↑ Leoshko, Janice (2017)。《聖跡:英國人喺南亞探索佛教》。Routledge。頁 64。ISBN 978-1-351-55030-7。原先內容歸檔喺2023年1月11號。喺2018年10月5號搵到。
- ↑ 〈古代犍陀羅佛教卷軸〉。華盛頓大學出版社。原著喺2017年5月27號歸檔。喺2008年9月4號搵到。
- ↑ Schober (2002), p. 20.
- ↑ Fowler (2005), p. 32.
- ↑ Beal (1883).
- ↑ Cowell (1894).
- ↑ Willemen (2009).
- ↑ Olivelle, Patrick (2008)。《馬鳴嘅佛陀傳》 (第1版)。紐約:紐約大學出版社。頁 xix。ISBN 978-0-8147-6216-5。
- ↑ 45.0 45.1 Karetzky (2000), p. xxi.
- ↑ Beal (1875).
- ↑ Swearer (2004), p. 177.
引用錯誤 <ref>
tags exist for a group named "lower-alpha", but no corresponding <references group="lower-alpha"/>
tag wa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