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無輕唇音
閱讀設定
古無輕唇音係大清錢大昕提出嘅聲韻學概念:「凡輕脣之音古讀皆為重脣」,唐末出現輕唇音([f]、[fʰ]、[v]、[ɱ]),喺古時應該讀做重脣音([p]、[pʰ]、[b]、[m])。而粵語裏頭,唔少字嘅讀音引證呢點。
粵語
[編輯]粵語裏面,有唔少字係文白異讀,當中一部分重印證咗古無輕唇音呢個現象。呢一堆字,白讀音都係重唇音,即係話,以粵拼 b 或者 p 作為聲母,而文讀音就係輕唇音,即係 f 聲母。例如:「仆」字,解做「前仆後繼」時讀做「fu6」,「仆街」讀做「puk1」。「埋伏」嘅「伏」字讀做「fuk6」,講「伏匿匿」時,讀做「buk6」。 類似嘅例子重有好多。
不過,各地中、小學都無「粵語堂」,唔會教細佬仔呢一啲嘢,只有「中文堂」,淨係教現代漢語書面語。所以,多數講粵語嘅人,都淨係識得呢一堆字嘅文讀音,唔知道呢啲字原來重有白讀音。
亦因為咁,雖然佢哋成日將呢啲字掛響口邊,用過無數次,但係都唔知道呢啲字嘅本字係點樣寫,重會以為係無得寫嘅俗字、方言字,唔知道呢啲字其實好古雅。於是,有啲人就會用同音假借字來寫,好似將「浮」(pou4)寫成「蒲」;有陣時甚至另造新字:例如有本字「埠」(bou6)唔用,偏偏造個「埗」字出來。
其實用本字寫,唔單只更加正宗,重可以令句子嘅意思更加清楚,甚至連外省人都估到係點解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