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福橋

出自維基百科,自由嘅百科全書
廣福橋
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 喺Wikidata改呢個
位處政區大埔區香港 喺Wikidata改呢個
廣福橋嘅位置
Map
家下嘅廣福橋

廣福橋英文Kwong Fuk Bridge)係香港,喺大埔兩墟之間,橫越林村河,駁住南北兩岸嘅廣福道。廣福橋重建過幾次。

[編輯]

廣福橋自一八九六年,總共起過四次。

第一橋[編輯]

文武二帝廟內碑

大埔墟(今日叫大埔舊墟)原本設喺林村河口以北,大埔海邊,係大埔頭鄧氏所控制。大埔七約因爲唔妥佢大埔墟唔公道,另設墟市。大清光緒十八年,即係一八九二年,大埔七約喺大埔墟西南,林村河口南邊,大埔海附近,開太和市,中間開富善街,是爲新嘅大埔墟。七約之中,泰亨約喺河北,村民南行過河趁墟,要畀二文錢坐橫水渡,極之唔方便。泰亨約文氏文湛泉,就提議喺太和市側邊,起橋搭通兩岸。光緒廿二年,歲次丙申,即係一八九六年,仲夏月,條橋就起好,叫廣福橋。廣福橋係條石橋橋躉砌嘅,而橋面係石板,長方形一塊塊咁鋪成。爲咗隆重其事,喺太和市嘅廟,文武二帝廟立碑兩塊,名爲《建造廣福橋芳名開列》。有橋之後,就打通大埔南北,太和市慢慢過大埔墟頭,越來越旺。

第二橋[編輯]

一八九八年,英國同大清簽《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由大清手上租到新界。無耐,英國入主新界,以大埔做治所。爲咗容易控制,英軍就修橋築路,貫通各處,以便行車。廣福橋喺正大埔道上,橋亦轉成行車橋,闊到過得一部大車,而兩邊有鐵欄。到咗一九四一年十二月,日軍攻入香港,十二月九號,日軍過廣福橋,英軍撤離大埔,退守醉酒灣防綫

第三橋[編輯]

石欄橋頭石,刻有廣福橋中英字樣

一九四五年,日本投降,撤出香港,英國重掌大埔。一九四八年,香港政府將廣福橋擴闊,重修橋躉,等廣福橋變成雙綫行車,一南行,一北行。條橋除咗加闊,兩邊都改爲石欄,更加美觀。而橋南北嘅一段大埔公路,亦叫廣福道。由於人口漸多,廣福橋亦車來車住。

第四橋[編輯]

一九七零年代尾開始,大埔轉爲大埔新市鎮。開始大幅填海,林村河越來越長,廣福橋唔再喺林村河口地。一九八零年代,香港政府喺寶鄉街對出起咗條行車天橋,叫寶鄉橋。橋四綫雙程,連接南北兩岸。而有新橋之後,拆咗行車廣福橋,起過條行人橋。橋東側係行人路,橋西側係單車徑,而中間有瓦遮頭,紅柱綠瓦,以長亭。而舊橋石欗,就放喺南岸,橋口嘅廣福橋公園,用來裝飾。新廣福橋唔行得車,所以廣福道亦分成兩截,分隔兩岸。除咗廣福橋之後,林村河亦起多幾條行人橋,樣差唔多,分別係錦石橋錦和橋同埋太和橋

[編輯]

參攷[編輯]

出面網頁[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