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山區 (廣州)
東山區(粵拼:dung1 saan1 keoi1)係廣州以前一個區,亦係廣州老四區之一。2005年5月併入越秀區。其中東山同新河浦一帶民國時期係有錢人家住嘅地方,有「東山少爺」嘅講法,同西關小姐相對。東山區亦係傳統教育強區。
名
[編輯]東山區個名嚟自東山口附近嘅東山寺,而間寺又係因為東山一帶喺廣州東邊,而且由丘陵組成而改呢個名。呢間寺明朝成化年間(1480年)建成。如今間寺雖然無咗,但係有好多路名都印證住呢間寺嘅歷史,好似寺貝通津、廟前直街、寺右新馬路呢啲。
範圍
[編輯]東山區範圍包括而家呢幾個街道:東湖街道、農林街道、黃花崗街道、大東街道、大塘街道、珠光街道、白雲街道、梅花村街道、建設街道、華樂街道。基本上包括而家越秀區裏面大東門外嘅所有區域。
史
[編輯]開初喺明朝成化年間(1465-1487),總鎮兩廣嘅內官太監韋眷喺廣州城東部(宜家嘅署前路)起咗個永泰寺,後尾又嗌做東山寺。清順治八年(1651)重修東山寺,「東山」由此得名。因寺名而慢慢將寺所在一帶崗台地區叫埋做東山,大概始於清初。
東山未開發之前,原來有三條自然村,一條叫山河村,喺而家嘅新河浦左近,村原居民有姓姚、姓高及姓傅嘅,隨住東山形成市區,好多原居民搬咗去而家嘅農林下路附近。一條叫寺右鄉,喺宜家嘅寺貝底,東邊有一條河涌,由白雲山流向珠江。有七百幾村民姓姚,住喺村東,三百幾姓梁嘅,住喺村西,多數人務農為生。仲有一條叫豬屎寮,喺而家嘅中山二路中山醫嘅門診部附近。條村啲村民就百零人到,多數係種瓜菜,曬豬屎、魚鱗等肥料,運去農村賣,噉樣來搵食。
近世
[編輯]美國浸信會國外傳道部(簡稱美南差會),1888年(清光緒十四年)喺五仙門(原長堤青年會)創立咗培道女學堂,第一個定落東山做傳教基地。光緒二十九年,美南差會通過華人教徒廖卓庵(又名廖雲翔),同東山寺右、山河兩鄉啲村民疏通咗關係,高價買低兩幅土地起新校舍。呢個係東山最早出現嘅新式建築物。跟著啲教會人士陸續去東山買地,起埋教堂、醫院、社福設施、教育機構等,時有描述:[1]
「 | 東山本為羊石東郊一荒丘耳。自西方教士築室于此, 以宣傳福音,於是始有居民。後歸國華僑,利其空氣好,地價賤,紛營居室,不十年問崇樓傑閣,重疊聳峙于青山綠樹間,勢殊壯麗。居民既集,而學校,商店、禮拜堂、醫院、警署亦興,……今道路開闢,交通益便,人口益繁,以考人口約千、萬,住房近千。社會既成,遂生風俗。
|
」 |
到咗清末民初,教會落腳發展設施同住屋,社區開始成形。啲人慣咗叫寺四週邊街區做「東山」,一路相沿冇改口。民國20年(1931),設立咗東山區公所,呢個係市屬行政區以「東山」命名嘅開始。
1949年解放軍攻陷廣州之後,初時全廣州市分為28個區,有20個係「城區」,東山係其中一個城區。1950年改行政區劃,28個區併成16個,有8個係城區,東山併咗去邊一區不詳。1952年9月再改,8個城區併成5個,東山屬於「東區」。1960年8月又改,設立今日我哋所知嘅東山區。前後經歷咗三次分合同區名更改。[2]
2005年5月廣州市更改行政區劃。東山區撤銷咗,併咗入越秀區,從此消失。[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