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文明

出自維基百科,自由嘅百科全書

珠江文明粵拼:Zyu1 gong1 man4 ming4)係指嶺南史前時代發源到近現代產生嘅文明。佢有好多本土嘅文化(例如係南越人嘅文化),後嚟再由中原嗰頭攞咗啲漢人移民帶嚟嘅文化。自從大秦皇朝(公元前 2 世紀)開通靈渠大庾嶺、同瀟賀古道之後,長江珠江兩大水系互通,嗰時嘅中原文化就自然咁傳咗入嶺南度。大唐皇朝(公元 7 至 10 世紀)之後,中原經過南雄遷珠江三角洲移民,就有咗 156 姓。打後喺北宋大元帝國嗰 200 幾年間,有三次漢人大規模移民去珠璣巷,然後再南遷。廣東嗰頭重因為佢靚嘅地理位置做埋海上絲綢之路嘅發祥地。

遺址[編輯]

鹹頭嶺遺址[編輯]

深圳鹹頭嶺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咗大量嘅紅燒土、陶質生活用具同埋錛、斧、鑿、鏟、刀等嘅磨制石器同打制石器。經過測定表明,鹹頭嶺出土嗰啲器物係喺公元前 6000 年至 7000 年前嘅新石器時代(Neolithic Age)中期嘅嶺南人嘅作品,從而將珠江文明嘅歷史推至公元前 7000 年之前。喺嗰度發現嘅器物充分說明咗珠江文明嘅歷史一啲都唔謯過黃河文明長江文明[1]

大黃沙遺址[編輯]

公元前 5600 年左右-喺深圳龍崗區葵涌鎮掘到,以彩陶盤為特色。

大梅沙遺址[編輯]

公元前 6250 年左右—深圳鹽田區大梅沙村;陶器有夾砂同泥質兩種,器種有釜、罐、碗、豆、器座、支腳呀咁,紋飾以繩紋為主,重有劃紋、葉脈紋、水波紋、貝印紋、指甲紋、附加堆紋等等。石器就有斧、錛、刀、拍、礪石呢啲。

小梅沙遺址[編輯]

公元前 6250 年左右—深圳鹽田區小梅沙渡假村,陶器有夾砂陶和泥質彩陶,燒造嘅火候低,陶器紋飾有繩紋、貝劃紋、刻划水波紋,彩陶器有圈足盤,器胎夾均勻嘅細砂,器表打磨完之後上咗灰白色嘅陶衣,再繪赭紅色彩,以浪花、線條、鏤孔組成圖案,表現出好高嘅藝術水平。石器係打製嘅燧石石器,用間接打擊法兩面加工製成,器形細啲。

洪婆山沙丘遺址[編輯]

公元前 4000 年左右—江門新會區南部崖門鎮梁黃屋村,陶片同磨製石器,陶片質地係夾砂陶同泥質陶,器形有陶釡、陶罐等,石器就有石斧、砍砸器呢啲。

禮樂圍遺址[編輯]

公元前 4000 年左右—江門新會區南部崖門鎮崖南農林場,夾砂陶片,有黑陶同灰陶兩種,器形有陶釡、陶罐等,器表有刻劃紋、編織紋、細繩紋等做裝飾。

寶鏡灣遺址[編輯]

公元前 4200 年左右—珠海高欄島風猛鷹山,陶器多數係夾砂陶,冇乜泥質陶,器類有釜、罐、缽、盤、豆、杯、器座、支座、器蓋、箅形器、陶條、支腳、紡輪等,其中釜類最多。

睇埋[編輯]

[編輯]

  1. . 原著喺2013年11月11號歸檔. 喺2017年9月19號搵到.

參考[編輯]

  • Churchman, C. (September 14, 2016). The People between the Rivers: The Rise and Fall of a Bronze Drum Culture, 200–750 CE, USA: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 ISBN-10 1442258608.
  • Faure, D. (1996). Becoming Cantonese, the Ming dynasty transition. Unity and diversity: Local cultures and identities in China, 37-50.
  • 王哲. (2012). 广东西樵山: 珠江文明的 “灯塔”. 资源导刊: 地质旅游版, (12), 62-63.
  • 曾骐. (2012). 珠江文明的灯塔: 南海西樵山古遗址.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