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去內容

唯物論

出自維基百科,自由嘅百科全書

唯物論,又叫唯物主義,係種諗法,只有存於世上,同唯心論相對。世上一切(包括心靈、意識等等)以及種種現象,都係相互作用。呢處物包括[需要更深入解釋]

唯物主義同物理主義有密切關係——即係認為所有存在嘅嘢最終都係物理嘅。哲學物理主義係由唯物主義演變而來,結合咗物理科學嘅理論,包括咗普通物質以外嘅物理形式(例如時空物理能量,以及奇異物質)。因此,有啲人鍾意用「物理主義」呢個詞,而唔係「唯物主義」,但亦有人將呢兩個詞當做同義詞咁用。

發現意識同腦部嘅神經關聯被視為支持唯物主義嘅實證證據,但有啲心靈哲學家認為呢種聯繫係錯誤嘅,或者認為佢同非唯物主義嘅概念係相容嘅。[1][2] 同唯物主義或物理主義相對或相反嘅另一啲哲學包括唯心主義、多元論二元論泛心論,同其他形式嘅一元論伊壁鳩魯主義古典時期嘅唯物主義哲學,係現代科學嘅主要先驅。雖然表面上係自然神論者,伊壁鳩魯確認咗希臘神喺某種天上「天堂」嘅實際存在,佢哋喺度統治宇宙(如果唔係喺字面意思上嘅奧林匹斯山)。佢嘅哲學提倡原子論,而柏拉圖主義教導嘅大致相反,儘管柏拉圖教導宙斯上帝

概述

[編輯]
1748年,法國醫生同哲學家拉美特里喺《人機器論》中闡述咗人類靈魂嘅唯物主義定義。

唯物主義屬於一元論本體論類別,因此同基於二元論多元論嘅本體論理論唔同。對於現象實在性嘅單一解釋,唯物主義同唯心主義中性一元論唯靈論相反。佢亦可以同現象主義生氣論雙面相一元論形成對比。佢嘅物質性喺某啲方面可以同啟蒙時代思想家倡導嘅決定論概念聯繫起來。[3]

儘管哲學流派眾多,細微差別亦多,[4][5][6]但所有哲學都話可以歸入兩個主要類別之一,呢兩個類別係互相對立嘅:「唯心主義」同「唯物主義」。[a] 呢兩個類別嘅基本命題同現實嘅本質有關:佢哋最主要嘅分別係點樣回答兩個基本問題——現實係由咩組成嘅,同佢係點樣起源嘅。對於唯心主義者嚟講,精神或心靈或者心靈嘅對象(「概念」)係主要嘅,物質係次要嘅。對於唯物主義者嚟講,物質係主要嘅,而心靈或精神或概念係次要嘅——係物質作用於物質嘅產物。[6]

要理解唯物主義嘅觀點,最好係將佢同笛卡兒歷史上應用於心靈嘅非物質實體學說作比較;唯物主義本身並冇講物質實體應該點樣描述。喺實踐中,佢經常被同化為某種物理主義或其他。

現代哲學唯物主義者將定義擴展到其他科學可觀察嘅實體,例如能量時空連續體;有啲哲學家,例如Mary Midgley,認為「物質」呢個概念係難以捉摸同定義唔清楚嘅。[7]

喺19世紀,卡爾·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擴展咗唯物主義嘅概念,闡述咗一種以人類活動(實踐,包括勞動)同由呢種活動創造、再生產或破壞嘅制度為中心嘅「歷史唯物主義」。佢哋仲發展咗辯證唯物主義,將黑格爾辯證法剝離咗佢嘅唯心主義方面,同唯物主義融合(睇現代哲學)。[8]

非還原唯物主義

[編輯]

唯物主義經常同還原論聯繫喺一齊,根據還原論,如果喺一個描述層面上個體化嘅對象或現象係真實嘅,就一定要喺其他描述層面上嘅對象或現象嘅條件下解釋得到——通常係喺更加還原嘅層面上。

「非還原唯物主義」明確拒絕呢個概念,認為所有特定事物嘅物質構成同真實對象、屬性或現象嘅存在係一致嘅,而呢啲真實對象、屬性或現象唔能夠用基本物質成分嘅典型術語嚟解釋。Jerry Fodor持有呢種觀點,佢認為「特殊科學」(好似心理學或地質學)嘅實證定律同解釋喺基礎物理學嘅角度係睇唔到嘅。[9]

歷史

[編輯]

早期歷史

[編輯]

公元前

[編輯]

物質主義可能係喺幾個地理上分隔嘅歐亞地區自發咁發展出嚟,喺卡爾·雅斯培稱為軸心時代(約公元前800至200年)嘅時期。 喺古印度哲學入面,物質主義喺公元前600年左右開始,由阿吉塔·柯舍甘巴里巴耶西伽那陀伽那陀)同埋提倡查爾瓦卡學派嘅哲學家推動。伽那陀成為早期嘅原子論支持者之一。正理派勝論派(約公元前600至100年)發展出早期原子論之一(雖然佢哋有證明神嘅存在,而且認為意識唔係物質,呢啲理由唔可以將佢哋標籤為物質主義者)。佛教原子論耆那教派繼續承傳呢個原子論傳統。[10] 古希臘原子論者如留基伯德謨克利特伊壁鳩魯預示咗後來嘅物質主義者。盧克萊修(約公元前99至公元前55年)寫嘅拉丁詩《物性論》反映出德謨克利特同伊壁鳩魯嘅機械論哲學。根據呢種觀點,所有存在嘅嘢都係物質同虛空,所有現象都係由基本物質粒子叫做「原子」(字面意思係「不可分割」)嘅運動同聚合產生。《物性論》提供咗對侵蝕、蒸發、風同聲音等現象嘅機械解釋。好出名嘅原則,例如「無物體能接觸物體除咗物體」,第一次喺盧克萊修嘅作品入面出現。德謨克利特同伊壁鳩魯並冇主張一元論嘅本體論,反而主張物質同空間嘅本體論分離(即空間係「另一種」存在)。[未記出處或冇根據]

公元早期

[編輯]

王充(公元27年-約100年)係中國公元早期一位思想家,據說佢係物質主義者。[11]後來印度物質主義者賈亞羅希·巴塔(6世紀)喺佢嘅著作《Tattvopaplavasimha》(《一切原則嘅顛覆》)入面,反駁咗正理經嘅認識論。查爾瓦卡物質主義哲學喺1400年後似乎消失咗;當斯林格里的馬達瓦查亞喺14世紀編纂《Sarva-darśana-samgraha》(《所有哲學嘅摘要》)嘅時候,佢已經冇查爾瓦卡(或者叫Lokāyata)嘅文本可以引用或者參考。[12] 喺12世紀早期嘅安達盧斯阿拉伯哲學家伊本·圖菲爾(即阿布·巴克爾)喺佢嘅哲學小說哈伊·伊本·雅克丹》(即《自學成才的哲人》)入面討論咗物質主義,並模糊地預示咗歷史唯物主義[13]

近代哲學

[編輯]

喺法國,皮埃爾·伽森狄(1592–1665年)[14]代表咗物質主義傳統,佢反對勒內·笛卡爾(1596–1650年)嘅自然科學雙重主義基礎理論。隨後出現咗物質主義者同無神論讓·梅斯利耶(1664–1729年),同埋法國物質主義者如朱利安·奧弗雷·德·拉美特里(1709–1751年)、丹尼斯·狄德羅(1713–1784年)、艾蒂安·博諾·德·孔狄亞克(1714–1780年)、克勞德·阿德里安·赫爾維修(1715–1771年)、德法兩地嘅巴倫·霍爾巴赫(1723–1789年),以及其他啟蒙時代嘅思想家。[15] 喺英國,物質主義喺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年)、托馬斯·霍布斯(1588–1679年)[16]約翰·洛克(1632–1704年)嘅哲學中得到發展。[17] 蘇格蘭啟蒙時代嘅哲學家大衛·休謨(1711–1776年)成為18世紀最重要嘅物質主義哲學家之一。[18]

定義「物質」

[編輯]

「物質」嘅本質同定義——好似其他科學同哲學嘅重要概念一樣——引起咗好多爭議:[19]

  • 係咪所有嘢都係由單一種物質(質料)組成,定係有多種物質?
  • 物質係咪一種可以表達多種形態嘅連續性物質(質料形態說),[20]抑或係由一啲唔會改變嘅獨立組成部分構成(原子論)?[21]
  • 物質係咪有內在屬性(實體理論[22]抑或係冇呢啲屬性(原始物質)?

對傳統將物質視為有形「嘢」嘅概念嘅一個挑戰來自19世紀場物理學嘅興起。狹義相對論顯示物質同能量(包括場嘅空間分佈能量)係可以互相轉換嘅。呢個令到能量係「原始物質」而物質係能量嘅一種形態呢個本體論觀點成為可能。相反,粒子物理學嘅標準模型量子場論嚟描述所有相互作用。喺呢個觀點下,可以話場係「原始物質」而能量係場嘅一種屬性。[23][未記出處或冇根據]

根據主流嘅宇宙學模型——Lambda-CDM模型,宇宙嘅能量密度中少於5%係由標準模型描述嘅「物質」組成,大部分宇宙係由暗物質暗能量組成,而科學家對呢兩樣嘢係乜嘢組成嘅冇乜共識。[24]

隨住量子物理學嘅出現,有啲科學家認為物質嘅概念只係改變咗,而另一啲則認為傳統嘅立場已經唔能夠再持續。海森堡話:「唯物主義嘅本體論建立喺一個錯覺之上,就係認為我哋周圍世界嘅直接『現實性』可以外推到原子範圍。但係呢種外推係不可能嘅……原子唔係嘢。」[25]

物質嘅概念隨住新嘅科學發現而改變。因此,唯物主義冇獨立於佢所基於嘅特定物質理論嘅確定內容。根據諾姆·喬姆斯基嘅講法,如果將物質定義為具有某種屬性,咁任何屬性都可以被視為物質嘅。[26]

哲學唯物主義者古斯塔沃·布埃諾用一個比「物質」更精確嘅詞:「基質」。[27]

喺《唯物主義同經驗批判主義》中,列寧認為辯證唯物主義嘅真理同任何特定嘅物質理解冇關係。對佢嚟講,呢啲改變實際上證實咗唯物主義嘅辯證形式。[28]

物理主義

[編輯]
内文:物理主義

喬治·斯塔克區分咗唯物主義同物理主義:

但係唔係所有物理主義嘅概念都同意義嘅可證實理論或者直接實在論嘅知覺觀點有關。相反,物理主義者相信我哋對世界最好嘅描述嘅數學形式中冇缺少任何「現實嘅元素」。「唯物主義」物理主義者仲相信呢個形式描述嘅係無感知嘅場。換句話講,物理嘅內在本質係非經驗性嘅。[未記出處或冇根據]

疏仕

[編輯]
  1. Edward Feser: 反對經廢話。2011年1月20日。
  2. Tyler Burge,真正嘅心靈科學 - 紐約時報。2010年12月19日。
  3. Idoko, Barnabas Obiora (2023-12-14)。學唯物主義嘅關鍵時代回顧位一體:藝術同人文國際期刊 (英文)。2 (1)。
  4. Edwards, Paul編 (1972) [1967],學百科全書,第1–4卷 ISBN 0-02-894950-1, 978-0-02-894950-5。(原本出版成8卷。)
  5. Priest, Stephen (1991)。靈理論。倫敦:企鵝圖書ISBN 0-14-013069-1, 978-0-14-013069-0
  6. 6.0 6.1 Novack, George (1979)。物主義嘅起源。紐約:先鋒出版社。ISBN 0-87348-022-8
  7. Mary Midgley 《我哋生活嘅神話》。
  8. Marx, Karl. 1873. "德文第二版跋。《資本論》,第1卷,由H. Kuhls抄錄。
  9. Fodor, Jerry A. 1981. 《表象:認知科學基礎嘅哲學論文集》。麻省:麻省理工學院出版社。ISBN 9780262060790。(第1章節錄)。
  10. Berryman, Sylvia (2022年)。代原子論坦福哲學百科全書。斯坦福大學形上學研究所。喺2024年6月5日搵到
  11. 《無神論劍橋指南》(2006年),p. 228,於Google Books
  12. 《印度物質主義嘅歷史》,拉瑪克里希納·布哈塔喬亞
  13. Urvoy, Dominique. 1996. "日常生活的理性:安達盧斯傳統?(關於哈伊嘅第一次經驗)"。收錄喺L.I.康拉德編輯嘅《伊本·圖菲爾嘅世界:跨學科視角》,布里爾出版社ISBN 90-04-09300-1,頁38–46。
  14. 皮埃爾·伽森狄(斯坦福哲學百科全書)
  15. Mahan, A.; Friedrich, R. (2003)。學批判歷史。Salem Publishing Solutions。頁 587–589。ISBN 978-1-59160-363-4。喺2024年4月7日搵到
  16. 托馬斯·霍布斯(斯坦福哲學百科全書)
  17. Henry, John F. (2012)。古典經濟學嘅形成(復興版。Taylor & Francis。頁 23–25。ISBN 978-1-136-81053-4。喺2024年4月7日搵到
  18. Brown, Robin; Ladyman, James (2019)。謨:作為科學哲學家。Oxford University Press。ISBN 978-0-19-090994-9
  19. Template:Cite CE1913
  20. 「質料形態說」《簡明大英百科全書》
  21. 「原子論:從古代到十七世紀」 互聯網檔案館歸檔,歸檔日期2006年9月9日,.《思想史詞典》
    「十七世紀嘅原子論」《思想史詞典》
    一位反對原子論嘅哲學家嘅文章 互聯網檔案館歸檔,歸檔日期2006年12月21日,.
    關於佛教原子論嘅資訊 互聯網檔案館歸檔,歸檔日期2007年2月16日,.
    關於傳統希臘原子論嘅文章
    「從17世紀到20世紀嘅原子論」《斯坦福哲學百科全書》
  22. 坦福哲學百科全書於實體理論嘅條目。Plato.stanford.edu。喺2013-06-24搵到
  23. José Ignacio Illana; Alejandro Jiménez Cano (2022)。奈爾大學arXiv:2211.14636 [hep-ph]。
  24. Bernard Sadoulet「宇宙中嘅粒子暗物質:喺發現嘅邊緣?」《科學》2007年1月5日:第315卷,第5808期,61-63頁
  25. 海森堡,維爾納。1962年。《物理學同哲學:現代科學嘅革命》。
  26. 喬姆斯基,諾姆。2000年。《語言同心智研究嘅新視野》
  27. 斯塔沃·布埃諾,基質 (英文),2014年5月22日,喺2021-12-28搵到
  28. 列寧弗拉基米爾 (1927)。物主義同經驗批判主義 (英文)。紐約:國際出版社 (2022出版)。頁 265–272。ISBN 9780717802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