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韻
《切韻》(粵拼:cit3 wan5)係隋朝陸法言作嘅韻書,作序於隋文帝仁壽元年(601年)。唐代,啲人爲咗科舉作詩而廣泛讀佢。最初佢立有193韻嘅韻目。
佢係現存最早、亦係影響力最大嘅韻書,入面記錄嘅音系係當時上層社會(士族)所講嘅中古漢語口音,可能綜合咗舊時洛陽(洛下雅音)同南京(金陵雅音)呢兩個地方嘅語音而成。喺相當長時間內,《切韻》失傳,後來喺敦煌石室搵到咗《切韻》殘卷,同《廣韻》對照,可以知道佢哋嘅音系係同一體系嘅,叫做「切韻音系」。同屬切韻音系嘅書,除咗《廣韻》,仲有《唐韻》《集韻》。
編寫
[編輯]據陸法言嘅序,喺開皇之初(580年代),有劉臻哋8個人聚集喺陸法言屋企[1],喺嗰陣時有呢啲問題:各地方言各異,既存韻書嘅分韻亦都唔同。於是以蕭該、顏之推哋爲中心去決定分韻,成個概略由陸法言記低。呢份結果後尾長時間放置,喺十幾年後寫成五卷嘅《切韻》,成爲各種字書、韻書嘅參照。
內容
[編輯]《切韻》一共五卷,按韻嘅四聲分卷。第一、二卷係平聲,第三卷係上聲,第四卷係去聲,第五卷係入聲。然後喺聲調之內分韻。韻嘅數目有:平聲五十四韻、上聲五十一韻、去聲五十六韻、入聲三十二韻,合計193韻。一個韻中,啲同音字都收埋一齊,個發音記去最初嗰隻字嘅反切度。各隻字嘅釋義都非常之短。
喺《切韻》之前亦有韻書,但佢哋都冇流傳到現代。所以,《切韻》係成體系噉承傳漢字音嘅書中最古老嘅。以《切韻》做代表嘅音韻體系稱呼做切韻音系,係中古音一種。根據英文世界嘅研究成果,中古音要區分兩種,《切韻》做代表嘅語音叫做「Early Middle Chinese」(早期中古音),《慧琳音義》哋做代表嘅語音稱呼做「Late Middle Chinese」(晚期中古音)。
切韻系韻書
[編輯]《切韻》係工具書,經常修訂、加字。所以而家《切韻》原初書版冇留存落來,而留低咗改訂版;敦煌、吐魯番出土咗啲殘篇,一般認爲係佢嘅原書,但學者之間未有定論去判明呢啲殘篇嘅版本。呢啲改訂版本統稱做切韻系韻書。
運用現存嘅切韻音系韻書、加埋第啲書裏頭嘅引用,就能夠復原《切韻》嘅原貌,呢方面嘅學者有李永富、上田正等。
據《唐五代韻書集存》,主要嘅改訂有以下呢啲:
長孫訥言箋註本
[編輯]長孫訥言幫《切韻》增補咗字,加咗箋註。喺儀鳳二年(677年)作序。喺敦煌有殘卷。
王仁昫刊謬補欠本
[編輯]王仁昫改訂嘅版本。關於佢嘅成書年雖然有議論,但意見集中,唐蘭認爲係神龍二年(706年),周祖謨亦認爲係中宗復辟、將國號改返做唐時(706年~710年)[2]。二戰後發現咗完整版。另外仲有敦煌殘卷淨低。
除咗大幅增補字外,上聲、去聲各自增補一韻,夾埋成195韻。呢個版本簡稱爲《王韻》。佢對《切韻》加補、訂正嘅地方比較清晰明瞭,相比起《廣韻》,佢將《切韻》原本嘅特徵保留得更好。另外有樣嘢珍貴,佢喺各卷嘅擡頭記有《切韻》之前各種韻書嘅分韻狀況。
裴務齊正字本
[編輯]王仁昫《刊謬補欠切韻》嘅改訂版,但啲改動好大。成書年代不明。清朝宮廷有藏本,但欠缺咗上聲呢一部分。
唐韻
[編輯]開元二十一年(733年)[3]或者係天寶十載(751年)[4]時由孫愐大修訂而成。喺敦煌有殘卷,另外蔣斧嘅舊藏中亦有殘本。
五代嘅切韻系韻書
[編輯]呢代韻書有喺《廣韻》中搵唔見嘅「宣韻」(「仙韻」嘅獨立合口韻),另外亦細分啲韻。有敦煌、吐魯番嘅殘卷。
廣韻
[編輯]由陳彭年哋編纂,喺北宋嘅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刊行,正式書名叫《大宋重修廣韻》。韻目度增加到206韻,但佢只係將《切韻》中某啲韻由一個分成咗兩個,音韻體系自身冇乜點變,所以用《廣韻》代替《切韻》去復原中古音,得出結果都唔會有大變。《廣韻》由於清代時畀顧炎武發掘攷藏而有名,佢個刊本完整,兼且啲校訂、索引完備,所以就算全本嘅《王韻》發現咗都好,都仲係攞《廣韻》做切韻系韻書嘅代表。
註攷
[編輯]參攷資料
[編輯]- 周祖謨 (1983年)。《《唐五代韻書集存》》。中華書局。ISBN 7101045294。
- 現存所有切韻版本嘅總集,但印刷質量較差。
- 上田正 (1973年)。《《切韻残巻諸本補正》(切韻殘卷諸本補正),東洋學文獻中心叢刊〈第一九輯〉》。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附屬東洋學文獻中心。
- 上田正嘅補正係對姜亮夫(姜寅清)《瀛涯敦煌韻輯》嘅判讀所做嘅訂正。
- 上田正 (1975年)。《《切韻諸本反切総覧》(切韻諸本反切總覽),均社單刊 1》。均社。
- 上田正 (1984年)。《《切韻逸文の研究》(切韻軼文研究)》。汲古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