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韻
《大宋重修廣韻》,簡稱《廣韻》,係中國頭一部由政府主修嘅韻書,喺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由陳彭年等奉詔去寫,主要係增訂自先前嘅兩本韻書《切韻》同《唐韻》。《廣韻》總共收206韻,包括平聲57韻、上聲55韻、去聲60韻、入聲34韻。
佢係切韻音系嘅韻書,喺清朝重新發掘佢之後,啲人用佢作爲知曉古音嘅重要書籍。而高本漢仲用佢去復原中古音。《廣韻》之前嘅切韻系韻書曾經長期失傳,但二戰後發現咗王仁昫《刊謬補欠切韻》嘅完整版。
背景
[編輯]北宋真宗時,由於舊時嘅韻書有幾多漏誤,用來做科舉標準唔得掂,就敕命去編寫《廣韻》。
內容
[編輯]《廣韻》卷首記載話佢收咗2萬6194字,註解有成19萬1692字。之不過有啲字韻係多音字,一隻字有幾個音,所以其實有重複計數,今人踢走重複,計出嘅真實收錄字數係一萬六千字左右[1]。《廣韻》總共有五卷,韻目中平聲有57韻(上平聲28韻,下平聲29韻。平聲分咗上下兩卷,係因爲平聲字多,分兩卷係爲咗編纂方便,音韻並冇唔同,而區別於其他三聲),上聲有55韻,去聲有60韻,入聲有34韻,合計206韻。之不過,同時相鄰嘅兩個或三個韻可以通押同用,即係押韻時可以按規定諧押唔同嘅韻,按通押嘅韻數計,平聲有31,上聲有30,去聲有33,入聲有19,總共係113韻(不過呢條通押規定係《廣韻》編纂完之後又再改過嘅,本來係平聲32、上聲32、去聲34、入聲19,總共117韻)[2]。條通押規則直到平水韻都冇變,平水韻有106韻。
相比原本嘅《切韻》,《廣韻》多出13韻,佢哋分別係:
- 分開咗真韻嘅開口同合口,增加咗合口嘅「諄、準、稕、術」[3]
- 分開咗寒韻嘅開口同合口,增加咗合口嘅「桓、緩、換、曷」
- 分開咗歌韻嘅開口同合口,增加咗合口嘅「戈、果、過」
- 追加番對應住嚴韻嘅上聲韻同去聲韻,增加咗「儼、釅」
以上四項嘅最後一項係八世紀初嗰陣由王仁昫追加嘅,除此以外,都係將啲韻分咗開合,但音節嘅種類並冇加到(開合係指介音係咪圓脣,而押韻係押韻腹同韻尾,唔睇介音,所以喺通押中會冇咗開合區分),所以冇本質嘅變化。
用做反切嘅漢字裏頭,除咗避諱呢啲特別理由外,基本都沿襲咗《切韻》嘅內容,所以《廣韻》可以代替《切韻》去使。不過,《切韻》嘅反切到咗寫《廣韻》當時,啲音已經變咗啲,所以喺各卷嘅末尾有一節「新添類隔更音和切」,記載住改訂過嘅反切。啲改訂反切絕大多數同重脣音、輕脣音有關,呢兩種音喺《切韻》時代未分化。例如支韻「卑」嘅正文反切係「府移切」,喺卷尾就改註做「必移切」。
《廣韻》嘅字義訓釋相比起《切韻》仲長啲。不過講到啲專有名詞同埋姓嘅由來時,佢啲說明有偏差,呢樣喺《集韻》嘅序度批判過[4]。
書尾度載有「雙聲重韻法、六書、八體、辨字五音法、辨十四聲例法、辨四聲輕清重濁法」。
問題
[編輯]《廣韻》嘅反切雖則基本遵從《切韻》,但佢有啲地方古怪。例如脂韻嘅「尸」切成咗「式之切」,但「之」係之韻字,正確嘅切音係「式脂切」。噉係由於喺《廣韻》時代,脂韻同之韻相近,呢啲字變得同音,於是某啲時候一啲人喺呢啲細節上出咗錯誤。另外,各韻嘅㞘㞘集中咗例外反切,呢啲係針對《切韻》所新追加嘅,可以從呢啲集中嘅例外研究出一啲嘢。
文獻版本
[編輯]明代啲人唔記得咗《廣韻》,但顧炎武重新發掘咗佢,注意到佢嘅重要性。不過佢發現嘅明內府本係節略過嘅版本,佢過身後啲人先至發現《廣韻》嘅原本。南宋刊本之中,監本有高宗本、寧宗本[5],私家版有南宋巾箱本、題有「鉅宋廣韻」嘅版本。清代嘅刊本攞宋本做底本,當中有澤存堂本、曹楝亭本(補返咗部分嘅節略版)、古逸叢書本。澤存堂本有咗影印版,上面加咗周祖謨嘅校正,附埋部首索引,呢本係現時廣爲應用嘅版本。
韻目
[編輯]平聲 | 上聲 | 去聲 | 入聲 |
---|---|---|---|
上平聲 | |||
一東 | 一董 | 一送 | 一屋 |
二冬 | 二宋 | 二沃 | |
三鍾 | 二腫 | 三用 | 三燭 |
四江 | 三講 | 四絳 | 四覺 |
五支 | 四紙 | 五寘 | |
六脂 | 五旨 | 六至 | |
七之 | 六止 | 七志 | |
八微 | 七尾 | 八未 | |
九魚 | 八語 | 九御 | |
十虞 | 九麌 | 十遇 | |
十一模 | 十姥 | 十一暮 | |
十二齊 | 十一薺 | 十二霽 | |
十三祭 | |||
十四泰 | |||
十三佳 | 十二蟹 | 十五卦 | |
十四皆 | 十三駭 | 十六怪 | |
十七夬 | |||
十五灰 | 十四賄 | 十八隊 | |
十六咍 | 十五海 | 十九代 | |
二十廢 | |||
十七真 | 十六軫 | 二十一震 | 五質 |
十八諄 | 十七準 | 二十二稕 | 六術 |
十九臻 | 七櫛 | ||
二十文 | 十八吻 | 二十三問 | 八物 |
二十一欣[6] | 十九隱 | 二十四焮 | 九迄 |
二十二元 | 二十阮 | 二十五願 | 十月 |
二十三魂 | 二十一混 | 二十六慁 | 十一沒 |
二十四痕 | 二十二很 | 二十七恨 | |
二十五寒 | 二十三旱 | 二十八翰 | 十二曷 |
二十六桓 | 二十四緩 | 二十九換 | 十三末 |
二十七刪 | 二十五潸 | 三十諫 | 十五鎋 |
二十八山 | 二十六產 | 三十一襉 | 十四黠 |
下平聲 | |||
一先 | 二十七銑 | 三十二霰 | 十六屑 |
二仙 | 二十八獼 | 三十三線 | 十七薛 |
三蕭 | 二十九篠 | 三十四嘯 | |
四宵 | 三十小 | 三十五笑 | |
五肴 | 三十一巧 | 三十六效 | |
六豪 | 三十二晧 | 三十七號 | |
七歌 | 三十三哿 | 三十八箇 | |
八戈 | 三十四果 | 三十九過 | |
九麻 | 三十五馬 | 四十禡 | |
十陽 | 三十六養 | 四十一漾 | 十八藥 |
十一唐 | 三十七蕩 | 四十二宕 | 十九鐸 |
十二庚 | 三十八梗 | 四十三映[7] | 二十陌 |
十三耕 | 三十九耿 | 四十四諍 | 二十一麥 |
十四清 | 四十靜 | 四十五勁 | 二十二昔 |
十五青 | 四十一迥 | 四十六徑 | 二十三錫 |
十六蒸 | 四十二拯 | 四十七證[8] | 二十四職 |
十七登 | 四十三等 | 四十八嶝 | 二十五德 |
十八尤 | 四十四有 | 四十九宥 | |
十九侯 | 四十五厚 | 五十候 | |
二十幽 | 四十六黝 | 五十一幼 | |
二十一侵 | 四十七寢 | 五十二沁 | 二十六緝 |
二十二覃 | 四十八感 | 五十三勘 | 二十七合 |
二十三談 | 四十九敢 | 五十四闞 | 二十八盍 |
二十四鹽 | 五十琰 | 五十五豔 | 二十九葉 |
二十五添 | 五十一忝 | 五十六㮇 | 三十帖 |
二十六咸 | 五十三豏 | 五十八陷 | 三十一洽 |
二十七銜 | 五十四檻 | 五十九鑑 | 三十二狎 |
二十八嚴 | 五十二儼 | 五十七釅 | 三十三業 |
二十九凡 | 五十五范 | 六十梵 | 三十四乏 |
攷
[編輯]- ↑ 水谷誠 (2004年)。《《『大宋重修広韻』と『大広益会玉篇』》(«大宋重修廣韻»同«大廣益會玉篇»),出自叢書:《«集韻»系韻書研究》》。白帝社。頁 181。ISBN 4891746920。
- ↑ 小川環樹 (1977年)。《《唐詩の押韻》(唐詩嘅押韻),出自叢書:《中國語學研究》》。創文社。頁 87~115。
- ↑ 不過有一部分合口字依然留咗喺真韻度。
- ↑ 《集韻》序:「凡姓望之出,舊皆廣陳名系。既乖字訓,復類譜牒。」
- ↑ 按周祖謨《廣韻校本》,雖然傅增湘舊藏本、同埋金澤文庫本號稱係北宋監本,但而家認爲佢哋都係南宋嘅嘢。
- ↑ 《切韻》度寫「殷」。因爲宋朝宣祖(宋太祖阿爸)叫趙弘殷,牴觸咗名諱,因而《廣韻》改咗韻目字。
- ↑ 《切韻》度寫「敬」。因爲牴觸咗宋翼祖(宋太祖阿爺)嘅名諱,因而《廣韻》改韻目字。
- ↑ 注意,「證」係證韻字,而「証」屬諍韻字。佢哋喺古音唔同音,唔係異體字。
出面網頁
[編輯]- 韻典網,可在線搜尋澤存堂本《廣韻》
- 漢字データベース計画(漢字資料庫計劃),內有宋本《廣韻》嘅文獻資料 (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