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韻撮要
《分韻撮要》(粵拼:fan1 wan5 cyut3 jiu3),簡稱《分韻》,係清朝嘅廣州音韻書,估計喺清初時期成書。作者不詳,喺目前已知嘅版本中,經由武溪溫儀鳳(岐山)、溫繼聖(端石)二人編訂。
佢嘅聲韻系統,同現時最流行嘅廣東話有啲唔同。學界相信佢反映舊時嘅讀音。
書中唔收廣東話口語字,有音無字亦冇收。
版本
[編輯]《分韻撮要》自清朝乾嘉以來,翻刻甚劇。現存最早嘅版本是由廣州雙門底壁魚堂梓行嘅單行本,由武溪溫岐山校輯,目前收藏喺德國拜仁州立圖書館。呢個版本冇寫明刊刻年份,亦冇前言後記,但係封面上寫明「梓行」,說明唔係根據他人版本而重鐫翻刻,至少可以證明佢係經由溫岐山編訂嘅第一版本。
另一單行本係收藏喺荷蘭萊頓大學圖書館嘅《元亨字彙分韻撮要》,冇寫明年份,冇前言後記,連邊個刊刻都冇記低。書坊依照正文,將編者補足做「武溪溫岐山溫端石」二人,可見呢個版本乃係根據上述壁魚堂版本翻刻。藏館根據原藏書人魯瓦耶(Jean Theodore Royer)身處嘅年代,估計刊刻年代大約喺十八世紀。岑堯昊考證魯瓦耶最遲喺1773年識得中文,佢呢本《分韻》可能係早年購得,或者由佢嘅中國朋友若瑟、亞彩送嘅,相信呢個元亨本刊刻於十八世紀中後葉。[1]
後來傳世嘅《分韻》多數係合刻本,即係喺一頁分欄刊印超過一本書。合刻本依單行本翻刻,錯訛多過單行本[1]。當中最著名嘅有1782年[2]的《江湖尺牘分韻撮要合集》[3]。1856年,美國人衛三畏根據呢個版本嘅《江湖尺牘分韻撮要合集》刻本出版咗《英華分韵撮要》。馬禮遜自編書目嘅手稿,亦都有《江湖分韻酬世全書》、《江湖尺牘分韻撮要合集》兩部合刻本。如果計算唔同書坊翻刻嘅《江湖尺牘分韻撮要合集》或《尺牘輯要分韻撮要合集》,年代由1788年(乾隆五十三年)至1904年(光緒三十年),跨越百載。[1]香港陳湘記書局出版嘅《新輯寫信必讀分韻撮要合璧》,則係翻刻時間最遲嘅版本,錯訛亦多過前述版本。
硏究
[編輯]近代對《分韻撮要》嘅論述,最早係黃錫凌喺《粵音韻彙》收錄嘅〈廣州標準音之研究〉一文,但係佢對《分韻》評價不高,認爲《分韻》同當時粵語讀音嘅差異,只係由於《分韻》依據編者地方口音(黃錫凌認爲係南海順德嘅方音)而唔係標準粵語讀音。
最先為《分韻撮要》擬定具體國際音標音值嘅是彭小川(1990)。彭小川認為《粵音韻彙》嘅差異反映咗粵語隨住時間嘅變化,而唔係地方口音差異。劉鎮發、張群顯(2003)根據來華傳教士的語音描述提出《分韻》修另一套擬音方案。[4]羅言發(2020)根據上述兩文,又提出第三套擬音方案,並用以佐證澳門話喺清末民初嘅音變。[5]
韻部
[編輯]《分韻撮要》分韻部三十三個,第一到卅一韻,用陰調字做名,第卅二、卅三韻,用陽調字做名。
每部韻部內小韻按陰平、陽平、陰上、陽上、陰去、陽去、陰入、陽入排列,即係陰調行先,陽調在後。
字有字義,絕大多數無反切。
次第 | 平 | 上 | 去 | 入 | 平上去 (英華[6]) |
入 (英華[6]) |
平上去 (粵拼) |
入 (粵拼) |
---|---|---|---|---|---|---|---|---|
一 | 先 | 蘚 | 線 | 屑 | ín | ít | in | it |
二 | 威 | 偉 | 畏 | ai | ai | |||
三 | 幾 | 紀 | 記 | í | i | |||
四 | 諸 | 主 | 著 | ü | yu | |||
五 | 修 | 叟 | 秀 | au | au | |||
六 | 東 | 董 | 凍 | 篤 | ung | uk | ung | uk |
七 | 英 | 影 | 應 | 益 | ing | ik | ing | ik |
八 | 賓 | 禀 | 嬪 | 畢 | an | at | an | at |
九 | 張 | 掌 | 帳 | 着 | éung | éuk | oeng | oek |
十 | 剛 | 講 | 降 | 角 | ong | ok | ong | ok |
十一 | 朝 | 沼 | 照 | iú | iu | |||
十二 | 孤 | 古 | 故 | ú | u | |||
(無*) | 無 | 母 | 務 | ò | ou | |||
十三 | 鴛 | 婉 | 怨 | 乙 | ün | üt | yun | yut |
十四 | 皆 | 解 | 介 | ái | aai | |||
十五 | 登 | 等 | 凳 | 德 | ang | ak | ang | ak |
十六 | 師 | 史 | 四 | z' | ||||
十七 | 金 | 錦 | 禁 | 急 | am | ap | am | ap |
十八 | 交 | 絞 | 教 | áu | aau | |||
十九 | 栽 | 宰 | 載 | oi | oi | |||
二十 | 兼 | 檢 | 劍 | 劫 | ím | íp | im | ip |
二十一 | 津 | 贐 | 進 | 卒 | un | ut | eon | eot |
二十二 | 雖 | 髓 | 歲 | ui | eoi | |||
二十三 | 科 | 火 | 貨 | o | o | |||
二十四 | 緘 | 减 | 鑒 | 甲 | ám | áp | aam | aap |
二十五 | 翻 | 反 | 泛 | 發 | án | át | aan | aat |
二十六 | 家 | 賈 | 嫁 | á | aa | |||
二十七 | 官 | 管 | 貫 | 括 | ún | út | un | ut |
二十八 | 魁 | 賄 | 誨 | úi | ui | |||
二十九 | 遮 | 者 | 蔗 | é | e | |||
三十 | 干 | 趕 | 幹 | 割 | on | ot | on | ot |
三十一 | 甘 | 敢 | 紺 | 蛤 | òm | òp | ||
三十二 | 彭 | 棒 | 硬 | 額 | áng | ák | aang | aak |
三十三 | 吾 | 五 | 悟 | ng | ng | |||
(無*) | (靴) | ù | oe |
*《分韻》原本無嘅,《英華》記有,語音衍變之故。[6]
聲母
[編輯]《分韻》冇直接標聲母,但每隻韻部逢親聲母、聲調有差就列新小韻;按照唔同韻部小韻嘅排佈同埋根據現代粵語嘅推導,可以列出以下聲母同擬音(羅馬字出自粵拼同《英華》,粗體嘅係粵拼。兩者有啲唔同。代表漢字參照「韻典網」,唔係《分韻》本身有嘅):
脣音 | 齒齦音 | 齦齶音 | 軟齶音 | 脣軟齶音 | 聲門音 | ||
---|---|---|---|---|---|---|---|
塞音 | 全清 | 幫 [p] b p |
端 [t] d t |
見 [k] g k |
古 [kʷ] gw kw |
亞 [ʔ] | |
次清 | 滂 [pʰ] p p' |
透 [tʰ] t t' |
溪 [kʰ] k k' |
困 [kʷʰ] kw kw' |
|||
鼻音 | 明 [m] m |
泥 [n] n |
日 [ȵ][註 1] | 我 [ŋ] ng |
|||
塞擦音 | 全清 | 精 [t͡s] z ts |
照 [t͡ɕ~t͡ʃ] ch |
||||
次清 | 清 [t͡sʰ] c ts' |
穿 [t͡ɕʰ~t͡ʃʰ] ch' |
|||||
擦音 | 非 [f] f |
心 [s] s |
審 [ɕ~ʃ] sh |
曉 [h] h | |||
近音 | 以 [j] j y[註 2] |
云 [w] w[註 3] |
|||||
邊音 | 來 [l] l |
參攷
[編輯]- ↑ 1.0 1.1 1.2 岑堯昊:〈《分韻撮要》版本與音系新論〉,《中國語文通訊》第99卷第1期,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吳多泰中國語文研究中心,2020年1月,頁37-72。
- ↑ 目前喺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收藏嘅《江湖尺牘分韻撮要合集》爲翰寶樓刊刻嘅殘本,書嘅上欄是吳郡虞世英(學圃)所輯嘅《江湖尺牘》,下欄是《分韻》,全書其實冇寫明刊刻年份,1782年乃係書序〈花港主人序〉中嘅乾隆「壬寅年」。
- ↑ 彭小川 (1992)。〈粵語韻書《分韻撮要》及其韻母系統〉。《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 (4)。
- ↑ 劉鎮發、張群顯 (2003)。〈清初的粵語音系——《分韻撮要》的聲韻系統〉. 出自 詹伯慧、伍 巍、甘于恩 (編)。《第八屆國際粵方言研討會論文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頁 206–223。原著喺2023-05-21歸檔。喺2023-05-21搵到。
{{cite book}}
: Unknown parameter|dead-url=
ignored (|url-status=
suggested) (help) - ↑ 羅言發 (2020)。《澳門話近兩百年來的音變 ——兼論廣州話、中山話的歷史音變》 (PDF)。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頁 110–126。原著 (PDF)喺2023-03-30歸檔。喺2023-05-21搵到。
{{cite book}}
: Unknown parameter|dead-url=
ignored (|url-status=
suggested) (help) - ↑ 6.0 6.1 6.2 《英華分韻撮要》,1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