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韻撮要

來自維基百科
跳去導覽 跳去搵嘢

分韻撮要》(粵拼fan1 wan5 cyut3 jiu3),減筆《分韻》,係大清,係廣州音韻書,估計係清初時期。作者不詳。現存最早版本,收錄喺《江湖尺牘分韻撮要合集[1],1782年版。1856年,美國人衛三畏據書出《英華分韻撮要》。

佢嘅分法,同現時最流行嘅廣東話有啲唔同。反映舊時地唔同。

分韻撮要唔收廣東話口語字,有音無字亦無收。

韻部[編輯]

《分韻撮要》分韻部三十三,第一到卅一韻,用陰調字,卅二三,用陽調字。

韻有三至四字,代表平上去入,接此四大組。同音會歸成一行行。字行陰調行先,陽調在後。所以,每韻排成陰平陽平陰上陽上陰去陽去陰入陽入

字有字義,絕大多數無反切

分韻撮要韻部
次第 平上去
(英華[2]

(英華[2]
平上去
(粵拼)

(粵拼)
ín ít in it
ai ai
í i
ü yu
au au
ung uk ung uk
ing ik ing ik
an at an at
éung éuk oeng oek
ong ok ong ok
十一 iu
十二 ú u
(無*) ò ou
十三 ün üt yun yut
十四 ái aai
十五 ang ak ang ak
十六 z'
十七 am ap am ap
十八 áu aau
十九 oi oi
二十 ím íp im ip
二十一 un ut eon eot
二十二 ui eoi
二十三 o o
二十四 ám áp aam aap
二十五 án át aan aat
二十六 á aa
二十七 ún út un ut
二十八 úi ui
二十九 é e
三十 on ot on ot
三十一 òm òp
三十二 áng ák aang aak
三十三 ng ng
(無*) (靴) ù oe

*《分韻》原本無嘅,《英華》記有,語音衍變之故。[2]

聲母[編輯]

《分韻》冇直接標聲母,但每隻韻部逢親聲母、聲調有差就列新小韻;按照唔同韻部小韻嘅排佈同埋根據現代粵語嘅推導,可以列出以下聲母同埋擬音(羅馬字出自粵拼《英華》、若果《英華》同粵拼有差):

雙唇音 齒齦音 齦齶音 軟齶音 聲門音
非圓脣 圓脣
鼻音 m [m]

n [n]

[ȵ][註 1]

ng [ŋ]

塞音 不送氣清音 b p [p]

d t [t]

g k [k]

gw kw [kʷ]

[ʔ]

送氣清音 p p' [pʰ]

t t' [tʰ]

k k' [kʰ]

kw kw' [kʷʰ]

塞擦音 不送氣清音 z ts [t͡s]

ch [t͡ɕ~t͡ʃ]

送氣清音 c ts' [t͡sʰ]

ch' [t͡ɕʰ~t͡ʃʰ]

穿

噝音/

擦音

f [f]

s [s]

sh [ɕ~ʃ]

h [h]

近音 j y [j][註 2]

w [w][註 3]

邊音 l [l]

  1. 《英華》入邊已歸入以母類
  2. 《英華》入邊「i」(i)、「ü」(yu)前唔另標「y」
  3. 《英華》入邊「u」(u)前唔另標「w」


參攷[編輯]

  1. . 原著喺2021年2月11號歸檔. 喺2012年6月17號搵到.
  2. 2.0 2.1 2.2 《英華分韻撮要》,1856

出面網頁[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