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經國
梁經國 | |
---|---|
字 | 調禮 |
號 | 左垣 |
出世 | 1761年10月1號 廣東廣州 |
死 | 1837年 廣東廣州 |
別名 | 經官 |
職業 | 商人 |
鄉下 | 廣東廣州 黃埔村鳳浦南約榮西里 |
頭銜時期 | 1808年~1827年 |
前任 | (無) |
繼任 | 梁綸樞 |
配偶 | 凌氏 |
仔女 | 梁綸勳(大仔) 梁綸樞(二仔) 梁綸煥(三仔) 梁綸機(孻仔) |
父母 | 梁昭緒(老頭) |
梁經國(粵拼:loeng4 ging1 gwok3,英文:Kingqua[1];1761年10月1號—1837年),字調禮(調讀掉,diu6 lai5)[2],號左垣(zo2 wun4),商名經官(ging1 gun1),廣州黃埔村人,十三行天寶行創始人,官至誥授通奉大夫從二品[3][4],追贈光祿大夫正一品[5]。佢係黃埔村左垣家塾嘅創辦人,亦創造咗家族二百年書香嘅傳奇[5]。
生平
[編輯]出身同早年
[編輯]梁經國嘅先人住喺番禺北亭鄉,到咗明朝洪武初年,佢嘅祖上梁永成遷過嚟鳳浦[2]。老
創行
[編輯]嘉慶十三年(1808年),梁經國喺其他十三行行商紛紛破產[9]嘅情況底下,得到馮氏支持,請旨創立天寶行[5]。天寶行創立之後,梁經國一直秉承「實在誠信」嘅理念,喺行商之中獨樹一幟,生意興隆。嘉慶末年,生意鼎盛[3]。
梁經國熱心公益事業。嘉慶十六年(1811年),佢同其他兩個行商捐錢起文瀾書院[10] ;又捐銀重修澳門媽祖閣[3]。就噉,梁經國得到社會各界嘅敬重。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因為踊躍捐錢興辦河工,皇帝御賜牌坊嚟表彰;又同嘉慶皇帝作六十大壽,出咗二萬兩銀,係出錢最多嘅行商[3]。所以日後受朝廷嘅恩賞,升官進爵,由州同議,升同知,升運司,再升知府,官職疊加,後尾請封誥授通奉大夫從二品[3]。
晚年
[編輯]道光七年(1827年),六十七歲嘅梁經國禀報粵海關,話自己年老多病想退出行務,要求核實批準,將行務交畀個仔梁綸樞接辦[3]。但係當時行商想退出行務,唔係話咁易。好彩梁經國畀咗粵海關三萬銀,先退出到[11] 。
道光十七年(1837年),梁經國過身,享年七十七,追贈光祿大夫正一品[5]。
創立家塾
[編輯]梁經國家底豐厚,但遺憾自己無讀到書。受咗老頭做私塾先生嘅影響,梁經國喺馮氏洋行做伙記嗰陣,趁住得閒,就睇下古人格言,有疑必問,連地理、醫學嘅書都睇,又加上佢學洋務商理,佢成咗範範都識嘅商人。除咗自身嘅追求,重有客觀嘅原因。按照中國傳統,「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而且按「士、農、工、商」,商人喺社會嘅底層,於是梁經國發達之後,請名師響黃埔村開咗間「左垣家塾」,家塾管教梁氏家族啲仔女讀書[3][5]。而梁經國呢個家族從佢孻仔梁同新登科入仕開始,梁肇煌、梁慶桂、梁廣照夾埋四代人先後做到大官,實現咗梁經國嘅願望[2]。
家族名人
[編輯]梁氏家族出咗唔少大官,其中梁經國嘅後人最多,尤其係佢孻仔梁同新呢一脈就代代名人,創造二百年書香嘅傳奇[2][5][12],以下嘅名人從梁氏家族第十三世起列舉:
- 之前
- 十三世:
- 梁惠連,梁經國阿爺,誥授通奉大夫[2]
- 十四世:
- 之後
- 十六世:
- 十七世:
- 十八世:
- 十九世:
- 二十世:
- 二十一世:
攷
[編輯]- ↑ 冷東、趙春晨、章文欽、楊宏烈 (2012)。《廣州十三行歷史人文資源調研報告》。廣州:廣州出版社。頁 143。 ISBN 978-7-5642-1181-7
-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黃啓臣。〈經珠璣巷向珠三角遷移的廣府人及其發展——以十三行商梁經國家族為例〉。中國學術評論出版社。原著喺2016年3月4號歸檔。喺2015年8月24號搵到。
- ↑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梁嘉彬。〈梁經國傳〉. 《史學集刊(第七期)》。
- ↑ 4.0 4.1 4.2 〈梁經國天寶行的演變〉. 《名城明珠黃埔村》。廣州:廣州出版社。2001。
- ↑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新快報編 (2012年9月25號)。〈廣州二百年書香望族:天寶行梁家 富賈之家崇文重教〉。金羊網。喺2015年8月22號搵到。
{{cite web}}
: CS1 maint: url-status (link) - ↑ 梁慶桂 (1979)。《式洪室詩文遺稿》。臺北:文海出版社。頁 34。ISBN 978-5-5500-5305-8。
- ↑ 梁嘉彬 (1999)。《廣東十三行攷(再版)》。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頁 323。ISBN 7-21803-173-0。
- ↑ 梁慶桂。《先曾祖左垣光實祿公家傳》。
- ↑ 梁嘉彬 (1937)。《廣東十三行攷》。南京:國立編譯館。頁 147-148。
- ↑ 廣州西關下九甫文瀾書院碑記
- ↑ 丁仁長、吳道熔。〈卷十九 人物〉. 《(宣統)番禺縣志》。
- ↑ 12.0 12.1 12.2 鍾暉 等編 (2014)。《海珠古祠堂》。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頁 234-237。ISBN 978-7-5548-02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