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去內容

第24屆日本參議院議員通常選舉

出自維基百科,自由嘅百科全書
‹ 2013 • 日本 • 2019
2016年7月25號
選舉類型 參議院
議席數目 242
選舉席次 121

安倍晉三自由民主黨
獲得參議院議席 56  13.8%

岡田克也民進黨
獲得參議院議席 32  88.2%

山口那津男File:Komeito logo.svg公明黨
獲得參議院議席 14  27.3%

志位和夫日本共產黨
獲得參議院議席 6  25%

政黨議席分佈圖
  121   自由民主黨
  25   公明黨
  12   大阪維新會
  2   社會民主黨
  1   日本元氣會
  12   獨立人士
  49   民進黨
  14   日本共產黨


日本參議院議長

第24屆日本參議院議員通常選舉會喺2016年7月25號舉行,改選日本參議院242席入面半數嘅121席。

雖然外界普遍認為自由民主黨安倍晉三嘅經濟政策未見到明顯成效,選舉前民意調查顯示執政嘅自民、公明兩黨仍然會響改選修面攞到過半數議席贏出[1]

制度

[編輯]

日本參議院有二百四十二個議席,每三年改選一半議席,即係一百二十一席[2]

背景

[編輯]

呢次選舉係安倍政府夾硬通過安保法案之後第一場全國性嘅選舉,結果係畀人當做民眾對安倍經濟學同新安保法等政策嘅一次公投[1]

安倍陣營今次選舉目標係要贏得過半改選議席,保住推動修憲力量,響參議院嘅主導權。事實上,執政黨響不需要改選嘅一百二十一席入面佔咗七十六席,加上部分在野黨派支持修憲立場,實際已經過咗三分之二。有分析就話,雖然安倍經濟學成效唔掂,而安保法又唔受歡迎,但係另一邊廂,反對派陣營勢力薄弱,唔能夠攞到民眾信任[2],所以外界相信首相安倍晉三嘅執政聯盟應該會贏出,焦點就落係攞唔攞到三分二議席去幫安倍推動修憲[1]

今屆重有另一變數,就係今屆選舉係日本舊年通過將投票年齡降到十八歲嘅第一次選舉,估計會增加二百四十萬名年輕選民。有分析就話,呢批年輕選民歷史包袱較細,或者會支持安倍修憲[2];不過,分析指民眾對選舉嘅關注冇增加,投票率或者會低過三年前嘅參議院選舉;投票之前各個黨派話事人都盡最後努力,響多個主要城市街頭拉票[1]

政見

[編輯]

除咗經濟政策,修憲議題同核電問題都同樣備受關注[2]

自民黨

[編輯]

響當前日本經濟環境唔好之下,首相安倍晉三大打經濟牌,表示呢場選舉係關乎畀日本經濟振興,又抑或重返黯淡時代[2]

首相安倍晉三冇提到修憲問題,反而主打經濟同社會福利牌。佢承認目前嘅經濟政策仍然不足。不過一旦放棄,日本將會返到黑暗時代,佢認為應該全力推動經濟[1]

民進黨

[編輯]

而在野民進黨黨魁岡田克也就批評,安倍經濟學只會令到日本財富分布更加唔均勻[2],同埋批評安倍唔提修憲係鬼祟做法,警告如果修憲陣營攞到三分二議席,安倍肯定順勢推動修憲[1]

候選人

[編輯]

日本共同社報道,截至星期三(22號)中午,已經有成四百幾人報名參選[2]

競選活動

[編輯]

6月22號,日本參議院選舉競選活動開鑼,首相兼自民黨總裁安倍晉三,選擇去到兩個月前發生過地震嘅熊本縣,為造勢活動打頭炮[2]

民意調查

[編輯]

由安倍領導嘅自民黨甚至有好大機會單獨攞到六十席左右,係1989年以來第一次;而在野民進黨只可以攞到三十席左右,難以對執政黨構成威脅[1]

如果支持修憲嘅四個政黨:自民黨、公明黨、大阪維新會同守護日本之魂黨,加埋攞到七十八席,再加上未改選嘅議席,就可以達到修憲要到嘅三分二議席門檻,分析話到時安倍最快會響今年秋天推動修改,俗稱和平憲法入面嘅憲法第九條,山咗放棄戰爭嘅條款[1]

結果

[編輯]

根據日本總務省統計,截至10號夜晚六時半,各地平均投票率係百分之三十六左右,低過三年前嘅參議院選舉。而提前投票嘅人有成千六萬,較上次選舉高過兩成,係歷年最多[3]

最新點票結果話,執政自民、公明兩黨連同冇改選嘅議席,已經攞到參議院過半數議席。如果以執政聯盟為首,支持修改憲法嘅政黨響參議院已經攞到修憲要到嘅三分二議席,有助首相安倍晉三推動修憲,為解禁集體自衛權鋪路[3]

後續

[編輯]

安倍話,今後會加快安倍經濟學嘅步伐,回應國民對政黨嘅期望。不過,安倍同時表示佢作為自民黨黨魁,任期重有兩年先完,會繼續同各個政黨傾,現時傾改憲法重係太早[3]

[編輯]
  1.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繁體中文)日本參議院改選料執政聯盟勝出,now新聞,響2016-07-10搵到。
  2.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繁體中文)日本各黨為參議院選舉展開拉票,now新聞,響2016-06-24搵到。
  3. 3.0 3.1 3.2 (繁體中文)日本執政聯盟改選後奪參議院控制權,now新聞,響2016-07-10搵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