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音系

出自維基百科,自由嘅百科全書
跳去導覽 跳去搵嘢

粵語音系包括粵語聲母韻母同埋聲調

聲母[編輯]

粵語嘅聲母通常有20個左右。以下係廣州粵語同南寧粵語嘅聲母:

唇音 齒齦音 硬齶音 軟齶音 喉音
非噝音 噝音 單輔音 唇化
塞音塞擦音 唔送氣 幫 p 端 t 精 t͡s 見 k 古  亞 ʔ
送氣 滂  透  清 t͡sʰ 溪  困 kʷʰ
鼻音 明 m 泥 n 我 ŋ
擦音 非 f 心 s 曉 h
近音 以 j 云 w
邊擦音 ɬ
邊近音 來 l
按音質來區分嘅11個現代標準粵語元音

其中/ɬ/係廣州粵語無嘅,但係南寧粵語同好多其他粵語方言都有。

廣州同南寧嘅粵語已經冇咗濁輔音,只淨返送氣同唔送氣嘅分別;但有啲粵語方言(例如四邑話同陽江話)都有濁輔音甚至複輔音。

複輔音聲母[編輯]

目前粵語有少數幾種方言重保留咗複輔音聲母,好可能係古漢語複輔音聲母嘅遺存或者流變。目前已知重有複輔音嘅粵語方言包括:

  • 台山台城話:「負」有時讀/mbia/[1]
  • 珠海斗門話同開平、恩平一帶嘅四邑話:仍然保留咗/mb-/呢個聲母[1]
  • 陽江話:「三」/ɬlam˥/、「四」/ɬlei˩˥/[2]

韻母[編輯]

現代標準粵語一共有11個元音。有學者認為,粵語元音有(單純嘅)長短對立,但亦有學者認為,粵語「長元音」同「短元音」之間有音質差別,而唔單止係長短分別[3]。此外,對於其中兩個元音,有人認為係/e//o/,亦有人認為係/ɪ//ʊ/[4]文讀音有九個韻尾,包括/-p̚/、/-t̚/、/-k̚/三個入聲韻尾。括弧入面係非標準韻母。

現代標準粵語韻母表[5]
a ɐ ɛ e œ ɵ ɔ o i ɪ/e y u ʊ/o
-∅ a ɛ œ ɔ i y u
-i~y ai ɐi ei ɵy ɔy uy
-u au ɐu ɛu ou iu
-m am ɐm ɛm im
-n an ɐn ɵn ɔn in yn un
ɐŋ ɛŋ œŋ ɔŋ ɪŋ/ ʊŋ/
-p ap ɐp ɛp ip
-t at ɐt ɛt œt ɵt ɔt it yt ut
-k ak ɐk ɛk œk ɔk ɪk/ek ʊk/ok

聲調[編輯]

內文:粵語聲調

喺語義角度來講,現代標準粵語有六個聲調,分別係陰平、陽平、陰上、陽上、陰去同陽去。由於粵語保留咗入聲,有啲學者就將入聲分列做獨立嘅聲調,分別係上陰入/高陰入、下陰入/低陰入、陽入。有人將上陰入、下陰入分別叫做陰入同中入其實係錯誤叫法,呢啲調名會令人誤以為入聲喺同時三分;其實入聲由中古音到粵語先分化咗做陰陽入,陰入之後先分上下。另外,廣州話重有陽平調嘅入聲字,不過通常只會出現喺變讀,而呢啲變讀喺南寧白話幾乎唔會出現。入聲調值如果係平調,個數就齋寫一次。

現代標準粵語聲調[未記出處或冇根據]
聲調名 陰平 陰上 陰去 陽平 陽上 陽去 上陰入

/高陰入

(「新入」、「上入」) 下陰入/低陰入 陽入
調值 55 51;53 35;15;14 44;33 11;21 13;23 22 5 51;53 35;15;14 4;3 2
調形

國際音標

˥ ˥˩;˥˧ ˧˥;˩˥;˩˦ ˦;˧ ˩;˨˩ ˩˧;˨˧ ˨ ˥ ˥˩;˥˧ ˧˥;˩˥;˩˦ ˦;˧ ˨
漢字舉例 溫閹三 搵掩九 韞厭四 雲嫌零 尹染五 運驗二 屈𨋢七

鹿

挖醃八 鷸頁六
調號 1 2 3 4 5 6 1;7 6-2(表變調) 3;8 6;9
國際音標(調形只標一種) wɐn˥

jim˥

sam˥

wɐn˧˥

jim˧˥

kɐu˧˥

wɐn˦

jim˦

sei˦/si˦

wɐn˩

jip˩

lɪŋ˩

wɐn˩˧

jim˩˧

ŋ˩˧

wɐn˨

jim˨

ji˨

wɐt˥

lip˥

t͡sʰɐt˥

wɐt˨꜔꜒

jip˨꜔꜒

lʊk˨꜔꜒

wat˦

jip˦

pat˦

wɐt˨

jip˨

lʊk˨

粵拼 wan¹

jim¹

saam¹

wan²

jim²

gau²

wan³

jim³

sei³/si³

wan

jip

ling

wan

jim

ng

wan

jim

ji

wat¹

lip¹

cat¹

wat⁶²

jip⁶²

luk⁶²

waat³

jip³

baat³

wat

jip

luk

同時,好多種粵語方言嘅:

  • 陽平調調值係31而唔係11;
  • 調值55同調值11唔係同一聲調。

歷史變化[編輯]

同其他語言一樣,粵語喺度不斷經歷聲音變化,過程中越來越多母語使用者將某啲音讀成遞個音。一直以嚟,廣東話都有陽入對調呢種現象,例如,拎(l/ning1)同埋搦(l/nik1),揈(fing6)同埋扐(fik6)等。

過去影響廣東話嘅一個轉變係喺19世紀末同20世紀初發生嘅齒齦音同齦齶音(有時叫齒齦後音)合流。呢種對立喺1950年代之前出版嘅好多廣東話字典同發音指南都有紀錄,但喺任何現代粵語字典中唔再區分兩者。

記錄呢種對立嘅出版物包括:

  • Williams, S., A Tonic Dictionary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in the Canton Dialect, 1856.
  • Cowles, R., A Pocket Dictionary of Cantonese, 1914.
  • Meyer, B. and Wempe, T., The Student's Cantonese-English Dictionary, 3rd edition, 1947.
  • Chao, Y. Cantonese Primer, 1947.

噝音脫齶化令好多曾經唔同嘅字聽落一樣。作為比較,呢種區別仍然喺現代標準普通話中,大多數喺廣東話嘅齦齶音對應於喺普通話嘅捲舌音,例如:

音類 現今粵語 1950年代前粵語 現代標準漢語(普通話)
不送氣塞擦音 /tsœːŋ/(齒齦) /tsœːŋ/(齒齦) /tɕi̯ɑŋ/(齦齶)
/tɕœːŋ/(齦齶) /tʂɑŋ/(捲脷)
送氣塞擦音 /tsʰœːŋ/(齒齦) /tsʰœːŋ/(齒齦) /tɕʰi̯ɑŋ/(齦齶)
/tɕʰœːŋ/(齦齶) /tʂʰɑŋ/(捲脷)
擦音 /sœːŋ/(齒齦) /sœːŋ/(齒齦) /ɕi̯ɑŋ/(齦齶)
/ɕœːŋ/(齦齶) /ʂɑŋ/(捲脷)

儘管上述參考文獻觀察到區別,但大多數人重注意到,當時已經出現咗脫齶化現象。Williams(1856)寫:

The initials ch and ts are constantly confounded, and some persons are absolutely unable to detect the difference, more frequently calling the words under ts as ch, than contrariwise.

Cowles(1914)寫:

"s" initial may be heard for "sh" initial and vice versa.

呢種齶音化差異嘅痕蹟有時反映喺香港政府粵語拼音。例如,好多名拼寫為sh,即使sh/ɕ/)唔再用作字詞嘅發音。例如「」姓(/sɛːk˨/)通常羅馬化做Shek,同地名沙田/saː˥ tʰiːn˩/

齦齶擦音同捲舌擦音喺普通話中互補分佈,其中齦齶擦音以前只發生/i//y/前,然而,普通話亦保留咗介音/i̯//y̯/,正如上述所舉例子。廣東話喺某啲時候喺佢歷史上已經失去咗介音,講話者降低咗區分某啲義音字嘅能力。

喺現代香港,好多年輕講話者一向都唔分某啲音素對,例如/n//l/[未記出處或冇根據]並將一個聲合併到另一個,一律讀嗮/l/。雖然呢樣嘢通常被認為係唔正式,被譴責為「懶音」,但係真係變得越來越普遍,又影響其他粵語地區(睇香港粵語[未記出處或冇根據],但係唱歌嗰陣,大多數啲歌手都有分/n//l//k//kʷ//ɔː/,好多年輕講話者一向都唔區分,被譴責為「懶音」,但係唱歌嗰陣,大多數啲歌手都有分。

參考[編輯]

  1. 1.0 1.1 潘永強《瞻天望地:廣府俗語探奇》第117頁
  2. 新法蘭西粵拼轉寫粵語方言之嘗試:陽江話
  3. 劉叔新:《粵語壯傣語問題:附語法語義詞彙問題探討》,(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ISBN 7-100-04660-2
  4. 馬詩帆葉彩燕《Cantonese: A Comprehensive Grammar》,Routledge出版社,2006年版第17頁話:「(「力」同「拎」嘅韻核)... is more like the vowel sound in English late but is shorter.」;而第18頁又指出:「熟」嘅韻核處於/u//ɔ/之間。
  5. 本表參考馬詩帆葉彩燕《Cantonese: A Comprehensive Grammar》,Routledge出版社,2006年版第19頁,加埋南寧粵語有但係廣州粵語無嘅韻母,同埋一啲見於白讀唔見於文讀嘅元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