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洛克
約翰洛克 | |
---|---|
姓名原文 | John Locke |
出生日 | 1632年8月29號 (in Julian calendar) |
出生地 | Wrington |
死亡日 | 1704年10月28號 (in Julian calendar) (72歲) |
死亡地 | High Laver |
死因 | 心肌梗塞 |
國籍 | 英倫王國 |
識嘅語言 | 英文、拉丁文 |
信奉 | 基督新教 |
母校 | Christ Church、Westminster School |
職業 | 哲學家、政治人、醫生、作家、科學家、philosopher of law |
僱主 | 牛津大學、Anthony Ashley Cooper, 1st Earl of Shaftesbury、Caleb Banks |
名作 | An Essa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Two Treatises of Government、A Letter Concerning Toleration、Some Thoughts Concerning Education、Of the Conduct of the Understanding、The prince and the cobbler |
阿爸 | John Locke |
阿媽 | Agnes Keene |
兄弟姊妹 | Thomas Locke |
[改維基數據] | |
約翰洛克(John Locke,1632年8月29號—1704年10月28號)係英國哲學家,譽為啟蒙時期重要嘅思想家,為英國經驗主義第一人。佢嘅社會契約講到政府只可以喺受其統治嘅人同意之下,同埋保障人民嘅生命、自由、財產呢啲權利嗰時,統治先有正當性。如果受其統治嘅人唔同意,人民就有權推翻政府。
約翰·洛克通常被稱為「自由主義之父」。[1][2][3]洛克被認為係英國經驗主義嘅開山祖師之一,延續弗朗西斯·培根嘅傳統,佢喺社會契約論方面同樣重要。佢嘅著作對認識論同政治哲學嘅發展產生咗巨大影響。佢嘅著作影響咗伏爾泰同讓-雅克·盧梭,以及好多蘇格蘭啟蒙運動嘅思想家,仲有美國獨立革命嘅領導人。佢對古典共和主義同自由主義理論嘅貢獻喺美國獨立宣言中都有體現。[4]喺國際上,洛克嘅政治法律原則繼續對有限代議制政府嘅理論同實踐,以及喺法治下保護基本權利同自由方面產生深遠影響。[5]
洛克嘅心靈哲學理論經常被認為係現代個人身份同自我概念嘅起源,喺讓-雅克·盧梭、大衛·休謨同伊曼紐爾·康德等後來哲學家嘅作品中佔有重要地位。
佢提出,喺出生時,心靈係一張白紙,或者叫做「白板」。同以先驗概念為基礎嘅笛卡爾哲學相反,佢認為我哋出生時冇任何先天概念,知識反而只係由感官感知得到嘅經驗決定,呢個概念而家叫做「經驗主義」。[6]
洛克經常被認為係將私有財產描述為自然法原則嘅人,佢認為當一個人將佢嘅勞動同自然結合時,勞動就進入咗物體,賦予咗個人所有權。[7][8]
早年生活
[編輯]洛克喺1632年8月29日出生喺布里斯托爾附近約12英里嘅薩默塞特郡林頓一間教堂旁邊嘅小茅屋度。佢當日就受咗洗禮,因為佢兩個家長都係清教徒。洛克嘅父親,都叫約翰,係一位律師,曾經喺丘馬格納擔任治安法官嘅書記[9],喺英國內戰早期仲做過議會派騎兵嘅隊長。佢嘅母親叫阿格尼絲·基恩。洛克出生唔耐,一家人就搬到咗布里斯托爾南面約7英里嘅市鎮彭斯福德,洛克喺貝盧頓一間鄉村都鐸式建築嘅屋企度長大。
1647年,喺國會議員亞歷山大·波帕姆嘅贊助下,洛克被送到倫敦著名嘅西敏寺學校讀書,波帕姆係洛克父親以前嘅指揮官。16歲嗰陣,佢喺距離查理一世處決現場半英里嘅學校讀書;不過,啲學生唔准去睇。喺西敏寺學校完成學業之後,佢喺1652年秋天20歲嗰陣入讀咗牛津大學嘅基督聖堂學院。當時學院嘅院長係約翰·歐文教授,佢仲係大學嘅副校長。雖然洛克係個好學生,但佢對當時嘅本科課程感到煩躁。佢覺得現代哲學家嘅作品,好似勒內·笛卡爾嘅,比大學教嘅經典材料更加有趣。透過佢喺西敏寺學校認識嘅朋友理查德·洛厄,洛克接觸到醫學同埋喺其他大學同皇家學會進行嘅實驗哲學,佢最後都成為咗學會嘅成員。[未記出處或冇根據]
洛克喺1656年2月獲得咗學士學位,1658年6月獲得咗碩士學位。[10]佢喺1675年2月獲得咗醫學學士學位,[11]佢喺牛津期間深入研究過醫學,除咗洛厄之外,仲同羅伯特·波義耳、托馬斯·威利斯同羅伯特·胡克等著名科學家同思想家合作過。1666年,佢遇到咗安東尼·艾希利·庫珀,阿什利勳爵,佢嚟牛津係為咗治療肝感染。阿什利對洛克印象深刻,說服佢成為佢嘅隨從。喺牛津,佢接觸到伊本·圖費爾嘅《哈伊·伊本·亞格贊》等伊斯蘭學者嘅著作,呢啲著作由愛德華·波科克翻譯,影響咗佢對哲學同白板說嘅看法。[12][13][14][15]
事業
[編輯]工作
[編輯]洛克一直喺搵緊工作,1667年,佢搬咗去艾希利喺埃克塞特豪斯嘅倫敦住所,做佢私人醫生。喺倫敦,洛克喺托馬斯·西德納姆嘅指導下重新開始學醫。西德納姆對洛克嘅自然哲學思想有重大影響——呢種影響喺《人類理解論》中變得好明顯。
當艾希利嘅肝臟感染變得危及生命時,洛克嘅醫學知識就受到考驗。洛克協調咗幾個醫生嘅意見,可能起咗關鍵作用說服艾希利接受手術(當時手術本身都好危險)切除囊腫。艾希利生存落嚟並且成功,將功勞歸功於洛克救咗佢條命。
喺呢段時間,洛克擔任咗貿易與種植委員會秘書同埋卡羅萊納省地主貴族嘅秘書,呢啲經歷幫助塑造咗佢對國際貿易同經濟嘅睇法。
艾希利作為英國輝格黨嘅創始人,對洛克嘅政治思想有好大影響。當艾希利喺1672年成為大法官時(艾希利喺1673年被封為沙夫茨伯里伯爵),洛克開始涉足政治。喺1675年沙夫茨伯里失寵之後,洛克花咗啲時間以導師同醫療隨從嘅身份周遊法國,陪伴卡萊布·班克斯。
佢喺1679年返回英國,當時沙夫茨伯里嘅政治運氣短暫好轉。大約喺呢個時候,最有可能係沙夫茨伯里嘅慫恿下,洛克寫咗《政府論兩篇》嘅大部分內容。雖然以前人哋以為洛克寫《論文》係為咗支持1688年嘅光榮革命,但近期嘅研究顯示呢份作品喺呢個日期之前好耐已經寫好。呢份作品而家被視為一個更加普遍嘅論證,反對絕對君主制(特別係羅伯特·菲爾默同托馬斯·霍布斯所主張嘅),支持以個人同意作為政治合法性嘅基礎。雖然洛克同有影響力嘅輝格黨有關,但佢關於自然權利同合法權利同政府嘅思想,喺今日嚟睇對於英國歷史嗰個時期嚟講都係相當革命性。
荷蘭
[編輯]1683年,洛克同沙夫茨伯里一齊逃到荷蘭,當時佢俾人強烈懷疑涉及黑麥屋陰謀,雖然冇乜證據顯示佢直接參與咗呢個陰謀。喺荷蘭期間,佢用咗「范林登醫生」呢個筆名生活。哲學家兼小說家麗貝卡·紐伯格·戈德斯坦認為,喺荷蘭嘅五年裡面,洛克嘅朋友圈「同斯賓諾莎小圈子忠實知己一樣,都係來自異議新教團體中自由思想嘅成員。[巴魯赫·斯賓諾莎喺1677年過身。] 洛克幾乎肯定喺阿姆斯特丹遇到過啲人,佢哋講過嗰個叛逆猶太人嘅思想,佢......堅持用純粹理性嘅宗教嚟定義自己。」雖然佢話「洛克強烈嘅經驗主義傾向」可能會「令佢唔願意閱讀像斯賓諾莎嘅《倫理學》呢類宏大嘅形而上學作品」,但喺其他方面佢對斯賓諾莎嘅思想深有共鳴,特別係對呢個理性主義者經過深思熟慮嘅政治同宗教寬容論證,以及教會同國家分離嘅必要性。
喺荷蘭,洛克交咗啲朋友,包括范萊文胡克同范林博奇(抗議宗嘅領袖)。喺荷蘭,洛克有時間重返寫作,花咗好多時間寫《人類理解論》同埋《論寬容書》。
返回英國
[編輯]洛克直到光榮革命之後先返到屋企。1689年,洛克陪同英格蘭嘅瑪麗二世返回英國。洛克大部分嘅著作都係喺佢由流亡返嚟之後出版——前面提到嘅《人類理解論》、《政府論兩篇》同《論寬容書》全部都喺短時間內相繼面世。
洛克嘅好朋友瑪莎姆夫人邀請佢去埃塞克斯郡瑪莎姆家族嘅鄉間別墅奧茨。雖然佢喺嗰度嘅時間受到哮喘發作嘅困擾,身體狀況時好時壞,但佢仍然成為咗輝格黨嘅知識英雄。喺呢段時期,佢同約翰·德萊頓同艾薩克·牛頓等人物討論過問題。
逝世
[編輯]經過一段長時間嘅健康欠佳,洛克喺1704年10月28日逝世,葬喺哈洛附近高拉弗嘅諸聖教堂墓地,佢自1691年起就喺弗朗西斯·瑪莎姆爵士嘅家庭中生活。洛克從未結婚,亦冇子女。
喺洛克在世嘅時候發生過嘅事件包括英國復辟、倫敦大瘟疫、倫敦大火、光榮革命同埋佢去世前不久同法國嘅戰爭,包括布倫海姆戰役。佢冇活到睇到1707年嘅聯合法案,但喺佢一生中,英格蘭同蘇格蘭嘅王位一直係同君連合。喺洛克嘅時代,君主立憲制同議會民主制仲處於萌芽階段。
喺牛津基督教會大教堂有一塊刻有洛克名字嘅地面紀念牌匾。
哲學
[編輯]喺十七世紀尾同十八世紀初,洛克嘅《政府論兩篇》好少被引用。歷史學家朱利安·霍皮特講過呢本書「除咗一啲輝格黨人之外,就算係喺1690年代激烈辯論嘅貢獻都冇乜影響,通常都俾人忽略咗,直到1703年先開始受注意(雖然喺1695年牛津已經有報導話佢『引起咗好大迴響』)。」[16] 約翰·菲利普斯·肯揚喺佢研究1689年到1720年英國政治辯論嘅時候提到,洛克嘅理論「喺光榮革命早期階段,直到1692年,都好少被提及,之後更加少,除非係要鞭撻佢哋」,仲有「冇人,包括大部分輝格黨人,準備好接受洛克提出嘅抽象契約呢種概念」。[17]:200 相反,肯揚補充話阿爾傑農·西德尼嘅《論政府》「肯定比洛克嘅《政府論兩篇》影響力大得多。」[i][17]:51
喺安妮女王1714年死後嘅50年內,《政府論兩篇》除咗喺洛克嘅全集入面之外,就淨係重印過一次。不過,隨住美國人開始反抗英國嘅稅收,《政府論第二篇》開始俾人重新關注;喺美國同英國嘅辯論中都經常被引用。第一次美國印刷係喺1773年波士頓。[18]
洛克對政治哲學,特別係現代自由主義,產生咗深遠嘅影響。邁克爾·祖克特認為洛克透過緩和霍布斯嘅絕對主義同明確政教分離,開創咗自由主義。佢對伏爾泰有好大影響,伏爾泰稱佢為「睿智嘅洛克」。佢關於自由同社會契約嘅論證之後影響咗托馬斯·傑斐遜嘅著作。《政府論第二篇》入面有一段原文被複製喺《獨立宣言》度,就係提到「一連串嘅虐政」。關於洛克,托馬斯·傑斐遜寫道:[19][20][21]
然而,洛克喺認識論方面嘅影響可能更加深遠。洛克重新定義咗主觀性,或者話「自我」,令到思想史學家好似查爾斯·泰勒同傑羅德·西格爾認為洛克嘅《人類理解論》(1689/90)標誌住現代西方「自我」概念嘅開始。[22][23]
洛克嘅聯想主義理論對現代心理學嘅研究對象有好大影響。當時,洛克認識到兩種類型嘅概念,「簡單」同「複雜」——更加重要嘅係,佢哋透過聯想互相作用——呢個啟發咗其他哲學家,好似大衛·休謨同喬治·柏克萊,去修訂同擴展呢個理論,並用嚟解釋人類點樣獲得對物質世界嘅認知。[24]
洛克認為國家嘅邊界同國家同憲法嘅運作同執行,喺形而上學上同「個人嘅自然權利」有關,呢個啟發咗之後嘅自由主義政治家同哲學家。[25]
宗教寬容
[編輯]喺歐洲宗教戰爭之後,洛克寫咗《論寬容書》(1689-1692),喺度佢提出咗一個經典嘅宗教寬容理由,有三個核心論點:[26]
- 地上嘅判斷者,特別係國家,同一般人類,都唔能夠可靠地評估唔同宗教立場嘅真理主張;
- 就算佢哋可以,強制執行單一嘅「真宗教」都唔會有預期嘅效果,因為信仰唔能夠用暴力強迫;
- 強迫宗教統一會導致更多社會動亂,不如容許多元化。
關於佢嘅宗教寬容立場,洛克受到浸信會神學家嘅影響,好似約翰·史密斯同托馬斯·赫爾維斯,佢哋喺17世紀初已經發表過要求思想自由嘅小冊子。[27][28][29][30] 浸信會神學家羅傑·威廉斯喺1636年創立咗羅德島殖民地,喺度佢將民主憲法同無限制嘅宗教自由結合喺一齊。佢嘅小冊子《為良心之故而受迫害嘅血腥信條》(1644年)喺母國廣泛流傳,係一個爭取絕對宗教自由同徹底政教分離嘅激情呼籲。[31] 良心自由喺神學、哲學同政治議程上都有高優先性,就好似馬丁·路德喺1521年沃木斯國會上拒絕收回佢嘅信仰,除非有人用聖經證明佢係錯嘅。[32]
疏仕
[編輯]- ↑ Hirschmann, Nancy J. (2009)。《現代政治理論中嘅性別、階級同自由》。普林斯頓: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頁 79。
- ↑ Sharma, Urmila; S. K. Sharma (2006)。《西方政治思想》。華盛頓:大西洋出版社。頁 440。
- ↑ Korab-Karpowicz, W. Julian (2010)。《政治哲學史:從修昔底德到洛克》。紐約:全球學術出版社。頁 291。
- ↑ Becker, Carl Lotus (1922)。《獨立宣言:政治思想史研究》。紐約:哈考特出版社。頁 27。
- ↑ 「前言同學習指南」,《約翰·洛克嘅兩篇政府論:現代英語翻譯》,ISR出版社,2013年,第ii頁。ISBN 978-0906321690
- ↑ Baird, Forrest E.; Walter Kaufmann (2008)。《從柏拉圖到德里達》。新澤西上薩德爾河:皮爾遜普倫蒂斯霍爾。頁 527–529。ISBN 978-0-13-158591-1。
- ↑ Locke, John (2024年5月30日)。〈古登堡計劃電子書《政府論次篇》,約翰·洛克著〉。原著喺2024年5月30日歸檔。喺2024年6月3日搵到。
- ↑ 〈侵佔、逆權管有同勞動理論 | 安東寧·斯卡利亞法學院〉。www.law.gmu.edu。喺2024年6月3日搵到。
- ↑ Broad, C. D. (2000)。《倫理學同哲學史》。英國:勞特利奇出版社。ISBN 978-0-415-22530-4。
- ↑ Uzgalis, William (2018年5月1日) [2001年9月2日]。〈約翰·洛克〉. 出自 E. N. Zalta (編)。《斯坦福哲學百科全書》。原先內容歸檔喺2021年4月24日。喺2020年6月2日搵到。
- ↑ Roger Woolhouse (2007)。《洛克傳》。劍橋大學出版社。頁 116。
- ↑ 〈穆斯林係點間接幫助美國革命嘅〉。EgyptToday。2017年6月14日。喺2024年6月19日搵到。
- ↑ Kalın, İbrahim (2018年3月10日)。〈《哈伊·伊本·亞格贊》同歐洲啟蒙運動〉。Daily Sabah。
- ↑ Russell, G. A. (1994年1月1日)。〈《自學哲學家》嘅影響:波科克、約翰·洛克同友誼會〉. 《17世紀英格蘭自然哲學家對「阿拉伯」嘅興趣》。《17世紀英格蘭自然哲學家對「阿拉伯」嘅興趣》 (英文)。Brill。頁 224–265。doi:10.1163/9789004247062_013。ISBN 978-90-04-24706-2。喺2024年6月19日搵到。
- ↑ Attar, Samar (2007)。《歐洲啟蒙運動嘅重要根源:伊本·圖費爾對現代西方思想嘅影響》。馬里蘭州蘭哈姆:萊克星頓圖書。ISBN 978-0-7391-1989-1。
- ↑ Hoppit, Julian (2000). A Land of Liberty? England. 1689–1727. Oxford: Clarendon Press. p. 195.
- ↑ 17.0 17.1 Kenyon, John (1977). Revolution Principles: The Politics of Party. 1689–1720.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 Milton, John R. (2008) [2004]. "Locke, John (1632–1704)". Oxford Dictionary of National Biography (第online版).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doi:10.1093/ref:odnb/16885. (Subscription or UK public library membership required.)
- ↑ "The Three Greatest Men". American Treasures of the Library of Congress. Library of Congress. August 2007. 原先內容歸檔喺20 June 2018. 喺27 June 2018搵到.
傑斐遜認為培根、洛克同牛頓係「有史以來最偉大嘅三個人,冇任何例外」。佢哋喺自然科學同道德科學嘅著作對傑斐遜嘅教育同世界觀有深遠影響。
- ↑ Jefferson, Thomas. "The Letters: 1743–1826 Bacon, Locke, and Newton". 原著喺31 December 2009歸檔. 喺13 June 2009搵到.
培根、洛克同牛頓,我想煩你幫我複製佢哋嘅肖像:我認為佢哋係有史以來最偉大嘅三個人,冇任何例外,佢哋為自然科學同道德科學奠定咗基礎。
- ↑ 〈傑斐遜稱培根、牛頓同洛克係「我嘅三位一體,佢哋係世界上有史以來最偉大嘅三個人」,佢哋深深影響咗傑斐遜嘅思想〉。Explorer。Monticello。原先內容歸檔喺12 November 2012。喺28 August 2012搵到。
- ↑ Seigel, Jerrold (2005). The Idea of the Self: Thought and Experience in Western Europe since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 Taylor, Charles (1989). Sources of the Self: The Making of Modern Identity.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 Schultz, Duane P. (2008). A History of Modern Psychology (第9版). Belmont, CA: Thomas Higher Education. pp. 47–48. ISBN 978-0-495-09799-0.
- ↑ Wright, Edmund, 編 (2006). The Desk Encyclopedia of World Histor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 374. ISBN 978-0-7394-7809-7.
- ↑ McGrath, Alister (1998). Historical Theology, An 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y of Christian Thought.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s. pp. 214–215.
- ↑ Heussi 1956.
- ↑ Olmstead 1960, p. 18.
- ↑ Stahl, H. (1957). "Baptisten". Die Religion in Geschichte und Gegenwart (德文). 3 (1). col. 863.
- ↑ Halbrooks, G. Thomas; Erich Geldbach; Bill J. Leonard; Brian Stanley (2011). "Baptists". Religion Past and Present. doi:10.1163/1877-5888_rpp_COM_01472. ISBN 978-90-04-14666-2. 原先內容歸檔喺9 February 2021. 喺2 June 2020搵到.。
- ↑ Olmstead 1960, pp. 102–105.
- ↑ Olmstead 1960, p. 5.
出面網頁
[編輯]- 約翰洛克喺魁北克國家圖書檔案館嘅資料
- 約翰洛克喺BIBSYS嘅資料
- 約翰洛克喺加泰圖書館嘅資料
- 約翰洛克喺西班牙國家圖書館嘅資料
- 約翰洛克喺分面應用主題詞表識別碼嘅資料
- 約翰洛克喺虛擬國際權威檔案識別碼嘅資料
- 約翰洛克喺Freebase嘅資料
引用錯誤 <ref>
tags exist for a group named "lower-roman", but no corresponding <references group="lower-roman"/>
tag wa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