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去內容

無政府主義

出自維基百科,自由嘅百科全書

無政府主義又叫做非統治主義,係一種倫理主張同政治運動。認為國家政府呢啲嘢係一樣落後嘅觀念,而家已經無需要存在。無政府主義認為,人同人之間地位應該係平等,唔應該有某啲人會有特別嘅權力去強制每一個人嘅生活方式,而國家可以提供嘅嘢,喺任何一個社群都同樣畀到,所以國家政府呢啲嘢應該要淘汰晒佢就啱。

無政府主義好多時畀人認為係一啲主張暴力,專門搗亂嘅嘢,不過事實上無政府主義者反對用權力作為控制手段,鄙視用武力令人屈服呢種做法。所以喺理論上,無政府主義者唔會強迫人去接受某一樣諗法,佢哋相信可以通過教育同內化,去令人接受無政府主義。呢個諗法係基於克魯泡特金(Kropotkin)嘅性善論而嚟,克魯泡特金認為,只要社會上嘅人可以維持互相扶持嘅合作關係,就自自然然會變好。呢個諗法亦成為好多無政府主義理論嘅基礎,所以無政府主義者相信社群可以取代國家政府嘅功能,而且行得更有效。

不過現實中就有好多人對無政府主義有一個誤解,認為無政府主義就等如唔講規矩、唔使負責,結果好多時無政府主義者搞親活動,好似集會或者遊行,都會引嚟一啲搞事嘅人。又由於無政府主義者主張廢除國家呢種體制,亦刺激起一啲極右翼愛國主義者嘅情緒,喺無政府主義者搞嘅活動入面,亦有呢啲愛國主義者混咗入去搞事,而呢啲衝突嘅畫面出現喺傳媒上,政府政黨或者相關嘅組織就乘機利用呢啲衝突畫面,去作為削弱無政府主義說服力嘅工具。

詞源、術語同定義

[編輯]
韋特林係一個唔用「無政府主義」呢個字,但都有為無政府主義理論作出貢獻嘅作家例子。[1]

無政府主義」呢個詞嘅詞源係嚟自古希臘文嘅「ἀναρχία」(anarkhia),意思係「無統治者」,由「an-」(「無」)呢個前綴同埋「arkhos」(「領袖」或者「統治者」)組成嘅。「[-主義]]」嘅後綴表達咗一種支持無政府嘅意識形態潮流。[2] 「Anarchism」喺1642年以「anarchisme」出現喺英文入面,而「anarchy」早喺1539年已經出現,早期英文用法係強調「無秩序」嘅意思。[3]法國大革命期間,各派互相指責對方為「無政府主義者」,雖然被指控嘅人其實冇幾多同後來嘅無政府主義者有相同睇法。好多19世紀嘅革命家例如威廉·戈德溫(1756–1836)同韋特林(1808–1871)都對下一代嘅無政府主義學說有貢獻,但佢哋自己唔會用「無政府主義者」或者「無政府主義」嚟形容自己嘅信念。[4]

第一個自稱為「無政府主義者」(anarchiste)嘅政治哲學家皮埃爾·約瑟夫·蒲魯東(1809–1865),[5] 呢個標誌住無政府主義喺19世紀中葉正式誕生。由1890年代開始,喺法國興起咗以「自由意志主義」作為無政府主義嘅同義詞嘅風潮;[6] 喺美國以外嘅地方,呢個用法至今仍然好普遍。[7] 有啲時候「自由意志主義」係指個人主義自由市場哲學,尤其係自由市場無政府主義,呢種情況下會稱為「自由意志無政府主義」。[8]

雖然「自由意志主義」基本上同無政府主義係同義詞,[9] 但隨住呢個詞被唔同意識形態嘅團體使用,意思逐漸變得模糊,[10] 包括新左翼自由意志馬克思主義者,佢哋唔會認同權威主義社會主義者或者前鋒黨,仲有啲極端文化自由派,佢哋主要關注公民自由[10] 此外,有啲無政府主義者會用「自由意志社會主義者[11] 嚟避免無政府主義嘅負面聯想,並強調同社會主義嘅聯繫。[10] 「無政府主義」通常係用嚟形容社會主義運動入面反權威嘅派系。[12][a] 無政府主義同其他由上而下嘅社會主義形式形成對比。[15] 無政府主義學者一般都強調無政府主義嘅社會主義背景[16],並批評將兩者割裂嘅嘗試。[17] 有啲學者認為無政府主義受自由主義影響,[10] 甚至可以話佢兼具自由主義同社會主義但更加超越。[18] 多數學者拒絕將無政府資本主義視為無政府主義,認為呢係誤解無政府主義原則。[19][b]

雖然反對國家主義係無政府主義思想核心,但要為「無政府主義」定義係唔容易嘅,因為學者同無政府主義者之間對此有唔少討論,而各派系對無政府主義都有稍為唔同嘅睇法。[21][c] 主要定義元素包括希望建立一個無強制嘅社會、拒絕國家機器、相信人性使人可以存在或進步到呢種無強制嘅社會,以及如何行動以實踐無政府理想嘅建議。[24]

歷史

[編輯]

前現代時代

[編輯]
Citium 的齊諾 (c. 公元前334年 – c. 262年),其著作《共和國》啟發咗彼得·克魯泡特金[25]

無政府主義喺古代最重要嘅先驅出現喺中國希臘。喺中國,哲學無政府主義(討論國家嘅合法性)由道家哲學家莊子老子描述。[26]道家同斯多亞學派據講係「極具無政府主義嘅前瞻性」。[27]喺希臘,悲劇作家同哲學家都表達咗無政府嘅態度。埃斯庫羅斯索福克勒斯透過安提戈涅嘅神話講述國家法律同個人自主權嘅衝突。蘇格拉底經常質疑雅典當局,主張個人良心自由嘅權利。犬儒學派摒棄人為嘅法律(nomos)同權威,試圖根據自然(physis)生活。斯多亞學派支持一個無國家但由市民間非正式同友好關係組成嘅社會。[28]

中世紀歐洲,冇太多無政府主義活動,只有部分宗教苦行運動,之後發展成為宗教無政府主義。喺薩珊王朝馬茲達克提倡平等主義嘅社會同廢除君主制,但最終畀皇帝卡瓦德一世處決。[29]巴士拉,宗教派系傳講反對國家嘅理念。[30]喺歐洲,各種宗教派系發展出反國家同自由主義嘅傾向。[31] 隨著文藝復興時期嘅古典文化重拾同宗教改革嘅私見,歐洲特別係法國恢復咗反權威世俗主義嘅元素。[32] 啟蒙時代對知識權威(世俗同宗教)嘅挑戰同1790年代同1848年革命都刺激咗無政府主義嘅意識形態發展,進入古典無政府主義嘅時代。[33]

現代時代

[編輯]

法國大革命期間,一啲好似暴烈派無褲黨嘅派系推動咗反國家同聯邦主義嘅情緒。[34] 無政府主義嘅早期流派喺18世紀發展出嚟,例如威廉·戈德溫英國推崇哲學無政府主義,道德上貶低國家嘅合法性;馬克斯·施蒂納嘅思想引領個人主義無政府主義,而皮埃爾-約瑟夫·普魯東互助主義理論則喺法國得到廣泛支持。[35] 到1870年代後期,無政府主義思想逐漸形成咗唔同嘅學派,並喺1880年至1914年間經歷咗前所未有嘅全球化浪潮。[36] 呢段古典無政府主義嘅時期延續到西班牙內戰結束,被視為無政府主義嘅黃金時代。[35]

米哈伊爾·巴庫寧反對馬克思主義嘅無產階級專政,同時喺第一國際入面支持聯邦主義,最終畀馬克思主義派驅逐出局。

喺互助主義嘅基礎上,米哈伊爾·巴庫寧創立咗集體主義無政府主義,並參與咗國際工人協會,呢個階級工人工會後來稱為第一國際,係1864年成立嘅一個結合各種革命派嘅組織。國際成為咗一股強大嘅政治力量,卡爾·馬克思係佢嘅核心成員之一。巴庫寧嘅派系(汝拉聯邦)同普魯東嘅支持者(互助主義者)反對國家社會主義,主張政治棄權主義同小規模產權。[37] 經過激烈嘅鬥爭之後,巴庫寧派系喺1872年海牙大會馬克思主義派驅逐出國際。[38]第二國際中,無政府主義者亦同樣畀驅逐,最終喺1896年畀踢走。[39]巴庫寧預測,如果革命者根據馬克思嘅主張掌權,佢哋將會成為工人嘅新暴君。為咗對抗喺第一國際被驅逐,無政府主義者成立咗聖伊米爾國際。喺俄羅斯哲學家同科學家彼得·克魯泡特金嘅影響下,無政府共產主義集體主義無政府主義相結合。[40] 無政府共產主義者受到1871年巴黎公社嘅啟發,提倡自由聯邦同按需分配。[41]

去到20世紀初,無政府主義已經遍布全球。[42] 喺國際工團主義運動中特別顯著。[43]中國,一啲學生群體帶入咗具人文主義同支持科學嘅無政府共產主義。[44] 東京成為咗東亞各國年輕人聚集嘅反叛熱點。[45] 無政府共產主義喺拉丁美洲尤其受歡迎。

思潮學派

[編輯]

無政府主義嘅學派,一般分為兩個主要歷史傳統:社會無政府主義個人無政府主義,因為佢哋嘅出身、價值同演變唔同。[46]個人主義嘅潮流注重負面自由,反對對自由個人嘅限制;相對地,社會潮流就著重正面自由,希望透過平等同社會擁有權去發展社會嘅自由潛力。[47] 喺年代上嚟講,無政府主義可以分為19世紀後期嘅古典潮流,同隨後發展嘅後古典潮流(無政府女性主義綠色無政府主義後無政府主義)。[48]

無政府主義運動入面嘅政治無政府主義嘅派別之外,仲有哲學無政府主義,佢哋認為國家無道德正當性,但未必認同革命係消滅國家嘅必要手段。[49] 呢種理念特別係個人無政府主義嘅一部分,[50]哲學無政府主義可能會容忍最小國家嘅存在,但主張市民無需喺政府違反個人自主權嘅情況下服從佢。[51] 無政府主義對道德辯論有高度重視,因為倫理學係無政府主義哲學嘅核心。[52] 無政府主義強調反資本主義平等主義,以及擴展社群同個體性,呢啲理念同無政府資本主義同其他經濟自由主義類型好唔同。[19]

無政府主義一般被放喺政治光譜上嘅極左位置。[53] 佢嘅經濟學法律哲學反映咗反威權主義反國家主義自由意志主義激進政治嘅左翼同社會主義詮釋[54],例如集體主義共產主義個人主義互助主義工團主義等其他自由社會主義經濟理論。[55] 無政府主義無提供一套固定嘅教條同單一嘅世界觀[56]所以有唔同類型嘅無政府主義同傳統,亦都產生咗多種唔同嘅無政府主義思想。[57] 喺無政府主義界別中,曾經出現過對派系主義嘅反對反應,就係「無形容詞嘅無政府主義」,即係一種鼓勵各類無政府主義之間互相包容同團結嘅理念,呢個概念係1889年由費南度·達利達·德·瑪摩喺無政府主義理論辯論中提出。[58] 唔少無政府主義者支持政治虛無主義[59] 儘管分歧,唔同嘅無政府主義學派唔係被視為獨立實體,而係互相交織,並且由一套共同原則,例如自主、互助反威權主義分權制聯繫住。[60]

古典

[編輯]
皮耶-約瑟夫·蒲魯東互助主義嘅主要支持者,並影響咗唔少後來嘅個人無政府主義社會無政府主義思想家。[61]

喺古典無政府主義潮流中,最早出現嘅係互助主義個人無政府主義,之後發展咗主要嘅社會無政府主義潮流(集體主義共產主義工團主義)。佢哋喺理想社會嘅組織同經濟層面有唔同嘅理念。[62]

互助主義係18世紀嘅經濟理論,由皮耶-約瑟夫·蒲魯東發展成無政府主義理論,目標係「廢除國家」、[63] 互惠自由結社、自願契約、聯邦制同信用同貨幣改革,並由人民銀行調控。[64] 後來,互助主義被描述為位於個人主義同集體主義無政府主義之間嘅思想體系。[65] 喺《乜嘢係財產?》(1840)中,蒲魯東將佢嘅目標描述為「一種結合咗共產主義同財產嘅第三種社會形式」。[66]

集體無政府主義係一種革命社會主義形式嘅無政府主義[67],通常同米哈伊爾·巴枯寧第一國際有關,佢提倡工人階級透過工人階級嘅階級鬥爭去推翻資本主義同國家。

參考

[編輯]
  1. 喺《無政府主義:由理論到實踐》(1970年)入面,無政府主義歷史學家丹尼爾·葛蘭將無政府主義描述為自由意志社會主義嘅同義詞,認為無政府主義「真係社會主義嘅同義詞。無政府主義者主要係一個社會主義者,目標係消除人剝削人。無政府主義只係社會主義思想入面嘅一條支流,主要元素係關注自由同急切希望消滅國家。」[13] 喺佢有關無政府主義嘅著作中,歷史學家喬姆斯基將無政府主義同自由意志馬克思主義描述為社會主義自由意志主義派別。[14]
  2. 赫伯特·L·奧斯古指出無政府主義係極權共產主義國家社會主義嘅「極端對立面」。[15] 彼得·馬歇爾認為「整體上嚟講無政府主義更接近社會主義而唔係自由主義……無政府主義大致上喺社會主義陣營,但亦有自由主義嘅影響,無法簡單歸類為社會主義,最合適視之為一個獨特嘅學說。」[10]傑里米·詹寧斯所述,「好難唔得出呢啲想法(指無政府資本主義)係基於對無政府主義嘅誤解 。」詹寧斯補充話:「無政府主義唔係為個人嘅無限制自由(如『無政府資本主義者』所想)而存在,而係為延展個人同社群。」[20] 尼古拉斯·沃爾特寫道:「無政府主義喺歷史同意識形態上都係嚟自自由主義同社會主義。……一定程度上,無政府主義者永遠係自由主義者同社會主義者,只要拒絕兩者之間嘅精華就係背叛無政府主義本身。……我哋係更加『極致嘅』自由主義者同社會主義者。」[18] 麥克·紐曼認為無政府主義係眾多社會主義傳統之一,特別係由蒲魯東同米哈伊爾·巴枯寧嗰派開始嘅傳統。[16] 布萊恩·莫里斯認為「概念上同歷史上都係誤導性」去「將社會主義同無政府主義分開」。[17]
  3. 無政府主義者普遍採用嘅一個定義係無政府主義係一組反對權威階級組織嘅政治哲學,包括反對資本主義民族主義國家及其相關嘅所有機構,並喺所有人際關係上提倡基於分散化自由自願結社嘅社會。學者指出,呢個定義同基於反權威(後天結論)、反國家主義(無政府主義不止如此)[22]同詞源(否定統治者)嘅定義都有相同局限。[23]

  1. Carlson 1972, pp. 22–23.
  2. Bates 2017, p. 128; Long 2013, p. 217.
  3. Merriam-Webster 2019, "Anarchism";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2005, "Anarchism"; Sylvan 2007, p. 260.
  4. Joll 1964, pp. 27–37.
  5. Kahn 2000.
  6. Nettlau 1996, p. 162.
  7. Ward 2004, p. 62; Goodway 2006, p. 4; Skirda 2002, p. 183; Fernández 2009, p. 9.
  8. Morris 2002, p. 61.
  9. Marshall 1992, p. 641; Cohn 2009, p. 6.
  10. 10.0 10.1 10.2 10.3 10.4 Marshall 1992, p. 641.
  11. Marshall 1992, p. 641; Cohn 2009, p. 6; Levy & Adams 2018, p. 104.
  12. Levy & Adams 2018, p. 104.
  13. Arvidsson 2017.
  14. Otero 1994, p. 617.
  15. 15.0 15.1 Osgood 1889, p. 1.
  16. 16.0 16.1 Newman 2005, p. 15.
  17. 17.0 17.1 Morris 2015, p. 64.
  18. 18.0 18.1 Walter 2002, p. 44.
  19. 19.0 19.1 Marshall 1992, pp. 564–565; Jennings 1993, p. 143; Gay & Gay 1999, p. 15; Morris 2008, p. 13; Johnson 2008, p. 169; Franks 2013, pp. 393–394.
  20. Jennings 1999, p. 147.
  21. Long 2013, p. 217.
  22. McLaughlin 2007, p. 166; Jun 2009, p. 507; Franks 2013, pp. 386–388.
  23. McLaughlin 2007, pp. 25–29; Long 2013, pp. 217.
  24. McLaughlin 2007, pp. 25–26.
  25. Marshall 1993, p. 70.
  26. Coutinho 2016; Marshall 1993, p. 54.
  27. Sylvan 2007, p. 257.
  28. Marshall 1993, pp. 4, 66–73.
  29. Marshall 1993, p. 86.
  30. Crone 2000, pp. 3, 21–25.
  31. Nettlau 1996, p. 8.
  32. Marshall 1993, p. 108.
  33. Levy & Adams 2018, p. 307.
  34. Marshall 1993, p. 4.
  35. 35.0 35.1 Marshall 1993, pp. 4–5.
  36. Levy 2011, pp. 10–15.
  37. Dodson 2002, p. 312; Thomas 1985, p. 187; Chaliand & Blin 2007, p. 116.
  38. Graham 2019, pp. 334–336; Marshall 1993, p. 24.
  39. Levy 2011, p. 12.
  40. Marshall 1993, p. 5.
  41. Graham 2005, p. xii.
  42. Moya 2015, p. 327.
  43. Levy 2011, p. 16.
  44. Marshall 1993, pp. 519–521.
  45. Dirlik 1991, p. 133; Ramnath 2019, pp. 153–154.
  46. McLean & McMillan 2003, "Anarchism"; Ostergaard 2003, p. 14, "Anarchism".
  47. Harrison & Boyd 2003, p. 251.
  48. Levy & Adams 2018, p. 9.
  49. Egoumenides 2014, p. 2.
  50. Ostergaard 2003, p. 12; Gabardi 1986, pp. 300–302.
  51. Klosko 2005, p. 4.
  52. Franks 2019, p. 549.
  53. Brooks 1994, p. xi,"通常被視為一種極左翼嘅意識形態"
  54. Guérin 1970, p. 12.
  55. Guérin 1970, p. 35, "Critique of authoritarian socialism".
  56. Marshall 1993, pp. 14–17.
  57. Sylvan 2007, p. 262.
  58. Avrich 1996, p. 6.
  59. Walter 2002, p. 52.
  60. Marshall 1993, pp. 1–6; Angelbeck & Grier 2012, p. 551.
  61. Wilbur 2019, pp. 216–218.
  62. Levy & Adams 2018, p. 2.
  63. Wright, Edmund編 (2006)。界歷史桌上百科全書。紐約:牛津大學出版社。頁 20–21。ISBN 978-0-7394-7809-7
  64. Wilbur 2019, pp. 213–218.
  65. Avrich 1996, p. 6; Miller 1991, p. 11.
  66. Pierson 2013, p. 187.
  67. Morris 1993, p. 76.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