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
《詩經》,原名《詩》,係中國最早嘅詩集。《詩經》現存詩305首(另外重有6篇係得個名而內容冇料到,所謂有目無辭,稱為笙詩),又叫《詩三百》。從漢起,儒家將佢奉為經典,嗰陣時開始就叫《詩經》。漢朝毛亨、毛萇曾註釋《詩經》,因此呢個版本嘅詩又叫《毛詩》。《詩經》入面嘅作者絕大部分已經唔知係咩頭咩路。
《詩經》作品所涉及黃河流域,西起山西同甘肅東部,北到河北省西南,東到山東,南到江漢流域。
史
[編輯]成書
[編輯]《詩經》中最早嘅詩,大概喺西周初期寫好,根據《尚書》所講,《豳風‧鴟鴞》係周公姬旦所作。最遲嘅作品喺春秋時期中寫,據鄭玄《詩譜序》,係《陳風‧株林》,跨越大概600年。
有關收集同埋編選《詩經》嘅記載,有『王官采詩』同埋『孔子刪詩』嘅講法︰
- 孔子刪詩
- 呢種講法見於《史記》,據講原本有3000篇古詩,孔子根據禮義嘅標準編選其中300篇,整理出《詩經》。之不過,呢種講法靠唔住。《左傳》中記載孔子未到10歲就有定型嘅《詩經》。家下通常認為《詩經》為各諸侯國協助周朝朝廷採集,之後由史官同埋樂師編纂整理而成。孔子亦有參與呢個整理嘅過程。
焚書
[編輯]秦王政下令焚書,《詩》曾經消失於中土,討只存響記憶之中。秦亡漢起時,《詩》𩂇𩂇碎碎又畀人拎返出來。有啲係記憶抄寫,有啲係響舊宅度牆裏便搵到。最後經學者集合成書。漢尊崇儒家,將《詩》升到經嘅層次,所以叫《詩經》,是為《五經》之一。
四書五經
[編輯]大宋理學家朱熹,重新審訂《詩經》,係《四書五經》一部份。
體例分類
[編輯]關於《詩經》中詩嘅分類,有『四始六義』之說。『四始』指《風》、《大雅》、《小雅》、《頌》嘅四篇列首位嘅詩。『六義』就指『風、雅、頌,賦、比、興』。『風、雅、頌』係按唔同音樂同《詩經》分類,『賦、比、興』係《詩經》嘅表現手法。
風、雅、頌
[編輯]《風》又稱《國風》,一共有15組,《風》本來係樂曲嘅統稱。15組國風並唔係15個國家嘅樂曲,而係十幾個地區嘅樂曲。國風包括周南、召南、邶、鄘、衛、王、鄭、檜、齊、魏、唐、秦、豳、陳、曹嘅樂歌,共160篇。國風係當時當地流行嘅歌曲,帶有地方色彩。從內容上講,大多數係民歌。作者大多係民間歌手,但亦有個別貴族。
對於《雅》嘅認識有各種唔同嘅觀點。一種觀點認為係指周朝直接統治地區嘅音樂,【雅】有【正】嘅意思,將這種音樂睇作【正聲】,意在表明同其他地方音樂嘅區別。亦有人話【雅】同【夏】相通,夏係周朝直接統治地區嘅稱呼。重有觀點認為,《雅》係指人人都明嘅典雅音樂。《雅》共105篇,分為《大雅》31篇同埋《小雅》74篇。《雅》多數係朝廷官吏同埋公卿大夫嘅作品,有一小部分係民歌。內容幾乎都係關於政治方面嘅,有讚頌好人好政嘅,有諷刺弊政嘅。只有幾首表達個人感情嘅詩。但係冇情詩。
《頌》係貴族喺家廟中祭祀鬼神、讚美治者功德嘅樂曲,演奏時要配以舞蹈。又分為《周頌》、《魯頌》同埋《商頌》,共40篇。其中《周頌》31篇,認為可能係西周時嘅作品、多數喺周昭王、周穆王時代之前寫;《魯頌》4篇,認為可能係魯僖公時嘅作品;《商頌》就被認為係春秋以前宋國嘅作品。
賦、比、興
[編輯]『賦、比、興』係詩嘅表現手法。【賦】係直陳其事,描述一件事嘅經過。【比】係比喻,用一個嘢,比喻另一樣嘢。【興】係從一樣嘢,聯想去另外一樣嘢。
序
[編輯]序分為《大序》同《小序》。大序相信係詩經一部份,而小序係後加嘅解詩,又叫毛詩序。
大序相傳係子夏所作,但亦有人唔同意咁講。
毛詩序
[編輯]西漢初年,傳授詩經嘅主要有四家。一係魯國人申公,一係齊國人轅固,一係燕國人韓嬰。但係呢三家著作除咗《韓詩外傳》,都已經唔喺度。另外一家係毛詩,即大毛公毛亨、小毛公毛萇所傳。現存嘅毛詩每篇都有一個題解,叫做「小序」。佢嘅作者大部分已不可考。而家一般都認為解說文字除少數幾篇可信以外,大部分都唔可信。但係毛詩序對後人嘅影響非常大。古人做詩、寫文章用典都鍾意用入面嘅解釋。
詩目
[編輯]風
[編輯]《周南》講嘅係東周時洛邑以南,由周天子直接管嘅地方。計有《關雎》、《葛覃》、《卷耳》、《樛木》、《螽斯》、《桃夭》、《兔罝》、《芣苢》、《漢廣》、《汝墳》、《麟之趾》。
《召南》講嘅係洛邑以西召國以南,由召公管嘅地方。計有《鵲巢》、《采蘩》、《草蟲》、《采蘋》、《甘棠》、《行露》、《羔羊》、《殷其靁》、《摽有梅》、《小星》、《江有汜》、《野有死麕》、《何彼襛矣》、《騶虞》。
《邶風》(邶讀背)講嘅係邶國,係衞國所管嘅地方。查實三監之亂再分封,邶地一早拼入衞。而《邶風》內容都係講衞,所以歷代都唔明點解要分出來,重排響《衞風》之前。《邶風》計有詩十九首,分別係《柏舟》、《綠衣》、《燕燕》、《日月》、《終風》、《擊鼓》、《凱風》、《雄雉》、《匏有苦葉》、《谷風》、《式微》、《旄丘》、《簡兮》、《泉水》、《北門》、《北風》、《靜女》、《新臺》、《二子乘舟》。
《鄘風》(鄘讀庸)講嘅係鄘國,係衞國所管嘅地方。查實三監之亂再分封,鄘地一早拼入衞。而《鄘風》內容都係講衞,所以歷代都唔明點解要分出來,重排響《衞風》之前。《鄘風》計有詩十首,分別係《柏舟》、《牆有茨》、《君子偕老》、《桑中》、《鶉之奔奔》、《定之方中》、《蝃蝀》、《相鼠》、《干旄》、《載馳》。
《衞風》有《淇奧》、《考槃》、《碩人》、《氓》、《竹竿》、《芄蘭》、《河廣》、《伯兮》、《有狐》、《木瓜》。
《王風》有《黍離》、《君子于役》、《君子陽陽》、《揚之水》、《中谷有蓷》、《兔爰》、《葛藟》、《采葛》、《大車》、《丘中有麻》。
《鄭風》有《緇衣》、《將仲子》、《叔于田》、《大叔于田》、《清人》、《羔裘》、《遵大路》、《女曰鷄鳴》、《有女同車》、《山有扶蘇》、《蘀兮》、《狡童》、《褰裳》、《丰》、《東門之墠》、《風雨》、《子衿》、《揚之水》、《出其東門》、《野有蔓草》、《溱洧》。
《齊風》有《雞鳴》、《還》、《著》、《東方之日》、《東方未明》、《南山》、《甫田》、《盧令》、《敝笱》、《載驅》、《猗嗟》。
《魏風》有《葛屨》、《汾沮洳》、《園有桃》、《陟岵》、《十畝之間》、《伐檀》、《碩鼠》。
《唐風》有《蟋蟀》、《山有樞》、《揚之水》、《椒聊》、《綢繆》、《杕杜》、《羔裘》、《鴇羽》、《無衣》、《有杕之杜》、《葛生》、《采苓》。
《秦風》有《車鄰》、《駟驖》、《小戎》、《蒹葭》、《終南》、《黃鳥》、《晨風》、《無衣》、《渭陽》、《權輿》。
《陳風》有《宛丘》、《東門之枌》、《衡門》、《東門之池》、《東門之楊》、《墓門》、《防有鵲巢》、《月出》、《株林》、《澤陂》。
《檜風》(檜讀潰)有《羔裘》、《素冠》、《隰有萇楚》、《匪風》。
《豳風》(豳讀濱)有《七月》、《鴟鴞》、《東山》、《破斧》、《伐柯》、《九罭》、《狼跋》。
小雅
[編輯]《小雅》約莫十首一組,以第一首為目,目叫某某之什。當中《南陔》、《白華》、《華黍》三篇未搵得返。
《鹿鳴之什》有《鹿鳴》、《四牡》、《皇皇者華》、《常棣》、《伐木》、《天保》、《采薇》、《出車》、《杕杜》、《南陔》。十首之中,《南陔》己佚。
《白華之什》有《白華》、《華黍》、《魚麗》、《由庚》、《南有嘉魚》、《崇丘》、《南山有臺》、《由儀》、《蓼蕭》、《湛露》。十首之中,《白華》、《華黍》兩首己佚。
《彤弓之什》有《彤弓》、《菁菁者莪》、《六月》、《采芑》、《車攻》、《吉日》、《鴻鴈》、《庭燎》、《沔水》、《鶴鳴》。
《祈父之什》有《祈父》、《白駒》、《黃鳥》、《我行其野》、《斯干》、《無羊》、《節南山》、《正月》、《十月之交》、《雨無正》。
《小旻之什》有《小旻》、《小宛》、《小弁》、《巧言》、《何人斯》、《巷伯》、《谷風》、《蓼莪》、《大東》、《四月》。
《北山之什》有《北山》、《無將大車》、《小明》、《鼓鍾》、《楚茨》、《信南山》、《甫田》、《大田》、《瞻彼洛矣》、《裳裳者華》。
《桑扈之什》有《桑扈》、《鴛鴦》、《頍弁》、《車舝》、《青蠅》、《賓之初筵》、《魚藻》、《采菽》、《角弓》、《菀柳》。
《都人士之什》有《都人士》、《采綠》、《黍苗》、《隰桑》、《白華》、《緜蠻》、《瓠葉》、《漸漸之石》、《苕之華》、《何草不黃》。
大雅
[編輯]大雅約莫十首一組,以第一首為目,目叫某某之什。
《文王之什》有《文王》、《大明》、《緜》、《棫樸》、《旱麓》、《思齊》、《皇矣》、《靈臺》、《下武》、《文王有聲》。
《生民之什》有《生民》、《行葦》、《既醉》、《鳬鷖》、《假樂》、《公劉》、《泂酌》、《卷阿》、《民勞》、《板》。
《蕩之什》有《蕩》、《抑》、《桑柔》、《雲漢》、《崧高》、《烝民》、《韓奕》、《江漢》、《常武》、《瞻卬》、《召旻》。
周頌
[編輯]清廟之什 《清廟》、《維天之命》、《維清》、《烈文》、《天作》、《昊天有成命》、《我將》、《時邁》、《執競》、《思文》。
臣工之什 《臣工》、《噫嘻》、《振鷺》、《豐年》、《有瞽》、《潛》、《雝》、《載見》、《有客》、《武》。
閔予小子之什 《閔予小子》、《訪落》、《敬之》、《小毖》、《載芟》、《良耜》、《絲衣》、《酌》、《桓》、《賚》、《般》。
魯頌
[編輯]商頌
[編輯]評價同影響
[編輯]《詩經》深深影響中國嘅文學、語言、思想、政治。
孔子好鍾意《詩經》,話:「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溫柔敦厚,詩教也」(即以為讀詩可澄清心靈,係最佳教化工具)、甚至「不學詩,無以言」。孔子認為,研讀詩可以培養聯想力,提高觀察力,學習諷刺;詩中嘅道理可以用嚟侍奉父母,服侍君主,從而做到齊家,治國,平天下。
喺古代,《詩經》重有政治用途。春秋各國外交嗰陣,經常借唱詩或奏詩嚟表達一啲唔想講或者係想講又講唔出口嘅話,或者講咗出嚟會傷害到人嘅嘢,類似現今嘅外交辭令。
詩經係中國現實文學嘅先河。
現今有人研究詩經嚟比較古今音韻,發掘上古歷史。古今研究《詩經》嘅著述多到數都數唔晒。
參考
[編輯]- 楊伯峻,淺談《詩經》,中國古代文化史講座,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ISBN 7-5633-3938-8
出面網頁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