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
黃河 | |
河、河水 | |
河 | |
黃河嘅壺口瀑布,係中國第二大嘅瀑布
| |
國 | 中國 |
---|---|
省/州/邦 | 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山東 |
支流 | |
- 左邊支流 | 大河壩河、恰卜恰河、曲格隴、扎西香卡、農春河、支扎河、馬營前河、湟水、莊浪河、昆都侖河、汾河、沁河 |
- 右面支流 | 芒拉河、夏曲、莫曲溝河、加讓河、羊江河、尖巴、洮河、祖厲河、卜爾色太溝、西柳溝、柳溝河、呼斯太河、窟野河、無定河、渭河、金水河、清水河、澗河、伊洛河、大清河 |
城市 | 貴德、循化、永靖、蘭州、靖遠、中衛、中寧、吳忠、銀川、烏海、巴彥淖爾、包頭、托克托、佳縣、吳堡、河津、三門峽、鄭州、開封、臺前、濟南、濱州、利津、東營 |
源頭 | 巴顏喀拉山脈 |
- 位置 | 中國青海玉樹 |
- 海拔 | 4,800米(15,748呎,14,400尺) |
- 座標 | 34°29′31″N 96°20′25″E / 34.49194°N 96.34028°E |
河口 | 渤海灣 |
- 位置 | 中國山東東營 |
- 海拔 | 0米(0呎,0尺) |
- 座標 | 37°46′48″N 119°15′0″E / 37.78000°N 119.25000°E |
長度 | 5,464千米(3,395哩,10,928里) |
流域面積 | 752,000 km²(290,349 mi²) |
流量 | |
- 平均流量 | 2,571 m³/s(90,794 ft³/s) |
- 最大流量 | 58,000 m³/s(2,048,251 ft³/s) |
- 最細流量 | 1,030 m³/s(36,374 ft³/s) |
黃河嘅河路同主要都市
| |
支流、河口、河源、流經城市等地理信息可查[1]。 |
黃河(粵拼:wong4 ho4)係中國北部一條河,全長約5464公里[2],長度僅次於長江,係中國第二長河,喺亞洲則次於長江同葉尼塞河,係亞洲第三長河,亦係世界第六長嘅河[2]。古代河字專指黃河,呢隻漢字本來係固有名詞,後來轉做一般名詞,指啲大河川。與之相對,江字專指長江。呢條河孕育咗黃河文明,係而家中國文明嘅直接母體,喺中國史上係同長江並列嘅河川,有住巨大嘅存在感。
黃河源頭係喺青海西面嘅巴顏喀拉山脈,屬青藏高原上嘅崑崙山脈,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山東9個省區,最後喺山東近東營城嘅位置入渤海。中國省級政區中,河北同河南兩省個名就出自呢條河,講明佢哋分別喺條河嘅北面同南面。
名
[編輯]喺中國古代啲文字材料,嗌黃河好簡單噉叫河(上古音:*C.gˤaj[3]),意思就係「河」。「黃河」嘅呢個名(上古音:*N-kʷˤaŋ C.gˤaj;中古音拼音:Ghuang gha[3])最先提及到嘅係《漢書》,部書寫喺東漢嘅世紀(25年~220年)。黃字嘅意思係話啲河水黃色,噉係由於河水攜帶住好多源自黃土嘅物料。
黃河喺蒙古文中嘅古名叫「黑河」[4],由於蒙古地方喺條河流入黃土高原之前,而家條河喺內蒙嘅名叫「皇后河」(傳統蒙文:ᠬᠠᠲᠤᠨ
ᠭᠣᠣᠯ,中蒙聯合轉寫:xatun gool,內蒙標準口語音標:[xɑtɑn ɡɔl])[5]。喺蒙古國,佢有名叫「黃河」(傳統蒙文:ᠰᠢᠷᠠ
ᠮᠥᠷᠡᠨ,中蒙聯合轉寫:sir_a mören;斯拉夫蒙文:Шар мөрөн,拉丁化:Shar mörön)
喺青海,藏文河名叫「孔雀河」(藏文:རྨ་ཆུ།,威利轉寫:rma chu;官話音譯:瑪曲,拼音:Mǎqū),因爲喺藏區嘅河源,有衆多嘅湖,叫星宿海,畀太陽照時波光粼粼,湖光山色似孔雀開屏,藏人就噉爲黃河起名。
英文名意譯自中文,叫Yellow river,又有名叫Hwang Ho,記喺舊地圖度,係河名官話音嘅拉丁化。
地理
[編輯]上游
[編輯]黃河流域大致可以區分成幾個地理區塊,即係青藏高原、黃土高原、河套地區、華北平原。黃河嘅源流出自青海省西北部嘅崑崙山,近玉樹藏族自治州嘅東端,海拔高度4800米,具體位置係約古宗列盆地,喺青藏高原嘅巴顏喀拉山脈北面。
之後黃河流過7個省、2個自治區。發端於巴顏喀拉山脈嘅黃河喺青藏高原中大幅度噉蛇行:條河先係向南,之後造出個彎道,流向東南,然後又向南流,之後向北流,入到甘肅東部嘅黃土高原中。入甘肅省時,會流經稱做甘肅三峽嘅劉家峽、鹽鍋峽、八盤峽。劉家峽到八盤峽只有70公里左右,呢三個峽谷分別有劉家峽水電站(1969年建成)、鹽鍋峽水電站(1962年建成)、八盤峽水電站(1980年建成),利用來發電同埋週邊地域嘅灌溉[6]。
直到呢個地域爲止,黃河基本喺深谷度流,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灌溉等對水嘅利用一直搞唔到,直到喺呢三個峽谷搞工程,黃河水先至開始流入嗰啲土地。接住到蘭州盆地。蘭州盆地嘅中心城市係蘭州市,係甘肅省嘅首府,係黃河最上游位置嘅大都市,黃河流經呢個都市,有發達嘅渡河地點,人口喺300萬人以上,係中國西北部嘅中心都市。從蘭州向北流,黃河出咗個市一段距離後,又再周圍畀高大嘅山崖圍住,入寧夏時,佢流入稱呼做青銅峽嘅溪谷。呢個溪谷亦建設有水壩,支撐住寧夏豐富嘅農業生產。
穿過青銅峽後,黃河流入寧夏廣大嘅盆地。銀川平原(又叫寧夏平原)係分佈喺黃河兩邊嘅廣闊綠洲,有話講「天下黃河富寧夏」(天下嘅黃河令寧夏富足),呢度自古就以佢嘅肥沃同水嘅豐富而知名,稱呼做「塞上江南」。西夏王朝亦將佢嘅大本營安置喺銀川市。呢個地方回族比較多,形成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平原嘅農業生產力幾高,近年來因爲寧夏南部嘅黃土高原地帶人口壓力高,就搞生態移民,搬啲人去銀川平原[7]。呢個咁高嘅農業生產力背後所支撐嘅係豐富嘅黃河水。呢個地域係有能力從黃河度直接引水,形成稱呼做青銅峽灌區嘅一大灌溉區域。呢個地方嘅灌溉用水喺用完之後會再次返入黃河。
出咗銀川平原,黃河喺鄂爾多斯高原中持續北上,到內蒙古自治區嘅巴彥淖爾市後,方向就變爲向東,直到包頭市先至屈個彎,變個方向去南邊。呢個地方稱呼做河套,屈曲部分嘅北端個平原稱呼做河套平原。呢個河套平原亦有能力從黃河度直接引水,巴彥淖爾市築有三盛公大壩,來供給灌溉用水,稱呼做河套灌區,係個一大灌溉地域。呢個地方主要栽培小麥同粟米。河套灌區嘅灌溉用水唔會再返入黃河,而流去叫做烏梁素海嘅湖。到呼和浩特市之前,黃河喺頭道拐度將河路轉向南方,之後就近乎以直線流動。直到呢個頭道拐之前都係黃河嘅上游部分[8]。
中游
[編輯]從蘭州到同渭水嘅合流地點,黃河似漢字嘅「几」字形噉,大大噉屈曲。呢個部分稱呼做鄂爾多斯環(Ordos Loop),又叫黃河屈曲部。呢個屈曲部嘅東北端之前係上游,之後向南嘅部分係中游。頭道拐之後黃河就一直向南,流過黃土高原。中游位置嘅黃土高原喺上個冰河期形成咗數百米厚嘅黃土堆積層,黃河嘅土砂就係由呢部分來供給。除咗黃河自身直接侵蝕啲黃土外,從黃土高原各地流入嘅支流、從關中盆地流入嘅渭水佢嘅流域亦含有大量嘅黃土。喺呢個地域,黃河流喺好深嘅谷底,呢啲峽谷好險,切斷、裂開咗黃土高原,令黃河嘅水冇可能喺當地使用到。頭道拐落啲嘅南面喺1999年建設咗萬家寨大壩,喺灌溉同土砂調節方面有好大嘅作用。喺呢個地方,黃河做咗西邊陝西省同東邊山西省嘅省界,西面有無定河、延河流入,而東面有汾河呢啲匯入。
條河就噉樣從呢頭向南流到華北平原,喺陝西潼關、離陝西省首府西安城東北130公里處,從西流入嘅渭水同黃河合流,之後黃河幾乎以直角屈折咗河路,改方向向東,直到流到山東半島北面而家嘅三角洲度。向東嘅黃河穿過三門峽大壩、小浪底大壩等河壩,流過洛陽北方嘅山區,流入廣大嘅華北平原。從呢度開始就係黃河嘅下游地域,叫中原。呢笪地係黃河文明嘅發祥地,係中國文明嘅核心地域,過去歷代王朝嘅首都都安置喺呢度。一般認爲鄭州市北面位置嘅花園口,係黃河中游流域同下游嘅分節點[8]。隴海線沿住一部分黃河,係條東西走向嘅幹線,而京廣線越過黃河,係條南北走向嘅幹線,鄭州就係呢兩條線嘅結點,所以係個交通要點。另外,屬鄭州嘅鞏義市有從南邊流入匯合嘅洛河。
下游
[編輯]黃河流經鄭州市,喺北宋嘅首都開封市附近從向東變向爲向東北,之後直到河口都一直向東北流。到咗開封以東,周圍都係啲低地:呢部分嘅黃河,喺上游、中游通過黃土高原,因爲有好多支流流入,包含咗大量嘅黃土。黃河攜帶嘅土砂每年達16億噸[9]到17億噸以上[10],係世界輸沙量最大嘅河。因爲佢土砂堆積,河口附近形成咗廣大嘅三角洲地帶,亦令下游部分變成懸河。因爲呢樣,喺華北平原黃河係冇支流匯入嘅,除咗幹流外,華北平原唔係嚴密意義上嘅黃河流域。華北平原嘅河川中,黃河以北係海河,黃河以南係屬淮河嘅流域。但另一方面來講,海河、淮河呢兩個都因黃河嘅河道變遷(下文會講到),都做過黃河幹流;此外黃河又運載咗咁多黃土,以致形成咗華北平原,黃河嘅泥沙覆蓋咗平原全域,可以講,華北平原全域都係黃河影響下嘅地域。此外,山東省黃河以北嘅埞方稱呼做位山灌區,爲咗經營農業,要從做咗懸河嘅黃河度機械引水做灌溉用水。呢個位山灌區喺面積上同青銅峽、河套呢兩個灌區差唔多係相同面積,但由於氣候原因,冬小麥同間期作物嘅一年兩造係有可能嘅,即使而家黃河水嘅供給緊迫,但由於呢個特性,個灌溉區域喺度擴大緊。黃河喺山東省西部同大運河連接,呢度附近有個東平湖,曾經係黃河下游非常珍貴嘅、流入黃河嘅水系。但係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伴隨住河道安定,黃河河道嘅土砂不斷堆積,冇咗高低差,而家只喺黃河氾濫時去做控水池,角色變成咗排洪用。大運河自身低過黃河,沿住大運河走嘅南水北調東線亦以隧道穿過黃河河道走向北方。
連接過大運河後,黃河流過山東省嘅首府濟南嘅北側,最後流出到渤海(渤海灣)。份量龐大嘅土砂不斷堆積,山東河口附近形成廣大嘅三角洲地帶。渤海屬於黃海一部分,黃海嘅名出自黃河流入海嘅黃土令到海面變成黃色,望落水好濁,從而得名。
水文特徵
[編輯]黃河嘅上游部分流喺啲黃土度,呢啲黃土係河泥,啲粒子好細,所以好易侵蝕。因爲噉,黃河有龐大嘅土砂流入,佢所攜帶嘅泥沙令條河啲水黃色,得咗黃河嘅名稱。
黃河嘅水文特徵係,水少砂多,水同砂分佈唔均等,下游流域係懸河(河牀高過岸邊),呢啲點令佢洪水災害頻繁[11]。土砂量每年達16億噸,係世界第一嘅土砂含量。呢個土砂量嘅第二位係恆河(年均14.5億噸),仲可以同黃河並肩相比,而第三位嘅亞馬遜河每年不過9億噸,所以黃河冠絕其他河川。同時,黃河嘅年均水量唔過468億立方米,係恆河(3710億立方米)嘅八分之一,係土砂含有率世界最高嘅大河川[9]。
因爲噉,黃河號稱「一石水,六斗泥」,話佢含有好多嘅土砂,但流量少,啲土砂大多堆積喺下游部,成爲河道變遷嘅要因。呢啲土砂亦堆積喺流域內建設嘅壩群,特別係三門峽大壩,佢係最初建設喺黃河幹流嘅大型河壩,所以呢個問題尤其嚴重。1960年完成呢個大壩後,個壩湖急速沉澱土砂,一年間啲土砂就堆積到潼關咁廣大嘅地域,關中盆地嘅主要部分面臨洪水嘅危機,所以被迫修改咗兩次工事,來改善土砂排出功能。呢種土砂堆積係黃河全部河壩嘅通病,令到佢哋嘅洪水抑制功能處於大大衰減嘅狀態。喺小浪底大壩,爲咗攪喐啲堆積土砂而經常放水來流走佢哋[12]。黃河嘅濁係恆常嘅,有個成語叫「河清難俟」,故事出自《左傳》,意思係「好難等到黃河變清」,即係話好難繼續等落去噉解。562年時,黃河同濟水一齊變得澄清,當時嘅北齊王朝就將年號變更成「河清」[13]。黃河又畀啲人叫做濁流(zuk6 lau4),意思係「混濁嘅河流」。廣東有俗話講「跳入黃河洗唔清」,係話啲嫌疑、污點撇唔甩,或者冇辦法辯解、講得清。
黃河嘅土砂積蓄至今都仲進行緊,因爲水量低下,土砂嘅搬運能力非常之差,低落嘅情況甚至有加速嘅傾向。喺黃河下游流域,大規模堤防嘅堤內再次喺水道週邊積蓄土砂,令佢懸河化,結果喺懸河之中又存在懸河,狀態兇險[14]。對於土砂嘅流失同積蓄,已經採取各種各樣嘅防止對策。最大嘅土砂流失喺黃土高原,喺嗰度施行退耕還林政策,即係喺耕作地種樹,做成森林,來抑制土砂流失。另外,上面提到嘅小浪底大壩會放大水來流走壩內嘅堆積土砂,亦會連同三門峽大壩同萬家寨大壩一齊協同放水,意圖令下游河道堆積嘅土砂一氣沖走。
河路變化同治水
[編輯]黃河嘅下游因爲龐大嘅土砂堆積,成爲地上懸河,自古來就周不時氾濫,令佢嘅水道經常變兼且變化好大。因爲呢個緣由,形成稱呼做黃河故道嘅嘢,即係原先啲舊河道。黃河嘅治水係歷代王朝關心嘅重大事項之一。喺古代相比現代河道,條河路偏西啲,喺渤海北部天津附近有河口,喺前602年記錄低最初嘅河道變遷,自此黃河就喺舊河道同現代河道之間流。春秋戰國時代,沿岸各國建設咗堤防,而呢條堤防建設到離黃河幹流有住足夠嘅距離,就算條河氾濫,堤防內可能都吸收咗相當程度嘅洪水,黃河就噉治理到。入到西漢時代,前132年黃河喺濮陽決口。而家知道呢次決口並冇氾濫喺黃河以北嘅河北平原,而係喺黃河南側決口,流入淮河,當時作爲經濟中心之一嘅淮北平原(黃河、淮河間嘅平原)受到幾大嘅破壞。呢場決口喺23年後嘅前109年先至封住咗,但以後黃河多次重複氾濫。
爲咗防黃河水患,前7年賈讓寫咗《治河策》。佢係黃河嘅治水策,上策係變更河道,中策係分流,下策係加固現有河道嘅堤防,呢啲提案稱做賈讓三策[15],係日後黃河治水方案嘅基礎。但係,由於西漢王朝已經衰退,喪失咗實行呢啲提案嘅國力。
新朝時代嘅11年,黃河再次決口,條河道向東轉,喺而家河道北啲嘅地方、同現今河道平行噉流。呢場決口造成嘅氾濫喺黃河下游流域帶來幾大嘅持續災害,但從69年到70年期間,東漢嘅王景主持治水工程,令黃河恢復安定。王景嘅治水策有兩點,一個係喺當時華北平原地勢最低、兼到渤海距離最短嘅地方選擇做河道,整條斜坡引條河入來,令土砂隨水勢沖走;二係設個到河北平原嘅分流,削弱黃河嘅水勢,令幹流冇咁大水。呢個方案同約60年前提出嘅賈讓三策中嘅上策、中策差唔多一致嘅。呢場治水工事嘅效果非常之掂,之後嘅黃河直到大唐時代總共保持咗800年以上嘅安定,唐朝開始又試逐步推移,到北宋時代嘅1034年,黃河又再改道。河道穩定嘅原因在於,王景嘅治水計劃非常之優秀,另外中游流域嘅黃土高原作爲土砂流出量最多嘅地方,嗰陣時中國王朝嘅統治能力減退咗,於是北方嘅遊牧民族出入呢個地域,將當地牧草地化,於是土砂流出得到相當大程度嘅抑制。出於相同因素,農民再度進入黃土高原,唐代以後當地顯著耕地化,於是黃河洪水逐漸增加。
入到北宋時期,黃河再次變成狂暴嘅河川,1034年決口之後僅維持十幾年就又再河道變轉,事態又試兇險。呢次黃河改道同漢代唔同,漢朝時代嘅變遷係慢慢向東嘅形態,而宋代嘅變道係逐步向西,相比舊河道,呢次顯示出向北流嘅傾向。但係,喺朝廷內分成對立兩派,一派認爲黃河河道要向東,第派認爲係要向北,結果令治水遲遲進行唔到。
黃河嘅河道直到呢時爲止都係注入渤海,但到南宋初期出咗件引發大變嘅大事。1128年,南宋將軍杜充爲咗防止金軍南下,就決開咗黃河南岸嘅堤防。於是黃河大南遷,合流入南面嘅淮河,流入黃海[16]。黃河嘅南流持續咗近700年,直到1855年黃河先再北流,流到而家嘅河路。當初都仲有水流通過舊河道流入渤海,但喺1150年斷流,黃河就全部南流。南流時期嘅黃河河道唔係專一得一條,而係分過成幾條水道流入淮河,但淮河嘅河道唔夠闊,承受唔到黃河嘅全部水量,而令到淮河流域洪水頻發。另外,淮河溢出嘅水浸晒啲舊時有過嘅細湖,比如富陵湖、白水塘,從而形成中國第四大淡水湖嘅洪澤湖。然之後,洪澤湖發洪嘅水又整出高郵湖、邵伯湖等湖,啲水流入南方嘅長江。到明朝後半葉,潘季馴提出「束流法」,即係將黃河水流約束喺一條(束流),然後用佢嘅水量沖刷啲土砂(攻砂),佢嘅方案成咗主流。呢個方案要順利運作,無可避免要定期疏浚,將河路上堆積嘅、份量龐大嘅土砂清除,但清朝後期時,河川管理鬆弛,於是黃河再次水災頻發。
喺1855年以前,黃河嘅河路係喺山東半島南面度流入黃海。1855年嘅大洪水侵蝕咗沖積地嘅一部分,條河嘅河口去到咗而家嘅位置,向北移動咗320公里。於是南流咗將近700年嘅黃河又再向北注入渤海。呢陣時嘅河路幾乎就係而家嘅黃河河道。而家黃河下游嘅河路原來係同黃河唔同嘅大河,叫濟水(又叫大清河),濟南嘅市名就出自佢個位置喺濟水之南,因爲1855年嘅決堤改道,黃河就流咗入濟水嘅水道,令佢條河道幾乎就係黃河幹流。當初山東人想黃河嘅新河道回歸原處,而淮河流域嘅人想黃河河道持續變更,於是兩派勢力對立,結果河道嘅固化改修一再推遲,到1875年條河路就固定成現今嘅樣。
抗日戰爭時,喺1938年,爲咗阻止日本軍嘅侵攻,國民黨爆破咗堤防,令黃河氾濫、改咗水道(黃河洪水事件:花園口決堤)。直到1947年,先至完咗堤防嘅修復,河口變成而家嘅位置。
戰後,三門峽大壩等大規模大壩都建設咗,因大洪水造成嘅災害減少咗。但係,1970年代以後,由於工農業用水需求增大,隨之令下游部分流量不足,河口附近發生長期間斷流嘅問題(1999年以後,斷流就冇再發生)[17][18]。2001年喺三門峽大壩下游建設小浪底大壩,用來調節黃河水位,防止發生斷流[19]。不過就算係噉,仲係冇根本上消解黃河嘅水量不足,爲咗解決佢,就開始咗南水北調計劃。計劃訂立中嘅西線工區係從水量豐富嘅長江上游地域引水流入黃河上游,來令黃河水量增加,然後去消解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嘅用水不足,但呢個西線工區嘅位置喺海拔三千米級嘅險峻山嶽地帶,預想係件非常之難嘅工事,所以同另外兩個工區唔同,中線同東線完全開工,而西線仲喺計劃階段。調水計劃嘅東線係沿住大運河嘅流路運去華北,中線係喺漢水度整座大壩,由水庫度送水去河北西部,以此期待減走黃河水系嘅水負擔。不過呢兩條線都係挖隧道噉穿過黃河去輸送水,所以黃河河道本身冇呢兩條管道嘅水流入。另外西線工程有個懸念在於,西藏高原作爲水源流域,嗰度由於過度放牧同埋道路建設,啲重要水源嘅溼地持續消失,從而會影響長江、黃河呢啲大河川嘅水量[20]。
對民生嘅影響
[編輯]黃河嘅灌溉區域有94萬4970平方公里咁大,但由於呢片區域嘅主導性質係偏旱(除咗河南東部同埋山東外),令佢嘅流量相對細咗啲。按流量計,黃河只有長江水量嘅十五分之一、珠江水量嘅五分之一,但後者(珠江)嘅灌溉面積唔到黃河嘅一半。
喺中國千年歷史中,對於人民黃河既帶來咗利益,亦帶來咗災禍,所以條河既睇做係「中國嘅驕傲」亦睇成係「中國嘅哀痛」。因爲黃河頻繁氾濫,啲低地帶歷經歲月,畀沖積層冚住,而河路會隨時改,係條點治水都醫唔好嘅河。啲記載指出,自前602年計起到現今,呢條河至少改道六次、包住佢嘅河堤潰破超過1500次。1194年嗰次嘅改道破壞咗淮河嘅灌溉系統近700年。黃河嘅泥沙阻塞淮河嘅河牀,造成嘅水災令成千人冇咗屋企。每次佢改道,通常係流入到渤海灣,但亦流出過喺南面嘅黃海[21]。黃河今日嘅河道定型自1897年,出自距今最後一次嘅1855年改道[22]。喺20世紀,黃河帶出海嘅沉積物約每年0.9x10⁹噸[21]。
咁多個世紀以來,啲堤嘅加築同包圍令到呢條河所流嘅河牀高度高過兩邊嘅農業區,就令到發起洪水時變得更加危險。黃河嘅洪災喺歷史上造成咗恐怖嘅傷亡,例如1887年嘅黃河水災導致死者約有90萬人到200萬人,1931年嘅全國性洪水中,黃河同長江、淮河、珠江合埋造成嘅死難者達100萬人到370萬人以上[23]。1938年打緊抗日戰爭時,蔣介石麾下嘅國民軍隊爆破咗包住黃河嘅大堤,來阻擋日軍嘅侵進,引發嘅大面積洪水殺咗約50萬人到90萬人左右。
現今,雖然喺黃河度起咗好多河壩水庫,但仲係出現水流乾枯嘅情形,就對華北平原區域造成咗農業同生態系統嘅問題。
從源頭計起,喺正黃河幹流嘅城市有:蘭州(甘肅省城)、中衛、吳忠、銀川(寧夏首府)、烏海、巴彥淖爾、包頭、河津、三門峽、鄭州(河南省城)、開封、濟南(山東省城)、濱州、東營。
支流
[編輯]水電站
[編輯]下面係份名冊,記低起喺黃河嘅各個水電站,排序按首次運行年:
- 三門峽大壩(1960年;河南三門峽)
- 三盛公水電站(1966年)
- 青銅峽大壩、水電站(1968年;寧夏青銅峽)
- 劉家峽大壩(1974年;甘肅永靖)
- 鹽鍋峽大壩、水電站(1975年;甘肅永靖)
- 天橋水電站(1977年)
- 八盤峽大壩(1980年;甘肅蘭州西固)
- 龍羊峽大壩(1992年;青海共和)
- 大峽大壩、水電站(1998年)
- 萬家寨大壩(1999年;偏關,陝西同內蒙)
- 李家峽大壩(2001年;青海尖扎)
- 小浪底大壩(2001年;河南濟源)
- 拉西瓦大壩(2010年;青海貴德)
據2000年份報告,七個最大嘅水電站(龍羊峽、李家峽、劉家峽、鹽鍋峽、八盤峽、大峽、青銅峽),佢哋夾埋嘅總功率有成5618兆瓦[24]。
相
[編輯]-
壺口瀑布
-
蘭州白塔山度望去黃河
-
流喺險谷嘅黃河
-
1979年時嘅黃河三角洲
-
2000年時嘅黃河三角洲
喺亞洲位置
[編輯]睇埋
[編輯]攷
[編輯]- ↑ 〈天地圖〉。原著喺2018年1月6號歸檔。喺2018年2月9號搵到。
- ↑ 2.0 2.1 〈Yellow River (Huang He) Delta, China, Asia(亞洲中國黃河三角洲)〉。Geol.lsu.edu (英文)。2000年2月28號。喺2018年2月9號搵到。
- ↑ 3.0 3.1 白一平、沙加爾 (2011年)。〈Baxter–Sagart Old Chinese Reconstruction(白-沙上古漢語重構)〉。頁 41。原著喺2012年4月25號歸檔。喺2011年10月11號搵到。
- ↑ Parker, Edward H.(愛德華·H·帕哥) (1917年)。〈China: Her History, Diplomacy, and Commerce, from the Earliest Times to the Present Day(中國:佢嘅歷史、外交、商貿,從最初到今日)〉。紐約:Dutton。頁 11。
- ↑ "geonames.de: Huang He". Geonames.de. 原著喺2018年3月5號歸檔. 喺2018年3月8號搵到.
- ↑ 上田信 (2009年8月4號)。《大河失調 直面する環境リスク(大河失調 直面環境風險;叢書:中国的問題群9)》。岩波書店。頁 21。
- ↑ 上野和彥(編) (2011年7月20號)。《《世界地誌シリーズ2 中国》(世界地理志一覽2 中國)》。朝倉書店。頁 41。
- ↑ 8.0 8.1 福嶌義宏 (2008年1月15號)。《《黄河断流 中国巨大河川をめぐる水と環境問題》(黃河斷流 環繞中國巨大河川嘅水及環境嘅問題)》。昭和堂。頁 44~46。
- ↑ 9.0 9.1 李國英,蘆田和男,澤井健二,角哲也 (2011年)。《《生命体『黄河』の再生》(粵譯:生命體『黃河』嘅再生)》。京都大學學術出版會。頁 230~231。
- ↑ 保羅·R·丕尼(ポール・R・ピネ)著;東京大學海洋研究所監譯 (2010年)。《《海洋学》原著第4版》。東海大學出版會。頁 115。
- ↑ 孫濤 (2015年)。〈歴史地理研究におけるGIS の応用 : 1855 年黄河下流古河道復元の実践(リモートセンシングデータを活用した東アジア古代研究)(粵譯:GIS應用喺歷史地理研究:1855年黃河下游古河道復原嘅實踐)〉。《《學習院大學國際研究教育機構研究年報》第1號》。
{{cite web}}
: CS1 maint: url-status (link) - ↑ 〈迫力満点、黄河のダムで大放水 中国・河南省(粵譯:逼近滿點,黃河河壩大放水,中國河南省)〉。AFP BB news。2013年7月25號。喺2018年8月8號搵到。
- ↑ 李國英,蘆田和男,澤井健二,角哲也 (2011年)。《《生命体『黄河』の再生》(粵譯:生命體『黃河』嘅再生)》。京都大學學術出版會。頁 5。
- ↑ 李國英,蘆田和男,澤井健二,角哲也 (2011年)。《《生命体『黄河』の再生》(粵譯:生命體『黃河』嘅再生)》。京都大學學術出版會。頁 154。
- ↑ 李國英,蘆田和男,澤井健二,角哲也 (2011年)。《《生命体『黄河』の再生》(粵譯:生命體『黃河』嘅再生)》。京都大學學術出版會。頁 410。
- ↑ 濱川榮 (2009年)。《《中国古代の社会と黄河》(粵譯:中國古代社會同黃河),早稻田大學學術叢書1》。頁 46。
- ↑ 1972年4月23號,喺山東觀測到最初嘅斷流。
- ↑ 石弘之 (1998年)。《《地球観測報告II》(粵譯:地球觀測報告 II),出自叢書:岩波新書(新赤版)592》。岩波書店。頁 42。
- ↑ 上田信 (2009年8月4號)。《大河失調 直面する環境リスク(大河失調 直面環境風險;叢書:中国的問題群9)》。岩波書店。頁 54。
- ↑ 〈気候変動で中国の湿原が減少 アジア全土に影響を及ぼす恐れ(粵譯:中國溼地由於氣候變動而減少,恐波及成個亞洲)〉。AFPBB。2007年7月18號。喺2019年10月25號搵到。
- ↑ 21.0 21.1 J.P. Liu, J.D. Milliman, S. Gao (2002年)。〈The Shangdong mud wedge and post-glacial sediment accumulation in the Yellow sea(粵譯:山東泥楔及黃海嘅後冰期沉積物)〉。Geo-Mar Letter。21: 121~218。doi:10.1007/s00367-001-0083-5。
{{cite journal}}
: CS1 maint: multiple names: 作者名單 (link) - ↑ J.D Milliman (1989年)。〈Sediment and sedimentary processes in the Yellow and east China seas(粵譯:黃海同東海嘅沈積、沈積過程)〉。Sedimentary faices in the active plate margin。東京:Terra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mpany: 233~249。
- ↑ 〈1931年中國大洪水慘不忍睹,日本趁亂發動918事變〉。《每日頭條》。2016年7月7號。原著喺2021年2月12號歸檔。喺2019年3月3號搵到。
- ↑ 〈Yellow River Upstream Important to West-East Power Transmission(粵譯:黃河上游對西電東送好緊要)〉。《人民日報(英文版)》。2000年12月14號。喺2018年6月27號搵到。
參攷資料
[編輯]- 黃河防險圖
- 南河黃運湖河蓄洩機宜圖說
- 冼樂嘉 (1987年)。《The Yellow River: A 5000 Years Journey Through China(粵譯:黃河,遊歷中國五千年史)》。雪梨(車士活):Child & Associates Publishing。ISBN 0-86777-3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