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德維希·范·貝多芬

出自維基百科,自由嘅百科全書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
貝多芬肖像畫(1820年畫)
原文名Ludwig van Beethoven
出世科隆選侯國波恩
受洗1770年12月17號
1827年3月26號(1827-03-26)(56歲)
維也納
職業鋼琴演奏家
作曲家
知名作品第三交響曲「英雄」
第五交響曲「命運」
第六交響曲「田園」
第七交響曲
第九交響曲「合唱」
32首鋼琴奏鳴曲
莊嚴彌撒
16首弦樂四重奏
5首鋼琴協奏曲
小提琴協奏曲
風格古典主義英文Classical period (music)浪漫主義英文Romantic music
簽名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德文Ludwig van Beethoven德文讀音: [ˈbeːthoːfən]1770年12月17號受洗—1827年3月26號[註 1])係德國作曲家鋼琴大師。佢係歷史上一位出色嘅作曲家,亦都係西洋音樂古典時期浪漫時期一位代表人物。佢嘅名聲同才華,令到當時好多人模仿同產生唔少靈感。

生平[編輯]

一枚印有貝多芬肖像嘅德國郵票

1770年貝多芬生於德國城市波恩嘅一個平民家庭,阿爺原籍荷蘭,之後移居德國(貝多芬個姓源自家族住過嘅「貝多芬村」,於是家族改名做貝多芬),做過當地嘅宮廷樂長。佢阿爸約翰係個男高音歌手,經常飲醉酒,阿媽瑪麗亞係宮廷大廚個女。貝多芬自細就顯露佢音樂上嘅才能,三歲時天分俾阿爺發現。佢個名嘅「凡」(van)唔係德文入面嘅「von」,唔代表任何貴族嘅封號,而係顯示佢嘅家鄉。「路德維希」亦正係佢阿爺嘅名。

年表[編輯]

貝多芬生平年表
1774年 爸爸為貝多芬成為好似莫札特嘅音樂神童,要貝多芬學音樂同長時間練鋼琴
1778年 八歲時候開始登台演出。
1781年 跟住樂隊指揮奈弗學習巴哈首《平均律鋼琴曲》同作曲。
1783年 做宮廷樂隊羽管鍵鋼琴演奏家
1787年 維也納同莫札特會面。
1789年 喺一隊歌劇院樂隊入面做中提琴手。
1789年 波恩大學讀書。
1792年 海頓嘅鼓勵同支持下,去奧地利嘅首都維也納深造,藝術進步得好快。貝多芬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創作咗有大量充滿時代氣息嘅優秀作品。
1795年 喺維也納開咗第一次音樂會,曲目係第二鋼琴協奏曲,由佢演奏鋼琴。呢次演出獲得成功。
1796年 出現耳疾先兆。
1803年 完成劃時代嘅《第三交響曲》,跟住準備獻畀拿破崙
1804年 拿破崙做皇帝,貝多芬搣甩第三交響曲上寫住獻畀拿破侖嗰頁,重寫咗句嘢“為紀念一位偉大嘅英雄”之後,首交響曲又叫《英雄》(Erica)。
1808年 同時發表第五交響曲《命運》(貝多芬冇同呢隻曲作名,只係話過,第一樂章前八個音,好似命運之神嚟敲門)同第六交響曲《田園》。
1809年 完成第五鋼琴協奏曲《皇帝》(貝多芬都冇同呢支曲作名,應該係出版商聽到氣勢雄偉,就改名叫「皇帝」)。
1815年
11月15號
細佬卡爾(Kaspar Anton Karl van Beethoven)死咗,貝多芬同佢細佬個老婆打官司之後,做咗個侄卡爾(Karl van Beethoven)嘅監護人。
1815年-1819年 經歷4年嘅創作衰竭期。佢一方面受到當時歐洲封建復辟嘅影響,情緒低落,一方面去收集、整理歐洲各地嘅民歌。
1824年 完成第九交響曲並喺5月7號首演,場面墟冚。(又有人講,首曲首演時唔係好轟動。貝多芬當時完全耳聾,重執意兼任指揮,喺樂曲完咗之後,佢重忘情指揮,喺女高音引導下,先至轉身鞠躬)
1826年 個侄卡爾自殺但死唔去,貝多芬精神大受打擊,健康惡化好多。
1827年
3月26號
因為肝硬化而死。
1827年
3月29號
兩萬名維也納市民參加佢嘅葬禮

死因[編輯]

貝多芬嘅死因眾說紛紜。當時嘅醫生下結論,死因係浮腫病。有人認為佢係死於梅毒。經後世專家對貝多芬遺留落嚟嘅頭髮進行嘅醫學化驗,結果顯示,貝多芬係死於中毒。雖然呢個發現對梅毒致死嘅推測有一定嘅支援作用,但係現時普遍認為,呢個係由於當時工業污染咗多瑙河嘅魚,而貝多芬又好鍾意食嗰個河段嘅魚,所以魚體內嘅鉛,喺佢身上沉積而致死,並唔係貝多芬為咗醫梅毒而食含鉛嘅藥所做成。貝多芬性格狂躁,生理方面又受慢性肚瀉同肚痛嘅折磨,都係由鉛引起嘅。

性格[編輯]

後人一向認為,貝多芬嘅一生,就係不屈不撓與命運,同人類社會嘅不平等鬥爭嘅一生。自小受到酗酒嘅爸爸虐待,以及急功近利嘅訓練。到長大之後,媽媽過身,家庭嘅重擔落喺作為大哥貝多芬身上,要貝多芬一力承擔。對拿破崙嘅崇拜以及幻滅。中年時期出現嘅耳疾,個侄又不肖,生活拮据以及終身未婚,貝多芬都係逆來順受,用音樂嘅語言表達出心底裏嘅抗爭精神,從未有為五斗米折腰。佢嘅名言「握住命運嘅咽喉」,係佢一生精神嘅真實寫照。據講佢臨終前,雷電交加,瞓喺病床上嘅佢突然垂直個身,伸手抓向空中,好似要握住啲乜。這一情景,更俾後人認為係貝多芬自己對呢句名言嘅形象化。[未記出處或冇根據]

傳說有一次貝多芬同歌德喺小路上,迎面開來一架貴族嘅馬車。佢哋兩個人只好行埋一邊企。但兩人嘅態度截然不同,歌德對喺身旁駛過嘅貴族鞠躬問好,而貝多芬就嚴肅傲然。車上嘅貴族亦好彬彬有禮咁向兩人問好。後來貝多芬懷疑歌德嘅為人,兩者嘅友誼亦因此破裂。

貝多芬深受當時法國大革命嘅影響,喺佢嘅作品中,明顯可以睇到「自由,平等,博愛」嘅倡導性主題。序曲科利奧蘭,英雄交響曲同埋合唱交響曲,甚至喺歌劇《費德里奧》裏面囚徒合唱一景,直接咁「唱出」對自由嘅強烈渴望「噢,自由啊,自由,你幾時返到身邊??」。

喺行動上,有一次,貝多芬聽到要舉行音樂會為貧困嘅人民籌集捐款,就立即帶病上場演奏,為佢所同情嘅人獻上自己嘅一份力量。

貝多芬雖然嚴肅傲然,但並唔係冇愛。佢亦談過戀愛,雖然以失敗告終,但係就催生咗第四交響曲同埋小提琴協奏曲。佢對兄弟個仔仔卡爾非常慈愛,甚至溺愛。有一次為咗帶佢返屋企,貝多芬冒雨出門,最後因為雨水濕身而病咗,健康大為惡化。

音樂[編輯]

貝多芬係劃時代嘅作曲家。佢嘅代表作品包括鋼琴奏鳴曲、交響曲同埋弦樂四重奏:32 首鋼琴奏鳴曲,包括《悲愴奏鳴曲》、《月光奏鳴曲》同埋《鍵盤》(Hammerklavier,作品106)等被尊為鋼琴嘅「新約全書」(「舊約全書」係巴哈嘅《平均律鋼琴曲集》): 交響作品有《第三交響曲(英雄)》、《第五交響曲(命運)》、《第六交響曲(田園)》、催眠人嘅第七交響曲第二樂章、《第九交響曲》、重有小提琴協奏曲同五首鋼琴協奏曲;弦樂四重奏有六支優雅嘅 Op.18,中期激情嘅 Razumovsky,同埋晚期幽默嘅 Op.135,靈性嘅 Op. 131、132(其中包括謝神曲 Heilige Dankgesang)同埋超越世代嘅 Op.133 大賦格

佢早期嘅音樂,受海頓莫札特嘅古典主義風格影響好大,好似第一交響曲。到咗中後期,越嚟越表現出佢強烈嘅個人風格,甚至借音樂表白自己嘅理想同訴求。

貝多芬可以話繼承咗德奧作曲家巴哈、海頓、莫札特嘅音樂精髓,將古典主義音樂嘅形式方面推到極限。

特別係佢嘅交響曲,除咗第六交響曲分為 5 個樂章,其餘嘅 8 部都係四個樂章,遵照海頓,莫札特確立嘅交響曲結構,即第一樂章快板,第二樂章慢板,第三樂章小步舞曲諧謔曲、第四樂章急板快板寫成嘅。由第三交響曲開始,形式同內容開始統一,一個分明嘅線索主題、思想貫穿整部交響曲,呢樣嘢第五同第九交響曲裏面特別鮮明,呢樣嘢係貝多芬之前嘅嘅作曲家做唔到嘅。結果就係,貝多芬嘅交響曲有更多嘅「現實表現力」同「情感刻畫」。聽眾唔再係單一咁去享受靚嘅旋律,而係需要去思考同揣摩,作曲家嘅意圖同動機。大大豐富咗音樂嘅內涵。可以話,正係浪漫主義音樂嘅基礎。

有人話,貝多芬一生創作嘅作品都係圍繞住「英雄」呢一個主題。特別係九首交響曲,描述一個英雄嘅成長以同理想。

貝多芬嘅創作通常分為 4 個時期:

  1. 早期:從佢學音樂創作到 32 歲前後
    • 佢係一個有才華嘅作曲家就好似大多數著名音樂家一樣,創作咗好多到家下啲人重覺得好好聽嘅音樂,同時佢嘅音樂創作力都好強,寫悲傷寫抒情都唔錯。
  2. 盛期:約十年時間
    • 生活上耳聾咗,響思想上因為受到法國大革命影響,將大量倫理思想寫入佢嘅音樂裏面。呢個時期嘅音樂就係典型嘅貝多芬式音樂。包括嗰啲主要嘅交響曲,第五、第六交響曲,幾部著名嘅鋼琴奏鳴曲,同早期相比,音樂變得富有思想,有自己嘅情感。
  3. 衰落:約十年時間左右
    • 貝多芬已經係維也納社會名人,佢嘅創作反而跌落低潮,好似返到以前一般音樂家嘅時代,個人意志亦比較消沉。
  4. 晚期:最後嘅十年
    • 生命嘅最後幾年,突然又創造出奇迹。晚期嘅作品,一部份規模龐大、宏偉壯麗,好似莊嚴彌撒、第九交響曲、五部絃樂四重奏。呢啲作品思想深邃,唔追求單純嘅旋律優美,所以呢個時期嘅大多數作品對於入門聽眾嚟講會比較難以理解。

貝多芬交響曲嘅創作特點[編輯]

交響曲響貝多芬嘅創作生涯當中佔據有核心嘅地位,唔單只貫穿佢創作生涯之中嘅各個年代,亦係最集中體現佢音樂理想嘅作品。

繼承同埋創新[編輯]

貝多芬嘅創作吸收咗前人嘅精華,亦發展埋佢嘅個人特色。對於貝多芬影響比較重嘅作曲家有古典主義嘅海頓、莫札特、巴洛克時代嘅巴哈韓德爾

貝多芬喺波恩時期曾師事聶夫(Neefe, Christian Gootlob),聶夫係一位對位法專家,教過貝多芬學習巴哈嘅平均律鋼琴曲集(可能係部分),交響曲嘅創作之中,貝多芬用咗複調音樂嘅技巧,作為發展主題嘅手法。第三同第七交響曲嘅第二樂章,都有複調音樂;貝多芬非常欣賞韓德爾嘅創作,並吸收咗韓德爾清新、剛健嘅精神;貝多芬嘅創作,遵循古典主義規範,繼承咗海頓,莫札特嘅創作風格同形式。

法國大革命嘅影響[編輯]

法國大革命音樂對貝多芬嘅影響主要體現喺廣場音樂同埋進行曲。廣場音樂寬廣嘅氣息同埋用到大規模大編制樂隊都係貝多芬交響曲嘅特點,而進行曲嘅影響表現喺強烈嘅節奏感同埋樂曲中出現嘅軍號聲。

德奧同其他民間音樂[編輯]

例如第六交響曲《田園》。

貝多芬對於交響曲嘅貢獻[編輯]

貝多芬嘅交響曲大大擴展音樂藝術嘅表現力。

  1. 節奏:節奏有時唔按小節節拍,出現切分音,弱起,強弱對比強烈,呢啲都係貝多芬喺節奏上嘅創新,唔再嚴格遵守嚴整嘅節奏,而係隨音樂嘅要求而相對自由。
  2. 歌唱性嘅管弦樂:貝多芬有出色嘅旋律天分同技巧,擅於創作好似歌噉嘅旋律。佢豐富嘅配器亦都大大提高咗管弦樂隊嘅表現力。
  3. 和聲技巧嘅革新:貝多芬嘅交響曲用咗不協和和弦,同非常規嘅和弦進行,強烈嘅戲劇性對比亦係古典主義嘅規範中唔可以想像嘅。
  4. 樂曲曲式嘅變化:
  • 第6交響曲有5個樂章,唔同於以往嘅4樂章結構。
  • 諧謔曲嘅使用替代咗原來嘅小步舞曲。
  • 慢樂章嘅位置變化(No.9),消失(No.5,7)。第9交響曲2,3樂章位置倒置,慢樂章變成第3樂章;第5,7交響曲無咗原來嚴格意義嘅慢樂章,只有小快板速度嘅第2樂章,旋律線延長而類似於慢樂章。
  • 突破咗奏鳴曲式嘅限制。主部副部嘅對比鮮明;發展部規模變大,可以佔到整個樂章的1/3以上,喺發展部當中出現呈示部中無嘅因素;引子介入樂章,出現喺發展部同再現部當中,甚至參與發展部嘅發展;尾聲好長。
  1. 配器嘅變化:新嘅樂器嘅使用以及交響樂隊嘅規模變大。

貝多芬交響曲嘅一般結構[編輯]

第一樂章:快板速度嘅奏鳴曲式,係交響曲嘅最重要樂章。

第二樂章:抒情性嘅樂章,通常係行板慢板,亦有小快板速度。

第三樂章:快速嘅諧謔曲。

第四樂章:迴旋曲式/奏鳴曲式/變奏曲式,係歡呼勝利嘅終曲樂章。

可以話,貝多芬喺交響曲當中,係用自己嘅方式嚟闡述呢個世界。

作品[編輯]

內文:貝多芬作品一覽

貝多芬最重要嘅作品包括32首鋼琴奏鳴曲、9首交響曲、5首鋼琴協奏曲小提琴協奏曲三重協奏曲同埋晚期弦樂四重奏

神秘嘅第十交響曲[編輯]

貝多芬創作第九交響曲後,就開始構思創作第十交響曲。佢嘅筆記以及畀人嘅書信對話中都有提到呢部作品,佢話,呢首交響曲描述嘅係一種大綜合,空間方面上至天下到地。時間方面就係古往今來到未來。可以話係一部宇宙交響曲。最奇怪嘅係貝多芬曾經表示,第十交響曲已經作好咗。但佢死咗之後,啲人根據佢嘅指示,都揾唔到總譜。

1844年,貝多芬嘅助手安東·辛德勒發表一篇關於呢首交響曲嘅文章,文章引起當時廣泛嘅關注同猜測。由嗰時開始,有關呢首交響曲嘅新發現嘅線索同推測就層出不窮,但其實冇乜突破性進展。

甚至重有人話自己聽過第十交響曲嘅第一樂章,但呢個講法並無證據支持。

巴利·庫珀博士(Barry Cooper)根據各種搜集得到嘅稿件,重構第十交響曲嘅第一樂章。但作品並冇得到音樂界嘅普遍認可。

影響[編輯]

貝多芬開啓咗浪漫主義音樂。從此之後,經過舒伯特孟德爾遜華格納羅伯特·舒曼馬勒理察·史特勞斯等作曲家嘅努力下,浪漫主義音樂得以開花結果,繁盛整個19世紀

貝多芬嘅音樂可以話係西方音樂嘅典範及開源之作。喺交響曲方面,佢賦予交響曲「神」,令佢形神兼備。第六交響曲用標題對內容進行描述同埋喺第九交響曲裏面加入人聲,都係一大創舉。後世紛紛仿效。

作曲家布拉姆斯、華格納同埋馬勒都直言,自己係喺貝多芬嘅指引下創作。布拉姆斯直至40歲都唔敢寫交響曲,係因為佢認為自己重未有同其他音樂家嘅交會。對於同貝多芬交會嘅音樂家,有以下講法:

  1. 17歲貝多芬曾經到維也納,並拜見神童前輩莫札特(當時31歲),幾日嘅會面非常融洽,莫札特聽咗貝多芬談嘅鋼琴後,同人講:「要注意呢個後生仔,過多冇幾耐,佢會震撼全世界。」貝多芬後來因為阿媽死咗趕回鄉下,21歲再去維也納時,莫札特已經病死咗。早年貝多芬非常之崇拜莫札特,晚年貝多芬就崇拜韓德爾
  2. 貝多芬22歲以前,遇到交響曲之父海頓,並拜師海頓學習交響曲。但後來理念不合。
  3. 舒伯特同貝多芬幾乎同期,遲貝多芬一年死。貝多芬病重嗰時,有人曾經演奏舒伯特嘅曲畀佢聽,貝多芬相當讚賞,其後甚至邀請舒伯特,但怕醜嘅舒伯特驚貝多芬嘅批評而縮沙,兩位同時喺維也納生活嘅大師,擦身而過。
  4. 華格納受貝多芬影響好深,並致力推廣貝多芬。曾經評論《第七交響曲》係「舞蹈嘅神話」,早年佢重未當音樂家前,曾經回憶自己抄寫貝多芬交響曲出神。

華格納聽過貝多芬《第七交響曲》同埋《費德里奧》序曲,至下定決心作一個作曲家,而佢嘅樂劇理念,就是從貝多芬嘅第九交響曲裏面發展成型嘅。馬勒嘅第二交響曲同埋第八交響曲,講到底就是貝多芬第九交響曲嘅延伸。

時至今日,貝多芬嘅音樂仍然係音樂會演出最頻繁,唱片灌錄次數最多嘅作品,深受當代聽眾歡迎。

[編輯]

[編輯]

  1. 一般認為貝多芬係12月16號出世,但未有文件證實到呢個講法。

參考[編輯]

出面網頁[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