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攻防戰
香港攻防戰 (香港保衛戰) Battle of Hong Kong |
|||||||||
---|---|---|---|---|---|---|---|---|---|
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嘅一部分 | |||||||||
香港攻防戰形勢圖 |
|||||||||
|
|||||||||
參戰方 | |||||||||
英國
情報協助同撤退支援: | 大日本帝國 | ||||||||
指揮官同領導者 | |||||||||
香港總督楊慕琦 莫德庇少將 華里士准將 羅遜准將 † 陳策將軍[1] | 酒井隆中將 佐野忠義少將 伊東武夫少將 北島驥子雄少將 |
||||||||
兵力 | |||||||||
13,539人(駐港陸軍、海軍、空軍、預備隊同護士隊) | 29,120人(第38師團、第1砲兵隊及配屬部隊) | ||||||||
傷亡同損失 | |||||||||
英軍統計*: 1,679人死亡 1,042人失蹤 10,818人被俘 | 日軍統計*: 692人死亡 1,662人受傷 |
||||||||
*駐港英軍失蹤人數包括同陳策突圍嘅人員,同超過900個嘅華藉英兵。呢班華藉英兵喺英國投降前夕下令要離隊,避免做俘虜。日本軍隊傷亡數據僅限第38師團,唔包括第1砲兵隊同憲兵[2]。 司徒永覺估算平民傷亡下限:4,000死3,000傷[3] *採用1940年香港冬令時間(GMT+7.5)。 |
香港攻防戰,又叫香港保衞戰、十八日戰事,係指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大日本帝國侵略佢亞洲隔籬鄰舍嗰時,喺1941年12月攻入香港嘅戰役。
1941年12月8號,日軍兵分三路由邊境攻入香港,過羅湖橋進攻元朗,再經文錦渡攻馬料水。12月13號日軍佔咗成個九龍,而英軍就退守香港島。其後日軍進攻香港島,12月18號,日軍响筲箕灣登陸。
12月25號,港督楊慕琦喺半島酒店簽投降書,香港淪陷,開始咗日軍喺香港嘅「三年零八個月」管治,一直去到1945年8月15號日軍投降為止。
戰爭過程
[編輯]新界、九龍相繼陷落
[編輯]1941年12月8號早上,日軍發動閃擊戰,進攻新加坡,轟炸美國海軍基地珍珠港,拉開了太平洋戰爭的序幕。是日清晨4時,日軍轟炸機在戰機的掩護下,空襲啟德機場及深水埗軍營,陸軍同時越過邊界入侵。日軍分兩路從深圳、寶安入侵新界地區。東路主力部隊於黃昏已於新界北部建前哨,英軍後退,沿途爆破阻敵。西路軍越后海灣,沿青山公路入荃灣、青衣。
9號,東路日軍抵達大圍,突入醉酒灣防線,輕易打開防線決口,皇家蘇格蘭營傷亡甚大。日軍於今城門水塘防線兩處入口,一處刻上「若林隊占領」;另一處以墨寫上「西山部隊春日井佔領」字樣,以誌該處為其攻佔。10號,日軍正面主力攻破醉酒灣防線,推進至九龍山,英軍全面退魔鬼山要塞。11號,東路日軍進至大老山,西路日軍佔領青衣島,英軍退入九龍市區。12號,日軍佔領啟德機場,英軍撤出九龍,橫渡鯉魚門,退守香港島,新界及九龍全歸日軍所佔。
退守港島後英軍重組防務
[編輯]退守港島後,莫德庇少將重新部署港島防務,合併從新界、九龍撤退的部隊和港島守軍,編成東西兩旅:東旅防衛筲箕灣、柴灣等東部及沿岸,由華里士准將率領,兵員包括拉治潑營、加拿大皇家來福槍營及防守東岸碉堡的米拉息士營部分兵員,總部設於大潭峽。西旅防守港島西部及沿岸碉堡,由羅遜准將率領,兵員包括印度旁遮普營、溫尼伯榴彈兵營、皇家蘇格蘭營及防守西岸碉堡的米拉息士營部分兵員,總部設於黃泥涌峽,位處港島中心。
英軍各營防地如下:印度旁遮普營守西環海旁至銅鑼灣,皇家蘇格蘭營守銅鑼灣至北角,拉治潑營守北角至筲箕灣,米拉息士營駐守環島沿岸碉堡,溫尼伯榴彈兵營A連守黃竹坑、B連守薄扶林、C連守香港仔、總部連守黃泥涌峽西旅總部;加拿大皇家來福槍營A連守鶴咀半島、B連守赤柱半島、C連守鯉魚門海旁、D連守紅山半島、總部連守大潭峽東旅總部。
港島淪陷
[編輯]為牽制中華民國國軍南調增援香港,日軍發動第三次長沙會戰,同時喺何文田設置炮兵陣地,以重炮轟擊港島各軍事要點,雙方爆發連番炮戰。日方兩次派人渡海去港島勸英軍投降,都遭到拒絕。港島防線經日軍連日嘅炮轟,終於崩潰。18號夜晚,日軍分兩路喺北角至鯉魚門愛秩序灣間登陸。右翼分兩線,第一線由第228聯隊負責,北角至太古船塢之間登陸,目標係奪取渣甸山;第二線由第230聯隊負責,登陸地點係北角,目標係奪取聶高信山。左翼由第229聯隊負責,登陸筲箕灣至鯉魚門炮台之間,目標係奪取柏架山。
19號黎明,各路日軍成功登陸港島北岸。朝早,第229聯隊成功奪取鯉魚門各炮台陣地,並屠殺守軍,繼攻柏架山。230聯隊分兵攻取黃泥涌峽、渣甸山同聶高信山三地,但攻打黃泥涌峽一路,損兵折將,傷亡唔少。第228聯隊亦分兵攻取上述三地。羅遜准將令溫尼伯榴彈兵營數排兵員反攻,力圖重奪畢拉山同渣甸山,但失敗。其後,英軍位於黃泥涌峽的西旅指揮部轉移往聶高信山與金馬倫山之間嘅布力徑,途中司令部全體人員中伏殉職,東旅曾派兵救援,諗住重奪黃泥涌峽,亦失敗。下晝,228聯隊成功佔領渣甸山。
20日下午,第228聯隊攻陷聶高信山。21日,229聯隊攻陷大潭峽,惟英軍仍死力抵抗。22日早上,第230聯隊攻佔黃泥涌峽。窩利斯准將以守軍腹背受敵,遂將東旅指揮部撤至赤柱半島,港島東部遂全為日軍所有。守軍在灣仔峽、馬己仙峽等處築有防禦工事,且頑強抵抗。23日晚上,灣仔峽以東全部失守。各炮台守軍自毀炮台設施後撤走。24日,摩利臣山及禮頓山亦告失陷。25日早上,灣仔峽及巴理殊山易手,戰局已至無可挽救的地步,下午6時,港督楊慕琦及莫德庇少將渡海往九龍,向日軍投降。十八日保衛戰告終,香港進入三年零八個月的日佔時代[4]。
註
[編輯]- ↑ Lai & Rava 2014, pp. 12, 79.
- ↑ 鄺智文 & 蔡耀倫(2013年),第362-365頁
- ↑ Banham(2003年),第318頁
- ↑ 蕭國健 (2021)。《簡明香港近代史(增訂版)》。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ISBN 978-962-04-4764-8。
參考
[編輯]- Lai, Benjamin; Rava, Giuseppe (2014). Hong Kong 1941–45: First Strike in the Pacific War. Campaign. Osprey. ISBN 978-1-78200-268-0.
{{cite book}}
: CS1 maint: ref duplicates default (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