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去內容

維也納

出自維基百科,自由嘅百科全書
(由Wien跳轉過嚟)
維也納
Wien
維也納旗幟
旗幟
維也納官方圖章
圖章
維也納徽章
徽章
國家 奧地利
分區奧地利 喺Wikidata改呢個
建立公元前1世紀
政府
 • 阿頭Michael Ludwig 喺Wikidata改呢個
面積[1]
 • 總計414.78 平方公里(160.15 平方英里)
人口(2022年10月1號)[2]
 • 總計1,973,403
 • 密度4,800/平方公里(12,000/平方英里)
郵政號碼1000–1239、1400、1402、1251–1255、1300–1301、1421、1423、1500、1502–1503、1600–1601、1810、1901
電話字頭01
網站www.wien.gv.at
Map
維也納嘅地圖
維也納景色

維也納(又譯灣京[3]德文Wien)係奧地利首都同最大城市,亦係政治文化中心,喺多瑙河旁邊,大概有165萬人。

維也納既係聯合國四個官方駐地之一,又係石油輸出國組織國際原子能機構歐洲安全合作組織嘅總部所在城市,甚至係2013年廣州國際城市創新獎嘅其一得獎嘅城市[4]

歷史

[編輯]

羅馬時代

[編輯]

古羅馬時期,維也納正正係羅馬帝國北面邊界嘅位置,喺度設立咗個叫做溫多波納(bona 係凱爾特語,解作聚落或者城鎮)嘅駐紮地。呢個就係維也納呢個地名嘅由來。

哈布斯堡王朝嘅帝都

[編輯]
1683年嘅維也納
18世紀嘅維也納
美泉宮
1900年維也納國家歌劇院

中世紀時期,維也納一直都係多瑙河畔嘅貿易重地。但係佢真正開始大發展,係因為當時統治奧地利嘅巴本堡家族喺1155年由克洛斯特新堡遷都過嚟維也納。1221年,維也納獲得咗城市特權。1241年,喺瓦爾斯塔特戰役莫希戰役得勝嘅蒙古帝國軍隊殺到郊區。巴本堡家族喺13世紀中葉斷咗香火,1278年之後,維也納就俾人叫做奧地利公爵嘅哈布斯堡家族統治。14世紀,喺被稱為「建設公」嘅魯道夫四世手下,維也納迎來咗一個大發展時期。聖斯蒂芬大教堂同維也納大學都係喺呢個時候起嘅。之後,哈布斯堡家族因為佢哋嘅聯姻政策成功,到咗16世紀初就繼承咗波希米亞王國匈牙利王國等好多王國,仲壟斷咗德國神聖羅馬帝國嘅帝位。16世紀上半葉,喺查理五世手下,佢哋建立咗歐洲最大嘅德意志帝國。

維也納位處德意志民族聚居地嘅最東面,受到斯拉夫文化同馬扎爾文化嘅影響,但同時呢個位置喺國防上都有佢嘅弱點。1529年鄂圖曼帝國第一次維也納圍城等事件,就令到成個歐洲都震驚。但係,喺哈布斯堡家族統治之下,帝都維也納都仲係有華麗嘅貴族文化興盛。1683年,維也納又俾鄂圖曼帝國搞咗第二次維也納圍城,但係最後都打退咗佢哋。由17世紀尾開始,除咗舊城區嘅皇宮霍夫堡之外,喺郊外(而家已經係市內)仲起咗個離宮叫做美泉宮。呢個就係由18世紀尾到而家「音樂之都維也納」嘅基礎。18世紀尾,約瑟夫二世開咗間Template:仮リンク,仲將普拉特公園開放俾市民,咁樣慢慢改善咗城市嘅環境。

19世紀中,維也納迎來咗工業革命,好多鄉下人湧入城市,人口激增。1869年嗰陣62萬人,到咗1910年就衝到203萬人,當時喺歐洲同倫敦巴黎柏林齊名,係大城市嚟㗎。1873年仲搞過維也納世界博覽會。皇帝弗朗茨·約瑟夫一世親自設計咗個大規模嘅城市改造計劃,拆咗城牆,改建成環形大道(環城大道)。仲引入咗有軌電車,喺街道兩旁起咗好多歷史主義風格嘅建築同紀念碑。而家維也納舊城區嘅樣子就係嗰陣改造嘅成果。

奧匈帝國係個多民族國家,作為統治民族嘅德意志人只係佔全國5000萬人口嘅25%左右啫。因為有唔同地方嘅人湧入,喺維也納街頭你可以聽到德語匈牙利語捷克語波蘭語意第緒語羅馬尼亞語,甚至乎羅姆語意大利語,可以話係歐洲所有語言都聽得到。

帝國各地嘅人才都匯聚喺維也納,令到維也納文化迎來咗佢嘅黃金時代。

第一次世界大戰同帝國嘅崩潰

[編輯]

1914年爆發嘅第一次世界大戰喺1918年以德國同奧地利戰敗告終。哈布斯堡家族嘅帝國解體咗,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南斯拉夫波蘭等國家相繼獨立,維也納就陷入咗經濟困境。喺新共和國首都維也納,社會主義派嘅市政府上台,保守嘅鄉村地區就叫佢做「紅色維也納」,兩派嘅政治對抗令到國家政局都變得不穩定。仲有,新奧地利基本上淨係得德意志人,但維也納喺最東面,仲保留住濃厚嘅東歐色彩,處境都幾尷尬。喺呢個時代喺維也納生活過嘅阿道夫·希特拉之後喺德國成為咗獨裁者。1938年,希特拉將佢嘅祖國奧地利併入德國(併合奧地利),維也納就失去咗大概700年嘅首都地位。

成為永久中立國嘅首都

[編輯]
維也納國際中心(聯合國機構嘅辦公大樓)

1945年,納粹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崩潰,維也納攻勢之後維也納俾蘇聯軍隊佔領,之後根據同盟國嘅協議,由美英法蘇四國共同佔領。1949年嘅電影《第三人》就好生動咁描繪咗嗰個時代維也納嘅氣氛。

1955年,《奧地利國家條約》簽訂之後,奧地利重新成為一個主權國家。雖然舊哈布斯堡帝國嘅大部分繼承國都加入咗共產主義陣營,但喺奧地利,共產黨冇得到國民嘅支持。喺經濟上,奧地利繼續同西方保持關係,成為咗一個永久中立國

布魯諾·克賴斯基總理提議建立維也納國際中心,成功令維也納成為繼紐約日內瓦之後嘅第三個聯合國城市。維也納成為咗聯合國維也納辦事處,有好多國際組織喺度設立總部。但係因為鐵幕嘅關係,維也納失去咗以前嘅東歐腹地,人口慢慢減少。喺人口超過100萬嘅大城市當中,維也納係唯一一個喺20世紀人口減少嘅城市。

現代嘅維也納

[編輯]

1989年柏林圍牆倒塌令到維也納喺中歐嘅價值重新體現。人口跌到150萬以下,但係而家因為外國人湧入而再次增加,預計到2030年左右會再次突破200萬大關。呢個係因為2004年有8個中東歐國家加入咗歐盟,2007年羅馬尼亞保加利亞都加入咗,2013年仲有克羅地亞加入,將來塞爾維亞巴爾幹半島國家都可能會加入。

維也納作為中東歐嘅經濟中心,吸引咗好多跨國企業進駐,但係隨住舊共產主義國家嘅基礎設施慢慢改善,維也納同布拉格、布達佩斯等城市喺企業總部選址方面嘅競爭都變得好激烈。因為咁,2005年維也納將公司稅等稅種減低咗。

維也納市政府大力發展生物科技產業,積極建設Vienna Biocenter等設施。仲有,以維也納為基地嘅金融機構透過大量併購喺中東歐擴張業務,同華沙爭奪中東歐金融中心嘅地位。另一方面,旅遊業仍然係維也納嘅重要產業。根據ICCA嘅數據,2016年國際會議舉辦次數,維也納排第二,僅次於巴黎。

地理

[編輯]
維也納嘅衛星照片 中央上面至右中央流緊嘅係多瑙河。畫面中央部分有條由多瑙河分出嚟嘅細流,就係多瑙運河。喺畫面中央部分,多瑙運河左邊位置就係維也納嘅舊市區(衛星圖片

河流同運河

[編輯]

市中心由北西至南東,俾多瑙河貫穿。呢條河以前經常氾濫,不過喺19世紀做過大型治水工程之後,就變得筆直。緊貼住舊市區嘅多瑙運河流過,好多遊客都會搞錯以為呢條運河就係多瑙河。維也納市主要係喺多瑙河嘅右岸發展,但係左岸最近因為維也納地鐵嘅延長工程而發展得好快,成為新興住宅區,人口急速增加。

森林同公園

[編輯]

市嘅西邊係著名嘅維也納森林,呢片森林區有好多散步徑,係市民嘅休閒聖地。13區入面嘅美泉宮動物園內有皇帝嘅別墅赫爾梅斯別墅,而家已經開放俾市民參觀。

以前係皇室嘅領地,由約瑟夫二世開放俾一般市民嘅普拉特公園,呢度有喺電影《第三者》出現過嘅摩天輪

墳場

[編輯]

維也納中央墳場係喺帝國崩潰之前,按照400萬人口規模建設嘅巨大墳場。好多著名音樂家嘅墳墓都集中喺一個地方,吸引咗唔少日本遊客。呢個墳場係維也納市政府擁有,全部墓位都係租出去,唔係分售嘅。

聖馬克斯墓園德文版英文版莫扎特被安葬喺度,但係佢嘅遺骨而家已經唔知去咗邊,所以中央墳場有個紀念碑畀佢。而古斯塔夫·馬勒嘅墳墓就唔係喺中央墳場,而係喺佢老婆阿爾瑪·馬勒娘家附近嘅19區格林青墓園

文化

[編輯]

維也納不嬲都係古典音樂歌劇嘅中心,有「音樂之都」嘅美譽。每年嘅維也納新年音樂會聞名於世。

氣候

[編輯]

維也納屬海洋性氣候,降水量比較小,乾旱期比較長,冬季比較暖。

維也納(1981–2010,極端值自1775)氣候平均數據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全年
歷史最高温 °C(°F) 18.7
(65.7)
20.6
(69.1)
25.5
(77.9)
29.5
(85.1)
34.0
(93.2)
36.5
(97.7)
39.5
(103.1)
38.4
(101.1)
34.0
(93.2)
27.8
(82)
21.7
(71.1)
16.1
(61)
39.5
(103.1)
平均高温 °C(°F) 3.2
(37.8)
5.2
(41.4)
10.3
(50.5)
16.2
(61.2)
21.1
(70)
24.0
(75.2)
26.5
(79.7)
26.0
(78.8)
20.6
(69.1)
14.6
(58.3)
8.1
(46.6)
3.6
(38.5)
14.9
(58.8)
每日平均氣温 °C(°F) 0.3
(32.5)
1.5
(34.7)
5.7
(42.3)
10.7
(51.3)
15.7
(60.3)
18.7
(65.7)
20.8
(69.4)
20.2
(68.4)
15.4
(59.7)
10.2
(50.4)
5.1
(41.2)
1.1
(34)
10.4
(50.7)
平均低温 °C(°F) −1.9
(28.6)
−1.0
(30.2)
2.4
(36.3)
6.3
(43.3)
10.9
(51.6)
14.0
(57.2)
15.9
(60.6)
15.7
(60.3)
11.9
(53.4)
7.3
(45.1)
3.0
(37.4)
−0.8
(30.6)
7.0
(44.6)
歷史最低温 °C(°F) −23.8
(−10.8)
−26.0
(−14.8)
−16.3
(2.7)
−8.1
(17.4)
−1.8
(28.8)
3.2
(37.8)
6.9
(44.4)
6.5
(43.7)
−0.6
(30.9)
−9.1
(15.6)
−14.3
(6.3)
−20.7
(−5.3)
−26.0
(−14.8)
平均降水量 mm(英寸) 38
(1.5)
40
(1.57)
51
(2.01)
45
(1.77)
69
(2.72)
70
(2.76)
70
(2.76)
72
(2.83)
61
(2.4)
38
(1.5)
49
(1.93)
48
(1.89)
651
(25.63)
平均降雪量 cm(英寸) 18
(7.1)
17
(6.7)
8
(3.1)
1
(0.4)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6
(2.4)
17
(6.7)
67
(26.4)
平均相對濕度(%)(14:00) 72.4 65.1 58.3 51.9 53.7 55.0 53.3 53.3 59.4 64.8 73.6 77.3 61.5
每月平均日照時數 70 100 143 197 239 236 263 251 182 133 66 51 1,930
可照百分比 26.4 36.5 40.2 50.3 53.3 52.0 57.0 59.1 49.8 40.9 24.5 20.5 42.5
出處:Central Institute for Meteorology and Geodynamics[5]

[編輯]

[編輯]
  1. "Dauersiedlungsraum der Gemeinden, Politischen Bezirke und Bundesländer, Gebietsstand 1.1.2019". 喺2019年11月9號搵到.
  2. "Bevölkerung zu Jahres-/Quartalsanfang". 喺2023年1月7號搵到.
  3. 康有為《瑞典遊記》
  4. 第一届 互聯網檔案館歸檔,歸檔日期2016年9月20號,. 广州国际城市创新奖
  5. "Klimamittel — ZAMG". Zentralanstalt für Meteorologie und Geodynamik (德文). 喺2020-07-24搵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