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去內容

郵政式拼音

出自維基百科,自由嘅百科全書
一幅1947年出版嘅中國地圖,用咗郵政式拼音。
1945年嘅香港、廣州及澳門地圖。可以睇到珠三角嘅地方,除咗有啲用傳統拼法之外,多數都係用粵音郵政式來拼寫,譬如順德係「Shuntak」,中山係「Chungshan」。但如今呢種符合粵語發音嘅拼法淨係得港澳同海外保留使用。
由廣東省銀行發行嘅銀紙,汕頭標註為「Swatow」,就係以潮州話發音。

郵政式拼音係一套中文拉丁化嘅方案,專門用喺中國地名。始於晚清,1906年春喺上海舉行嘅帝國郵電聯席會議通過使用呢套方案。呢個方案統一並規範咗中國地名嘅拉丁字母轉寫方法。帝國郵電聯席會議決定,基本上以翟理斯編寫嘅《華英字典》(1892年上海初版)入邊嘅拉丁字母拼寫法為依據。(而《華英字典》所用嘅拼寫方法實際上係威妥瑪拼音。)為咗方便𢬿來打電報,會議決定唔採用任何附加符號(譬如送氣符號)。

郵政式拼音以威妥瑪拼音為根據,不過同時採用已經普及嘅地名拼法。廣東廣西福建等地方嘅地名,一律按當地語言或古音來拼寫。翟理斯《華英字典》,本身附有各個漢字嘅廣東、客家、福州、溫州、寧波等9個地區自己獨有嘅發音拼法。而1906年帝國郵電聯席會議統一地名拼法以前,有啲地名已經有拉丁字母嘅習慣拼法,呢部分地名保留不變,譬如Canton(廣州)、Foochow(福州)、Amoy(廈門)等。

粵式嘅郵政式拼音同香港政府粵語拼音大致一樣,所以廣州喺1949年以前嘅地圖英文拼法同今日香港官方仲用緊嘅拼法幾乎一模一樣(睇下廣州地名)。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之後繼續使用郵政式拼音,因此呢套方案係20世紀頭半個世紀西方國家拼寫中國地名最常用嘅系統。

195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通過漢語拼音方案。不過國際上依然通行郵政式拼音作為中國大陸地名嘅音譯標準,一路去到1977年聯合國正式改用漢語拼音為止。[1]之不過,有啲郵政式拼音仲係有用,譬如中國歷史比較耐嘅機場嘅IATA代碼係以郵政式拼音為基礎,好似廣州白雲國際機場嘅IATA代碼係CAN,因為廣州譯做Canton。

參考

[編輯]
  1. 丁大琴,丁立福 (2011)。"常凯申"误译事件与汉字注音发展史南师范学院学报13 (2): 49–52。 {{cite journal}}: Cite has empty unknown parameter: |month= (help)
  • China postal album: showing the postal establishments and postal routes in each province. 2d ed. Peking: Directorate General of Posts, 1919.
  • Harris, Lane. "A 'Lasting Boon to All': A Note on the Postal Romanization of Place Names, 1896-1949." Twentieth Century China 34, no. 1 (2008): 96-109.
  • Playfair, G. M. H. The Cities and Towns of China: A Geographical Dictionary. 2d. ed. Shanghai: Kelly & Walsh Ltd., 1910.
  • "邮政式拼音" 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 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8.

出面網頁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