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去內容

馬仔 (食品)

出自維基百科,自由嘅百科全書
(由馬仔 (嘢食)跳轉過嚟)
馬仔

馬仔粵拼maa5 zai2)係種滿洲甜品,流行中國各地。馬仔個名來自滿話薩騎馬粵拼saat3 ke4 maa5),中國大陸多數叫沙琪瑪粵拼saa1 kei4 maa5)或者薩其馬粵拼saat3 kei4 maa5)。馬仔原本係滿洲糕點清代關外三陵祭祀祭品之一,滿族人將呢種甜品帶到北京,最後風行全中國。外表似西人Rice Krispies.

材料同造法

[編輯]

馬仔嘅舊造法喺《燕京歲時記》有記:「薩其馬乃滿州餑餑,以冰糖、奶油合白麵為之,形如糯米,用不灰木烘爐烤進,遂成方塊,甜膩可食」,指出咗古時候馬仔由冰糖、奶油、白麵粉等造成;當中「餑餑」(拼音為「bō bo」)係北平方言,指糕點或饅頭之類食品。王世襄先生話,據元白尊兄(啟功教授)見教:《清文鑒》有此名物,釋為「狗奶子糖蘸」。馬仔用雞蛋油脂麵粉,細切後油炸,再用飴蜂蜜攪拌沁透,故曰糖蘸。」

時至今日,馬仔嘅製作方法已畀人改良。家下係雞蛋加入麪粉製成,將佢炸好。另外將白糖蜂蜜奶油等製成糖漿。之後將糖漿混埋麪度,乾咗就變成馬仔。

以雞蛋為主要原料嘅方形甜點心,馬仔有時亦寫成「沙其馬」、「薩其馬」或「薩齊馬」(粵拼saat3 cai4 maa5)(「馬」字亦作「瑪」)等。

原來滿洲有種野生漿果,個形似狗奶子得名,最初就用佢做薩騎馬嘅果料。入關以後,逐漸畀提子乾芝麻山楂糕、青梅瓜子仁等取代,而狗奶子亦鮮為人知嘞。”(詳見《餑餑鋪與薩其馬》一文)

[編輯]

喺坊間流傳好很多種不同有關馬仔之由來嘅傳說,故此具體舉例:

  1. 有個傳說係咁:喺清朝嗰陣,有一位喺廣州嘅滿州將軍姓,佢非常中意騎馬打獵,當佢每次打獵返來後,一定會叫廚師製作一啲點心畀佢食,而且成日要求創作新嘅點心,令廚師不勝其煩。一次將軍喺度發矛,埋怨廚師嘅點心無啲新意,廚師就隨便將碎麪炸成餅,再加蜜糖做成新點心。因為廚師心感憤怒,一口唸著「殺嗰個騎馬嘅」,當將軍一問餅塊嘅名字之下,廚師慌忙地話出「殺騎馬!」,自此將軍將呢種點心稱為「薩其馬」。
  2. 另一個傳說係有一位做咗幾十年點心嘅阿伯,想創作一種新嘅點心,而且喺另一種甜點蛋散中得到咗靈感,起初並無同點心改名,就趕唔切攞上街市度賣。但係因為落雨,老伯就響咗大宅門口避雨。估唔到嗰戶人家嘅主人騎馬返來,重將籮點心踢到路中心,全部報銷。後尾老伯再做一次同樣嘅點心去賣,結果大受歡迎,嗰時有人問到呢個點心嘅名字,佢就答「殺騎馬」,最後啲人畀個好聽啲嘅名,就變成薩其馬
  3. 另一個較有根據嘅故仔,話說當年努爾哈赤遠征,見到位叫薩其馬嘅將軍帶住老婆做嘅點心,嗰種點心味道十分之好,而且能長期唔變質,適合帶去行軍打杖。當努爾哈赤食過之後就大讚,就將佢叫做薩其馬
  4. 馬仔源自回族。相傳乾隆皇帝入新疆,試過呢種糕點之後,覺得其鬆軟可口、味美清香,就將佢引入中原,並御賜「大救駕」美名。
  5. 而最可靠嘅講法係,「薩其馬」係滿語來嘅,喺滿語入便,「薩其」即係「薩是非」、「馬拉本壁」嘅縮音,係「切」嘅意思,原因馬仔係種「切糕」,再加上「碼」嘅工序,即。切成方塊,然後碼起來。此詞最早見於清朝乾隆年間傅桓等編嘅《御制增訂清文鑒》。喺滿文字典中,馬仔係由胡麻同埋砂糖製成嘅砂糖果子(漢語稱為金絲糕)。由於當時揾唔到漢語代稱,就直接將滿語音譯,所以亦會出現沙其馬賽其馬等等嘅稱呼。
  6. 馬仔係當時重要小食。據《光緒順天府志》記載「賽利馬為喇嘛點心,今市肆為之,用面雜以果品,和糖及豬油蒸成,味極美。」道光二十八年的《馬神廟糖餅行行規碑》亦寫道「乃旗民僧道所必用。喜筵桌張,凡冠婚喪祭而不可無」。當年北新橋嘅泰華齋餑餑鋪,佢嘅馬仔奶味極重。間舖北便隔籬皇家寺廟雍和宮,嗰處嘅喇嘛僧眾係是泰華齋的第一主顧,作為佛前之供,用量很大。

馬仔嘅熱量都幾高(脂肪含量約54%或一件約200卡路里)。

香港,啲人慣稱薩騎馬為「馬仔」。由於賽馬賭博俗稱「賭馬仔」,因而有港人迷信指食咗薩騎馬後,就可以贏馬仔。

睇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