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
孔子 | |
---|---|
![]() | |
姓名原文 | 孔子、孔夫子 |
出生日 |
551年 BC ![]() |
出生地 |
曲阜 ![]() |
本名 | 孔丘 |
死亡日 |
479年 BC ![]() |
死亡地 |
魯 (Chinese Empire) ![]() |
國籍 |
魯 ![]() |
母語 |
Historical Chinese ![]() |
通曉 |
上古漢語 ![]() |
信奉 |
儒家 ![]() |
職業 |
哲學家、先生、作家 ![]() |
名作 |
論語 ![]() |
配偶 |
亓 官 氏 ![]() |
仔女 |
孔鯉 ![]() |
阿爸 |
Shu-liang He ![]() |
阿媽 |
Yan Zhengzai ![]() |
兄弟姊妹 |
Meng Pi ![]() |
[改維基數據] | |
孔子(粵拼:hung2 zi2,前551年9月28號—前479年4月11號),子姓孔氏[1],名丘,字仲尼,係生於中國春秋末期嘅思想家同教育家。佢係魯人,卽家下山東曲阜。佢嘅學說後世人稱爲儒家,係儒家創始人。喺漢代起,中華文化就以儒家爲經緯。孔子同儒家思想,深遠影響古代中國,同埋朝鮮等周圍嘅國。後世尊稱孔子爲萬世師表。
二百年後戰國時,儒家出咗另一要人孟子。孔孟並爲人稱頌。孔子爲大成至聖,至聖,而孟子則爲亞聖,僅次其後。而儒家中,有所謂孔曰成仁,孟曰取義。
生平[編輯]
孔子祖籍喺今日山東境。祖先爲殷商當地貴族,同殷商都係子姓。周國滅殷商,分封魯國,由姬姓所領。孔氏世代爲大夫,但到咗佢嗰代,家族式微。孔子阿爸係叔梁紇,好老先至生咗孔子。三歲嗰陣叔梁紇過咗身,孔子就一直跟住阿媽生活。
孔子後生嗰陣曾經做過官,主要係管理倉庫,生活鬼咁艱難。佢就喺呢個時候發憤讀書,三十歲左右就開始收徒。相傳佢有弟子三千個。
卅五歲嗰陣,孔子走到齊國,本來齊王睇起佢,但冇封佢做宰相。孔子就返番魯國講學。其後孔子又俾魯國起用,曾經同齊國齊景公會於夾谷,成功攞番魯國嘅汶陽。之但係孔子同魯國國君不時有意見,於是周遊列國十四年,之但係都冇受到重用。
到咗七十歲孔子俾魯國請返去,但一樣冇受到重用。孔子就喺呢段時間整理典籍。五年後孔子逝世。
思想[編輯]
孔子生於東周春秋時代,當時周國王權,都唔係咁控制到諸候,周公所立嘅封建,都漸爲崚夷,各國開始擴張,增城廓,互有攻伐,此原爲封建所不容。之不過,雖有戰事,但戰事仍然守周禮,出師要有名,出於道德,未壞到無所不用其極,謹止貴族間嘅車戰,無後尾戰國咁慘烈,波及平民。然而,大夫亦唔受禮約束。故此,孔子仍有希望,可以勸國君人臣,回復到舊時守各字名份,按禮做事。
孔子言論,由弟子記入《論語》,編集成書。裏面全係零散對答。而當中以講仁最多。論語有六十六處講仁,但無一處解釋一樣。儒學目的係修行到聖人一樣。而對人性本善定本惡,都各有主張。如孟子主張性本善,而荀子主張性本惡。孔子並無特提及人性本善定本惡,但明示要時時警惕自己,以防不仁,隱含性本惡之意。孔子極重禮,主張無論點唔願,都要守禮。
名句[編輯]
- 學而時習之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學而》:“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悅)乎?’”王肅注:“誦習以時,學無廢業,所以為悅。”王釋“學”與“習”為一義,似專指誦讀。但孔子教人學“六藝”,包括禮、樂、射、禦、書、數,“誦習”僅是“一端”(見劉寶楠《論語正義》)。皇侃疏“時習”說:“凡學有三時。”一指年歲,二指季節,三指晨夕。近人蔣伯潛認為“學是知新,習是溫故”(《十三經概論》)。
- 敏於事而慎於言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學而》:“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又《論語·裏仁》:“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義相同。意為做事勤奮敏捷,說話卻謹慎。朱熹注:“敏於事者,勉其所不足。慎於言者,不敢盡其所有餘也。”(《論語集注》)又釋:“事難行,故要敏;言易出,故要謹。”(《朱子語類》卷第二十二)另外在《荀子·子道》、《韓詩外傳》、《說苑·雜言》等篇都有孔子語子路“慎言不嘩”的記載。
-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為政》:“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罔”,迷惘。鄭玄注:罔,猶罔罔無知貌。“殆”有兩義:一為危殆,疑不能定。一為疲殆,精神疲怠無所得。當從前解。此句可與“溫故而知新”章合參。近人楊樹達注:“溫故而不能知新者,學而不思也,不溫故而欲知新者,思而不學也。”(《論語疏證》)孔子首倡學思並重,對孔門弟子有很深影響。如子夏言博學近思,《中庸》言博學慎思,都認為學思不可偏廢。
-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為政》“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鄭玄注:“不知可者,言不可行也”。孔安國注:“言人而不信,其餘終無可”。朱熹說:“人面無真實誠心,則所言皆妄。”(《朱子語類》卷二四)近人蔣伯潛區分信有二義:“說話必須真實;說了話必須能踐言。”(《語譯廣解》)孔子及後儒極重信,“言忠信,行篤敬”(《論語·衛靈公》)是孔門的處世原則。
- 訥於言而敏於行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裏仁》:“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包鹹注:“訥,遲鈍也。言欲遲而行欲疾。”朱熹引謝良佐注曰:“放言易,故欲訥;力行難,故欲敏。”《論語》中尚有許多同義之句:“慎言其餘,則寡悔”(《為政》)、“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裏仁》)、“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憲問》)等,均可反映孔子一以貫之之重行慎言思想。參見“敏於事而慎於言”。
參考[編輯]
出面網頁[編輯]
![]() |
維基同享有多媒體嘅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