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去內容

孔子

出自維基百科,自由嘅百科全書
(由孔丘跳轉過嚟)
孔子
姓名原文孔夫子
出生日c. 551年 BC 喺Wikidata改呢個
出生地曲阜 喺Wikidata改呢個
本名孔丘
死亡日c. 479年 BC 喺Wikidata改呢個表達錯: 未預料嘅 < 運算符歲)
死亡地泗河 (喺Wikidata改呢個
國籍 喺Wikidata改呢個
母語Historical Chinese 喺Wikidata改呢個
識嘅語言上古漢語 喺Wikidata改呢個
信奉儒家 喺Wikidata改呢個
職業哲學家先生作家 喺Wikidata改呢個
名作論語 喺Wikidata改呢個
配偶Qiguan Shi 喺Wikidata改呢個
仔女孔鯉 喺Wikidata改呢個
阿爸叔梁紇 喺Wikidata改呢個
阿媽Yan Zhengzai 喺Wikidata改呢個
兄弟姊妹Meng Pi 喺Wikidata改呢個
先師孔子行教像,係大唐畫家吳道子所畫
北京孔廟嘅孔子像
孔子嘅墳頭,上面寫住:「大成至聖文宣王」

孔子粵拼hung2 zi2前551年9月28號前479年4月11號),[1]

生平

[編輯]

孔子祖籍喺今日山東境。祖先爲殷商當地貴族,同殷商都係子姓。周國滅殷商,分封魯國,由姬姓所領。孔氏世代爲大夫,但到咗佢嗰代,家族式微。孔子阿爸係叔梁紇,好老先至生咗孔子。三歲嗰陣叔梁紇過咗身,孔子就一直跟住阿媽生活。

孔子後生嗰陣曾經做過官,主要係管理倉庫,生活鬼咁艱難。佢就喺呢個時候發憤讀書,三十歲左右就開始收徒。相傳佢有弟子三千個。

卅五歲嗰陣,孔子走到齊國,本來齊王睇起佢,但冇封佢做宰相。孔子就返番魯國講學。其後孔子又俾魯國起用,曾經同齊國齊景公會於夾谷,成功攞番魯國嘅汶陽。之但係孔子同魯國國君不時有意見,於是周遊列國十四年,之但係都冇受到重用。

到咗七十歲孔子俾魯國請返去,但一樣冇受到重用。孔子就喺呢段時間整理典籍。五年後孔子逝世。

思想

[編輯]

孔子生於東周春秋時代,當時周國王權,都唔係咁控制到諸候,周公所立嘅封建,都漸爲崚夷,各國開始擴張,增城廓,互有攻伐,此原爲封建所不容。之不過,雖有戰事,但戰事仍然守周禮,出師要有名,出於道德,未壞到無所不用其極,謹止貴族間嘅車戰,無後尾戰國咁慘烈,波及平民。然而,大夫亦唔受禮約束。故此,孔子仍有希望,可以勸國君人臣,回復到舊時守各字名份,按禮做事。

孔子言論,由弟子記入《論語》,編集成書。裏面全係零散對答。而當中以講最多。論語有六十六處講仁,但無一處解釋一樣。儒學目的係修行到聖人一樣。而對人性本善定本惡,都各有主張。如孟子主張性本善,而荀子主張性本惡。孔子並無特提及人性本善定本惡,但明示要時時警惕自己,以防不仁,隱含性本惡之意。孔子極重禮,主張無論點唔願,都要守禮。

名句

[編輯]
學而時習之

語出《論語·學而》:「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悅)乎?』」王肅注:「誦習以時,學無廢業,所以為悅。」王釋「學」與「習」為一義,似專指誦讀。但孔子教人學「六藝」,包括禮、樂、射、御、書、數,「誦習」只係「一端」(見劉寶楠《論語正義》)。皇侃疏「時習」講:「凡學有三時。」一指年歲,二指季節,三指晨夕。近人蔣伯潛認為「學是知新,習是溫故」(《十三經概論》)。

敏於事而慎於言

語出《論語·學而》:「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又《論語·裏仁》:「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義相同。意為做事勤奮敏捷,說話卻謹慎。朱熹注:「敏於事者,勉其所不足。慎於言者,不敢盡其所有餘也。」(《論語集注》)又釋:「事難行,故要敏;言易出,故要謹。」(《朱子語類》卷第二十二)另外喺《荀子·子道》、《韓詩外傳》、《說苑·雜言》等篇都有孔子語子路「慎言不嘩」嘅記載。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語出《論語·為政》:「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罔」,迷惘。鄭玄注:罔,猶罔罔無知貌。「殆」有兩義:一為危殆,疑不能定。一為疲殆,精神疲怠無所得。當從前解。呢句可以同「溫故而知新」章合參。近人楊樹達注:「溫故而不能知新者,學而不思也,不溫故而欲知新者,思而不學也。」(《論語疏證》)孔子佢首先提倡學思並重,畀孔門弟子好深嘅影響。如子夏話博學近思,《中庸》話博學慎思,都認為學思唔可以偏廢。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語出《論語·為政》:「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鄭玄注:「不知可者,言不可行也」。孔安國注:「言人而不信,其餘終無可」。朱熹話:「人面無真實誠心,則所言皆妄。」(《朱子語類》卷二四)近人蔣伯潛區分信有二義:「說話必須真實;說了話必須能踐言。」(《語譯廣解》)孔子及後儒極重信,「言忠信,行篤敬」(《論語·衛靈公》)係孔門嘅處世原則。

訥於言而敏於行

語出《論語·裏仁》:「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包鹹注:「訥,遲鈍也。言欲遲而行欲疾。」朱熹引謝良佐注曰:「放言易,故欲訥;力行難,故欲敏。」《論語》中重有許多同義之句:「慎言其餘,則寡悔」(《為政》)、「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裏仁》)、「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憲問》)等,都可以反映孔子一以貫之嘅重行慎言諗法。睇上面「敏於事而慎於言」。

紀念

[編輯]

教師節

[編輯]

孔子出世嘅日子係9月28號,中華民國政府搬去台灣之後,喺1952年將至聖先師誕辰同埋教師節由農曆8月27號改做9月28號,呢日又叫做「孔子誕辰紀念日」,每年台灣各地嘅孔廟都會舉行釋奠典禮。另外,喺馬來西亞華文獨立中學都列為教師節。

祭孔

[編輯]
想知多啲:孔廟孔子像祭孔

歷朝帝王祭祀孔子嘅,由漢高祖開始。《漢書·高帝紀》寫道:「過魯,以太牢祭祀孔子。」而學校祭祀孔子,由漢明帝開始。《後漢書·禮儀志》話:「永平二年,……喺辟雍養三老五更;郡、縣、道喺學校行鄉飲酒禮,全部都祭祀聖師周公同埋孔子。」《文獻通考》:「貞觀二年,停止祭祀周公,將孔子升做先聖。」自漢朝以嚟,雖然已經全國都崇奉孔子嘅教導,但係起廟祭祀,近乎宗教性質嘅嘢,係由人心慢慢演變同深化,因為跟住前人嘅做法而增添光彩嘅緣故,最初唔係孔子想創立一個宗教,都唔係得一兩個帝王或者學者,假借孔子嘅教導去蒙騙百姓。[2]

後人為咗紀念孔子,喺世界好多地方都有起孔廟進行祭孔嘅活動。由1952年開始,喺台灣,孔子嘅生日就定做教師節。喺大陸,改革開放之後,跟住中華文化嘅復興,祭孔活動都興起返。

孔府、孔廟、孔林

[編輯]
想知多啲:孔府孔廟孔林

中國山東曲阜孔廟孔府孔林合稱「三孔」係中國歷代紀念孔子,推崇儒學嘅表徵。孔廟喺公元前478年開始起,經過2400幾年都冇放棄過祭祀,係中國用得最耐嘅廟宇,亦都係中國仲存在緊最出名嘅古建築群之一;孔林孔丘死咗之後嘅墓地,連續用咗2400幾年,唔單止係中國,亦都係世界上用得最耐嘅氏族墓地;孔子嘅嫡孫保有世襲罔替嘅爵號,維持咗2100幾年,係中國最古老嘅貴族世家,佢哋嘅府第孔府係中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得最好、最有代表性嘅官衙同住宅合一嘅建築群。「三孔」已經畀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3]

歷代追封追謚

[編輯]

孔子死咗之後,歷代帝王為咗彰顯對孔子嘅尊崇,不斷追封追謚。

朝代 年代 封賜來源 封號同謚號 封謚原因同意義來源
東周 周敬王四十一年(前479年) 魯哀公 尼父 亦稱「尼甫」,孔子字仲尼,父係敬稱[4]
西漢 元始元年(公元元年) 漢平帝 褒成宣尼公 漢元帝曾經封孔氏二支長孫孔霸做褒成君,[5]之後用褒成君食邑八百戶祭祀孔子
東漢 永元四年(92年) 漢和帝 褒尊侯
北魏 太和十六年(492年) 北魏孝文帝 文聖尼父 文聖係謚號
北周 大象二年(580年) 北周靜帝 鄒國公
開皇元年(581年) 隋文帝 先師尼父 先師出自《禮記·文王世子》,「凡學,春官釋奠於其先師,秋冬亦如之。凡始立學者,必釋奠於先聖先師。」
大唐 武德七年(624年) 唐高祖 先師
大唐 貞觀二年(628年) 唐太宗 先聖 隋至初唐釋奠禮以周公為先聖,孔子為先師,唐太宗廢周公,以孔子為先聖,顏淵配享
大唐 貞觀十一年(637年) 唐太宗 宣父
大唐 乾封元年(666年) 唐高宗 太師
武周 天授元年(690年) 武則天 隆道公
大唐 開元二十七年(739年) 唐玄宗 文宣王
大宋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 宋真宗 玄聖文宣王 玄聖出自《莊子·外篇·天道第十三》,「玄聖素王之道也」
大宋 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 宋真宗 至聖文宣王 因為避宋聖祖趙玄朗諱而改至聖,至聖出自《中庸》,「唯天下至聖,為能聰、明、睿知、足以有臨也。」[6]
西夏 人慶三年(1146年) 西夏仁宗 文宣帝
大元 大德十一年(1307年) 元成宗 大成至聖文宣王 大成出自《孟子·萬章下》,「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大成」本係古代秦樂嘅用語。古樂一變為一成,九變而樂終,到九成完畢,稱為大成,之後引申稱集中前人嘅主張、學說等形成嘅完整體系。
大明 嘉靖九年(1530年) 明世宗 至聖先師 張璁認為孔子稱王名不正言不順,明世宗依佢意見,去咗王號同大成文宣嘅稱呼。[7]
大清 順治二年(1645年) 清世祖 大成至聖文宣先師 李若琳提請更改孔子神牌做「大成至聖文宣先師」,獲准。[8]
大清 順治十四年(1657年) 清世祖 至聖先師 張文光提請恢復明朝舊稱「至聖先師」,獲准。[9][10]
中華民國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 中華民國教育部 大成至聖先師

現代文藝作品

[編輯]

小說

[編輯]

電影

[編輯]

電視劇

[編輯]

話劇

[編輯]

動畫片

[編輯]
  • 《孔子傳》(1995年)(台灣公視同日本NHK、韓國KBS三國一齊合作製作)
  • 孔子》(2009年)

郵票

[編輯]
  • 1989年9月28號中華人民共和國發行咗《J162M孔子誕生2540周年(小型張)》,紀念孔子誕辰。

批評

[編輯]

墨子

[編輯]

維基文庫有關非儒嘅文獻

黑格爾

[編輯]

黑格爾喺佢嘅哲學史講座中認為,孔子嘅道德哲學缺乏思辨,例如《論語》只係一啲善良同道德嘅教條[11]

以貌取人

[編輯]

孔子曾經有一個弟子叫澹臺滅明,係魯國武城(今日嘅山東費縣西南)人,最初孔子對佢唔係咁睇好。澹臺係複姓,名滅明,字子羽。《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講,子羽「少孔子三十九歲。」(有一個說法係細四十九歲《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子羽嘅老豆同吳國大夫王犯關係好熟。喺魯哀公八年(公元前487年),吳國起兵討伐魯國,當時吳國大軍逼近魯國,魯國嘅人擔心子羽嘅老豆會同吳國人暗中勾結,內外夾攻滅咗魯國。當時有一位大夫子服景伯講:「吳師來,斯(指子羽老豆)與之戰,何患焉?且召之而至,又何求焉?」意思係吳國軍隊嚟咗,就同佢哋打,有咩好驚?召佢嚟,就嚟,仲有咩可求?魯國面臨危難嘅時候,子羽嘅老豆識大體,對魯國忠心,受到大夫嘅信任。

孔子嘅弟子之中,子游係唯一嘅南方人。佢做武城宰嘅時候,子羽喺佢手下做過一個細官。子游覺得子羽做人正派,做事規規矩矩,好守本分,唔玩手段,唔投機取巧。所以下次孔子問子游:「你喺嗰度做官,有冇搵到咩人才呀?」子游就向孔子推薦咗子羽。當子游推薦子羽嘅時候,講過一句話:「行不由徑。」呢句「徑」指細路,子游欣賞子羽做人做事坦蕩,連平時行路都淨係行大道,從來唔會抄捷徑。子羽做人一樣係咁,坦率正直,唔耍小聰明,唔貪人便宜。子羽雖然喺子游手下做事,但如果唔係因為公務,佢絕對唔會擅自入子游嘅房間,也唔會仗住上司嘅權勢去欺負人。子羽有佢老豆嘅美德,忠於自己嘅職責,「做人公正無私」。

子羽頭先入孔門嘅時候,孔子見佢相貌醜陋,以為佢資質平庸,冇乜才能,所以對佢好失望。不過子羽拜孔子為師,跟住孔子學習,後來佢到南方嘅吳楚等地教授禮樂,當時跟隨佢嘅學生有三百幾人,受到各諸侯國嘅尊重,而子羽本人行事公正無私,喺魯國擔任大夫。[12]因此,孔子喺晚年聽到子羽嘅消息時,感慨話:「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出自《韓非子·顯學》。

參考

[編輯]
  1. 孔子嘅姓「子」並唔係「孔子」嘅「子」。孔子先祖係商朝貴族,而「子」乃商國姓。古代「姓」和「氏」係兩個唔同嘅概念,請參閱呢篇文章家世同生平章節同埋姓氏一文。
  2. 柳詒徵:《中國文化史》
  3. 世界文化遺產——孔府 孔廟 孔林 互聯網檔案館歸檔,歸檔日期2015年11月12號,.新華網
  4. 集解王肅話:「父,丈夫嘅顯稱。」
  5. 如淳解釋話:「做帝師,教令成就,所以叫褒成君。」
  6. 史記·孔子世家》亦引用,「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於夫子,可謂至聖矣!」
  7. 榮光·〖孔廟釋典禮嘅儒學普世價值及其儀禮規範〗原著喺2020-09-27歸檔。喺2010-01-11搵到 {{cite web}}: Unknown parameter |dead-url= ignored (|url-status= suggested) (help)
  8. 清世祖實錄》卷十三 順治二年正月二十三日:「國子監祭酒李若琳奏請更孔子神牌為大成至聖文宣先師孔子,報可。」
  9. 清世祖實錄》卷一百七 順治十四年二月十六日:「吏科都給事中張文光奏言,聖至孔子,贊美難以形容。考之古典,魯哀公誄文曰尼父,未嘗加一字之褒。漢平帝元始元年,始加諡曰宣尼父。後魏太和十六年,乃改諡文聖尼父。唐太宗貞觀十一年,尊為宣聖尼父。明皇開元二十一年,始進諡文宣王。元武宗至大元年,加諡大成至聖文宣王。明初因之。嘉靖九年,尊改為至聖先師孔子神位。以孔子生不為王,歿而王之,於理未妥。且以文宣之號,未足以盡孔子。曰至聖,則無所不該。曰先師,則名正而實稱。不可易矣。我朝順治二年,祭酒李若琳不加考訂,請易至聖先師孔子神位為大成至聖文宣先師孔子。不過仍元武宗之舊諡,而獨不稱王耳。臣謂追王固屬誣聖,即加大成文宣四字,亦豈足以盡孔子哉。唐臣柳宗元有言,贊孔子之聖譬如頌天地之大,諛日月之明,非愚則惑。今皇上事事稽古,議禮制度考文務求至當。宜仍改主為至聖先師孔子神位,庶質之先聖而無疑,傳之萬世而永遵矣。下所司議。」
  10. 清世祖實錄》卷一百八 順治十四年三月十三日:「丙辰,復至聖先師孔子神位舊稱,從科臣張文光請也。」
  11. 干春松、張曉芒 (2017-10-01)。國文化常識 (中文)。第2卷。中國友誼出版公司。頁 43。ISBN 978-7-5057-4155-3原著喺2022-12-07歸檔。喺2022-12-07搵到 {{cite book}}: Unknown parameter |dead-url= ignored (|url-status= suggested) (help)
  12. 澹臺滅明,武城人,字子羽,少孔子四十九歲,有君子之姿.孔子嘗以容貌望其才,其才不充孔子之望.然其為人,公正無私,以取與去就,以諾為名,仕魯為大夫也。

出面網頁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