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鄭屋漢墓博物館
李鄭屋漢墓博物館喺香港九龍深水埗,係香港歷史博物館五間分館之一,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管理,當中嘅建築屬於香港法定古蹟。
歷史
[編輯]1955年8月,香港政府為咗應付市民對公共房屋嘅需求,計劃響李鄭屋村起徙置大廈。當建築工人喺8月9號進行夷平山坡時,無意發現咗一個東漢墓穴。香港大學中文系系主任林仰山教授(Frederick Sequier Drake,1892-1974)於是帶學生前往研究發掘。據當年嘅老街坊回憶,響漢墓正式出土前,曾經有建築工人用外衣包住古物運離現場(睇1955年8月11號《星島日報》)。參考咗林仰山等考古學家評估後,市政局加建咗鋼筋水泥硬殼,以保護漢墓免受風雨侵蝕。漢墓響1957年由市政局接管及開放畀公眾參觀,墓裏面嘅出土文物都陳列響漢墓旁嘅展覽館內。1988年12月,李鄭屋漢墓被列為香港法定古蹟。
由2005年1月起,為紀念漢墓出土50週年,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進行一系列嘅復修工程,包括響墓室頂部加建一個用鐵氟龍物料製成嘅天幕,防止雨水造成嘅滲漏,減低被侵蝕嘅機會,耗資達100萬港元。墓室過去都冇採取過任何措施去保護佢,響1970年代香港嘅教科書所見,當時嘅墓室外圍亦只係一個生滿草嘅小山坡。直到1990年代後期,前市政局先至響外面加建保護設施,並響墓內裝設控制濕度嘅裝置。今日漢墓嘅墓室並唔對外開放,但係市民可以透過墓室門嘅玻璃,一睹呢個建於東漢時期嘅墓穴。
地理
[編輯]根據考古學家響發掘古墓時嘅周圍環境推斷,漢墓起嗰時佢係響海邊,但而家博物館所在嘅山腳處已離開海岸非常遠。即使扣除歷年因填海而增加嘅土地,亦可以察覺到從東漢到清末嘅1800年間,從珠江帶來嘅沙泥沉積落嚟嘅結果。
建築
[編輯]根據考古學家推斷,個墓喺東漢時期起。而喺漢墓出土咗67件文物,當中包括最少33件完整文物,例如屋舍模型同各種陶器同青銅器等。但係,漢墓裏頭冇發現任何骸骨。
漢墓嘅佈局為「十」字形,一共有四個墓室。墓室屬磚室墓,由長40厘米、闊20厘米同厚5厘米嘅磚塊砌成,而磚塊刻有10幾種花紋同文字「大吉番禺」,但室入口道響出土前已受到破壞。
至於個墓嘅主人,有人話係鹽官,亦有意見話係避亂嘅貴族。
展覽
[編輯]漢墓而家已成為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嘅一間博物館。由於需要穩定漢墓裏面嘅溫度同濕度,墓室並唔對外開放,但參觀者可透過裝嵌響羨道門口嘅玻璃牆窺探墓室裏面,參觀者亦可以睇埋漢墓旁邊嘅展覽館,除咗展出從漢墓出土嘅陶器同青銅器之外,重設有「李鄭屋漢墓」同「華南漢文化」兩個展覽,介紹漢墓嘅地理環境、墓室結構同發現經過,以及漢朝時期嘅嶺南文化。
開放時間
[編輯]- 星期一至三、五至日:上晝10點至下晝6點
- 聖誕前夕同農曆新年除夕:上晝10點至下晝5點
- 星期四(除咗公眾假期)、農曆年初一同二休館
入場費
[編輯]- 免費入場
-
漢墓入口
-
陶鼎
-
陶倉模型
交通
[編輯]延伸閱讀
[編輯]- 香港歷史博物館編:《李鄭屋漢墓》(該館,2005年10月,ISBN 962-7039-53-5)
- 呂沛銘:《李鄭屋邨古墓年代與墓主身份考察》,( 《旅行家》雜誌,香山學社出版,香港2005年)
- 蕭國健:《香港古代史》,香港中華書局,2001年
睇埋
[編輯]出面網頁
[編輯]22°20′17″N 114°09′36″E / 22.338094444444°N 114.16002222222°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