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屋邨
22°20′32″N 114°09′25″E / 22.342122°N 114.15689°E
| ||||
蘇屋邨西面
| ||||
地區 | 長沙灣 | |||
---|---|---|---|---|
類型 | 租住屋邨 | |||
入伙年期 | 2016年9月 2018年8月[1](重建一期) 2019年2月(重建二期) 1960-1963年(重建前) | |||
樓宇座數 | 14(重建後) 16(重建前) | |||
單位數目 | 6,985(重建後) 5,311(重建前) | |||
面積呎數 | (重建前) 19.5至49.1 m2 210至529 sq ft (重建後) | |||
伙數 | 2,800(重建一期樓宇入伙後) 1,300(重建前) | |||
居民 | 6900(重建一期樓宇入伙後) 3,400(重建前) | |||
網站 | 無 |
蘇屋邨(So Uk Estate)係香港房屋委員會 (前身係屋宇建設委員會)發展嘅第三個屋邨,喺香港深水埗區長沙灣保安道。喺起之前,呢度曾經係一大片農地同埋一處叫做「蘇屋」嘅寮屋區。蘇屋邨範圍佔地十九英畝,係當時遠東大型嘅住宅發展計劃之一。
蘇屋邨喺2010年代重建過。
各座落成/拆嘅日期同簡介
[編輯]蘇屋邨共有16座住宅大廈,分五期起,但就分兩期拆。 (括號內嘅英文字母係計劃中嘅座號)
蘇屋邨提供咗5,311個住宅單位,而計劃中嘅可容人口為約31,600人。
- 第一期:
杜鵑樓(S)、海棠樓(T)及茶花樓(U)三座大廈於1959年6月接受申請,1961年入伙,提供1,768個四至十一人房嘅唔同大細類型單位,喺2013年2月拆樓。
- 第二期:
百合樓(P)、彩雀樓(Q)及荷花樓(R)三座大廈於1959年8月接受申請,1961年入伙,提供729個六至九人房(主要係八人房)嘅較大型單位,喺2013年2月拆樓。
- 第三期:
楓林樓(E)、丁香樓(F)、金松樓(G)、綠柳樓(H)及櫻桃樓(I)五座大廈於1959年5月接受申請,1961年4月入伙,提供1,030個可容五及七人嘅中小型單位。這五座大廈更係香港首批「Y」型設計嘅公屋大廈。佢哋已經喺2010年3月5號拆樓。
- 第四期:
劍蘭樓(M)一座大廈於1960年9月接受申請,1962年入伙,提供174個六人及八人房(主要係八人房)嘅較大型單位。佢哋已經喺2010年3月5號拆樓。
- 第五期:
牡丹樓(A)、蘭花樓(B)、壽菊樓(C)及石竹樓(D)四座大廈喺1961年3月接受申請,並於1963年入伙,提供1,610個主要係六人房嘅中型單位,佢哋已經喺2010年3月5號拆樓。
背景
[編輯]屋建會對蘇屋邨嘅總投資額係五千萬港元。
蘇屋邨嘅地盤平整工程喺1957年初展開,並於1958年4月完成。當中由徙置事務處先遷拆十九間木屋,安置共二百二十二名居民,並於稍後時間清拆另外六十間木屋及安置共八百名居民。
整個蘇屋邨由曾經設計北角邨嘅甘洺建築師樓(Eric Cumine)負責整體規劃。而四間建築公司就負責唔同期數嘅設計,所以每期嘅設計風格都係截然不同,並順住山勢由南至北而建,使唔同期數嘅樓宇錯落有序咁分佈喺唔同高度嘅平台上。
咁嘅設計令大部分座數嘅單位都可以向南及睇到海景,並為住宅單位提供充足嘅光線及空氣,呢道重提供咗大量嘅室外及有蓋休憩空間,以及喺P、Q及R座地下及一樓提供兩間設有24個課室嘅官立小學,呢兩間小學嘅業權由政府向屋建會買,以紓緩屋建會嘅投資負擔。
蘇屋邨嘅海水沖廁系統海水泵房位於長沙灣海濱,海水供水管則沿興華街抽上海拔二百八十米高嘅大埔道對上嘅水務署海水配水庫,再分配畀蘇屋邨嘅用戶。
基本上蘇屋邨嘅分配住房嘅目標,係要達至提供相當闊嘅租金等級,可行嘅話,面積相同嘅單位按唔同嘅舒適程度及位置來訂定唔同級別嘅租金,位於較上部份嘅單位租金會較貴。最初委員會希望把單位分兩大類,其中一類係同北角邨差唔多,係附有梗房嘅單位設計;餘下嘅百份之七十五就係設計水準較低嘅無梗房單位。後來因要進一步減低興建成本,令大部份單位取消咗梗房設計,只有杜鵑樓嘅最大型單位(即13、14、31、32、43、44、61、62、73及74號室)至附有一個大梗房及兩個露台。
1973年4月1號,香港房屋委員會成立,蘇屋邨改咗由佢管理。
拆樓原因
[編輯]1988年,房委會搞整體重建計劃,一直都冇將蘇屋邨列入重建計劃。直至2000年開始,陸續有居民投訴佢嘅大廈狀況唔好,有幾座大廈嘅走廊更要用鋼架支撐。房委會喺2005年9月為當時九個冇被列入重建計劃嘅高齡屋邨進行全面結構勘察。結構勘察結果顯示,雖然蘇屋邨各座大廈嘅結構都安全,但由於樓齡較高,加上環境因素影響,樓宇結構狀況日見惡化,必須進行一連串大規模嘅修補工程,加強大廈嘅結構安全。但如果要延續該邨各大廈十五年嘅使用期,則必須喺唔同嘅地方進行最少十八個月嘅維修,經考慮樓宇嘅整頓狀況、所需改善工程嘅規模及對住戶嘅影響,房委會分別喺2006年3月30號同2008年2月20號決定分兩期拆蘇屋邨上高嗰十座同下低嗰六座。
第一期(2010年3月)拆咗喺較高平台上嘅十幢樓(即牡丹樓、蘭花樓、壽菊樓、石竹樓、劍蘭樓、楓林樓、丁香樓、金松樓、綠柳樓同櫻桃樓),調遷工作已經喺2009年8月完成。第二期(2013年中)拆埋其他山腳六座樓(百合樓、彩雀樓、荷花樓、杜鵑樓、海棠樓同茶花樓)。居民搬去長沙灣工廠大廈重建項目(而家元州邨第五期)、元州邨第二同第四期。
2010年1月29號晏晝1點44分,馬頭圍道冧樓,本來有人呻話住遠啲,不如搬嚟蘇屋邨。但係政府一早諗住2010年拆咗上面嗰十幢樓,冇辦法之下先住住石籬邨10座同11座。
住過喺度嘅人
[編輯]重建前嘅蘇屋邨,曾經有唔少公眾人物住過,包括有:張雪瑩、麥明詩、陳凱琳、蔡思貝、劉佩玥、陳瀅、黃美棋、黃心穎、吳海昕、王子涵、何詠雯、謝芷倫、湯洛雯、關宛珊、岑麗香、李佳芯、黃翠如、蔡運華、葉嘉茵、文偉鴻、萬綺雯、方駿釗、呂頌賢、張家輝、邵仲衡、周星馳(星爺)、李華明、蔡素玉、程介南、張之珏、潘嘉德、金興賢、徐家傑、陳曼娜、苗金鳳、招石文、馮淬帆、梁珊、程介明、羅石青、凌禮文、吳耀漢、江漢、杜平、譚炳文、丁羽、李香琴、譚倩紅、陳凱琳、蔡思貝、陳瀅、劉佩玥、黃美棋、吳海昕、王子涵、湯洛雯、關宛珊、岑麗香、李佳芯、黃翠如、文偉鴻、葉念琛、葉鎮輝、陳耀全、陳維冠、方駿釗、歐耀興、呂頌賢、韋家雄、駱達華、張家輝、張兆輝、吳毅將、莫少聰、關朝聰、繆騫人、魯振順、毛孟靜、李家超、呂有慧、呂良偉、周潤發、黃杏秀、狄波拉、黎漢持、李司棋、程介南、田北辰、蔡素玉、黃韻詩、黃淑儀、李琳琳、石修、秦煌、潘嘉德、金興賢、徐家傑、田北俊、陳曼娜、夏雨、苗金鳳、程介明、馮素波、余子明、劉丹、朱江、李香琴、劉兆銘、譚倩紅、朱維德、謝偉俊、靳羽珊、許冠傑、許紹雄、許冠武、許冠文、許冠英、黃家強、黃貫中、葉世榮、黃家駒、鍾景輝、羅蘭、陳嘉賢、陳嘉麗、麥明詩、張雪瑩、蔡楓華、蔡少芬、謝天華、楊仲恩、伍衛國、邵逸夫、方逸華、周吉、周啟生、林嘉華、陸光偉同埋黃天鐸等人。
相
[編輯]蘇屋邨往時面貌
[編輯]-
重建前蘇屋邨茶花樓
-
重建前蘇屋邨杜鵑樓
-
重建前蘇屋邨牡丹樓
-
重建前蘇屋邨金松樓及楓林樓
-
重建前蘇屋邨保安道入口(2009年2月)
-
重建前蘇屋邨油站
-
重建前蘇屋邨通道
-
重建前蘇屋邨休憩空間
-
重建前蘇屋邨馬賽克地圖
-
重建前蘇屋邨職業訓練局青年學院
蘇屋邨重建時面貌
[編輯]-
拆咗嘅蘇屋邨杜鵑樓,為第二期重建項目(2012年)
-
蘇屋邨牌匾將會保留(2012年)
-
拆咗嘅蘇屋邨茶花樓,為第二期重建項目(2012年)
-
正平整地基嘅蘇屋邨第一期(2012年)
-
蘇屋邨拆卸時期的荷花樓與彩雀樓之間休憩廣場(2012年)
-
重建緊嘅蘇屋邨第一期(2012年)
-
蘇屋邨彩雀街部份範圍已被封閉(2012年)
-
蘇屋邨所有商店已遷出(2012年)
-
搭緊棚嘅蘇屋邨(2013年)
-
重建中的蘇屋邨一期東南面(2014年7月)
-
重建緊嘅蘇屋邨一期西南面(2014年12月)
-
從李鄭屋邨遠望重建緊嘅蘇屋邨一期東南面(2015年5月)
-
重建緊嘅蘇屋邨一期西南面(2015年6月)
-
重建緊嘅蘇屋邨一期東北面(2015年6月)
-
重建緊嘅蘇屋邨二期(2015年10月)
-
重建緊嘅蘇屋邨二期(2016年11月)
-
重建緊嘅蘇屋邨二期(2017年6月)
-
重建緊嘅蘇屋邨二期(2018年5月)
蘇屋邨一期重建後面貌
[編輯]-
羽毛球場
-
乒乓波枱(2019年11月)
-
一號社區遊樂場太極推手器及手腳伸展器
-
四號社區遊樂場(2019年11月)
-
社區綜合服務大樓
-
一期裝修承辦商(入伙初期運作)
蘇屋邨二期重建後面貌
[編輯]-
蘇屋邨二期重建後外貌,後方樓宇係百合樓(2018年6月)
-
蘇屋邨茶花樓(2018年6月)
-
蘇屋邨杜鵑樓及海棠樓(2018年6月)
-
蘇屋邨石竹樓,後面係劍蘭樓(2018年6月)
重建前全景
[編輯]參考
[編輯]- ↑ 〈蘇屋邨重建延誤 3,000戶上樓無期〉。蘋果日報 (香港)。2016年8月9號。原著喺2017年3月26號歸檔。喺2020年4月30號搵到。(繁體中文)
- ↑ 〈蘇屋邨重建延誤 3,000戶上樓無期〉。蘋果日報。2016年8月9日。原著喺2021-05-03歸檔。喺2018-08-12搵到。(繁體中文)
- ↑ 〈蘇屋邨完成重建最後三座入伙(附圖)〉。2019年2月21日。原先內容歸檔喺2020-06-08。喺2019-02-21搵到。
- ↑ 〈蘇屋邨茶花樓今起入伙(附圖)〉。2018-08-10。原先內容歸檔喺2021-05-03。喺2018-08-12搵到。
註釋
[編輯]- ↑ 由王歐陽(香港)有限公司設計。(詳細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