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仄
呢篇文 需要熟悉呢方面嘅人幫手寫。 |
平仄(粵拼:ping4 zak1,即係仄讀做側噉嘅音)係漢語文學上嘅一個概念,關乎喺文言韻文當中要點樣使用聲調:中古漢語嘅聲調分平、上、去、入四聲,而平仄當中嘅平係指平聲而仄係指上去入聲;而根據平仄嘅概念,一首詩歌要好聽,一定要跟從某啲平仄嘅變化規律,否則就「平仄不調」唔好聽[1][2]。
根據現代語言學前嘅睇法,粵語有九聲,第一(陰平),第四(陽平)為平。其餘:陰上、陰去、陰入、陽上、陽去、陽入、中入為仄。而喺廿一世紀嘅語言學裡邊,粵語就有六個聲調,當中「一四聲而且韻尾唔係 -p、-t、-k 嘅」係平,其餘嘅係仄。
背景概念
[編輯]平仄呢個諗頭據講係源於南齊(479 - 502 年)嘅。當時啲學者喺度研究語言嘅聲調,指出中古漢語分平、上、去、入四聲,當中平聲出現頻率明顯高啲,所以啲人就將上去入三種聲調統稱做仄聲;平聲顧名思義係指「平直和諧」嘅聲調,而仄聲就「有高低變化」[4];佢哋個諗法,幾似現代語言學當中嘅聲調輪廓概念。根據聲調輪廓呢個概念,搵一隻聲調語言(例如係粵語噉),隻語言會有若干隻聲調,聲調之間唔單只可以喺音高嘅高低上有差異,亦可以喺音高嘅變化規律上有差異,例如以下係粵語六聲調嘅聲調輪廓圖,打戙嗰條軸係相對音高,而打橫嗰條軸係時間[5]:
喺第二調(史)當中,音高會喺一個音節當中變化,初頭大致係平嘅然後就升;而喺第一調(詩)當中,音高就大致係高同平嘅,不過最尾嗰段會跌一跌。啲人講廿一世紀初粵語嘅平仄,第一調(詩)同第四調(時)一般都畀人當做平聲,除非隻字係 -t、-p 或者 -k 做尾嘅[註 1],而非平聲嘅一般畀人當做仄聲。
詩詞應用
[編輯]傳統上認為,一首詩歌要好聽,一定要喺聲調上跟從某啲規律:例如平聲被認為係和諧嘅,但如果一句句子入邊冚唪唥都係平聲嘅音節,句嘢聽落就會「疲軟」;而仄聲就被認為係唔和諧嘅,如果一句句子入邊太多仄聲音節,聽落就會好似「咬牙切齒」噉。
傳統上,一首舊體詩每一句嘅平仄比例都會相約,五言詩係一句五隻漢字,要三平二仄或者二平三仄先至會好聽[4];舉例說明,想像用廿一世紀初嘅粵語朗讀杜甫嘅《春望》頭嗰兩句,用阿拉伯數字標聲調—
記返起「非 -t、-p 或 -k 做尾嘅一四就係平,其餘嘅係仄」:
睇得出首詩啲平仄跟從明顯嘅規律,事實係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同仄仄仄平平係五言絕句嘅基本句式[4]。
中古漢語存在喺唐朝同宋朝時期,後嚟蒙古人打冧咗宋朝建立元朝。喺元朝期間,中原嗰頭嘅漢語喺音系上出現咗明顯變化,好多中原嘅漢語方言都唔見晒啲 -t / -p / -k 尾[6]。廿一世紀初嘅標準官話已經冇晒呢啲音,例如喺標準官話入邊,國呢隻漢字嘅讀音係 guó,屬陽平聲,如果《春望》頭兩句用標準官話嚟讀,啲平仄就會變成
—被指係出現咗「平仄不調」嘅情況。
睇埋
[編輯]外拎
[編輯]註釋
[編輯]引咗
[編輯]- ↑ (臺灣正體) 竺, 家寧. 中古的聲調. 聲韻學.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1992: 353–355 [2018-12-16]. ISBN 9789571105109.
- ↑ (大陸簡體) 王力. 漢語詩律學.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 [2018-12-16]. ISBN 9787532083251.
- ↑ 《文鏡秘府論 · 文筆十病得失》
- ↑ 4.0 4.1 4.2 瞬談唐詩 第四集:唐詩之美——體式篇(下) (PDF)
- ↑ 從中古四聲到現代粵語六調 (PDF),漢語研究的新貌:方言、語法與文獻
- ↑ 元朝周德清,《中原音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