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學
歷史學,簡稱史學,係研究人類社會過去一切問題在內嘅科學。歷史學唔係信條、教義、文學。歷史科學嘅目的就係盡可能噉接近真實情況。
研究方法[編輯]
早喺西周就有作冊、史某嘅講法,史喺西周就係記錄人員,喺中國古代記錄歷史有皇家同民間之分,西周金文係皇家史學嘅典範,春秋、史記就係民間史學嘅代表作,歷史學係中國古代皇家教育嘅重要內容。
歐洲嘅歷史學始祖係修昔底德、希羅多德、天主教會史學。歐洲喺啟蒙時代之後,強調理性思考,例如伏爾泰路易十四時代。普魯士蘭克就從語言、民俗調查同使用政府檔案書寫歷史,蘭克就廣泛閱讀普魯士、意大利嘅官方檔案同埋塞爾維亞民族語言,呢啲資料都係當時所重視。二十世紀歷史學嘅研究內容同研究主題擴展為社會經濟問題,例如年鑑學派、公共史學、口述歷史。
性質[編輯]
就算係咁,當講到歷史學家嘅工作內容時,佢哋都有一啲明顯嘅共同性質:
能夠被稱為歷史學嘅研究,必定挑選同真實嘅過去有關嘅主題,歷史學家唔可以捏造同過去事實不符嘅人物同事件,呢樣同文學係唔同,歷史學需要有證據做論證基礎,每講一句說話都要有充足嘅證據作為背後嘅支持,而歷史學家攞嚟引證嘅證據,就叫做「史料」。但係,喺20世紀70年代之後,隨住所謂後現代思潮嘅興起,西方史學界就出現咗較為激進嘅理論家,例如海登·懷特等,佢從語言學同修辭學嘅角度去分析歷史書寫結構,主張歷史同文學係冇本質上嘅區別。
歷史學家喺進行歷史嘅編修時要盡量避免個人主觀嘅意見,唔可以喺從事歷史研究時發表自己嘅立場,因為歷史學家普遍相信自己嘅研究係要幫依家嘅人重建真實嘅過去[1],如果加入過多自己嘅立場,會令到真相扭曲,呢啲「史料」就唔能夠被社會大眾使用。喺客觀角度去講,錢鍾書認為再客觀嘅「史料」都冇辦法避免真相嘅扭曲,「史學以失真為難逃之劫」[2]。錢鍾書雖然同意司馬光據野史小說撰《通鑑》,但佢都提到「夫稗史小說,野語街談,即未可憑以考信人事,亦能夠據以覘人情而徵人心,又光未申之義也。」[3]
歷史學家除咗重建過去之外,最重要嘅係解釋點解過去會發生呢啲事,以及呢啲事為現代人所帶來嘅意義。所以歷史學家同律師、政治家等同樣研讀歷史嘅人唔同,歷史學家喺研讀歷史時係著墨於思考隱藏喺歷史背後嘅脈絡,而唔係著墨於評估古人嘅是非對錯。歷史學家必須透過各種唔同嘅角度去解釋過去,並唔係用後人之見嚟指責前人之非。
傳統上,歷史學家係為咗搵某個大問題嘅答案先去從事研究,而呢一種大問題通常同當時嘅人有密不可分嘅關係,呢一點令歷史學家同單純嘅好古癖係有分別。中國史嘅奠基者之一司馬遷就提出「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作為史學嘅研究目標。歷史學者會為咗解決當下嘅政治改革弊病而去研究古代政治改革嘅成敗得失,而唔係毫無理由噉去研究一個同依家生活無關嘅議題。歷史學唔係為咗累積知識而累積知識;調返轉,佢係為咗某種特定嘅目的而進行有計畫嘅研究。但係,喺20世紀後期,隨住微觀史同文化史嘅興起,傳統嘅歷史觀受到挑戰。女權主義同酷兒理論等「後學」嘅新興學派批判咗傳統史學同社會統治精英嘅緊密聯繫,佢指出依家嘅研究方向係忽略咗邊緣人群同底層社會。
文體[編輯]
傳統嘅中國歷史著作可以分為以下三種體裁:
- 編年體。以歷史事件發生嘅時間為順序去編撰、記述歷史嘅一種方式。
- 紀傳體。以人物立傳記(皇帝嘅傳記叫做「紀」,一般人嘅歷史就叫做「傳」,記載諸侯叫做「世家」,特殊情形嘅人物叫做「載記」,記載制度、風俗、經濟嘅叫做「志」,以表格排列歷史大事叫做「表」)嘅方式記敘史實。
- 紀事本末體。
研究範疇[編輯]
即係史學方法。一般歷史研究會採用史料嘅收羅同編輯。
- 舊史學方法
- 新史學方法
- 口述史學法
- 計量史學法
史觀[編輯]
- 歷史材料嘅真確性,可信性同埋完整性
- 歷史學理論框架
- 道德評價
- 歷史修正主義同歷史嘅正統教義
- 歷史嘅後設敘述
分支學科[編輯]
- 英雄史觀vs人民史觀(群眾史觀)
- 大歷史觀
- 全球史觀(整體史觀)
- 文明史觀
- 現代化史觀
- 社會史觀
- 反事實史觀
- 理性史觀
- 人本主義史觀
- 科學主義史觀
- 機械唯物主義史觀
- 唯物主義歷史觀(唯物史觀)
- 經濟史觀
- 階級史觀
- 革命史觀
- 循環史觀vs進步史觀
- 陰謀史觀
- 虛無主義史觀
- 自虐史觀
- 皇國史觀
- 正統史觀
- 中國史觀(以中國為中心嘅史觀)
- 臺灣島史觀
- 同心圓史觀(台灣主體性)
學派[編輯]
政治史|思想史|經濟史|法制史|社會史|人口史|文化史|科學史|醫療史|婦女史|外交史|教育史|傳播史|藝術史|文學史|史學史|歷史語言學|譜牒學|方志學|歷史哲學|金石學|軍事史|歷史地理學|醫學史|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定義嘅歷史學一級學科有:考古學、中國史、世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