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去內容

德左

出自維基百科,自由嘅百科全書
(由Transnistria跳轉過嚟)
德涅斯特河沿岸摩爾達維亞共和國
Pridnestrovian Moldavian Republic

  • 摩爾多瓦語中文摩爾多瓦語:Република Молдовеняскэ Нистрянэ
    羅馬化:Republica Moldovenească Nistreană

  • 俄語:Приднестрóвская Молдáвская Респýблика
    羅馬化:Pridnestrovskaya Moldavskaya Respublika

  • 烏克蘭語:Придністровська Молдавська Республіка
    羅馬化:Prydnistrovska Moldavska Respublika
通稱:德涅斯特河沿岸

國歌:《德涅斯特河沿岸共和國國歌中文德涅斯特河沿岸共和國國歌

屬地(實轄)
幅員
  • 國土:4,163平方公里
  • 水域:2.35%

首都 提拉斯堡
中央政府
所在地
提拉斯堡
最大行政區 提拉斯堡
最大城市 提拉斯堡
至長河 德涅斯特河
時區 UTC+2
夏令時UTC+3
國民
人數 以下係2015年嘅估計數字

官方語言 羅馬尼亞語
俄語
烏克蘭語
官方文字 羅馬尼亞文
俄文
烏克蘭文
民族 2015年統計:
俄羅斯人(34%)
摩爾多瓦人中文摩爾多瓦人(33%)
烏克蘭人(26.7%)
保加利亞人中文保加利亞人(2.8%)
加告茲人(1.2%)
其他民族(2.3%)
主要宗教 東正教
天主教
曆法 公曆
主要節日 獨立日:9月2號
行車方向 向右行驶

政制
國家憲法 德涅斯特河沿岸摩爾達維亞共和國憲法中文德涅斯特河沿岸憲法
國家結構形式 單一制
國家政權 最高議會最高議會 (德涅斯特河沿岸)中文最高議會最高議會 (德涅斯特河沿岸)
一院制
政制 半總統制
三權分立
法律體系 歐陸法系

主要領袖
經濟
中央銀行 德涅斯特河沿岸中央銀行
貨幣 德涅斯特河沿岸盧布(法定)
俄羅斯盧布(流通)
摩爾多瓦列伊(通用)(PRB)
資訊
立國歷史
  • 立國日期:1990年9月2號
  • 立國事件:德涅斯特河沿岸最高蘇維埃宣佈成立「德涅斯特河沿岸摩爾達維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1990年9月2號)

國家象徵 勝利旗中文勝利旗
德涅斯特河沿岸國旗中文德涅斯特河沿岸國旗
錘子與鐮刀中文錘子與鐮刀
國家代碼 暫無,但同摩爾多瓦通用
國際域名縮寫 .md(同摩爾多瓦通用)
國際電話區號 +373(同摩爾多瓦通用)
現役軍人數 有2000~3000人嘅俄羅斯聯邦武裝力量部隊同埋前蘇聯武裝力量嘅軍隊駐紮

德涅斯特河沿岸摩爾達維亞共和國英文Pridnestrovian Moldavian Republic,簡稱PMR)係一個喺摩爾多瓦同埋烏克蘭邊界之間嘅德涅斯特河(又稱聶斯特河[註 1])上面一幅狹長土地嘅一個分離國家,佢嘅首都喺提拉斯堡[註 2]。呢個國家中文通稱做德涅斯特河沿岸,英文世界就通稱為Transnistria。名稱由來係因為摩爾多瓦叫呢個地方做「德涅斯特河沿岸自治領土單位」(英文Transnistria autonomous territorial unit with special legal status[1],摩爾多瓦語羅馬化名稱係:Unitatea teritorială autonomă cu statut juridic special Transnistria)。因為位置係摩爾多瓦境內德涅斯特河嘅左邊,所以亦叫做「德涅斯特河左岸」(英文Left Bank of the Dniester,摩爾多瓦語羅馬化名稱係Stînga Nistrului[2][註 3]

國際上認為德涅斯特河沿岸只係摩爾多瓦呢個蘇聯解體前嘅「摩爾達維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中文摩爾達維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領土嘅一部分,而家只係得到三個重未被廣泛認可嘅國家承認:阿布哈茲[3]阿爾察赫,同埋南奧塞梯

地名

[編輯]

德涅斯特河沿岸係東歐嘅一個特定地域,由於嗰度位於德涅斯特河[註 1],而呢條河喺烏克蘭叫 Nistru(烏克蘭話:Дністер),意思係「德涅斯特河東岸」。而條河喺摩爾多瓦境內嘅左岸,所以叫做 Stânga Nistrului,意思係「德涅斯特河左岸」。由於相對地理位置唔同,所以唔同嘅國家對嗰度就出現咗唔同嘅稱呼。

對照唔同國家對「德涅斯特河沿岸摩爾達維亞共和國」嘅稱呼

有關國家 官方名 德涅斯特河名稱 對該國位置稱呼 中文簡稱
摩爾多瓦 原整名稱 Република Молдовеняскэ Нистрянэ 德涅斯特河左岸 德涅斯特河左岸共和國
羅馬化名稱 Republica Moldovenească Nistreană Nistrului
俄羅斯 原整名稱 Приднестровская Молдав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 Приднестровье 德涅斯特河沿岸 德涅斯特河沿岸共和國
羅馬化名稱 Pridnestrovskaja Moldavskaja Respublika Pridnestrov'ye
烏克蘭 原整名稱 Придністровська Молдавська Республіка Дністер 德涅斯特河東岸 德涅斯特河東岸共和國
羅馬化名稱 Prydnistrovska Moldavska Respublika Nistru
英語國家 Pridnestrovian Moldavian Republic River Dniester 通稱:Transnistria 通稱:德涅斯特河沿岸

地理位置

[編輯]

領土

[編輯]

德涅斯特河沿岸屬於內陸國,西面接壤摩爾多瓦邊界有411公里長、東面接壤烏克蘭邊界有411公里長,位置係沿德涅斯特河南北延嘅一個狹窄山谷,同摩爾多瓦大部分地區形成一條天然邊界。

德涅斯特河沿岸共和國控制嘅領土,大部分係喺河嘅左(東面)岸,包括10個城鎮、69鄉鎮,總共147個包括未合併嘅地點。其中原本位於杜伯薩里中文杜伯薩里北同南面嘅6個左岸城鎮,喺1992年嘅德涅斯特河沿岸戰爭中文德涅斯特河沿岸戰爭中畀摩爾多瓦控制[註 4][參 1],成為杜伯薩里區(Dubăsari District)嘅一部分[4]。其餘控制嘅領土,包括喺摩爾多瓦嘅羅吉村(Roghi)、賓傑里市(Bender City),德涅斯特河東、東南、南面有6條村嘅4個地點,河另外一邊嘅城市提拉斯堡(Tiraspol)[註 5][註 6][參 2],總面積有4,163平方公里。

交通

[編輯]

通往德涅斯特河沿岸嘅主要交通,係由提拉斯堡穿過伯薩里區到勒布尼察中文勒布尼察(Rîbnița),都係由德涅斯特河沿岸共和國實際管治。若果由南北方向往返由摩爾多瓦控制嘅杜伯薩里區同埋由德涅斯特河沿岸控制嘅地區,就會好容易引起衝突[5]

喺無軍事衝突嘅時候,由德涅斯特河沿岸經公路往返摩爾多瓦、烏克蘭,同埋俄羅斯控制嘅領土,普遍並無阻礙。喺莫斯科同埋摩爾多瓦嘅首都基希涅夫(Chișinău)之間有跨國火車,喺俄羅斯薩拉托夫(Saratov)同埋保加利亞瓦爾納中文瓦爾納(Varna)有季節性火車往來,會經過德涅斯特河沿岸同埋摩爾多瓦。另外基希涅夫同埋烏克蘭奧德薩中文奧德薩之間亦有飛機往返,可以接駁公路往返德涅斯特河沿岸。

歷史

[編輯]

古代到現代中期

[編輯]

喺遠古時代,呢個地區同埋周邊係部落聚居地,主要係色雷斯人中文色雷斯人同埋斯基泰人,另外亦有阿夏卡(Axiacae)同埋蓋塔人中文蓋塔人部落嘅分支[6][7]。到咗公元前600年左右,德涅斯特河河口附近變成咗古希臘城邦米利都中文米利都嘅殖民地提拉斯中文提拉斯英文Tyras英文Tyras)。提拉斯經歷咗公元前50年畀達契亞人中文達契亞人[註 7]摧毀、公元56年由羅馬帝國重建統治[8],到咗公元4世紀畀歌德人中文歌德人佔據,然後將提拉斯劃分為特爾文吉人(Tervingi英文Tervingi)部落同埋格魯唐吉人(Greuthungi英文Greuthungi)部落,以中間嘅德涅斯特河做分界。不過提拉斯喺一個世紀後畀阿提拉人中文阿提拉入侵再次摧毀[9],但係利用德涅斯特河做天然邊界劃分領土以經形成,例如喺14世紀用嚟分隔比薩拉比亞中文比薩拉比亞羅馬尼亞文Bessarabia[註 8]東面嘅摩爾多瓦,同埋西面嘅波蘭立陶宛聯邦英文Polish-Lithuanian Commonwealth[10][註 9]

14世紀之後,德涅斯特河地區輾轉畀熱那亞共和國控制,然後到16世紀畀鄂圖曼帝國佔據,一小部分人逃避土耳其入侵,喺北部建立咗一個村莊[11],後來變成咗提拉斯堡市,即係今日德涅斯特河沿岸共和國嘅首都。到18世紀,鄂圖曼帝國開始衰落,俄羅斯帝國向呢個地方大規模遷移。喺俄羅斯帝國內戰期間,烏克蘭人民共和國宣稱對德涅斯特河左岸擁有主權。

蘇聯時期

[編輯]

摩爾達維亞民主共和國

[編輯]

1917年3月8號俄國二月革命之後,俄羅斯帝國解體。布爾什維克[註 10][參 3] 正式獨立建黨,取名俄國社會民主工黨。

1917年12月5號,比薩拉比亞宣佈獨立,成立「摩爾達維亞民主共和國中文摩爾達維亞民主共和國」(俄語:Молдавская Демокра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英語:Moldavian Democratic Republic)[13]

1918年1月14號,布爾什維克武裝先頭部隊進佔呢個新生國家嘅首都基施紐(又叫基希涅夫,羅馬尼亞文:Chişinău),共和國向羅馬尼亞人求助。1月24號(2月6號)[註 11],羅馬尼亞軍隊已經全面控制首都[14]。到3月27號(4月9號),摩爾達維亞同羅馬尼亞王國中文羅馬尼亞王國建立有條件嘅聯盟[15]。到11月11號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11月27號(12月10號)摩爾達維亞宣布比薩拉比亞同羅馬尼亞王國無條件聯盟[16],事實上就係被吞併,羅馬尼亞王國得到比薩拉比亞大片土地。摩爾達維亞民主共和國實際只係短暫存在咗一年。

摩爾達維亞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

[編輯]
摩爾達維亞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地圖

1922年12月,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同埋外高加索[註 12]四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簡稱「蘇聯」)合併,成立第一個以社會主義為理念嘅國家。蘇聯推行地緣政治觀念,將鄰近地區以自治名稱納入共產主義聯邦。

1924年2月,比薩拉比軍人領導袖格利哥里·科托夫斯基中文袖格利哥里·科托夫斯基羅馬尼亞文Grigore Kotovski英文Grigory Kotovsky)提議喺莫斯科嘅主持下成立摩爾達維亞自治州。10月12號宣佈建立「摩爾達維亞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中文摩爾達維亞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摩爾多瓦語:Република Аутономэ Советикэ Cочиалистэ Молдовеняскэ;簡稱:摩爾達維亞ASSR;英語簡稱:Moldavian ASSR),並且合併入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英語簡稱:Ukrainian SSR),領土係喺烏克蘭境內德涅斯特河同埋西布格河中文西布格河之間劃出一部分地區,但係就喪失咗比薩拉比亞嘅土地。所以摩爾達維亞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只係創造出嚟嘅政治體,背後目的係吸引比薩拉比亞難民,同埋喺由莫斯科、烏克蘭蘇維埃裏而嘅羅馬尼亞政治移民[17]

摩爾達維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編輯]
羅馬尼亞重新奪得比薩拉比亞劃分嘅德涅斯特河省

1940年6月26號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聯趁軸心國德國同埋意大利無辦法兼顧之下,要脅羅馬尼亞立即割讓比薩拉比亞同埋布科維納中文布科維納烏克蘭文Буковина)北部[18]。由於機會無得法國或者英國嘅援助,羅馬尼亞只能割讓呢啲領土[19]。6月28號,蘇聯越過德涅斯特河佔領比薩拉比亞,烏克蘭吞併咗布科維納北部、比薩拉比亞最多烏克蘭聚居嘅地區,同埋旁邊以羅馬尼亞人佔多數嘅地區。8月2號,蘇聯比薩拉比亞六個縣同埋將德涅斯特河東岸合併,成立「摩爾達維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簡稱:摩爾達維亞SSR;英文Moldavian Soviet Socialist Republic俄文Молдав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18],解散之前嘅摩爾達維亞ASSR。

1941年6月羅馬尼亞同軸心國喺巴巴羅薩行動英文Operation Barbarossa)入侵蘇聯[註 13],軸心國軍隊經德涅斯特河進比薩拉比亞。羅馬尼亞重新奪得比薩拉比亞之外,更加取得德涅斯特河、烏克蘭境內嘅西布格河地區包括敖德薩市中文敖德薩,同埋德涅斯特河沿岸[20]。該地區被稱為德涅斯特河省英文Transnistria Governorate,面積達到44,000平方公里,人口120萬,分為13個縣[註 14],成為一個擴大版嘅德涅斯特河沿岸地區。當時摩爾達維亞嘅領土,包含摩爾多瓦同埋德涅斯特河沿岸。

1944年8月,由德意志國防軍同埋羅馬尼亞軍組成嘅軸心國軍隊,畀蘇聯紅軍雅西-奇西瑙攻勢中文雅西-奇西瑙攻勢打敗,消滅咗嗰個地區嘅軸心國軍隊。蘇聯重新佔領比薩拉比亞,收復咗摩爾達維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鎮壓同埋流放
[編輯]

蘇聯重奪摩爾達維亞,唔少比薩拉比亞人畀蘇聯紅軍以通敵為名槍殺或者流放。對富裕嘅摩爾達維亞農民家庭就實施去富農化中文去富農化英文Dekulakization),例如喺1949年7月6號至7號短短兩日,就有超過11,342個摩爾達維亞家庭被驅逐出境。戰時自願移民或者和戰後願意合作喺比薩拉比亞嘅德國人亦遭到強迫遷移:由1930年嘅81,000幾人,到咗1959年已經減少到4,000人以下。宗教少數派,特別係耶和華見證人,更加係迫害對象。喺1951年4月嘅北方行動中文北方行動中,就有700個家庭被流放到西伯利亞[21]。受嚴厲迫害嘅目標亦包括東正教在內嘅眾多神父[22],與及反對蘇聯嘅團體,例如民主農業黨、自由黨、民主自由聯盟、阿卡西伊·呂特凡、瓦西里·盧普高中集團、比薩拉比亞之聲[23][註 15]

謀求獨立
[編輯]

蘇聯喺史太林掌權其間(任期:1920年11月8號-1953年3月5號),所走嘅路線係:計畫經濟、高度中央集權、對文化思想專制統治、對階級予以暴力清洗同埋流放,本質已經唔係社會主義,而係極權[24]。喺史太林哋掌權期間,紅色恐怖中文紅色恐怖大清洗、對反革命活動嫌疑人處決、「調查拘禁」之中拷打致死、去富農化、針對少數民族嘅目標行動英文Polish Operation of the NKVD, 以及喺勞改營中因為飢餓、疾病、暴露同過度勞累死嘅死亡人數至少1500萬[25]。而佢嘅繼任人赫魯曉夫(任期:1953年3月13號-1964年10月14號),走嘅仍然係相同路線。極權主義下嘅蘇聯到咗布里茲尼夫(1966年4月8號—1982年11月10號)繼任之後,同西方嘅技術差距已經迅速擴大,社會進入衰落嘅時代。80年代末期,加上古巴導彈危機後不斷增加軍費至到國內生產總值嘅27%,軍備競賽導致國力虛耗[26],蘇聯人民生活水平嘅各項指標增速呈逐年遞減態勢:蘇聯國民收入增長率喺50年代平均增長10.3%、60年代平均增長6.8%、70年代平均增長4.9%、80年代經濟增長率繼續下跌,到90年代開始出現負增長。

早於蘇聯衰退初期,喺1969年至1971年之間,幾名年輕知識分子由米哈伊爾·蒙泰努(Mihail Munteanu)喺基施紐建立咗一個秘密嘅愛國陣線,誓言要爭取從蘇聯解散摩爾達維亞,同羅馬尼亞建立聯盟[21]

蘇聯解體
[編輯]
内文:蘇聯解體

蘇聯嘅經濟困境加上長期極權統治下,蘇維埃聯邦下嘅加盟共和國,民族問題紛紛呈現。到1990年3月11號,加盟國立陶宛率先宣佈獨立,其他加盟共和國、自治共和國等亦都紛紛仿效,先後發表咗恢復或者收復主權聲明,稱為「主權遊行」,並且開始制訂實現獨立嘅步驟同埋措施。1991年8月19蘇聯政變中文八一九事件之後,除咗俄羅斯以外嘅各個加盟共和國幾乎全部宣佈獨立,喺俄羅斯境內嘅韃靼斯坦、車臣呢啲地方亦都出現咗要求獨立嘅主張。到1991年12月1號,烏克蘭通過獨立宣言,蘇聯正式解體,取而化之係一個鬆散嘅獨立國家聯合體英文Commonwealth of Independent States,簡稱CIS)。蘇聯解體其實早已經料到,喺11月7號已經有報紙用「前蘇聯」呢個稱呼[27]

德涅斯特河沿岸戰爭

[編輯]

係指由1992年3月2號至1992年7月21號,摩爾多瓦同埋德涅斯特河沿岸之間嘅戰爭,背景係蘇聯解體前民族主義抬頭,唔同族群之間出現矛盾,最後以戰爭解決,直到協議停火,但係遺留嘅領土主權問題一直未能夠解決。

族群矛盾

[編輯]

1991年5月23號,摩爾達維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宣佈改名做「摩爾多瓦共和國」(英文Republic of Moldova)。其實喺摩爾多瓦南部加告茲、塔拉克利亞中文塔拉克利亞巴薩拉貝亞斯卡中文巴薩拉貝亞斯卡聚居嘅加告茲人,喺更早嘅1990年8月19號,已經宣布成立加告茲共和國(Gagauz Republic英文Gagauz Republic[28],當時幾乎跟摩爾達維亞志願人員同埋員警察發生衝突。到1994年12月23號,加告茲共和國同摩爾多瓦達成協議。根據協議:1994年《加告茲自治法》(英文Gagauz Autonomy Act ,如果摩爾多瓦決定同羅馬尼亞合併,加告茲將擁有自決權利[29][30]。加告茲共和國由當日至1995年6月同摩爾多瓦進行合併,加告茲共和國合法解散,成為摩爾多瓦境內嘅加告茲自治地區中文加告茲自治領土單位

摩爾多瓦同埋羅馬尼亞嘅關係密切。歷史上,兩者喺1859年至1881年之間曾經結盟成為羅馬尼亞聯合公國中文羅馬尼亞聯合公國英文Romanian United Principalities)。語言上,摩爾多瓦語中文摩爾多瓦語同埋羅馬尼亞語,喺詞彙上、語音上、文法上,只有好少嘅唔同,呢一點學界幾乎無異議[31][註 16]。摩爾多瓦《獨立宣言》嘅官方語言寫羅馬尼亞語[32],更加講明摩爾多瓦人認為兩種語言其實係一樣。所以「摩爾多瓦語」呢個名稱不過係為咗將羅馬尼亞同埋摩爾多瓦製造一個政治性嘅識別[33]。比起蘇聯嘅領土主張,摩爾達維亞人無法接受摩爾達維亞人唔係羅馬尼亞人嘅想法[34]

由摩爾達維亞民主共和國至摩爾達維亞SSR建立之前(1918–1940),喺德涅斯特河沿以西摩爾多瓦領土所在,原本係屬於馬尼亞王。而喺摩爾達維亞ASSR期間,德涅斯特河沿岸(河嘅東面)原本就係烏克蘭領土。蘇聯1940年重奪比薩拉比亞建立摩爾達維亞SSR,驅逐流放當地嘅羅馬尼亞人,同時移入俄羅斯人。1985年戈爾巴喬夫英文Mikhail Gorbachev俄文Михаил Сергеевич Горбачёв)成為蘇聯最高領導人中文蘇聯最高領導人之後,用「新思維」提倡尊重人權、公開同埋多元化[35][36],原本有不同族群存在嘅摩爾多瓦,族群之間嘅矛盾開始變得尖銳。

按照1989年人口普查,摩爾多瓦人/羅馬尼亞人佔39.9%、俄羅斯人佔25.5%、烏克蘭人佔28.3%,人口總數係679,000人[37],即係64%並非摩爾多瓦人/羅馬尼亞人。對比摩爾多瓦境內人口總數係4,335,360人,而摩爾多瓦人/羅馬尼亞人佔64.6%[38][註 17]。由於擔心摩爾多瓦會同羅馬尼亞合併,德涅斯特河沿岸其他族群會進一步淪為少數,所以德涅斯特河沿岸開始醞釀獨立。而俄羅斯第14軍(英文14th Guards Army)為阻止有爭議嘅地區可能出現衝突,進駐摩爾多瓦首都基希涅夫(後來改為駐守德涅斯特河沿岸首都提拉斯堡)。

德涅斯特河沿岸獨立

[編輯]

隨住蘇聯衰落、民族主義抬頭,摩爾達維亞SSR同羅馬尼亞合併嘅機會增大。1990年9月2號,當時控制德涅斯特希望維持蘇聯統一嘅統一工人集體理事(英文United Work Collective Council,簡稱OSTK)宣稱要成立「德涅斯特河沿岸摩爾達維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中文德涅斯特河沿岸摩爾達維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俄文Приднестрóвская Молда́в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英文Pridnestrovian Moldavian Soviet Socialist Republic。簡稱:蘇維埃德涅斯特河沿岸,英語簡稱:Soviet Transnistria或PMSSR),留喺蘇聯之內。呢個決定並唔係得到壓倒性嘅支持。喺杜伯薩里中文杜伯薩里(Dubăsari)市嘅會議表決當中,僅獲得57%代表人支持[39],但係聲明就令到德涅斯特河地區到處都出現混亂,好多政府機構,例如警察、檢察官、法官,仍然忠於摩爾達維亞基施紐嘅政府,有啲企業或者村莊就選擇由呢個再次成為蘇維埃控制嘅地區撤離[40]。區內亦有反對嘅集會,例如1990年9月16號,杜伯薩里附近嘅隆加(Lunga)村就有嚟自德涅斯特河沿岸唔同地區嘅人參加[41],而德涅斯特主義者往往使用暴力同埋恐嚇,試圖控制忠誠於基施紐政府嘅機構同埋市民[註 18]。提拉斯堡初期嘅政府同摩爾多瓦基施紐政府為爭取主權進行咗愈來愈激烈嘅鬥爭,呢個情況一直持續到德涅斯特河沿岸戰爭結束。

1991年11月5號,最高蘇維埃中文最高蘇維埃宣佈將「德涅斯特河沿岸摩爾達維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改為「德涅斯特河沿岸摩爾達維亞共和國」(通稱:德涅斯特河沿岸,英文Pridnestrovian Moldavian Republic,英語通稱:Transnistria)[註 19]。1991年12月26號蘇聯宣佈解體,德涅斯特河沿岸完全獨立。

蘇聯解體之後,由1991年尾至1992年初,分裂主義嘅工人由蘇聯紅軍得到武器,裝備比當地效忠摩爾多瓦嘅警察更精良,有時甚至會射擊警察。德涅斯特河沿岸嘅分裂主義分子實際上控制咗整個西德涅斯特河岸同埋賓傑里市[43]。德涅斯特河沿岸戰爭正式開始。

軍事衝突

[編輯]

1992年3月17號,摩爾多瓦由新成立嘅國防部招募部隊,成員嚟自現役警官、應徵入伍、後備役人員同埋志願者。摩爾多瓦部隊總人數到喺7月份估計有25,000至35,000[44]。另外除咗攞到摩爾多瓦嘅前蘇聯紅軍嘅武器之外,亦從羅馬尼亞獲得武器[45]。而德涅斯特河沿岸俄羅斯第14軍有9000名,另來有由佢哋訓練同埋武裝嘅民兵。民兵嚟自俄羅斯聯邦裏面嘅中文頓河畔羅斯托夫庫班中文庫班地區奧倫堡西伯利亞,同埋喺德涅斯特河沿岸嘅黑海哥薩克人。另外亦有嚟自烏克蘭嘅志願人士,同埋烏克蘭民族自衛隊英文Ukrainian National Assembly – Ukrainian People's Self-Defence(英文簡稱:UNA-UNSO),以捍衛德涅斯特河岸當時佔大約三份之一人口嘅烏克蘭人為名,加入德涅斯特河沿岸民兵之中[46]。民兵數目喺3月份嘅時候估計有12,000名[47]

1992年3月1號,民兵伊戈爾·希普琴科(Igor Shipcenko)喺杜伯薩里畀一名摩爾多瓦少年殺死,觸發衝突升級。德涅斯特河沿岸嘅武裝部隊趁晚間襲擊杜伯薩里警區,摩爾多瓦警察退到杜伯薩里區北面嘅科切里中文科切里村。3月2號,村民知道呢個消息,就強行闖入從當地軍火庫套取武器,同德涅斯特河沿岸部隊對抗。之後,更多嘅警察被驅逐出德涅斯特河西岸,佢哋同科切里、科祖瓦(Corjova)、莫洛瓦塔(Molovata Nouă)呢三條村嘅人聚集,組成武裝部隊保衛三條村莊,同德涅斯特河沿岸部隊,發生激烈戰鬥,間中協議停火,之後再開戰[48],但係杜伯薩里已經畀德涅斯特河沿岸嘅武裝部隊控制。類似嘅激烈戰鬥,發生喺德涅斯特河東岸嘅科斯尼塔(Coșnița)、佩里塔(Pîrîta)、科尼巴(Pohrebea),同埋多洛卡亞(Doroțcaia)村。

1992年6月,喺賓傑里雙方談判停火期間,當摩爾多瓦武裝部隊嘗試喺嗰區重建管治權,並且以計畫顛覆逮捕第14軍葉爾馬科夫(Yermakov)少校嘅時候,德涅斯特河沿岸嘅警衛向警察局開火。摩爾多瓦政府喺第二日朝早命令部隊進入該市,喺人口稠密嘅城市同德涅斯特河沿岸嘅部隊發生巷戰,造成平民傷亡[49],更加激烈嘅戰爭展開。之後德涅斯特河沿岸動用俄羅斯第14軍嘅坦克車、導彈,而摩爾多瓦軍隊就用戰機攻擊地面目標,奪回部分賓傑里地區。

喺整個1992年上半年,暴力持續升級,到咗1992年6月下旬血腥衝突達到高峰。德涅斯特河沿岸嘅分裂主義分子實際上控制咗整個西德涅斯特河岸同埋賓傑里市[43],而軍事衝突一直持續到1992年7月21號停火協議為止。

停火協議

[編輯]

7月21號,俄羅斯總統葉利欽(Boris Yeltsin)同埋摩爾多瓦總統斯涅古爾中文米爾恰·斯涅古爾(Mircea Ion Snegur),簽署由俄羅斯安排畀雙方嘅停火協議。正式文件由俄羅斯方面確定,規定由五個俄羅斯營、三個摩爾多瓦營,同埋兩個德涅斯特河岸營三方,組成維持和平部隊,負責確保雙方遵守停火協議[50]

喺德涅斯特河沿岸戰爭之中,官方數字係造成280人死亡、300人嚴重受傷,但係專家估計實際死亡人數超過1000、受傷人數超過1500[51]

德涅斯特河沿岸同摩爾多瓦嘅僵局

[編輯]

俄羅斯嘅角色

[編輯]

喺德涅斯特河沿岸戰爭之中,烏克蘭同埋羅馬尼亞都有份介入,但係俄羅斯喺最主要嘅介入者。

烏克蘭民族自衛隊(UNA-UNSO)喺戰爭開始嗁時候已經加入德涅斯特河沿岸民兵同摩爾多瓦作戰[46]。而羅馬尼亞就有志願加入摩爾多瓦部隊戰鬥,到6月下旬戰爭後期就開始提供武器、彈藥、武裝車輛[45][52][53]

而俄羅斯喺戰爭前後都比烏克蘭同埋羅馬尼亞有更明顯嘅介入。1992年4月5號俄羅斯副總統魯茨科伊中文亞歷山大·弗拉基米羅維奇·魯茨科伊(Alexander Rutskoy)訪問特涅斯特河沿,喺提拉斯堡向5,000人發表講話時,表示俄羅斯對德涅斯特分裂主義全力支持,鼓勵特涅斯特河沿岸獨立[54][55][56]。俄羅斯對戰爭並無調停,而係希望分治。

喺戰爭之中,德涅斯特河沿岸嘅民兵由俄羅斯第14軍訓練同埋取得武器,裝備比摩爾多瓦武裝部隊精良[47]。再加埋由俄羅斯聯邦裏面頓、庫班、奧倫堡,同埋西伯利亞嚟嘅志願民兵,俄羅斯就更加係喺戰爭嘅主要角色。

達成停火協議之後,俄羅斯仍繼續向德涅斯特河沿岸嘅民兵提供軍事、政治同埋經濟支持,加強佢哋從摩爾多瓦獲得自治權嘅實力。俄羅斯第14軍留畀德涅斯特河沿岸嘅武器,包括49,476支槍械、805支火砲、4,000架軍車同埋各種軍事裝備總共655個單位,足夠武裝四個步槍師[6]

俄羅斯嘅介入除咗因為德涅斯特河沿岸比起摩爾多瓦有更多俄羅斯人之外,另一個原因係要透過喺佢哋境內製造外界普遍唔承認嘅國家,透過向呢啲地方提供資源,去鉗制摩爾多瓦。同樣例子可以喺由蘇聯分裂出嚟嘅加盟共和國格魯吉亞裏面嘅阿布哈茲阿塞拜疆裏面嘅阿爾察赫,同埋格魯吉亞裏面嘅南奧塞梯裏面搵到[註 20],亦解釋咗點解德涅斯特河沿岸只有呢幾個普遍唔被認可嘅國家承認。

語言清洗

[編輯]
1999年慶祝恢復拉丁文10週年發行嘅摩爾多瓦郵票

1989年,德涅斯特河沿岸人最大單一族群係佔39.9%嘅摩爾多瓦人,俄羅斯人同埋烏克蘭人合共就佔53.8%[37]

摩爾多瓦人通用羅馬尼亞語[註 21],之前蘇聯將摩爾達維亞SSR嘅書寫語改成用基里爾文英文Cyrillic script[註 22],不過想同羅馬民亞做政治區分[33]。1989年,摩爾達維亞SSR就宣佈將書寫語改返做拉丁字母(即係羅馬尼亞文用嘅書寫系統),喺德涅斯特河沿岸就遭到抵制。

1996年9月,喺格里戈里奧波爾中文格里戈里奧波爾(Grigoriopol),教授羅馬尼亞語嘅學校畀當地嘅哥薩克人同埋警察阻止運作[58]

就算係秘密教授羅馬尼亞語,亦都會遭到逼害。2002年喺格里戈里奧波爾喺一間德涅斯特資助嘅學校,教職員及家長因為教授羅馬尼亞語而被當地媒體公然譴責為「國家敵人」[59],相關員工及家長被迫解釋、被威脅解僱,負責人米海·斯皮安(Mihai Speian)被逮捕[60]。嗰間學校嘅學生返學,被迫要到10至15公里基希涅夫控制嘅多洛卡亞村。

2004年夏天,當地用拉丁字母教授摩爾多瓦語嘅學校,6間中有4間畀德涅斯特河沿岸當局關閉,影響部分3400名入學兒童,反對停課嘅老師同埋家長被逮捕長達六個鐘頭。喺歐盟對壓制語言嘅官員實施制裁之後[註 23],被關閉嘅學校得以用私立學校地位註冊重開,但喺就無政府資助。

德涅斯特主義者嘅行為,畀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中文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英文簡稱:OSCE)少數民族事務高級專員譴責為「語言清洗」[62]。2005年6月OSCE嘅報告之中提到,如果父母選擇仔女喺德涅斯特河沿岸其中一間用拉丁文字提供課程嘅學校入學,佢哋就有可能受到地區安全部門嘅恐嚇、工作受到威脅[63]。當局亦唔認可摩爾多瓦學校使用拉丁書寫語頒發嘅文憑,令到呢啲學校嘅畢業生無法喺德涅斯特河沿岸嘅高等教育機構進修[64]。而父母並唔希望仔女接受蘇聯時期用基里爾文嘅過時教科書,所以多數會將仔女送往無騷擾嘅俄語學校。

唔接受語言清洗嘅,就唯有同仔女一齊離開。呢個原因亦解釋咗點解喺1989年係最大單一族群嘅摩爾多瓦人,到2004年大幅減少咗7.8%,降到32.1%[37]。結果就係德涅斯特河沿岸透過語言清洗,達到對摩爾多瓦人種族清洗

現實同埋未來

[編輯]

聯合國嘅立場

[編輯]

根據國際法同埋聯合國憲章,人民喺尊重平等權利同埋機會均等嘅基礎原則上,有權自由選擇自己嘅主權同埋國際政治地位而不受干涉,稱為人民自決中文人民自決或者民族自決(英文self-determination[65][參 4]

人民自決並唔等如分裂主義[註 24][66]。如果單純用族群因素,往往會導致國家分裂、民族仇恨,甚至種族清洗[註 25]。所以,人民自決必須要有嘅條件,包括無外部壓迫之下、人民可以自由選擇自己嘅行為,同時唔係單方面局部解散或者侵犯主權獨立國家嘅領土完整原則,先至會獲得承認係獨立國家[68],例子有1993年被稱為天鵝絨分離中文天鵝絨分離嘅斯洛伐克脫離捷克和平獨立。

人民自決獨立而被承認嘅國家,之前大多數界由帝國吞併而再次分離嘅國家、從殖民地宣佈獨立嘅國家,同埋由聯邦分裂出嚟嘅加盟共和國。但係對比德涅斯特河沿岸獨立,一方面有俄羅斯嘅介入,包括武器、民兵同埋資源,另一方面係支持獨立嘅並唔係壓倒性大多數。加上之後用語言清洗達到對摩爾多瓦人種族清洗嘅結果,都顯示人民對獨立並無共識。所以聯合國至今唔認為德涅斯特河沿岸符合人民自決嘅條件,喺無其他進展之前,德涅斯特河沿岸只會繼續係一個唔被承認嘅國家。

歐洲組織嘅斡旋

[編輯]

1992年中停戰後,摩爾多瓦同埋德涅斯特河沿岸雙方同時要求歐盟、俄羅斯同埋烏克蘭繼續進行調解。

1997年5月8號,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OSCE)曾經斡旋,雙方同埋俄羅斯、烏克蘭,喺莫斯科達成有關摩爾多瓦同埋德涅斯特河沿岸關係正常化嘅普里馬科夫備忘錄英文1997 Moscow Memorandum英文Primakov Memorandum)。協議雙方喺摩爾多瓦SSR邊界內嘅共同國家框架之內,維持法律、國家嘅關係同埋共同安全。德涅斯特主義者可以參與摩爾多瓦嘅外交政策制定過程,並且可以喺科技、文化同埋經濟活動領域上面,可以同外國維持活動[69]

1999年喺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峰會,俄羅斯承諾撤離非法駐紮在聶斯特河東岸的軍隊,但喺一直無實行。

2002年7月,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同埋俄羅斯、烏克蘭批准咗一份調解藍圖,建議摩爾多瓦同德涅斯特河沿岸採用聯邦制結構[70],但係喺權力分配上存在分歧,雙方並無落實。

2003年11月,俄羅斯針對同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達成嘅聯邦制藍圖,提出寇札克備忘錄英文Kozak Memorandum英文Kozak Memorandum),建議摩爾多瓦同埋德涅斯特河沿岸成立「不對稱聯邦制」(英文asymmetric federal)單一國家,但係德涅斯特河沿岸可以擁有否決《憲法》嘅權力。當中容許未來20年俄羅斯可以喺摩爾多瓦建立軍事基地之外,亦容許德涅斯特河沿岸喺對參議院有「不對稱」權力:13個由下議院選出嘅參議院席次,德涅斯特佔當時總人口14%但係擁有9席,即係可以畀德涅斯特主義者用較少人數去阻止聯邦嘅權限,包括統一國家嘅憲法[71]。備忘錄最終畀摩爾多瓦用國家中立,唔畀外國駐軍而否決,而且俄羅斯嘅主張亦同歐盟有所衝突。

2006年開始,OSCE、歐盟、聶斯特河治岸、摩爾多瓦、烏克蘭、俄羅斯再加上美國,嘗試舉行稱為「5+2」嘅會談,但都係失敗。到2011年,能夠達成嘅協議,只係摩爾多瓦允許由聶斯特河治岸經基希涅夫出口嘅貨物僅收取像徵式關稅。到2011年4月,俄羅斯從理論上同意摩爾多瓦共和國裏面建立德涅斯特河沿岸自治區[72]

受操控嘅不存在之國

[編輯]

德涅斯特河沿岸鄰近嘅國家,羅馬尼亞係歐盟成員,而摩爾多瓦同埋烏克蘭都係親歐盟,德涅斯特河沿岸畀俄羅斯利用嚟阻止北約擴張嘅地位更加明顯。

根據1991年11月21號通過嘅羅馬尼亞公民法英文Romanian nationality law內容,由於羅馬尼亞經歷長久戰亂,假如祖先曾經係羅馬尼亞人,就可以申請成為羅馬尼亞公民[73]。至2012年底,由摩爾多瓦成功申請嘅數量已經有323,049[74]。2013年11月27號,羅馬尼亞總統特拉揚·巴塞斯庫中文特拉揚·巴塞斯庫(Traian Băsescu)宣布,會盡力令摩爾多瓦盡快加入歐盟。摩爾多瓦同羅馬尼亞統一係羅馬尼亞下一個國家計畫,因為當地超過75%嘅人口講羅馬尼亞語[75],展現重建昔日大羅馬尼亞中文大羅馬尼亞嘅願望。

2013年3月,摩爾多瓦總統尼古拉·蒂莫菲蒂(Nicolae Timofti)[76]表示,融入歐洲會係摩爾多瓦未來繼續嘅取向[77]。2014年6月27號,摩爾多瓦喺布魯塞爾簽署咗歐洲聯盟聯合協議英文European Union Association Agreement,同歐洲聯盟建立密切嘅經濟同埋政治合作[78]

2013年11月,因為烏克蘭總統亞努科維奇中止同歐盟嘅政治同埋自由貿易協議,改為強化同俄羅斯嘅關係,引發Euromaidan。當時支持親歐盟嘅民意比親俄羅斯多[79],經過93日嘅抗爭,亞努科維奇落台[80]。2014年2月27號,親俄羅斯嘅軍人佔領克里米亞國會後,吞併原屬烏克蘭嘅的克里米亞英文Crimea)。2014年3月18號,俄羅斯接納克里米亞加入俄羅斯聯邦,但係烏克蘭同埋國際並唔承認[81][82][83]

受到2014年克里米亞加入俄羅斯聯邦嘅影響,鄰近烏克蘭城市奧迪莎(Odessa)嘅親俄分子變本加厲,德涅斯特河沿岸國會亦乘機要求併入俄羅斯。呢個舉動令到烏克蘭增派大量軍隊到當地邊境,並且講明只要德涅斯特一併入俄羅斯就會揮軍直入。事件最終不了了之,因為俄羅斯係用緊「唔獨、唔統、唔武」嘅方針,純粹利用德涅斯特嘅環境去鉗制親歐國家[84]

可能嘅局面

[編輯]

隨住2014年烏克蘭嘅克里米亞畀俄羅斯吞併,喺德涅斯特河沿岸佔26.7%嘅烏克蘭人,會唔會連同33.0%嘅摩爾多瓦人[85],將來喺親俄、親歐、繼續獨立,或者會唔會用乜嘢形同烏克蘭或者摩爾多瓦合併暫時睇唔到有乜結論,更加唔會知會唔會外國軍事介入。

現實上面,由於係普遍唔被承認為實質存在嘅國家,護照、貨幣、郵票,離開咗德涅斯特河沿岸就完全無用。因此住喺嗰度嘅人擁有其他國籍,例如摩爾多瓦國籍、烏克蘭國籍、俄羅斯國籍,或者羅馬尼亞國籍係好普遍嘅現象[86]。年青一代就會希望離開,因為德涅斯特河沿岸今日嘅困局其實係政府一手造成,獨立對佢哋並無增加對呢個地方嘅認同,有能力就離開[註 26]。對於佢哋,德涅斯特河沿岸只不過係由政治產生、唔被承認,而暫時存在嘅國家。

政治

[編輯]

政區

[編輯]

德涅斯特里亞首都喺提拉斯堡,總統係Игорь Никола́евич Смирно́в。國際頂級域名國際電話區號都同摩爾多瓦通用,分別係.md同埋+373。

外交

[編輯]

軍事

[編輯]

蘇聯解體前,蘇聯第十四軍一直駐守喺摩爾多瓦首都基施紐。蘇聯解體之後,喺1994年就改為駐守喺德涅斯特河沿岸嘅首都提拉斯堡[88]。由於兩國局勢緊張,而且前蘇聯軍隊意向未明,所以雙方都開始部署建立自己嘅軍隊。

德涅斯特河沿岸共和國軍事發展時序:

  • 1991年9月6號:德涅斯特河沿岸根據共和國《憲法》第11條成立共和黨衛隊(俄文РеспубликанскаягвардияПМР),以保護共和國嘅主權同埋獨立[89],同摩爾多瓦共和黨衛隊(Garda Republicană)直接對立。
  • 1991年12月:第一次同摩爾多瓦軍隊發生重大衝突係喺杜伯薩里,到同年底,德涅斯特組織嘅軍隊編制基本上已經完成。
  • 1992年3月:德涅斯特河沿岸戰爭中文德涅斯特河沿岸戰爭爆發後無幾耐,喺俄羅斯武裝部隊第14衛隊嘅武裝支持之下,德涅斯特民兵建立。
  • 1992年底:國防部同埋總參謀部嘅所有主要機構已經形成,包括各個軍事單位,政府機構同埋專門部門。
  • 1993年3月14號:新武裝部隊人員宣誓效忠該國。
  • 1993年5月:建立國防部軍事學院。
  • 2017年9月1號:建立提拉斯堡蘇沃洛夫軍校,教授青少年各種軍事知識[90]

1992年當時嘅軍事架構:

主要軍事職務

武裝部隊同埋武器[91][92]

  • 陸軍:武裝部隊總人數為4,500至5,500人,另外有15,000至20,000後備軍人。
  • 武器:70幾架坦克(T-55、T-64同埋T-72型)、150架裝甲運兵車同埋步兵戰車、122門火砲系統。
  • 空軍:29架多用途直升機,包括Mi-8中文Mi-8直升機Mi-24中文Mi-24雌鹿直升機Mi-2中文Mi-2直升機型。飛機就包括An-2中文An-2運輸機、An-26中文安托諾夫An-26可對地轟炸嘅運輸機,同埋Yak-18中文雅克-18教練機。

人口

[編輯]

喺德涅斯特河沿岸獨立之前嘅人口普查已經係1989年,當時仍然係蘇聯嘅時代。之後嘅兩次人口普查,分別係喺2004年同埋2015年,對比之前嘅人口數目同埋族群分佈出都現咗變化。

按照德涅斯特河沿岸政府嘅解釋,導致人口大幅下降,主要有兩個原因。首先係自然因數,例如減少生育、死亡等。第二個原因係自從1991年後,蘇聯開始自由移民,加上1992年摩爾多瓦武裝侵略,令到有經濟能力嘅人選擇移民到更富裕嘅國家[37][85]

1989年 2004年 2015年
679,000 555,347 475,665

族群

[編輯]

德涅斯特河沿岸人口主要係摩爾多瓦人、俄羅斯人,同埋烏克蘭人。族群分佈嘅變化,主要係俄羅斯人持續增加,摩爾多瓦人減少,而烏克蘭人相對平穩。

做成俄羅斯族群增加嘅原因,係德涅斯特河沿岸經濟比俄羅斯稍為富裕,而且氣候亦無俄羅斯大多數地區方咁凍,所以吸引咗一啲俄羅斯人嚟做工,兼且當局亦鼓勵俄羅斯人喺德涅斯特河沿岸嘅地區購置房產、過退休生活。俄羅斯族群增加之外,亦造成呢個地區有三分之二以上嘅人口超過退休年齡嘅情況[93]。做成摩爾多瓦人減少,其中一原因係當地對摩爾多瓦人通用嘅羅馬尼亞語言持續壓迫[註 27]

族群 1989年 (%) 2004年 (%) 2015年 (%)
俄羅斯人 25.5 30.35 34.0
摩爾多瓦人 39.9 32.1 33.0
烏克蘭人 28.3 28.81 26.7
保加利亞人中文保加利亞人 6.4 2.5 2.8
加告茲人 0.74 1.2
其他少數族群 5.58[註 28] 1.8[註 29]

經濟

[編輯]

宗教

[編輯]
德涅斯特河沿岸新尼亞姆茨修道院中文新尼亞姆茨修道院

東正教信徒喺德涅斯特河沿岸係大多數。

2004年統計東正教信徒嘅人數佔80%[37],2007年官方統計係91%人信奉東正教,信奉天主敎嘅有4%[94]。天主敎徒主要嚟自德涅斯特河沿岸北部,喺屬於小數族群嘅波蘭人聚居地[95]

雖然申明係多元宗教,而且聲明有114種宗教同埋禮拜集合已經正式登記,但係政府對於恢復同埋建設新嘅東正教教堂更加支持。直到2005年,一啲宗教團體,特別係耶和華見證人,喺登記嘅時候都遇到咗障礙[96]。2007年,總部喺美國嘅基督教廣播網絡譴責德涅斯特地區對基督徒嘅迫害[97]

人權

[編輯]

2007年,非政府組織美國自由之家中文自由之家英文Freedom House)報告,聚焦喺政治權利同埋公民自由兩方面,德涅斯特河沿岸評為「非自由」地區[98][註 30],喺呢兩方面都十分惡劣。歐洲議會亦譴責德涅斯特分裂主義者頻頻嚴重侵犯人,對德涅斯特河沿岸唔尊重人權同人類尊嚴,同埋對持續對獨立媒體、非政府組織同埋民間社會代表嘅持續鎮壓、騷擾同埋恐嚇予以譴責[99]

美國國務院2006年嘅報告,報導德涅斯特河沿岸嘅人權狀況:限制公民改變政府嘅權利、持續使用酷刑,任意逮捕同埋拘留、限制言論同埋集會自由。喺分裂主義地區,當局繼續拒絕其他宗教團體嘅登記,而且騷擾少數民族嘅宗教團體。分裂主義地區係歐洲人口販賣中文人口販賣嘅重要源頭同埋集中地,同性戀視為非法,男女同性戀者都受到政府同埋社會歧視[100]。摩爾多瓦政府亦指責德涅斯特河沿政府喺入侵摩爾多瓦境內嘅控制區,例如村莊瓦西里卡(Vasilevca),對村民任意逮捕、毆打甚至致死。摩爾多瓦·赫爾辛基人權委員會中文赫爾辛基協議(Moldovan Helsinki Committee for Human Rights)主席聲稱,1996年至2000年之間,喺提拉斯堡以南5公里嘅基希卡尼(Chiţcani)村就有20人被殺。由於摩爾多瓦無法進入嗰條村,無辦法進行調查,而且德涅斯特河沿岸政府亦唔希望調查[101]

喺德涅斯特河沿岸,喺監獄嚴苛對待囚犯嘅情況一直都存在[102]

相關節目

[編輯]

香港ViuTV 2016年嘅旅遊節目《404不存在的國落》,第八、九集介紹過德涅斯特河沿岸共和國[103]

圖集

[編輯]


[編輯]
  1. 1.0 1.1 Google地圖顯示嘅名係「聶斯特河」
  2. 喺Google地圖顯示嘅名係「蒂拉斯波爾」
  3. 更多名稱可以參考「地名」一節
  4. 根據英文維基「Transnistria War」,呢6個城鎮係:Cocieri、Molovata、Nouă、Corjova、Pîrîta、Coșnița,同埋Doroțcaia。
  5. Google地圖嘅名係「蒂拉斯波爾」。
  6. 根據英文維基「Transnistria」文章,當中包括Proteagailovca、Gîsca、Chițcani,同埋Cremenciug。
  7. 住喺而家羅馬尼亞地域嘅色雷斯系民族
  8. 比薩拉比亞三分之二位於今日嘅摩爾多瓦裏面,南面係今日嘅烏克蘭。
  9. 有關「波蘭立陶宛聯邦」,可以參考「摩爾多瓦的波蘭人英文Poles in Moldova
  10. 布爾什維克喺俄文中意思係「多數派」,當時嘅領袖人物係列寧
  11. 括號裏面標示嘅日子係當時使用嘅儒略曆,而家幾乎已經畀格里曆,即係公曆取代。
  12. 格魯吉亞亞美尼亞,同埋阿塞拜疆組成。
  13. 羅馬尼亞由1940年11月23號加入軸心國成員,到1944年8月23號退出
  14. 阿納涅夫、巴爾塔、別爾佐夫卡、杜巴薩里、加爾塔、尤加斯克魯、莫維勞、奧索科夫、敖德薩、奧維迪奧波爾、里比尼塔、提拉斯堡、塔爾金。英語:Ananiev、Balta、 Berzovca、Dubasari、Golta、Jugastru、Movilau、Oceacov、Odessa、Ovidiopol、Ribnita、Tiraspol、Tulcin
  15. Democratic Agrarian Party, Freedom Party, Democratic Union of Freedom, Arcașii lui Ștefan, Vasile Lupu High School Group, Vocea Basarabiei
  16. 參考摩爾多瓦語中文摩爾多瓦語羅馬尼亞語,同埋摩爾多瓦語和民族問題中文摩爾多瓦語和民族問題
  17. 參考英文維基Demographics of Moldova英文Demographics of Moldova
  18. 歷史學家安納托利·蒙蒂安(Anatolie Muntean)同埋尼古拉·丘博塔魯(Nicolae Ciubotaru)噉寫:「效忠摩爾多瓦共和國嘅所有機構,都喺德涅斯特河左岸受到清算。」蒙蒂安同埋丘博塔魯引用嘅多個例子之一,就係賓傑里市嘅總檢察官,佢利用分裂主義鞏固咗自己嘅權力,佢哋喺兩個月內就被捕同埋釋放咗三次[42]
  19. 參考:Postanovlenie verkhovnogo soveta Pridnestrovskoi Moldavskoi Respubliki ob izmenenii nazvaniia respubliki," Dnestrovskaia pravda, 6 November 1991, 1.
  20. 學者沈旭暉中文沈旭暉嘅呢種見解,可以睇佢喺ViuTV《404不存在的國落》做嘉賓嗰時對德涅斯特河沿岸呢個唔被承認嘅國家嘅解釋[57]
  21. 學界對摩爾多瓦語等同羅馬尼亞語幾乎並無異議[31]。參考摩爾多瓦語中文摩爾多瓦語
  22. 一種通行於斯拉夫語族部分民族中嘅字母書寫系統
  23. 歐盟理事會2004/179/CFSP決定,15061/05),對德涅斯特河沿岸恐嚇同埋關閉拉丁語摩爾多瓦學校嘅相關官員實施簽證限制[61]
  24. 分裂主義:將一片土地或者一班人,基於宗教狂熱、經濟、或者某少數族群等因素,從一個主權獨立嘅國家分離出去。
  25. 例如1990年代前南斯拉夫內戰中文南斯拉夫內戰中各族對立出現種族清洗[67]
  26. 參考ViuTV《404不存在的國落》第9集訪問內容[87]
  27. 見#「歷史」下面「語言清洗」段落
  28. 波蘭人、猶太人、羅姆人及其他
  29. 白俄羅斯人、德國人、波蘭人及其他
  30. 7分之中攞到6分,分數愈高代表愈差。

睇埋

[編輯]
  1. 英文維基:Transnistria War英文Transnistria War
  2. 英文維基en:Transnistria
  3. 秦暉(2007)孟什維克:正統馬克思主義在俄國的失敗[12]
  4. 中文維基:聯合國大會第1514號決議中文聯合國大會第1514號決議

參考

[編輯]
  1. "About basic provisions of special legal status of settlements of left bank of Dniester (Transnistria)". cis.legislation (英文). 2005-07-22. 喺2020-08-07搵到.
  2. "Moldova. territorial unit: Stinga Nistrului (Transnistria)". cia.gov (英文). 原著喺2012-05-27歸檔. 喺2020-08-07搵到.
  3. "About Abkhazia" 於阿布哈茲 (Moldovan). 原著喺2011-12-21歸檔. 喺2020-08-06搵到.
  4. Grecu,V. (2005). O viziune din focarul conflictului de la Dubăsari 杜伯薩里發生衝突中的遠見 (PDF) (羅馬尼亞文). Chişinău: Prut Internaţional. p. 65-68. ISBN 9975697410. 原著 (PDF)喺2020-08-07歸檔. 喺2020-08-07搵到.
  5. Ciurea, Corneliu (2013). "Moldova between West and East: which comes first, Euro-integration or conflict settlement?". International Issues & Slovak Foreign Policy Affairs (英文). 22 (4): 71-83. 喺2020-08-07搵到.
  6. 6.0 6.1 Pliny the Elder中文老普林尼 (1923–1979). "26-Scythia". The Natural History [博物志中文博物志 (老普林尼)] (英文). 喺2020-08-09搵到.{{cite book}}: CS1 maint: date format (link)
  7. Braud, D. (2012-02-14). "Places: 226522 (Axiace)". Pleiades. 喺2020-08-09搵到.
  8. Bârcă, Vitalie (2014-12-01). "Olbia, Tyras, the Roman Empire and the Sarmatians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1 st-Early 2 nd Century AD". 出自 Costin Croitoru, Valeriu Sirbu (編). Ancient Linear Fortifications on the Lower Danube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Colloquium "Ancient Linear Fortifications on the Left Bank of the Lower Danube" (英文). Mega, Cluj-Napoca. p. 167-189. ISBN 978-606-543-529-2. 喺2020-08-10搵到.
  9. Heater, Peter (1998-06-08). The Goths (英文) (第2版). Blackwell Publishing. ISBN 0-631-20932-8.
  10. Kosienkowski, Marcin (2012-04-02). "Polska a Mołdawia i Naddniestrze (Poland's Relations with Moldova and Transnistria)" 蘭、摩爾多瓦和德涅斯特河. Rocznik Instytutu Europy Środkowo-Wschodniej. 10 (1): 91-106. 喺2020-08-11搵到.{{cite journal}}: CS1 maint: date and year (link)
  11. "Gli italiani e la cultura italiana in Ukraina" 大利人及烏克蘭的意大利文化 (義大利文). 原著喺2012-03-30歸檔. 喺2020-08-11搵到.
  12. 秦暉 (2007年10月)。什維克:正統馬克思主義在俄國的失敗 (PDF)十一世紀 (香港中文) (103)。喺2020-08-18搵到
  13. Bruchis, Michael (1997). The Republic of Moldavia: from the collapse of the Soviet empire to the restoration of the Russian empire (英文).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880333733. 喺2020-08-12搵到.
  14. Wim P., Van Meurs (1994). The Bessarabian question in communist historiography, East European Monographs (英文) (第1版). p. 65. ISBN 978-0880332842.
  15. Petrescu, Cristina (2001). "1. Nation-Building and Contested Identities.". Contrasting/Conflicting Identities:Bessarabians, Romanians, Moldovans (PDF). Polirom. p. 156. 喺2020-08-12搵到.
  16. Mitrasca, Marcel (2002). Moldova: A Romanian Province Under Russian Rule : Diplomatic History from the Archives of the Great Powers (英文). Algora Pub. p. 34-39. ISBN 978-1892941879.
  17. Vermenych, Ya. "МОЛДАВСЬКА АРСР. Encyclopedia of History of Ukraine" 爾多瓦自治蘇聯社會主義共和國 (烏克蘭文). 原著喺2020-07-18歸檔. 喺2020-08-12搵到.
  18. 18.0 18.1 King, Charles (2013). The Moldovans: Romania, Russia, and the politics of culture (英文). Hoover Press. ISBN 9780817997939.
  19. Sachs, Moshe Y. (1988). Worldmark Encyclopedia of the Nations (英文). John Wiley & Sons. p. 231. ISBN 0-471-62406-3.
  20. Map of Romania in 1941-1944 (地圖). 原著 (GIF)喺2022-02-14歸檔. 喺2020-08-12搵到.
  21. 21.0 21.1 King, C. (1999-12-01). The Moldovans: Romania, Russia, and the politics of culture (英文) (第1版). Hoover Press. ISBN 978-0817997922.
  22. Păcurariu, Mircea (2007). Martiri pentru Hristos din România, în perioada regimului comunist 產政權期間在羅馬尼亞的基督受難者 (羅馬尼亞文). Editura Institutului Biblic şi de Misiune al Bisericii Ortodoxe Române. p. 34-35. ISBN 9789736160929.
  23. Negura, Petru. "Forme de rezistenţă a populaţiei civile faţă de autorităţile sovietice în RSS Moldovenească (1940–1956)" 爾達維亞RSS中平民對蘇聯當局的抵抗形式1940年至1956年. Dystopia. Journal of Totalitarian Regimes and Ideologies (羅馬尼亞文). 1–2. 喺2020-08-12搵到.
  24. 米哈伊爾·戈爾巴喬夫著 (2002)。過去與未來的思考 (臺灣中文)。新華出版社。
  25. Conquest, Robert (2007). The Great Terror: A Reassessment, 40th Anniversary Edition (英文). Oxford.
  26. Karimianpour, Hamid (2011). Nation Building, Or Democracy by Other Means (英文). Algora Publishing. p. 89–90. ISBN 9780875868455.
  27. Serge, Schmemann (1991-11-07). "Pre-1917 Ghosts Haunt a Bolshevik Holiday". The New York Times (英文). 喺2020-08-13搵到.
  28. "ГАГАУЗИЯ (Гагауз-Ери)". labyrinth.ru (俄文). 喺2020-08-13搵到.
  29. "The Parliament Of The Republic Of Moldova: The Law On The Special Legal Status OF Gafauzia (Gagauz Yeri)" (PDF) (英文). 1994-12-23. 原著 (PDF)喺2011-07-18歸檔. 喺2020-08-13搵到.
  30. "Law of the Republic of Moldova: About special legal status of Gagauzia (Gagauz Erie)" (PDF). 1994-12-23. 喺2020-08-13搵到.
  31. 31.0 31.1 Dyer, Donald Leroy (1999). The Romanian Dialect of Moldova: A Study in Language and Politics (英文). Edwin Mellen Press. ISBN 9780773480377.
  32. "Chișinău Recognizes Romanian As Official Language". Radio Free Europe/Radio Liberty (英文). 2013-12-05. 喺2020-08-13搵到.
  33. 33.0 33.1 Lupu, Marian. "Marian Lupu: Romana şi moldoveneasca - una şi aceeaşi limbă"" 里安·盧普:羅馬尼亞語和摩爾多瓦語 - 是同一種語言. interlic.md (羅馬尼亞文). 原著喺2020-07-15歸檔. 喺2020-08-13搵到.
  34.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Memorandum of Conversation" (PDF). The White House. 1976-06-22. 原著 (PDF)喺2013-12-02歸檔. 喺2020-08-12搵到.
  35. Holloway, David (1989). "Gorbachev's New Thinking". Foreign Affairs (英文). 68 (1). 喺2020-08-13搵到.
  36. Curtis, Glenn Eldon (1998). New Thinking: Foreign Policy under Gorbachev (英文). Washington, DC: Federal Research Division, Library of Congress. 喺2020-08-13搵到.
  37. 37.0 37.1 37.2 37.3 37.4 Kramarenko, I. "ОГЛАШЕНЫ ПРЕДВАРИТЕЛЬНЫЕ ИТОГИ ПРИДНЕСТРОВСКОЙ ПЕРЕПИСИ НАСЕЛЕНИЯ" 涅斯特河沿岸人口普查的初步結果. Olvia.idknet.com (俄文). 原著喺2006-07-03歸檔. 喺2020-08-07搵到.
  38. "Demographic Yearbooks -1989" (PDF). United nations statistics (英文). 喺2020-08-13搵到.
  39. Diukarev, Viktor Vasilevic (2000). Pridnestrovʹe--proshloe, nastoi͡a︡shchee, budushchee: Za kulisami politiki 涅斯特河沿岸 - 普羅什洛、納斯托、布杜甚切:幕後政治 (俄文). Uprpoligrafizdat PMR. ISBN 978-5885680998.
  40. Mason, John Alan (2009-03-19). Internationalist Mobilization during the Collapse of the Soviet Union: The Moldovan Elections of 1990 (英文). p. 159-176. 喺2020-08-14搵到.
  41. Chimpu, Mihail (December 1990). "Nu răscoliţi apele negre!" (報告) (羅馬尼亞文). {{cite report}}: Unknown parameter |event= ignored (help)
  42. Muntean, Anatolie; Ciubotaru, Nicolae (2004). Românii de la Est : războiul de pe Nistru : (1990-1992) 方的羅馬尼亞人-德涅斯特德河戰爭:1990-1992 (羅馬尼亞文). Bucureşti : Ager-Economistul. p. 77,299,326-7. ISBN 9789738645202.
  43. 43.0 43.1 Chinn, Jeff; Roper, Steven D. (June 1995). Ethnic Mobilization and Reactive Nationalism: The Case of Moldova. Nationalities Papers (英文).第23卷.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 291-325. 喺2020-08-14搵到.
  44. "Istoria creării Armatei Naționale (Moldova)" 民軍的創建歷史爾多瓦. army.gov.md (羅馬尼亞文). 原著喺2007-03-03歸檔. 喺2020-08-16搵到.
  45. 45.0 45.1 Sislin, John; Pearson, Frederic S. (2001). Arms and Ethnic Conflict (英文). Rowman & Littlefield. p. 99. ISBN 9780847688555.
  46. 46.0 46.1 Ramet, Sabrina (1999). The radical right in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 since 1989 (英文). Penn State Press. ISBN 978-0271018102. 喺2020-08-19搵到.
  47. 47.0 47.1 Норин, Евгений (2018). Под знаменами демократии. Войны и конфликты на развалинах СССР 聯廢墟上民主旗幟下的戰爭和衝突 (俄文). ISBN 978-5-4461-0561-8.
  48. Grecu, Vlad (2005). O viziune din focarul conflictului de la Dubăsari (羅馬尼亞文). Chișinău: Prut International. p. 65-68. ISBN 9789975697415.
  49. "Moldovan Forces Seize A Key Town" (英文). The New York Times. 1992-06-21. 喺2020-08-16搵到.
  50. "Agreement on the Principles for a Peaceful Settlement of the Armed Conflict in the Dniester Region of the Republic of Moldova" (PDF). Peacemaker United Nations (英文). 1992-08-06. 喺2020-08-18搵到.
  51. Madalin Necsutu (2019-05-29). "Breakaway Transnistria Threatens to Sue Moldova for 'War Crimes'". Balkan Insight (英文). 喺2020-08-18搵到.
  52. Alexei Arbatov, 編 (1997). Managing Conflict in the Former Soviet Union: Russian and American Perspectives (英文). The MIT Press. p. 178. ISBN 978-0262510936.
  53. Bergman, Mikhail. "Вождь в чужой стае" 導人 (俄文). 喺2020-08-18搵到.
  54. Kraus, Michael; Liebowitz, Ronald D. (2019). Russia and Eastern Europe After Communism (英文) (第1版). Routledge. ISBN 978-0367286453.
  55. "Хроника конфликта в Приднестровско - Молдавской республике с 1988 по 2006 г." 1988年至2006年德涅斯特河沿岸摩爾達維亞共和國的衝突紀事 (俄文). 原著喺2009-03-17歸檔. 喺2020-08-16搵到.
  56. Russia VP supports Transnistria's right to independence (MP4) (Youtube). transnistria. 2007-10-07. 喺2020-08-16搵到.
  57. 404不存在的國落 - 德涅斯特8集 (香港中文)。Viu TV。2016-10-06。原著 (MP4)喺2021-04-21歸檔。喺2020-08-18搵到
  58. Eleonora Cecavschi, Grigoreopol (2002-03-08). "Interview with Eleonora Cecavski, teacher from Grigoriopol" (英文). Dnestrovsky Kurier. 原著喺2007-09-27歸檔. 喺2020-08-20搵到.
  59. Iuriev, Vadim (2002-03-08). "Big Scandal In a Small Town" (英文). Dnestrovsky Kurier. 原著喺2002-07-09歸檔. 喺2020-08-20搵到.
  60. "Unworthy partner: the schools issue as an example of human rights abuses in Transdniestria" (英文). 原著喺2003-10-25歸檔. 喺2020-08-20搵到.
  61. "The 2701st meeting on External Relations is the subject of a separate press release (14961/05)" (PDF). European Council (英文). 2005-12-12. 原著 (PDF)喺2006-07-20歸檔. 喺2020-08-20搵到.
  62. "Linguistic cleansing underway in Transdniestria". OSCE hcmn (英文). 2004-07-15. 原著喺2016-02-18歸檔. 喺2020-08-20搵到.
  63. Popescu, Nicu (October 2005). "The EU in Moldova – Settling conflicts in the neighbourhood" (PDF). peacplace library (英文). 原著 (PDF)喺2020-08-20歸檔. 喺2020-08-20搵到.
  64. Cooper, Jason (2006-11-29). "Education ministry sees minority schools as pawns in political game". Tiraspol Times (英文). 原著喺2007-09-30歸檔. 喺2020-08-20搵到.
  65. McWhinney, Edward (2008). Self-Determination of Peoples and Plural-Ethnic States in Contemporary International Law: Failed States, Nation-Building and the Alternative, Federal Option (英文) (第1版). Brill Nijhoff. p. 8. ISBN 978-9004158351.
  66. 方平 (2016-09-15)。決權不是分離主義的法理基礎 (中文)。喺2020-08-20搵到
  67. Carmichael, Cathie (2002). Ethnic cleansing in the Balkans: nationalism and the destruction of tradition (英文). Routledge. ISBN 978-0415274166.
  68.   也納宣言和行動綱領合國 (中國中文)。1993-06-25。喺2020-08-20搵到
  69. "Memorandum on the Basis for Normalization of Relations between the Republic of Moldova and Transdniestria". OSCE (英文). 1997-05-08. 喺2020-08-23搵到.
  70. "Moldova (01/05)". US deparment of state (英文). 喺2020-08-23搵到.
  71. ""Меморандум Козака": Российский план объединения Молдовы и Приднестровья" 扎克備忘錄摩爾多瓦和德涅斯特河統一的俄羅斯計劃. regnum (俄文). 2005-03-23. 喺2020-08-23搵到.
  72. "Talk conditions of Transnistria on March 2011". OSW (英文). 2011-03-02. 原著喺2011-03-18歸檔. 喺2020-08-23搵到.
  73. Romanian Citizenship Law (Art.5.) (英文). 1991-03-01. 喺2020-08-24搵到.
  74. "O politică ce capătă viziune - redobândirea cetățeniei române" 有遠見的政策-重新獲得羅馬尼亞國籍 (羅馬尼亞文). 原著喺2013-06-03歸檔. 喺2020-08-24搵到.
  75. "Băsescu: Următorul proiect de țară al României, unirea cu Basarabia" 馬尼亞下一個國家項目,係同比薩拉比聯盟。. Romania libera (羅馬尼亞文). România Liberă. 2013-11-27. 喺2020-08-24搵到.
  76. "Republica Moldova si-a ales presedintele" 爾多瓦共和國選出總統. Wall-Street.ro (羅馬尼亞文). 喺2020-08-22搵到.
  77. "Moldova Parliament Elects President, ending Three-Year Deadlock" (英文). Radio Free Europe. 2012-03-16. 喺2020-08-23搵到.
  78. "EU-Moldova Association Agreement" (PDF). EEAS European Union (英文). EEAS (European External Action Service). 原著 (PDF)喺2020-10-16歸檔. 喺2020-08-23搵到.
  79. "The socio-political situation in Ukraine: December 2013" (英文). 2013-12-25. 喺2020-08-24搵到.
  80. 通牒 烏反對派要求提前大選CNA (臺灣中文)。原著喺2014-01-23歸檔。喺2020-08-24搵到
  81. "Crimea referendum: Voters 'back Russia union'". BBC (英文). 2014-03-16. 喺2020-08-24搵到.
  82. Mardell, Mark (2014-03-27). "Ukraine: UN condemns Crimea vote as IMF and US back loans". BBC (英文). 喺2020-08-24搵到.
  83. Charbonneau, Louis; Donath, Mirjam (2014-03-27). "U.N. General Assembly declares Crimea secession vote invalid". Reuters (英文). 喺2020-08-24搵到.
  84. William Luk (2018-11-18)。為人知嘅德涅斯特河沿岸共和國 (香港中文)。Mad Dog Daily。原著喺2020-08-27歸檔。喺2020-08-24搵到
  85. 85.0 85.1 "Краткие предварительные итоги переписи населения Приднестровья 2015 года" 涅斯特河沿岸2015年人口普查的初步結果概要. gov-pmr.org (俄文). 2016-05-13. 喺2020-08-08搵到.
  86. 簡恒宇 (2020-04-24)。洲最複雜的主權爭議羅斯指控北約擴張阻礙斯特河東岸問題 (臺灣中文)。風傳媒。喺2020-08-23搵到
  87. 404不存在的國落 - 德涅斯特9集 (香港中文)。Viu TV。2016-10-12。原著 (MP4)喺2021-04-21歸檔。喺2020-08-24搵到
  88. "cu privire la Garda Republicană a Moldovei" 爾多瓦共和國衛隊. Republica Moldova (羅馬尼亞文). 1990-11-02. 原著喺2020-08-07歸檔. 喺2020-08-07搵到.
  89. "Constitution of the Pridnestrovskaia Moldavskaia Rrespublica".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英文). 2010-01-01. 喺2020-08-07搵到.
  90. "Тираспольское суворовское военное училище, ГОУ" 立提拉斯堡蘇沃洛夫軍校. pmr.md (俄文). 2017-09-03. 喺2020-08-07搵到.
  91. "Приднестровье показало мускулы" 涅斯特河沿岸共和國秀肌肉. km.ru (俄文). 原著喺2008-03-15歸檔. 喺2020-08-07搵到.
  92. "Law enforcement and armed forces of Pridnestrovie". Pridnestrovie.net (英文). 2007-09-27. 歸檔時間2009-11-04. 喺2020-08-07搵到.{{cite web}}: CS1 maint: bot: original URL status unknown (link)
  93. 爾多瓦3-德涅斯特河東岸共和國blog.xuite.net (臺灣中文)。2011-03-15。原著喺2020-08-08歸檔。喺2020-08-08搵到
  94. World Directory of Minorities and Indigenous Peoples - Transnistria (unrecognised state) : Overview. unhcr.org (英文). Minority Rights Group International. 2007. 原著喺2011-10-08歸檔. 喺2020-08-08搵到.
  95. "Ethnic map of Transnistria" (英文). 2010-02-26. 原著 (JPEG)喺2010-02-26歸檔. 喺2020-08-08搵到.
  96. "Moldova International Religious Freedom Report 2005" (英文). 2005-11-18. 喺2020-08-08搵到.
  97. Lane, Gary. "Christians Face Abuse from Corrupt Regime". cbnnews (英文). 原著喺2007-04-11歸檔. 喺2020-08-08搵到.
  98. "Freedom in the World 2007" (PDF). freedomhouse.org (英文). 原著 (PDF)喺2007-02-03歸檔. 喺2020-08-08搵到.
  99.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condemns the violation of human rights in the Eastern part of Republic of Moldova". European Parliament (英文). 2006-10-26. 喺2020-08-09搵到.
  100. The Bureau of Democracy, Human Rights, and Labor (2007-03-06). "Country Report on Human Rights Practices 2006" (英文).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State. 喺2020-08-08搵到.{{cite web}}: CS1 maint: multiple names: 作者名單 (link)
  101. "Interview on Transnistria with Stefan Uritu, reporter Mrs Sara Engstrum, Sweden Angstorm". humanrights.md (英文). 原著喺2008-03-20歸檔. 喺2020-08-09搵到.
  102. "Country Reports on Human Rights Practices -2003". U.S. Department of State (英文). Bureau of Democracy, Human Rights, and Labor. 2004-02-25. 喺2020-08-09搵到.
  103. ViuTV:404不存在的國落原著喺2021年6月10號歸檔。喺2020年8月6號搵到

出面網頁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