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列艦

出自維基百科,自由嘅百科全書
正係右舷齊射嘅美國海軍衣阿華號戰列艦。佢係世界上最後服役/除役嘅幾艘戰艦之一

戰列艦戰鬥艦英文Battleship),係裝有厚裝甲大口徑艦炮嘅大型軍艦,係人類創造嘅最龐大同復雜嘅武器系統之一。從19世紀末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列艦作為海軍入面最大嘅武裝艦艇,曾經係一個國家海軍力量嘅標誌,因此經常被稱為主力艦(Capital ship)。後來,隨著航空母艦制導武器嘅興起,戰列艦已唔再被認為係建立海上優勢所必須嘅裝備,因此已經全部退役。

戰列艦呢個名詞來源於風帆戰鬥艦(line-of-battle ship)由17世紀中葉到19世紀中葉,主要排成戰列線進行戰鬥嘅大型軍艦[1]。隨著蒸汽機、高爆彈同鋼鐵裝甲嘅發展,19世紀後期出現咗稱為鐵甲艦(Ironclads)嘅蒸汽動力裝甲戰艦,即係後來嘅戰列艦同裝甲巡洋艦嘅前身。1906年服役嘅英國海軍無畏號(HMS Dreadnought)標誌著「巨艦大炮時代」嘅開始。後來所有按無畏號嘅概念設計嘅戰列艦都被稱為無畏艦,而之前設計嘅戰列艦就稱為前無畏艦。冇幾耐之後,出現咗強大過無畏艦嘅巨型戰列艦「超無畏艦」。

海軍大國爭相建造戰列艦,引起咗長期嘅軍備競賽第一次世界大戰裡面嘅日德蘭海戰,係史上規模最大嘅戰列艦海戰。戰後,各個海軍大國通過《限制海軍軍備條約》對締約國戰列艦嘅數量同性能作出限制。條約生效期間被稱為「海軍假日」。條約失咗效之後,出現咗最後一波建造戰列艦嘅熱潮,出現咗排水量超過60,000噸嘅巨艦。不過,雖然係恁,但係戰列艦嘅價值一路都受到質疑。魚雷、潛艇同飛機嘅造價低過戰列艦好多,但係都能夠對戰列艦造成嚴重傷害。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航空母艦逐漸取代咗戰列艦,成為海戰嘅主導力量。戰後,生還嘅戰列艦紛紛走上退役嘅道路,而剩返嘅建造計劃亦都被人取消咗。只有美國海軍曾經喺幾次戰爭入面重新將幾部戰列艦投入使用。美國嘅最後兩部戰列艦威斯康星號密蘇里號分別喺1991年同1992年退役,並分別喺2006年同1995年被海軍除籍。

風帆戰列艦[編輯]

內文:風帆戰列艦

風帆戰列艦係一種大型嘅木質帆船,其主要武器,即射程精度都有限嘅火砲,主要安裝於低層甲板,與龍骨成直角,通過舷側炮眼向外開火。 風向對佢嘅戰鬥性能有非常大嘅影響,喺戰鬥中,軍艦之間嘅通信亦由於噪音同煙霧嘅影響而相當困難[2]。呢啲條件同戰爭實踐喺17世紀中葉產生嘅結論係喺戰鬥中,軍艦必須始終排成縱列,喺通過敵艦附近時側舷齊射。強大到足以列於呢條戰列線中嘅軍艦就稱為戰列艦,[3]風帆戰列艦有兩層或三層火砲甲板,裝有50門以上門甚至上百門各種口徑嘅火砲。最常見嘅係裝有74門火砲嘅船型。典型嘅74門砲風帆戰列艦排水量達1630噸,長52米,寬14米,食水7米,有700名船員。19世紀上半葉,蒸汽機螺旋槳亦被應用於風帆戰列艦,1850年下水嘅法國海軍拿破崙號(Le Napoléon)係世界上第一艘使用蒸汽動力嘅戰列艦,同時亦保留咗風帆[4]1860年代開始,風帆戰列艦俾鐵甲艦所代替。

風帆戰列艦係風帆時代海軍嘅主力艦,1800年,各海軍大國風帆戰列艦總噸位為英國33.0萬噸,西班牙17.6萬噸,法國13.6萬噸,沙俄14.5萬噸[5]特拉法爾加海戰英國皇家海軍指揮官納爾遜旗艦勝利號(HMS Victory)係唯一保存至今嘅風帆戰列艦。

從鐵甲艦到前無畏艦[編輯]

內文:鐵甲艦
1854年嘅法國熔岩號(Lave),砲擊金伯恩嘅鐵甲艦之一

鐵甲艦逐漸取代風帆戰艦,係基於19世紀中葉後科學技術造船工業嘅快速發展。比起風帆戰列艦,鐵甲艦擁有三個主要特徵:包覆裝甲嘅艦殼,蒸汽動力系統同發射爆破彈嘅火砲。海戰中出現嘅第一批鐵甲艦係1853年1856年克里米亞戰爭中法國砲擊金伯恩(Kinburn)時使用嘅淺水砲艦(Floating Batters)[6]

爆破彈[編輯]

爆破彈對於木質船體係巨大嘅威脅。1841年,呢種武器喺傳入法國同美國後立刻成為戰列艦嘅標準裝備[7]。喺克里米亞戰爭中,6艘俄羅斯帝國風帆戰列艦同兩艘三桅砲艦(Frigate)用爆破彈摧毀咗奧斯曼土耳其嘅7艘三 桅戰艦同3艘平甲板砲艦(Corvette),[8]砲擊金伯恩時法軍亦使用咗類似嘅武器[9]

然而木質軍艦唔容易被實心彈擊沉。喺1866年利薩海戰(Battle of Lissa)中,奧地利帝國嘅皇帝號(Kaiser)無裝甲風帆戰列艦穿過混亂嘅戰場,衝撞一艘意大利鐵甲艦。同 時被意大利鐵甲艦擊中80次,[10]其中大多係實心彈,[11]但至少一發係300磅砲彈。儘管失去咗前桅船首斜桅並起火,呢艘戰艦仲係非常快做好咗再次參戰嘅準備[12]

裝甲、蒸汽機與砲塔[編輯]

爆破彈喺克里米亞戰爭中顯示咗威力之後,裝甲成咗軍艦嘅必須裝備,1859年,法國建成咗第一艘大型鐵甲艦光榮號(Gloire) ,排水量 5,630 噸,航速13節,船體包覆有110到119毫米厚嘅裝甲。 1861年,英國亦建成咗第一艘鐵甲艦勇士號(HMS Warrior),排水量達9,358噸。木質艦殼外包覆有102毫米厚嘅裝甲,最大航速達到14.5節。呢兩艘鐵甲艦嘅火砲與風帆戰列艦一樣向側舷發射。

1862年3月9號漢普敦海戰發生於美國南北戰爭期間,係第一次近代意義嘅海上砲戰。雙方為率先採用密閉迴旋砲塔嘅北方聯邦莫尼特號(USS Monitor),與南方邦聯弗吉尼亞號(CSS Virginia)。

1870年,單脹式發動機喺軍艦上應用。 1873年服役嘅英國蹂躪號(HMS Devastation)乃史上第一艘唔用風帆,完全蒸汽動力嘅主力軍艦,排水量達9180噸。 1885年,三脹式發動機喺軍艦上應用。 1860年代1890年代,英國皇家海軍一直使用火管鍋爐產生蒸汽(將熱管道穿過密閉水容器),1890年後開始使用蒸汽壓強更高嘅水管鍋爐(加熱裝水管道),燃料係煤。

1870年代,蒸汽裝甲戰艦已有相當發展。除咗提供推進動力,蒸汽機仲能操縱方向舵、錨泊、轉動裝甲、裝填彈藥、抽水同升降艦載小艇等。大型蒸汽裝甲戰艦嘅排水量有8,000-9,000噸,蒸汽機功率有6,000-8,000馬力。裝甲砲塔能360度旋轉,裝喺主甲板中央軸線上或艦體兩側,並普遍採用螺旋膛線,增強攻擊威力。

清朝北洋水師定遠號鎮遠號即係此類。

前無畏艦[編輯]

日本前無畏艦三笠號

1892年,英國建成世界首先嘅全鋼質戰艦君主號(HMS Royal Sovereign),其將主砲塔設置於中軸線上,亦喺風氣之先,各國隨後仿照。此後,戰艦普遍以鋼質艦體,螺旋膛線嘅主砲可達300-350毫米口徑,防護裝甲可達230-450毫米厚,滿載排水量可達12,000噸,航速可達16-18。火力、裝甲防護力、航速同排水量,乃各國公認嘅戰艦四大要素。英國、法國、德國美國日本意大利俄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等,紛紛建造或進口大批戰艦。

此時,戰艦大多裝設兩種口徑嘅主砲。大主砲喺中軸線上,對抗敵方主力艦。小主砲喺兩側,對抗巡洋艦及輕型軍艦。動力多為往復式蒸汽機。直到1906年

無畏艦[編輯]

1906年,英國建成一艘全新嘅戰艦無畏號(HMS Dreadnaught),但類似概念喺之前已見雛型。

無畏號採用同一口徑嘅大型火砲,同高功率嘅蒸汽輪機,排水量18,110噸,最高航速21節。各國海軍學習模仿並加快競爭。如,德國嘅拿騷級、美國嘅南卡羅來納級。英國同德國並展開大規模嘅海軍軍備競賽1914年一戰爆發前,此類戰艦喺英國已有73艘,德國52艘。包括裝甲稍弱,但航速航程較大嘅戰鬥巡洋艦。佢哋被統稱為“無畏艦”。其基本特徵為:主砲統一口徑(通常11-13.5英寸),主砲塔設喺艦艏同艦艉,並於艦舯交錯佈置。動力為蒸汽輪機,排水量常超過20,000噸,速度超過18節。

第一次世界大戰[編輯]

一戰中嘅1916年,英德兩國發生日德蘭海戰,乃史上規模最大嘅海戰之一。主要海權國家採取其中教訓,改進無畏艦嘅設計。自此又稱“後日德蘭型戰列艦”(Post-Jutland Battleship)。其主要改進包括:增大主砲口徑;加厚砲塔、火藥庫等重點部位嘅防護裝甲,同時減少次要部位者;艦內劃分多層隔艙,以加強水中防護;加強水平防護;增大蒸汽輪機功率等。

條約時代[編輯]

喬佐五世級戰艦係典型條約戰艦
內文:條約型戰列艦

1918年,一戰以同盟國嘅失敗告終。此時,各國嘅大型戰艦即已唔合時宜,而且其建造同維護費用極為高昂。

1922年,五大海軍強國舉行華盛頓會議。美國、英國、日本、法國同意大利簽訂《限制海軍軍備條約》(即華盛頓海軍條約),限制主力艦(戰艦與戰鬥巡洋艦)嘅噸位(35,000噸以下)、主砲口徑(16英寸以下),同主力艦嘅噸位比例(10:10:6:3.5:3.5)。1930年再以《限制同削減海軍軍備條約》(即倫敦海軍條約)補充規定。華盛頓海軍條約1936年期滿,呢幾近15年間,各國皆停止新建大型戰艦,轉而改造已有嘅戰艦。因此被稱為“海軍假日”時代(Navy Holiday)。

袖珍戰艦[編輯]

凡爾賽條約1920年生效,規定德國戰艦排水量必須低於10,000噸,主砲口徑低於280毫米。德國遂改而建造重量較輕、裝甲較薄、火力同機動力較強嘅戰艦,稱之為裝甲艦(Panzerschiffe)。前後共三艘。英語國家稱為袖珍戰艦(Pocket Battleship)。其船體以焊接而非鉚接來減輕重量,並採用新型柴油機取代蒸汽輪機,續航力增加且最高航速達28節。 希特勒1934年掌權後,德國唔再遵守凡爾賽條約,重新建造大型戰艦,該級艦改稱巡洋艦

超級戰艦[編輯]

美國海軍航母星座號密蘇里號戰列艦並排一齊,象徵兩個唔同世代嘅海上霸主。

排水量喺25,000噸以上者,另稱為「超級無畏艦」(Super-Dreadnaught),喺日本叫做「超弩級戰艦」。諸如,英國嘅獵戶座級戰列艦伊利沙伯女王級戰列艦、德國嘅巴伐利亞級戰列艦、美國嘅內華達級戰列艦、日本嘅扶桑級戰列艦

1936年12月31號,華盛頓海軍條約期滿作廢,各強國重新建造戰艦。英國建成5艘英王喬治五世級戰列艦同1艘前衛號戰列艦。美國建成2艘北卡羅來納級戰列艦、4艘南達科他級戰列艦,同4艘衣阿華級戰列艦。日本建成2艘大和級戰列艦。德國建成2艘俾斯麥級戰列艦。法國、意大利亦係噉。呢個時期嘅戰艦大多為15-16英寸主砲,速度可達27節,甚至30節。

然而喺二戰中,航空母艦潛艇至係海戰嘅主要艦種,戰艦逐漸淪為次等角色。大西洋戰場上,英國海軍大規模圍剿德國嘅2艘俾斯麥級戰列艦俾斯麥號鐵必茲號戰艦)。諾曼第戰役中,英國同美國嘅舊戰艦用於炮轟岸上目標。其餘時間,戰艦主要用於護航任務。太平洋戰場上,美國8艘舊式嘅慢速戰艦喺珍珠港事件受損。6艘修理後用於轟擊岸上目標,新建嘅高速戰艦就用嚟航空母艦戰鬥群嘅防空警戒。1944年,美國6艘戰艦參與萊特灣海戰蘇里高海峽,擊沉日本山城號戰艦。此為史上最後嘅戰艦砲戰。1945年上半年嘅硫磺島戰役沖繩戰役中,美國戰艦執行炮轟岸上目標。1945年5月德國投降。美國同英國嘅新式戰艦繼續炮轟日本嘅釜石日立等近海工業城市。

1945年8月15號,盟軍密蘇里號戰列艦接受日本正式投降,訂定投降文件。戰艦嘅光榮生涯喺此達到頂峰,以及終點。二戰後,各國戰艦紛紛作為廢鋼鐵被出售拆毀,或作為靶艦同武器試驗平台被摧毀。美國衣阿華級戰列艦投入韓戰越戰後退役封存。1980年代,衣阿華級戰列艦重啟加裝導彈直升飛機,並投入使用於第一次波斯灣戰爭裏,喺轟炸伊拉克陸上目標發揮咗作用,用咗十幾年後重新退役,同時將「戰列艦」嘅級別從現役艦船分類中取消。

目前世上嘅戰艦僅存:美國4艘衣阿華級戰列艦、2艘南達科他級戰列艦北卡羅來納號得克薩斯號,日本嘅前無畏艦三笠號(作為浮動博物館)。

參考[編輯]

  1. "battleship" 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2nd ed. 1989. OED Onlin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4 April 2000
  2. 克里斯托爾約根森(等)著,周桂根(等)譯,圖解世界戰爭戰法:近代早期(1500年—1763年),寧夏人民出版社2008,ISBN 7227037681
  3. Mahan, AT, The Influence of Sea Power Upon History 1660-1783, p. 116
  4. "Hastened to completion Le Napoleon was launched on 16 May 1850, to become the world's first true steam battleship", Steam, Steel and Shellfire, Conway's History of the Ship (p39)
  5. 安德魯•蘭伯特,風帆時代嘅海上戰爭,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ISBN 7-208-05958-6
  6. Sondhaus, Lawrence. Naval Warfare 1815–1914 ISBN 0-415-21478-5, pp. 73–4.
  7. "The canon-obusier [shell gun] originally constructed by Colonel Paixhans for the French Naval Service... was subsequently designated the canon-obusier of 80, No 1 of 1841... the diameter of the bore is 22 centimetres (8.65 inches)." See: Douglas, Sir Howard, A Treatise on Naval Gunnery 1855, 4th Edition 1855, republished Conway Maritime Press, 1982, ISBN 0-85177-275-7 page 201.
    The British undertook trials with shell guns trials at HMS Excellent starting in 1832. A Treatise on Naval Gunnery 1855 page 198.
    For the US introduction of 8-inch shell guns into the armament of line-of-battle ships in 1841, see: Tucker, Spencer, Arming the Fleet, US Navy Ordnance in the Muzzle-Loading Era, pub US Naval Institute, 1989, ISBN 0-87021-007-6 page 149.
  8. Lambert, Andrew D, The Crimean War, British Grand Strategy Against Russia, 1853-56, pub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1990, ISBN 0-7190-3564-3, pages 60-61.
  9. Lambert, Andrew: Battleships in Transition, pp. 92–96
  10. Clowes, William Laird, Four Modern Naval Campaigns, pub Unit Library, 1902, republished Cornmarket Press, 1970, ISBN 0-7191-2020-9 page 68.
  11. Clowes, William Laird, Four Modern Naval Campaignspages 54-55 and 63.
  12. Wilson, HW: Ironclads in Action - Vol 1, London, 1898, p. 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