衞氏大宗祠

出自維基百科,自由嘅百科全書

座標: 23°03′20″N 113°18′53″E / 23.0554886°N 113.3148524°E / 23.0554886; 113.3148524

衞氏大宗祠
慶源堂
主祀寧遠公(一世祖)
家族信息
家族瀝滘衞氏
起源河東郡
修建史
始建1615年
重修2004年
方位
地址廣州市海珠區振興大街28號
朝向坐北朝南
現時尚存
經已掛牌
登錄名瀝滘衞氏大宗祠
等級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分類古建築
7-52
登錄時間2010年10月20號

 衞氏大宗祠粵拼wai6 si6 daai6 zung1 ci4 [註 1],堂號慶源hing3 jyun4),係瀝滘衛氏總祠,喺廣州市海珠區振興大街28號。祠堂坐北向南,由頭門、燕子斗栱牌樓、拜亭、中堂同後堂組成,家下面積有兩千平方。祠堂入便有乾隆年間嘅賀壽屏風同一嚿石碑。1993年8月,成為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升咗做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而家重喺道維修緊。家下祠堂三面都畀工廠包冚,前邊被人當停車場。

衞氏大宗祠外圍

歷史[編輯]

明朝萬曆廿二年(1594年)籌款起祠堂,四十三年(1615年)落成[註 2]1856年紅毛番鬼經過瀝滘,當呢間嘢係衙門,一砲打穿祠堂埲牆,後嚟用青磚填返[註 3]。二十世紀中後期,祠堂被工廠霸咗啲地,面積由原先一萬個方縮水到兩千平方。

紅毛番鬼打出嗰窿,家時填返
窿下低崩咗嘅記事碑

建築[編輯]

主體建築東西兩翼有青龍白虎巷,天街有花崗石砌嘅平臺,四圍有八仙石圍欄。

頭門成個嘅樑架施月樑,用駝峰、斗栱托住條檁,硬山頂,碌灰筒瓦,陶瓦當,滴水剪邊,正脊灰塑龍船脊。上面掛直篤式牌匾,打棟寫住「衞氏大宗祠」。門口對聯「愛江海汪洋先入番禺開瀝漖 羨峰巒秀麗再過東莞辟茶山」,道門有門神。

牌樓係四柱三門三樓,燕子斗栱。正樓係廡殿頂,次樓係歇山頂,個匾額寫住「百世周宗」,兩邊嘅細字係「文章華國 詩禮傳家」。屋頂碌灰筒瓦,灰塑龍船脊。正門原先有四扇門,而家得翻門閂斗;次門用紅色砂岩砌成。次樓兩邊水磨青磚牆,各開券形門窿,簷下邊砌澀牙磚,上邊係碌灰筒素瓦灰塑脊。

拜亭係卷棚頂,同中堂連埋一齊,兩側有門通去外間。

中堂前後四柱,樑架結構簡潔,硬山頂,碌灰筒素瓦,正脊灰塑龍船脊。中堂掛「慶源堂」匾,兩邊對聯「燭影輝煌光射大夫劍履 爐煙縹緲香熏御史官裳」[註 4];金柱對聯「數十壺中仙走出甲子來交梨攴火棗并攴自是襟懷落落 百千族內人同入蟠桃去狐貉坐緼袍亦坐居然文質彬彬」。

後堂面闊五間,進深三間,硬山頂,碌灰筒素瓦,陶瓦當、滴水剪邊,正脊灰塑龍船脊。「河東衛氏祖先」牌位擺喺裡邊。

賀壽屏風[編輯]

賀壽屏風躉喺中堂明間,係十二塊巨型木雕屏風,每塊高3.9米,闊0.7米,厚0.1米,鎏金正楷陰刻正文,屏風天頭地腳刻住啲浮雕圖案。正文內容係關於祝賀表彰衞氏家族裡面六十歲以上嘅壽星公(103位),係清朝大臣張廷玉喺乾隆丁卯年(1747年)用皇帝名義寫嘅,由進士汪由敦[註 5]題,重有差唔多200位大官署名祝賀。

石碑[編輯]

祠堂側門邊有嚿石碑,碑文係「祠內眾孫如有在祠右一帶黃羅滘北濠等將潮田築圍者本人及子孫永不得入祠享胙」,即係講大宗祠本房有人喺祠堂前面笪水田起堤圍嘅,佢自己同埋佢啲孫、息都無得入祠堂分豬肉。

大宗祠對住珠江,有化江為塘嘅格局,加上瀝滘河道多,往年江水漲起身嗰陣,都浸到祠堂前面嘅水田,甚至湧到入祠堂裡邊。舊時啲人以水為財,所以祠堂就成為成條村最好風水嘅地方,所以村民寧願水浸祠堂都唔想起堤圍擋住啲水。

[編輯]

  1. 「衞」又可以寫成「衛」,祠堂名呢道以牌匾上面嘅「衞」字為準。
  2. 另一講法係明朝天啟年間,睇《海珠古祠堂》第14頁。
  3. 窿隔籬嘅地下棟住塊碑,碑文係廣東嘅書法家周樹堅寫嘅,經已崩成兩嚿。
  4. 裡面嘅「御史」、「大夫」係瀝滘衞氏嘅兩大房派,御史房祖先係五世祖御史中丞衞伯英,大夫房祖先係五世祖朝議大夫衞惟寅。
  5. 汪由敦,字師茗,號松泉,清朝大臣。著作有《大清一統志》等。

參考書[編輯]

  • 陳建華 等, 編 (2008). 州市文物普查彙編·海珠區卷. 廣州: 廣州出版社. ISBN 978-7-80731-659-6.
  • 李果、田飛 (2012). 城記·廣州. 商務印書館. ISBN 978-7-1000-9000-1.
  • 石堅平 (2013). . 廣州: 廣東人民出版社.
  • 鍾暉 等, 編 (2014). . 廣州: 廣東教育出版社. ISBN 978-7-5548-02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