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去內容

亞里士多德

出自維基百科,自由嘅百科全書
(由Aristotle跳轉過嚟)
亞里士多德
姓名原文Ἀριστοτέλης
出生日384年 BC 喺Wikidata改呢個
出生地Stageira 喺Wikidata改呢個
死亡日322年 BC (62歲)
死亡地Chalcis (馬其頓王國喺Wikidata改呢個
死因intestinal disease 喺Wikidata改呢個
識嘅語言古希臘文 喺Wikidata改呢個
母校Platonic Academy 喺Wikidata改呢個
職業哲學家 喺Wikidata改呢個
名作Politics、Nicomachean Ethics、Metaphysics、Physics、Organon、詩論、Constitution of the Athenians、Eudaimonia、Meteorology 喺Wikidata改呢個
配偶Pythias 喺Wikidata改呢個
仔女Nicomachus、Pythias 喺Wikidata改呢個
阿爸Nicomachus 喺Wikidata改呢個
兄弟姊妹Arimneste、Arlinton 喺Wikidata改呢個
亞里士多德像

亞里士多德希臘文Ἀριστοτέλης羅馬拼音:Aristotélis前384年前322年),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學生,做先生亞歷山大大帝。開創邏輯學形上學,研究包括物理政治倫理、同生物等等,佢嘅學派著作,收集咗當時好多嘅知識

[編輯]

譯名除咗亞里士多德,亦有其他叫法。大明李之藻名理探,繙做亞利[1]。另艾儒畧繙為亞多斯多。又有慕維廉亞里斯度得顏興惠繙做亞里司多德[2]。又有亞里斯多德[3]

理論哲學

[編輯]

邏輯

[編輯]
内文:術語邏輯

Template:延伸閱讀

憑住《前分析篇》,亞里士多德被認為係形式邏輯最早期嘅研究者,[4]佢嘅概念係西方邏輯嘅主導形式,直到19世紀數理邏輯嘅進展為止。[5] 康德喺《純粹理性批判》中指出,邏輯學喺亞里士多德嗰陣已經達到完備。[6]

《工具論》

[編輯]
内文:工具論
柏拉圖(左)同亞里士多德喺拉斐爾1509年嘅濕壁畫《雅典學院》入面。亞里士多德手持佢嘅《尼各馬可倫理學》並指向地面,代表佢嘅內在實在論觀點,而柏拉圖則指向天空,表示佢嘅理型論,並手持佢嘅《蒂邁歐篇》。[7][8]

亞里士多德大部分嘅作品可能唔係原本嘅形式,因為佢哋好大可能係畀學生同之後嘅講師編輯過。亞里士多德嘅邏輯著作喺公元前40年左右被羅得島嘅安德洛尼庫斯或者佢嘅其他追隨者編纂成一套六本書,叫做《工具論》。[9] 呢啲書包括:

1. 《範疇論》 2. 《解釋篇》 3. 《前分析篇》 4. 《後分析篇》 5. 《辯題篇》 6. 《詭辯篇

呢啲書嘅順序(或者構成呢啲書嘅教義)唔係好肯定,不過呢個列表係通過分析亞里士多德嘅著作得出嚟嘅。佢由基礎開始,喺《範疇論》分析簡單術語,喺《解釋篇》分析命題同佢哋嘅基本關係,到研究更複雜嘅形式,即係三段論(喺《分析篇》入面)[10][11]同辯證法(喺《辯題篇》同《詭辯篇》入面)。頭三篇論文構成咗嚴格意義上嘅邏輯理論核心:邏輯語言嘅語法同正確嘅推理規則。《修辭學》通常唔包括喺入面,但佢表示佢依賴《辯題篇》。[12]

亞里士多德嘅三段論類型之一[a]
用文字表達
術語表達[b]
用方程式表達[c]
    所有人都會死。

    所有希臘人都係人。

所有希臘人都會死。
M a P

S a M

S a P

今日所謂嘅「亞里士多德邏輯」同佢嘅三段論類型(邏輯論證方法),[13]亞里士多德自己會稱之為「分析」。佢將「邏輯」一詞保留用嚟表示「辯證法」。

形而上學

[編輯]

「形而上學」呢個詞似乎係由公元一世紀嘅編輯者創造嘅,佢將亞里士多德嘅各種小型著作選集組合成我哋而家所知嘅《形而上學》論文。[15] 亞里士多德稱之為「第一哲學」,並將佢同數學同自然科學(物理學)區分開嚟,認為佢係「神學」嘅沉思(theoretikē)哲學,研究神聖嘅事物。佢喺《形而上學》(1026a16)中寫道:

如果除咗複合自然物之外冇其他獨立嘅事物,自然研究就會係第一種知識;但如果有某種不動嘅獨立事物,對佢嘅認知就會先於自然研究,並成為第一哲學,而且佢就係以呢種方式成為普遍嘅,因為佢係第一位。而研究作為存在嘅存在,包括佢係乜嘢同佢因為存在而具有嘅特性,就屬於呢種哲學。[16]

實體

[編輯]

Template:延伸閱讀

亞里士多德喺佢嘅《形而上學》(第七卷)中檢視咗實體(ousia)同本質(to ti ên einai,「曾經係乜嘢」)嘅概念,佢得出結論認為特定嘅實體係質料同形式嘅結合,呢個哲學理論叫做質料形式說。喺第八卷中,佢將實體嘅質料區分為基底,即構成佢嘅材料。舉個例,一間屋嘅質料係磚頭、石頭、木材等等,或者任何構成潛在屋嘅嘢,而實體嘅形式就係實際嘅屋,即「遮蔽身體同財物嘅嘢」或者任何畀我哋將某樣嘢定義為屋嘅種差。畀出組成部分嘅公式就係質料嘅說明,而畀出種差嘅公式就係形式嘅說明。[17][15]

內在實在論
[編輯]
柏拉圖形式共相嘅形式存在,好似蘋果嘅理想形式。對於亞里士多德嚟講,質料同形式都屬於個別事物(質料形式說)。

好似佢嘅老師柏拉圖一樣,亞里士多德嘅哲學都係以共相(katholou)為目標。亞里士多德嘅本體論將共相置於特殊(kath' hekaston)之中,即世界上嘅事物,而對於柏拉圖嚟講,共相係單獨存在嘅形式,實際嘅事物模仿呢啲形式。對於亞里士多德嚟講,「形式」仍然係現象嘅基礎,但係佢「體現」喺特定嘅實體之中。[15]

柏拉圖認為所有嘢都有一個普遍形式,可以係一種屬性或者同其他嘢嘅關係。舉個例,當你睇一個蘋果嘅時候,你見到一個蘋果,你亦都可以分析蘋果嘅一種形式。喺呢個區別中,有一個特定嘅蘋果同一個普遍嘅蘋果形式。再者,你可以將一個蘋果放喺一本書隔籬,咁你就可以講到呢本書同蘋果係挨埋一齊嘅。柏拉圖認為有啲普遍形式唔係特定事物嘅一部分。舉個例,可能冇特定嘅好存在,但「好」仍然係一個適當嘅普遍形式。亞里士多德喺呢一點上同柏拉圖有分歧,佢認為所有共相喺某個時間點都係體現出嚟嘅,冇任何共相係同現存嘅事物無關嘅。此外,亞里士多德同柏拉圖喺共相嘅位置上都有分歧。柏拉圖講共相係獨立於參與佢哋嘅事物而存在嘅,而亞里士多德則認為共相存在於每一件可以用呢個共相嚟描述嘅事物之中。所以,根據亞里士多德嘅講法,蘋果嘅形式存在於每一個蘋果之中,而唔係存在於形式嘅世界入面。[15][18]

潛能同實現
[編輯]

關於變化(kinesis)嘅本質同佢嘅成因,正如佢喺《物理學》同《論生成同消滅》(319b-320a)中概述嘅咁,佢將生成(genesis,亦都翻譯做「產生」)同以下區分開嚟:

1. 生長同縮減,即係數量嘅變化; 2. 位移,即係空間嘅變化;同埋 3. 蛻變,即係質量嘅變化。

亞里士多德認為,好似吹笛子呢啲能力係可以通過學習嚟獲得嘅——即係將潛能變成實現

生成係一種變化,喺呢種變化中,經歷咗變化嘅事物嘅基質本身都改變咗。喺呢種特定嘅變化中,佢引入咗潛能(dynamis)同實現(entelecheia)嘅概念,同質料同形式聯繫喺一齊。講到潛能,呢個係一樣嘢喺條件適合同冇畀其他嘢阻止嘅情況下可以做到或者可以受到影響嘅嘢。舉個例,泥土中嘅植物種子潛在地(dynamei)係一棵植物,如果冇畀乜嘢阻止,佢就會變成一棵植物。潛在上,存在可以係「行動」(poiein)或者「受影響」(paschein),可以係與生俱來嘅或者後天學習嘅。舉個例,眼睛具有視力嘅潛能(與生俱來 - 受影響),而吹笛嘅能力可以通過學習(練習 - 行動)嚟獲得。實現係潛能嘅目的嘅實現。因為目的(telos)係每一種變化嘅原則,而潛能嘅存在係為咗目的,相應地,實現就係目的。再講返之前嘅例子,可以話實現就係一棵植物做緊植物會做嘅活動之一。[15]

因為為咗乜嘢(to hou heneka)一樣嘢而存在,呢個就係佢嘅原則,而生成係為咗目的;而實現就係目的,而潛能嘅獲得就係為咗呢個目的。因為動物唔係為咗擁有視力而睇嘢,而係因為佢哋有視力所以佢哋先睇到嘢。[19]

總括嚟講,用嚟起屋嘅質料有成為一間屋嘅潛能,而建屋嘅活動同最後間屋嘅形式都係實現,呢個亦都係終極因或者目的。然後亞里士多德繼續講,得出結論話實現喺公式上、時間上同本質上都先於潛能。憑住呢個對特定實體嘅定義(即質料同形式),亞里士多德嘗試解決存在嘅統一性問題,舉個例,「是乜令到一個人成為統一體?」因為根據柏拉圖嘅講法,有兩個理型:動物同兩足,咁人點樣可以係一個統一體呢?不過,根據亞里士多德嘅講法,潛在存在(質料)同實際存在(形式)係同一樣嘢。[15][20]

認識論

[編輯]

亞里士多德嘅內在實在論意味住佢嘅認識論係建基於研究世界上存在或者發生嘅事物,並上升到對共相嘅認知,而對於柏拉圖嚟講,認識論係由對普遍形式(或者概念)嘅認知開始,然後降落到對呢啲形式嘅特殊模仿嘅認知。[12] 亞里士多德運用例子嘅歸納演繹並用,而柏拉圖則依賴於從先驗原則嘅演繹。[12]

哲學原由

[編輯]

亞里士多德,雖則佢做柏拉圖學生,之不過兩人睇法並唔同,甚至南轅北轍。拍拉圖中意數學,而亞里士多德就好自然生物。喜好唔同,佢哋哲學就好唔同。拍拉圖重視形而上學多啲,亞里士多德就科學多啲。拍拉圖認物體代表住觀念,世界應該全真,完全反映自然,文藝呢啲同物體無關都好假,唔應該有。而亞里士多德就認為觀念本身,來自解讀自然物件,文藝呢啲令到世界加完美[21]

實用哲學

[編輯]

亞里士多德嘅實用哲學涵蓋咗倫理學政治學經濟學修辭學等領域。[22]

美德同埋佢哋對應嘅缺點[23]
太少 適中嘅美德 太多
謙卑 高尚 虛榮
無目標 適度雄心 過度野心
無氣魄 好脾氣 易怒
粗魯 禮貌 諂媚
怯懦 勇氣 魯莽
麻木 自制 縱慾
諷刺 真誠 自誇
粗俗 機智 油嘴滑舌
無恥 謙遜 羞怯
冷漠 正義憤怒 惡意
小氣 慷慨 庸俗
吝嗇 慷慨解囊 浪費

倫理學

[編輯]

亞里士多德認為倫理學係實用而唔係理論性嘅學問,即係為咗成為好人同做好事,而唔係單純為咗知識本身。佢寫咗幾本關於倫理學嘅著作,最著名嘅係《尼各馬可倫理學》。[24]

亞里士多德教導話美德同一樣嘢嘅適當功能(ergon)有關。一隻眼只有喺佢可以睇嘢嘅時候先算係好眼,因為眼嘅適當功能就係視力。亞里士多德推理話,人類一定有一個特定於人類嘅功能,而呢個功能一定係靈魂(psuchē)根據理性(邏輯)進行嘅活動。亞里士多德將呢種最佳活動(美德嘅中庸,介乎過度同不足嘅缺點之間[23])確定為所有人類深思熟慮行為嘅目標,即幸福(eudaimonia),通常翻譯做「快樂」或者有時「福祉」。要有可能以呢種方式獲得幸福,必然需要一個好品格(ēthikē aretē),經常被翻譯做道德或倫理美德或卓越。[25]

亞里士多德教導話,要達到一個有美德同可能快樂嘅品格,需要一個第一階段,即有幸運被老師同經驗所習慣化,而唔係刻意嘅;然後係第二階段,喺呢個階段中,一個人會有意識咁選擇做最好嘅事。當最好嘅人開始以呢種方式生活,佢哋嘅實踐智慧(實踐智慧)同佢哋嘅理智(理性)可以互相發展,達到最高嘅人類美德,即一個有成就嘅理論或思辨思想家嘅智慧,換句話講,就係一個哲學家。[26]

政治學

[編輯]

除咗佢關於個人嘅倫理學作品之外,亞里士多德喺佢嘅《政治學》中討論咗城邦。亞里士多德認為城邦係一個自然嘅社群。而且,佢認為城邦喺重要性上先於家庭,而家庭又先於個人,「因為整體必然先於部分」。[27]佢著名嘅講法係「人天生係政治動物」,並且論證話人類喺動物王國中嘅定義特徵就係佢嘅理性。[28]亞里士多德將政治構想成一個有機體而唔係一部機器,係一個由部分組成嘅整體,而呢啲部分冇其他部分就唔能存在。亞里士多德對城邦嘅概念係有機嘅,佢被認為係最早以呢種方式構想城邦嘅人之一。[29]

亞里士多德對政治體制嘅分類。

現代人對政治共同體作為現代國家嘅理解同亞里士多德嘅理解有好大嘅唔同。雖然佢意識到更大嘅帝國嘅存在同潛力,但根據亞里士多德嘅理解,自然嘅共同體係城邦(希臘城邦),佢作為一個政治「共同體」或「夥伴關係」(koinōnia)運作。城邦嘅目標唔單止係避免不公平或者為咗經濟穩定,而係為咗容許至少一啲公民有可能過上好生活,同埋做出美好嘅行為:「因此,必須將政治夥伴關係視為係為咗高尚行為,而唔係為咗一齊生活。」呢個同現代嘅方法有分別,由社會契約理論開始,根據呢個理論,個人離開自然狀態係因為「害怕暴力死亡」或者佢嘅「不便」。[d]

喺《勸學篇》中,「亞里士多德」嘅角色講:[30]

因為我哋都同意最優秀嘅人應該統治,即天生最高尚嘅人,而法律統治並且係唯一有權威嘅;但法律係一種智慧,即基於智慧嘅論述。再者,我哋有咩標準,有咩好嘢嘅準則,比聰明人更精確?因為呢個人基於佢嘅知識所選擇嘅一切都係好嘢,而佢哋嘅相反面就係壞嘢。而由於每個人都最喜歡選擇符合佢哋自身適當性格嘅嘢(一個正義嘅人選擇公正地生活,一個勇敢嘅人選擇勇敢地生活,同樣,一個自制嘅人選擇有自制地生活),顯然聰明人會最喜歡選擇做一個聰明人;因為呢係嗰種能力嘅功能。因此,好明顯,根據最有權威嘅判斷,智慧係所有好嘢中最高尚嘅。[30]

作為柏拉圖嘅學生,亞里士多德對民主頗有批評,並且跟隨柏拉圖《政治家》中某啲概念嘅大綱,發展咗一個將各種形式嘅權力整合入所謂混合國家嘅連貫理論:

亞里士多德。《政治學》,第4卷,1294b.10–18

經濟學

[編輯]

亞里士多德對經濟思想作出咗重大貢獻,特別係對中世紀嘅思想。[31]喺《政治學》中,亞里士多德討論咗城邦、財產貿易。佢對私有財產批評嘅回應,喺萊昂內爾·羅賓斯嘅觀點中,預期咗後來喺哲學家同經濟學家中間嘅私有財產支持者嘅觀點,因為佢同社會安排嘅整體效用有關。[31]亞里士多德相信,雖然共同安排可能對社會有利,雖然私有財產經常被指責為社會衝突嘅原因,但呢啲邪惡實際上係源於人性。喺《政治學》中,亞里士多德提供咗一個最早關於貨幣起源嘅描述。[31]貨幣嘅使用係因為人哋開始互相依賴,進口佢哋需要嘅嘢,同時出口多餘嘅嘢。為咗方便,人哋就同意用一啲本身有用同容易應用嘅嘢來交易,例如鐵或者[32]

亞里士多德關於零售利息嘅討論對中世紀嘅經濟思想產生咗重大影響。佢對零售持有低評價,認為同用錢嚟獲取管理家庭所需嘅嘢相反,零售貿易係為咗賺利潤。因此,佢將貨物用作達到目的嘅手段,而唔係將佢哋視為目的本身。佢認為呢種零售貿易係唔自然嘅。同樣,亞里士多德認為通過利息賺錢係唔自然嘅,因為佢從錢本身賺錢,而唔係從錢嘅使用中賺錢。[32]

亞里士多德對貨幣功能嘅概括或者喺佢嘅時代係相當早熟嘅。佢寫道,因為無可能通過計算一件貨物值幾多件其他貨物嚟確定每件貨物嘅價值,所以就需要一個單一嘅通用測量標準。因此,貨幣容許唔同貨物之間嘅關聯,令佢哋「可以互相比較」。[32]佢繼續講,貨幣對將來嘅交換都好有用,成為一種保障。即係話,「如果我哋而家唔想要一樣嘢,我哋就可以喺我哋想要嘅時候攞到佢」。[32]

修辭學

[編輯]

Template:修辭學

亞里士多德嘅《修辭學》提出講者可以用三種基本嘅訴求嚟說服佢嘅聽眾:道德說服(訴諸講者嘅品格)、情感說服(訴諸聽眾嘅情感)同邏輯說服(訴諸邏輯推理)。[33]佢仲將修辭分為三種類型:典禮演說(處理讚美或責備嘅典禮演說)、司法修辭(關於罪疚或無辜嘅司法演說)同議政演說(呼籲聽眾就一個問題作出決定嘅演說)。[34]亞里士多德仲概述咗兩種修辭證明省略三段論(通過三段論證明)同範例(通過例子證明)。[35]

詩學

[編輯]

亞里士多德喺佢嘅《詩學》中寫道,史詩、悲劇、喜劇、酒神頌詩歌、繪畫、雕塑、音樂同舞蹈都基本上係模仿(mimesis)嘅行為,每種藝術形式喺媒介、對象同方式上嘅模仿都有所不同。[36][37]佢將模仿一詞應用喺藝術作品嘅特性同埋藝術家意圖嘅產物上,[36]並且認為觀眾對模仿嘅認識對理解作品本身好重要。[36]亞里士多德指出,模仿係人類嘅自然本能,將人類同動物區分開嚟,[36][38]而所有人類嘅藝術創作都「跟隨自然嘅模式」。[36]因為咁,亞里士多德相信每種模仿藝術都有Stephen Halliwell所稱嘅「高度結構化嘅程序嚟達成佢哋嘅目的」。[39]例如,音樂通過節奏同和聲嚟模仿,舞蹈單靠節奏嚟模仿,詩歌就用語言嚟模仿。呢啲形式喺佢哋模仿嘅對象上都有分別。例如,喜劇係對比平均水平差嘅人嘅戲劇模仿;而悲劇就模仿比平均水平稍微好啲嘅人。最後,呢啲形式喺佢哋模仿嘅方式上都有分別——通過敘事或者角色,通過改變或者冇改變,通過戲劇或者冇戲劇。[40]

畫作《盲目嘅俄狄浦斯將佢嘅子女託付畀眾神》(1784年),由Bénigne Gagneraux所作。喺佢嘅《詩學》中,亞里士多德用索福克勒斯嘅悲劇《伊底帕斯王》作為一個例子,嚟說明一個完美嘅悲劇應該點樣結構,即一個通常好嘅主角喺劇本開始時地位顯赫,但因為某個罪惡(hamartia)而失去一切。[41]

雖然相信亞里士多德嘅《詩學》原本包含兩本書——一本講喜劇,一本講悲劇——但只有集中喺悲劇嘅部分保存落嚟。亞里士多德教導話悲劇由六個元素組成:情節結構、角色、風格、思想、景觀同抒情詩。[42]悲劇中嘅角色只不過係推動故事嘅手段;而情節,而唔係角色,係悲劇嘅主要焦點。悲劇係引起憐憫同恐懼嘅行動模仿,目的係要達到呢啲情感嘅淨化。亞里士多德喺《詩學》嘅結尾討論咗邊一種模仿更加優秀:史詩定係悲劇。佢建議,因為悲劇具備史詩嘅所有特質,可能仲有額外嘅特質好似景觀同音樂,更加統一,並且喺更短嘅範圍內達到佢模仿嘅目的,所以可以被認為係優於史詩。[43]亞里士多德係一個熱心嘅謎語、民間傳說同諺語嘅系統收集者;佢同佢嘅學派對德爾菲神諭嘅謎語特別感興趣,並且研究過伊索嘅寓言。[44]

性別同性行為

[編輯]

亞里士多德斷言男性優於女性,佢寫道「男性本性上係優越嘅,而女性係低等嘅,男性係統治者,而女性係臣民」。[45]

喺呢個基礎上,女性主義形而上學嘅支持者指控亞里士多德有厭女[46]性別歧視[47]不過,亞里士多德對女性嘅幸福同男性嘅一樣重視,並且喺佢嘅《修辭學》中評論話導致幸福嘅嘢需要喺女性同男性身上都有。[e] 亞里士多德同其他希臘哲學家好似柏拉圖同色諾芬一樣,都拒絕同性戀,認為佢可能會導致人變得不道德,因為佢認為呢啲行為違背咗自然嘅目的。[49][50]

生平

[編輯]

而家對佢生活知得好少。亞里士多德生於希臘北部斯塔基拉市。佢亞爸尼科馬修斯,響佢好細嗰陣就死咗。佢十七定十八歲加入雅典柏拉圖學院,響嗰度留到三十七歲[51]柏拉圖死咗無耐,佢就離開雅典,應馬其頓腓力二世要求,去亞歷山大大帝度教書[52]。佢立咗個圖書館,令佢可以用紙卷做咗幾百本書。佢出版發表咗好多優雅論文對話,之不過佢原有作品中,得三分之一左右幸存[53]

影響

[編輯]

物理學睇法,極度影響中世紀學術研究。佢影響力由上古晚期到中世紀早期,一直延到去文藝復興時期,直到啟蒙運動先畀其他理論取代。例如經典力學咁。直到十九世紀,大部人都唔信佢響生物學一啲發現。好似動物學咁,章魚生殖器實情生響條度。佢啲作品,包含咗最早已知形式邏輯研究。佢影響邏輯學,持續到十九世紀。

中世紀猶太伊斯蘭哲學(800-1400),同埋基督教神學,都受佢影響。尤其早期教會新柏拉圖主義,同埋天主教學術傳統。中世紀穆斯林學者,尊稱佢「第一個先生」。而響中世紀基督徒裏面,好似托馬斯亞奎那斯,就尊稱佢為「哲學家」。佢套倫理學亦好有影響力。

[編輯]
  1. 呢種類型嘅三段論,三個術語都係「a」,喺傳統(中世紀)助記符中叫做Barbara[13]
  2. M 係中項(呢度係「人」),S 係小項(「希臘人」),P 係大項(「必死」)。[13]
  3. 第一個方程可以理解為「冇一個 x 係人又唔會死嘅」。[14]
  4. 有關《尼各馬可倫理學》同《政治學》中社會同經濟過程嘅另一種解讀,見Polanyi, Karl (1957)「亞里士多德發現經濟」,收錄於《原始、古代同現代經濟:卡爾·波蘭尼論文集》,G. Dalton編,波士頓1971,78–115。
  5. 「喺斯巴達人嗰度,女性嘅狀況唔好,幾乎一半人類嘅生命就毀咗。」[48]

  1. 名理探十倫Ming li tan shi lun.Les dix catégories de la logique (法文).
  2. 顏惠慶 (1908)。華大辭典。上海商務印書館。頁 1638。當中寫「A follower of Aristotle, 逍遙學派徒, 亞里司多德之徒」
  3. "Aristotle".{{cite web}}: CS1 maint: url-status (link)
  4. Degnan 1994, pp. 81–89.
  5. Corcoran 2009, pp. 1–20.
  6. Kant 1787, pp. Preface.
  7. School of Athens.
  8. Stewart 2019.
  9. Pickover 2009, p. 52.
  10. Prior Analytics, pp. 24b18–20.
  11. Bobzien 2015.
  12. 12.0 12.1 12.2 Smith 2017.
  13. 13.0 13.1 13.2 Lagerlund 2016.
  14. Predicate Logic.
  15.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Cohen 2000.
  16. Aristotle 1999, p. 111.
  17. Metaphysics, p. VIII 1043a 10–30.
  18. Lloyd 1968, pp. 43–47.
  19. Metaphysics, p. IX 1050a 5–10.
  20. Metaphysics, p. VIII 1045a–b.
  21. Biblioraptor, The (2023-09-09). "How to Read: Aristotle's "Poetics"". Medium (英文). 喺2023-12-02搵到.
  22. Wildberg 2016.
  23. 23.0 23.1 Humphreys 2009.
  24. Kraut 2001.
  25. Nicomachean Ethics 第一卷。例如見第7章。
  26. Nicomachean Ethics, p. 第六卷.
  27. Politics, pp. 1253a19–124.
  28. Aristotle 2009, pp. 320–321.
  29. Ebenstein & Ebenstein 2002, p. 59.
  30. 30.0 30.1 Hutchinson & Johnson 2015, p. 22.
  31. 31.0 31.1 31.2 Robbins 2000, pp. 20–24.
  32. 32.0 32.1 32.2 32.3 Aristotle 1948, pp. 16–28.
  33. Garver 1994, pp. 109–110.
  34. Rorty 1996, pp. 3–7.
  35. Grimaldi 1998, p. 71.
  36. 36.0 36.1 36.2 36.3 36.4 Halliwell 2002, pp. 152–159.
  37. Poetics, p. I 1447a.
  38. Poetics, p. IV.
  39. Halliwell 2002, pp. 152–59.
  40. Poetics, p. III.
  41. Kaufmann 1968, pp. 56–60.
  42. Poetics, p. VI.
  43. Poetics, p. XXVI.
  44. Aesop 1998, pp. 引言,xi–xii.
  45. Mercer, Christia (2019年7月1號)。權制嘅哲學起源 (美國英文)。ISSN 0027-8378。喺2024年7月22號搵到
  46. Freeland 1998.
  47. Morsink 1979, pp. 83–112.
  48. Rhetoric, p. 第一卷,第5章.
  49. 里士多德:佢嘅生平、著作同哲學嘅全面概覽TheCollector (英文)。2023年5月16號。喺2024年7月22號搵到
  50. 希臘人點樣睇戀童同同性戀Big Think (美國英文)。2023年1月13號。喺2024年7月22號搵到
  51. https://iep.utm.edu/aristotl/
  52. https://books.google.com.hk/books?id=RZc3AAAAIAAJ&redir_esc=y
  53. https://books.google.com.hk/books?id=WBqQOqM5dfsC&redir_esc=y

文獻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