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去內容

香港民族主義

出自維基百科,自由嘅百科全書

香港民族主義(又叫做大香港主義英文Hongkongese Nationalism)係香港文化歷史地理政治各層面,統合嘅社會思想

理論

[編輯]

香港唔同各種文化族群,全部都構成咗内聚又分享共同記憶嘅香港人特殊身份認同,即係公民民族主義。主張香港民族可以同傾向種族民族主義中華民族區別。

香港民族主義者主張建立香港自身嘅「國族」同自主意識,並認為民族認同係由每個香港居民嘅意志決定,即係香港唔同族群經過共同生活嘅意志形成命運共同體,就係「香港民族」。

背景

[編輯]

中共劣政

[編輯]

1949年中共建國,伴隨而來係數以萬計由中國走難到香港嘅政治難民。1947年至1951年期間,香港人口由180萬增加到220萬。之後三十年,中國爆發逃港潮,大批中國居民偷渡到香港,香港人口以每十年一百萬增長。成因係中國共產黨領導造成饑荒、政治鬥爭黑暗醜惡,中國難民比無經歷過共產主義統治嘅人更討厭共產黨,當中好多人都有恐共、反共同厭共心態[1]。加上香港1997年前資本主義大成功,相比中國,香港係一個更加先進同進步嘅地區,香港不屬於中國。

香港文化發展

[編輯]

香港文化推向國際之路,由1949年同1960年代初有兩次逃亡開始。當時,難民母語都係粵語,粵語文化香港同中國平行發展。1974年前,當時粵語流行音樂只係粵語電影附屬品,未能獨當一面。

自1970年代,香港戰後土生土長新生代日漸成長,粵語流行音樂開始萌芽。母語爲粵語嘅香港新一代藝術家成長,粵語被雅化,粵語電影同流行曲同時登上大雅之堂,成爲雅俗共賞嘅藝術品。自1974年,香港普及化粵語流行音樂由許冠傑開創。許將廣東話歌詞填入西方流行樂曲,歌詞貼近當時香港普羅市民生活,大受歡迎,七十年代早期萌生之本土意識,令粵語流行音樂普及[2]

港英時期,港英政府持續培植本土意識,以抵銷中國民族主義影響。1970至1980年代,香港本土意識逐漸壯大,以至八十年代初眾多民調顯示香港市民抗拒英國將香港主權移交畀中國[3]

香港人身份認同

[編輯]

香港人嘅自我認同自從主權移交中國之後每年同中國人認同拉大差距,根據數據可以睇到香港人有強烈嘅自身認同感[4]。根據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畫[5]2012年6月嘅民意調查發現,喺四揀一,認為自己係「香港人」(Hong Kong Citizen)嘅佔46%,認為自己係「中國嘅香港人」(Chinese Hong Kong Citizen)或「香港嘅中國人」(Hong Kong Chinese Citizen)有34%,自己係「中國人」(Chinese Citizen)只佔18%。無論係狹義廣義上自稱係「香港人」嘅比率,都比狹義或廣義上自稱係「中國人」嘅比率高,大約有28至38個百分比嘅差距。年齡未到三十歲嘅被訪者,差距就有成60至72個百分比[6]

價值觀唔同政府

[編輯]

睇埋

[編輯]

[編輯]
  1. 門大開:厭共情緒原著喺2017年8月6號歸檔。喺2017年9月18號搵到
  2. 學苑香港民族論》,香港大學出版社,2014年
  3. 鄺健銘《港英時代 英國殖民管治術》,天窗出版社,2015年
  4. 港人「討厭認同感俾中國貶低」, 蘋果日報 (台灣), 2012年06月30日
  5. 港大學民意研究計畫原著喺2006年4月6號歸檔。喺2015年8月30號搵到
  6. 港大民研發放最新香港民眾身分認同調查結果 互聯網檔案館歸檔,歸檔日期2012年6月30號,., 13-26/6/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