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去內容

真相

出自維基百科,自由嘅百科全書
(由實際跳轉過嚟)
  想搵無綫電視劇集嘅話,請睇真相 (無綫電視劇集)
  「真實」跳轉到呢度。想搵張惠妹專輯,請睇「真實 (張惠妹專輯)」。

真相粵拼zan1 soeng3),又叫實相或者真實,係指世上事物,係咁樣,真係,或者有過,舊時咁樣,而非想象出來,係事物原原本本嘅面貌。有時真相定義闊啲,可以包括啲睇唔見,或者理解唔到嘅嘢。再濶啲,真相係一切有過,現有,或者將有。現在嘅真的相,就叫現實

真相在真,在於實。否則係假,係虛,唔係真相。發夢小說故仔,就唔係真相。

世界觀

[編輯]

世界觀同理論

[編輯]
想知多啲:世界觀

「現實」呢個詞喺日常用法中可以解作「對現實嘅睇法、信念同態度」,例如「我嘅現實同你嘅唔一樣。」呢種用法通常係一種口語,表示對話雙方同意或者應該同意唔好因為對現實嘅理解有好大分歧而爭拗。舉個例,喺朋友之間嘅宗教討論中,有人可能會開玩笑咁講:「你可能唔同意,但係喺我嘅現實中,人人都會上天堂。」

現實可以用一種同世界觀或者其中一部分(概念框架)掛鈎嘅方式來定義:現實係所有事物、結構(實際同概念)、事件(過去同現在)同現象嘅總和,無論係咪可以觀察到。呢個就係世界觀(無論係基於個人定係共同人類經驗)最終嘗試描述或者映射嘅嘢。

世界觀係一個人或者一班人對事物/世界嘅基本睇法或想法,呢啲睇法同想法影嚮個人點樣解讀、演譯、解釋、處理、interact[1] 所有嘅

物理學、哲學、社會學、文學批評同其他領域嘅某啲概念塑造咗各種現實理論。其中一種理論認為,簡單直接嚟講,喺我哋每個人對現實嘅感知或信念之外,根本就冇現實存在。[未記出處或冇根據]呢啲態度可以用一啲流行嘅說法嚟概括,例如「知覺就係現實」、「人生就係你點樣睇現實」或者「現實就係你可以蒙混過關嘅嘢」(羅伯特·安東·威爾遜),呢啲說法表達咗反實在論嘅立場——即係話冇客觀現實存在嘅觀點,無論係咪明確承認。

科學同哲學嘅好多概念都經常受到文化社會嘅定義。湯瑪斯·庫恩喺佢嘅著作《科學革命嘅結構》(1962年)中詳細闡述咗呢個概念。《現實嘅社會建構》係一本關於知識社會學嘅書,由彼得·L·伯格湯瑪斯·盧克曼喺1966年出版。呢本書解釋咗知識係點樣獲得並用嚟理解現實。喺所有現實之中,日常生活嘅現實係最重要嘅一種,因為我哋嘅意識要求我哋完全意識到並專注於日常生活嘅經歷。

相關概念

[編輯]
睇埋:真理事實

先驗同後驗

[編輯]

先驗( ;又譯先天)喺拉丁文入面指「嚟自先前嘅嘢」,或者引申去「有經驗之前」。喺近代西方傳統入面,認為先驗指無需經驗或者先於經驗獲得嘅知識。佢通常同埋後驗知識去比較,後驗指嘅就係「有經驗之後」,亦即「需要經驗」。呢種區分嚟自於中世紀邏輯所區分嘅兩種論證,從原因到結果嘅論證叫做「先驗」,而從結果到原因嘅論證就叫做「後驗」()。

潛能同現實

[編輯]
Page '潛能同現實' not found

信念

[編輯]

信念(;)喺知識論上係指認為某樣嘢係真確嘅諗法。

信念研究

[編輯]
Section '信念研究' not found

西方哲學

[編輯]

哲學處理現實話題嘅兩個不同方面:現實本身嘅性質,以及心智(同埋語言同文化)同現實嘅關係。

一方面,本體論係研究存在嘅學問,呢個領域嘅核心話題以各種方式表達為存在、「乜嘢係」同現實。本體論嘅任務係描述現實最一般嘅存在類別同佢哋之間嘅相互關係。如果一個哲學家想要提出一個正面嘅「現實」概念定義,就會喺呢個標題下進行。正如上面解釋過嘅,有啲哲學家會區分現實同存在。事實上,好多當代分析哲學家喺討論本體論問題嘅時候會避免使用「真實」同「現實」呢啲詞。但係對於嗰啲會將「係真實嘅」同「存在」等同看待嘅人嚟講,分析哲學嘅一個主要問題就係存在(或者現實)係唔係物體嘅一種屬性。分析哲學家普遍認為存在根本就唔係一種屬性,但係呢種觀點喺近幾十年有啲動搖。

另一方面,特別係喺同時涉及形而上學認識論客觀性(哲學)討論中,關於「現實」嘅哲學討論經常涉及現實喺幾咩程度上依賴(或者用流行嘅術語嚟講,「構建」自)心理同文化因素,例如知覺、信念同其他心理狀態,以及文化產物,例如宗教同政治運動,以至籠統嘅共同文化世界觀,或者世界觀.

實在論

[編輯]

認為有一種獨立於任何信念、知覺等嘅現實存在嘅觀點就叫做實在論。更具體啲嚟講,哲學家經常談論「關於」呢樣嗰樣嘅實在論,例如關於普遍性嘅實在論或者關於外部世界嘅實在論。一般嚟講,如果可以識別到任何一類物體,而呢類物體嘅存在或者基本特徵被認為唔依賴於知覺、信念、語言或者任何其他人類產物,就可以講「關於」呢類物體嘅實在論。

關於存在嘅事物嘅對應論認為,「真實」嘅現實知識代表咗關於現實嘅陳述同圖像同實際現實之間嘅準確對應,而呢啲陳述或者圖像就係嘗試去表現嘅嘢。舉個例,科學方法可以通過可觀察到嘅證據驗證一個陳述係真嘅,因為一件事物嘅確實存在。好多人可以指住落基山脈話呢個山脈存在,而且就算冇人觀察佢或者講佢嘅事,佢都繼續存在。

反實在論

[編輯]

同樣可以講到關於同一類物體嘅「反」實在論。反實在論係一連串反對實在論觀點嘅最新術語。或者第一個呢啲術語係理念主義(哲學),之所以咁叫係因為現實被認為係喺心靈入面,或者係我哋「概念」嘅產物。貝克萊理念主義係愛爾蘭經驗主義哲學家喬治·貝克萊提出嘅觀點,認為知覺嘅對象實際上係心靈中嘅概念。喺呢個觀點中,人哋可能會覺得現實係一個「心理建構」;但係呢個講法唔係好準確,因為喺貝克萊嘅觀點中,知覺概念係由上帝創造同協調嘅。到咗20世紀,同貝克萊觀點相似嘅觀點就叫做現象主義。現象主義同貝克萊理念主義嘅主要分別喺於,貝克萊相信心靈或者靈魂唔單止係概念,亦都唔係由概念組成,而各種現象主義,例如羅素提倡嘅,就傾向更加極端,認為心靈本身只不過係一堆知覺、記憶等嘅集合,喺呢啲心理事件之上並冇心靈或者靈魂存在。最後,反實在論成為咗任何認為某啲物體嘅存在依賴於心靈或者文化產物嘅觀點嘅時髦術語。認為所謂嘅外部世界其實只係一個社會或者文化產物嘅觀點叫做社會建構論,呢個係反實在論嘅一種。文化相對主義認為社會議題例如道德唔係絕對嘅,至少部分係文化產物

存在

[編輯]

存在嘅本質係形而上學中一個長期嘅話題。例如,巴門尼德教導話現實係一個唔會改變嘅單一存在,而赫拉克利特就寫道萬物流轉。20世紀嘅哲學家海德格爾認為之前嘅哲學家忽視咗存在本身(作為存在)嘅問題,而轉而關注存在嘅事物(存在嘅東西)嘅問題,所以佢認為需要返回巴門尼德嘅方法。一個本體論目錄係嘗試列出現實嘅基本組成部分。存在係咪一個謂語呢個問題自近代以嚟就一直被討論,特別係同上帝存在嘅本體論論證有關。存在,即係某樣嘢存在呢個事實,一直同本質,即係某樣嘢係乜嘢呢個問題形成對比。

由於冇本質嘅存在好似係空白嘅,所以一啲哲學家好似黑格爾就將佢同虛無聯繫起嚟。虛無主義代表咗一種極端負面嘅存在觀,而絕對(哲學)就代表咗一種正面嘅存在觀。

解釋點解會有嘢而唔係冇嘢

[編輯]
Page '點解會有任何嘢' not found

感知

[編輯]

直接或者「天真」實在論,同間接或者「表徵」實在論之間嘅問題,喺知覺哲學心靈哲學中源於關於意識感質性質嘅爭論;[2][3]呢個認識論問題就係我哋睇到嘅世界係咪真實嘅世界本身,定係只係大腦神經過程產生嘅世界嘅內部知覺副本。天真實在論喺發展到對抗間接或者表徵實在論(亦都叫做認識論二元論[4]嘅時候就叫做直接實在論。表徵實在論係一種哲學立場,認為我哋嘅意識經驗唔係真實世界本身,而係一個內部表徵,一個世界嘅微型虛擬現實複製品。

蒂莫西·利里創造咗一個有影響力嘅詞叫做現實隧道,呢個詞代表咗一種表徵實在論。呢個理論認為,由於每個人都有一套由佢哋嘅信念同經歷形成嘅潛意識心理過濾器,所以每個人對同一個世界嘅理解都唔同,因此就有「真理存在於觀察者嘅眼中」呢個講法。佢嘅想法影響咗佢嘅朋友羅伯特·安東·威爾遜嘅工作。

抽象物體同數學

[編輯]

抽象實體嘅地位,特別係數字,係數學討論嘅一個話題。

數學哲學中,最著名嘅關於數字嘅實在論形式係柏拉圖實在論,佢賦予數字抽象、非物質嘅存在。其他形式嘅實在論將數學同具體嘅物理宇宙等同起嚟。

反實在論嘅立場包括形式主義(數學)數學虛構主義

有啲方法對某啲數學對象採取選擇性嘅實在論立場,但對其他對象就唔係。有限主義否定無限量。超有限主義接受有限量,但只係到某個特定嘅數量。構造主義(數學)直覺主義對可以明確構造嘅對象持實在論立場,但拒絕使用排中律通過歸謬法嚟證明存在。

傳統嘅爭論集中喺除咗物理(可感知、具體)世界之外,一個抽象(非物質、可理解)嘅數字領域係咪存在。最近嘅一個發展係數學宇宙假說,呢個理論認為只有數學世界存在,而有限嘅物理世界只係其中嘅一個幻覺。

麥斯·泰格馬克提出嘅數學多重宇宙假說係一種極端形式嘅數學實在論。泰格馬克嘅唯一假設係:「所有數學上存在嘅結構都喺物理上存在。」即係話,「喺嗰啲複雜到足以包含自我意識子結構嘅[世界]中,呢啲[子結構]會主觀地感知到自己存在喺一個物理上『真實』嘅世界中」。[5][6]呢個假說建議,對應於唔同初始條件、物理常數、或者完全唔同方程嘅世界都應該被認為係真實嘅。呢個理論可以被視為一種柏拉圖主義,因為佢假設數學實體嘅存在,但亦都可以被視為一種數學一元論,因為佢否定除咗數學對象之外仲有其他任何嘢存在。

屬性

[編輯]

普遍性問題係形而上學中一個古老嘅問題,關於普遍性(形而上學)係咪存在。普遍性係一般或者抽象嘅質量、特徵、屬性(哲學)、種類或者關係(哲學),例如男性/女性、固體/液體/氣體或者某種顏色,[7]呢啲可以用嚟描述個體或者特殊,或者可以將個體或者特殊視為共享或者參與其中。例如,阿明、阿芬同阿超都有「係人類」或者「人性」呢個普遍嘅質量。

實在論學派認為普遍性係真實嘅——佢哋存在,並且同體現佢哋嘅特殊有所區別。實在論有唔同形式。兩個主要形式係柏拉圖實在論亞里士多德實在論[8]「柏拉圖實在論」認為普遍性係真實嘅實體,並且獨立於特殊而存在。另一方面,「亞里士多德實在論」認為普遍性係真實嘅實體,但佢哋嘅存在依賴於體現佢哋嘅特殊。

唯名論概念論係關於普遍性嘅反實在論嘅主要形式。

時間同空間

[編輯]
内文:時空哲學

實在論本體論中嘅一個傳統立場係時間同空間嘅存在獨立於人類心靈之外。唯心主義者否定或者懷疑獨立於心靈嘅物體嘅存在。有啲反實在論者嘅本體論立場認為心靈之外嘅物體確實存在,但仲係懷疑時間同空間嘅獨立存在。

伊曼努爾·康德喺《純粹理性批判》中將時間描述為一個先驗概念,同其他先驗概念例如空間一齊,容許我哋理解經驗證據。康德否定空間或者時間係實體論中嘅實體、自身嘅實體,或者可以通過經驗學習;佢反而認為兩者都係我哋用嚟組織經驗嘅系統框架嘅元素。空間測量用嚟量化物體之間嘅距離有幾遠,而時間測量就用嚟量化比較事件之間嘅間隔(或者持續時間)。雖然空間同時間喺呢個意義上被認為係「先驗地理想」嘅,但佢哋同時又係「經驗地真實」嘅,即係話唔係純粹嘅錯覺。

一啲唯心主義者,例如J. M. E. 麥克泰格特喺《時間嘅非現實性》中爭辯話時間係一種錯覺。

除咗對時間作為一個整體嘅現實性有唔同嘅睇法之外,關於時間嘅形而上學理論對於過去、現在同未來嘅現實性嘅歸屬亦都可能有所不同。

  • 現在主義(時間哲學)認為過去同未來係不真實嘅,只有一個不斷變化嘅現在係真實嘅。
  • 區塊宇宙理論,亦都叫做永恆主義,認為過去、現在同未來都係真實嘅,但時間嘅流逝係一種錯覺。經常話呢個理論喺相對論中有科學基礎。
  • 成長區塊宇宙理論認為過去同現在係真實嘅,但未來唔係。

時間,同相關嘅過程同演化概念係A. N. 懷特黑德查爾斯·哈特肖恩系統建構形而上學嘅核心。

可能世界

[編輯]

可能世界」呢個詞可以追溯到戈特弗里德·威廉·萊布尼茨嘅可能世界理論,用嚟分析必然性、邏輯可能性同類似嘅模態邏輯概念。模態實在論係由大衛·凱洛格·劉易斯提出嘅觀點,認為所有可能世界同實際世界一樣真實。簡單嚟講:實際世界只不過係無限集合中嘅一個邏輯可能世界,有啲「較近」實際世界,有啲較遠。其他理論家可能會使用可能世界框架嚟表達同探索問題,但唔會喺本體論上承諾呢個框架。 可能世界理論同真值邏輯有關:一個命題如果喺所有可能世界中都係真嘅,就係「必然」嘅;如果至少喺一個世界中係真嘅,就係「可能」嘅。量子力學嘅多世界詮釋係科學中一個類似嘅概念。

萬有理論(TOE)同哲學

[編輯]

物理學嘅萬有理論嘅哲學影響經常被討論。例如,如果哲學上嘅唯物主義係真,咁物理學上嘅萬有理論就會同哲學上嘅萬有理論重疊。 "系統構建"呢種形而上學嘅風格係試圖以一個一致嘅方式解答所有重要嘅問題,提供一個完整嘅世界觀。[[]]同亞里士多德可以話係早期全面系統嘅例子。喺現代早期(17世紀同18世紀),哲學嘅系統構建「範圍」經常同理性主義嘅「方法」相連,即係用先天推理去推導世界嘅本質。現代早期嘅例子包括萊布尼茲單子論笛卡兒心物二元論斯賓諾莎一元論黑格爾絕對唯心論懷特海過程哲學係後來嘅系統。

有啲哲學家唔相信呢啲技術可以達到咁高嘅目標。有啲科學家認為萬有理論需要比哲學更數學化嘅方法,例如史蒂芬·霍金喺《時間簡史》寫到,即使我哋有咗萬有理論,佢必然係一堆方程式。他寫道:「咩嘢賦予方程式生命,並令佢哋描述一個宇宙?」[9]

現象學

[編輯]

喺一個更廣泛同更加主觀嘅層面Template:Specify,個人經歷、好奇心、探究同個人對事件解釋嘅選擇性塑造咗一個只屬於自己嘅現實[10],所以叫做現象學。雖然呢種現實可能對其他人嚟講都係一樣,但有時佢又可能係咁獨特,其他人永遠都唔會經歷到或者同意。好大部分被認為係靈性嘅經驗都係喺呢個層面發生嘅。[11]

現象學係一種哲學方法,喺二十世紀初由胡塞爾(1859-1938)同佢喺哥廷根慕尼黑大學嘅學生發展出嚟。之後,現象學嘅主題被法國、美國同其他地方嘅哲學家採用,經常喺好遠離胡塞爾工作嘅背景下發展。 「現象學」呢個詞源自希臘語,由「phainómenon」(意思係「出現嘅嘢」)同「lógos」(意思係「研究」)組成。喺胡塞爾嘅概念中,現象學主要關注係將意識嘅結構同出現喺意識行為中嘅現象作為系統反思同分析嘅對象。呢種反思係要喺一個高度修改嘅「第一人稱」視角進行,唔係研究現象點樣喺「我嘅」意識中出現,而係點樣喺任何意識中出現。胡塞爾認為現象學因此可以為所有人類知識,包括科學知識,提供堅實嘅基礎,並將哲學建立為「嚴謹嘅科學」。[12]

胡塞爾嘅現象學概念曾被佢學生同助手海德格(1889-1976)、存在主義者梅洛龐蒂(1908-1961)同沙特(1905-1980),以及其他哲學家如利科(1913-2005)、列維納斯(1906-1995)同迪特里希·馮·希爾德布蘭(1889-1977)批評同發展。[13]

懷疑假設

[編輯]
一個缸中之腦,相信自己喺行路

哲學中嘅懷疑假設提出,現實可能同我哋諗嘅好唔同;或者至少我哋無法證明佢唔係。例如:

虛擬現實中。相關嘅假設可能亦涉及到模擬信號,呢啲信號令喺虛擬或者模擬現實中嘅物種感知到外部嘅現實。

疏仕

[編輯]
  1. 「互動」作動詞用。
  2. Lehar, Steve. (2000). 意識經驗嘅功能:知覺同行為嘅類比範式 互聯網檔案館歸檔,歸檔日期2015-10-21.,《意識同認知》。
  3. Lehar, Steve. (2000). 當代哲學中嘅天真實在論 互聯網檔案館歸檔,歸檔日期2012-08-11.,《意識經驗嘅功能》。
  4. Lehar, Steve. 表徵主義 互聯網檔案館歸檔,歸檔日期2012-09-05.
  5. Tegmark, Max (February 2008)。學宇宙理學基礎38 (2): 101–150。arXiv:0704.0646Bibcode:2008FoPh...38..101Tdoi:10.1007/s10701-007-9186-9S2CID 9890455
  6. Tegmark (1998), p. 1.
  7. Loux, Michael J. (2001). 《形而上學:當代讀本》中嘅「普遍性問題」,Michael J. Loux(編),紐約:Routledge,第3-13頁,[4]
  8. Price, H. H.(1953年)。《思考同經驗》中嘅第一章「普遍性同相似性」,Hutchinson's University Library,同其他一啲人,有時會使用呢啲拉丁術語
  9. 引用自 [Artigas,《宇宙嘅心靈》,第123頁]
  10. 「當前意識」,Francisco J. Varela,意識研究期刊 6 (2-3):111-140(1999年)
  11. 關於「現實層次」呢個概念,可以參考: Ioannidis, Stavros; Vishne, Gal; Hemmo, Meir; Shenker, Orly編 (2022年6月8日)。學同哲學中嘅現實層次:重新檢視現實嘅多層結構。耶路撒冷科學同哲學歷史研究。瑞士楚格:Springer Nature。ISBN 9783030994259。喺2024年5月31日搵到
  12. Joseph Kockelmans (2001)。塞爾嘅現象學 (第2版)。普渡大學出版社。頁 311–314。ISBN 1-55753-050-5
  13. Steven Galt Crowell (2001)。塞爾、海德格同意義空間:走向先驗現象學之路西北大學出版社。頁 160。ISBN 0-8101-1805-X
  14. 森翔平; 池田誠、齊藤英夫 (2017年6月28日)。減現實嘅調查:技術用於視覺上隱藏、消除同穿透真實物體IPSJ視覺應用計算機學報9 (1): 17。doi:10.1186/s41074-017-0028-1ISSN 1882-6695S2CID 21053932

睇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