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教育(粵拼:gaau3 juk6),廣義上,透過一啲人與人嘅互動/實踐活動,傳播知識、禮貌知識、嘅傳授技能、社會化個體、教授觀點意見、散播世界觀畀受教育嘅對象。另一種睇法係:教育係畀受教育嘅對象一過合式嘅環境發展佢嘅興趣、能力、長處。教育可能係介乎呢兩過觀點之間。狹義上,指學校教育,即係制度化教育。
簡介
[編輯]教育過程一出世就開始並持續終身已被廣泛接受。有啲人甚至相信教育可以更早開始,一啲父母畀子宮裏面嘅胎兒聽音樂同埋故仔,希望對孩子發展產生影響。
「教育」一詞源自拉丁文 educare,意思係「引出」。
教育具有多方面嘅功能:
- 保證人類延續、促進人類發展嘅功能;
- 促進社會發展嘅功能;
- 選擇功能。
社會根據受教育程度選拔人才。人通過受教育實現社會地位嘅變遷。教育伴隨住人類社會嘅產生而產生,隨住社會嘅發展而發展,同人類社會共始終。對教育嘅定義,各國學者認識都唔同。好似美國嘅杜威話:「教育即係生活。」英國嘅斯賓塞話:「教育係未來生活嘅準備。」中國嘅李壯認為「教育係強迫或引導被教育者接受特定嘅知識、規矩、資訊、技能、技巧等。」
詞解
[編輯]教書,教學同教育好似,不過教育意識形態上係唔單只教重點同死背書,係要對象明理知德。身為合格老師應有言教,身教雙管齊下,並就孔夫子定性:「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類型
[編輯]正規教育
[編輯]社會、群體或私人開設課程教育啲人,通常係年輕人。正規教育嘅系統比較完整。正規教育體系傳授理想或有價值嘅知識,但有時會出現濫用情況。有啲國家規定學生做錯太多功課就一定要留級讀多一年。
成人教育
[編輯]終身教育或成人教育嚮好多國家已經非常普及。「教育」重係被睇成係細路嘅事,成人教育經常被稱為「成人學習」或者「終身學習」。
技術教育
[編輯]只針對某一方面提供嘅特殊培訓,例如電腦專科學校。技術學校培養適應不同市場嘅人才。技術教育畀咗學生自主選擇嘅機會,因此會提高學者嘅興趣。
教育嘅歷史
[編輯]歐洲
[編輯]嚮西方,教育嘅起源受到宗教組織嘅巨大影響:神父認識到教育嘅重要性,建立起學校體系。嚮歐洲,好多最初嘅大學都有天主教背景。蘇格蘭宗教改革之後建立咗新嘅國立蘇格蘭教會
中國
[編輯]中國教育開始於中國古典著作,而唔係宗教組織。早期中國任用受教育嘅官員管理帝國,用來選拔官員嘅科舉考試制度建立於隋朝,唐朝嘅唐太宗完善科舉制。直到清朝末期嘅1905年廢除,以西方教育方式取代。
日本
[編輯]日本教育嘅起源同宗教關係密切。學校係培養想要研究佛教成為僧侶嘅年輕人嘅廟宇。後來,想要學習嘅孩子就要去"Tera-koya" (意思係廟宇小屋),學習點樣讀寫日文。
印度
[編輯]印度嘅制度化教育已經有好長嘅歷史。
最近世界教育趨勢
[編輯]嚮過去幾十年,未受任何學校教育嘅文盲人口嘅百分比下降咗,由1960年嘅36%下降到2000年嘅25%。
嚮發展中國家,2000年文盲百分比只有1970年嘅一半。嚮已發展國家,文盲都從6%下降到1%,未受學校教育者由5%下降到2%。
教育嘅挑戰
[編輯]已發展國家
[編輯]發展中國家
[編輯]私人組織,例如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正嚮努力令發展中國家嘅人得到更多接受教育嘅機會 通過 such programs as Perpetual 教育基金。
家長嘅參與
[編輯]
著名教育家
[編輯]- 拉達克里希南(Sarvapalli Radhakrishnan)
- 阿德勒(Mortimer J. Adler)
- 馬蒂亞斯亞歷山大(F. Matthias Alexander)
- 蘇格拉底(Socrates,希臘文:Σωκράτης)
- 柏拉圖(Plato,希臘文:Πλάτων)
- 亞里士多德(Aristotle,希臘文:Αριστοτέλης)
- 凱瑟琳貝克(Catherine Baker)
- 布盧姆(Benjamin Bloom)
- 布莫(Garth Boomer)
- 誇美紐斯(Johann Amos Comenius)
- 吉姆卡明斯(Jim Cummins)
- 奧本德勞倫斯(Obeng de Lawrence)
- 卡洛琳米德爾頓德卡普(Caroline Middleton DeCamp)
- 杜威(John Dewey)
- 艾賓浩斯(Hermann Ebbinghaus)
- 查理斯-蜜雪兒德裏皮(Charles-Michel de l'Épée)
- 摩謝費登奎斯(Moshe Feldenkrais)
- 保羅弗萊雷(Paulo Freire)
- 福祿貝爾(Friedrich Wilhelm August Fröbel)
- 加涅(Robert M. Gagné)
- 哈沃德加德納(Howard Gardner)
- 約翰泰勒加托(John Taylor Gatto)
- 保羅古德曼(Paul Goodman)
- 赫爾巴特(Johann Friedrich Herbart)
- 庫爾特哈恩(Kurt Hahn)
- 伊萬伊裏奇(Ivan Illich)
- 胡戈科萬塔伊(Hugo Kołłątaj)
- 約瑟夫蘭開斯特(Joseph Lancaster)
- 霍力斯·曼
- 馬利亞蒙特梭利(Maria Montessori)
- 亞歷山大薩瑟蘭尼爾(A. S. Neill)
- 西摩帕爾特(Seymour Papert)
- 海倫派克赫斯特(Helen Parkhurst)
- 弗蘭克帕森斯(Frank Parsons)
- 裴斯泰洛齊(Johann Heinrich Pestalozzi)
- 亞曆克彼得森(Alec Peterson)
- 皮亞傑(Jean Piaget)
- 伊拉斯謨(Desiderius Erasmus)
- 尼爾波茲曼(Neil Postman)
- 艾米利亞瑞吉歐(Emilia Reggio)
- 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
- 希歐多爾賽澤(Theodore Sizer)
- 斯金納(B. F. Skinner)
- 魯道夫斯坦納(Rudolf Steiner)
- 傑西斯圖爾特(Jesse Stuart)
- 古斯塔夫維尼肯(Gustav Wyneken)
- 巴甫洛夫(Ivan Petrovich Pavlov,俄文:Иван Петрович Павлов)
- 利維維穀斯基(Lev Semenovich Vygotsky,俄文:Лев Семёнович Выготский)
- 特德瓦格(Ted Wragg)
- 彼得彼得森(Peter Petersen)
- 孔子
- 陶行知
- 蔡元培
- 李家同
- 錢思亮
教育理論
[編輯]- 教育哲學
- 教育基本理論
- 教育法學
- 教育管理學
- 資訊技術教育
- 教育技術學
- 教育工藝學
- 教育經濟學
- 教育心理學
- 教育社會學
- 教育未來學
- 學校衛生學
- 比較教育學
- 教育統計學
- 教育傳播學
- 教育效益學
- 教學科技
- 教育評價學
教育機構
[編輯]教育分類
[編輯]- 胎教
- 幼稚教育
- 初等教育
- 中等教育
- 高等教育
- 義務教育
- 終身教育
- 職業教育
- 成人教育
- 幹部教育
- 遠端教育
- 工讀教育
- 數學教育
- 語言教育
- 科學教育
- 資訊教育
- 社會科學教育
- 藝術教育
- 家庭教育
- 特殊教育
- 資優教育
- 補習教育
- 性教育
參閱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維基辭典嘅字詞解釋 | |
維基同享嘅媒體 | |
維基新聞嘅新聞故事 | |
維基語錄嘅名言 | |
維基文庫嘅原始文獻 | |
維基書本嘅教科書 | |
維基學府嘅學習資源 |
- Brief review of world socio-demographic trends shows world illiteracy trends.
- Dharampal (2000). The Beautiful Tree. Other India Press.
- Dubois, H.F.W., Padovano G. & Stew, G. (2006) Improving international nurse training: an American–Italian case study. International Nursing Review 53(2): 110–116.
- Lucas, J. L., Blazek, M. A., & Raley, A. B. (2005). The lack of representation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nd school psychology in introductory psychology textbooks.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5, 347-351.
- Siljander, Pauli (2002). Systemaattinen johdatus kasvatustieteeseen. otava. ISBN 951-1-18439-3.
出面網頁
[編輯]- Wikipedia Education category tree
- WikEd is a Wiki set up specificially for educators and education research.
- The Encyclopedia of Informal Education
- The Theory Into Practice Database
- Education politics at Wik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