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港美國人

出自維基百科,自由嘅百科全書
在港美國人
總人口
85,000 (2018)
語言
美式英語廣東話西班牙語
宗教信仰
基督新教天主教佛教
相關種族
香港裔美國人

在港美國人主要包括 1) 搬咗返香港住嘅香港裔美國人 2) 唔係香港裔嘅人, 不過有美國國籍而又住喺香港嘅人 (唔少都係嚟做野或者喺大學讀書)

美國領事館估計截至2023年1月, 香港有7萬名「在港美國人」, 由2018年嘅8萬5千人跌咗啲。[1]

歷史[編輯]

第一批嚟到香港嘅美國人主要係傳教士。早喺1842年,第一次鴉片戰爭完咗之後, 香港島成為咗英國殖民地, 亦取消咗傳教禁令, 俾佢哋能夠自由咁傳教。[2] 1949年,當中國共產黨國共內戰打贏咗之後, 好多原本喺大陸嘅美國傳教士開始逃離前往香港, 佢哋喺50年代中正式俾共產黨驅逐。與此同時, 喺香港嘅美國傳教士開始對美國嘅難民政策發揮重要作用, 因為佢哋能夠直接參與、援助同分配所有希望移民去美國嘅難民。[3] 但係, 美國政府對喺香港嘅美國人仍然保持矛盾嘅態度, 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曾經建議限制簽證, 等净係對美國有「真正義務」嘅在港美國人先攞到簽證。佢亦都表明, 喺中國入侵香港嘅情況下, 唔會肯對在港美國人提供緊急疏散。[4]

自從香港主權移交以嚟, 美國人逐漸代替英國人, 成為主要非中國嘅勢力。由90年代開始, 住喺香港嘅美國人人口比英國人多, 而香港有超過1千1百間美國公司, 為香港勞動人口近10%提供就業機會。 香港總商會前任會長翁以登係香港史上第一位擔任呢份職務嘅美國人 (1997-2006年)。除此之外, 美國海軍嘅艦艇以前每年都會喺香港巡邏60-80次, 不過自從美國喺2019年通過咗《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之後就停咗。[5] 美國國務院喺2004年估計有大約4萬5千名美國公民喺香港居住。[6]

近年嚟, 嚟香港做交換生、短時間做野、甚至長期定居嘅美籍華人都有增加。喺60年代, 幾乎所有喺香港中文大學交換生都係嚟自歐美。但近年嚟, 華裔美國人已經成為咗其中最大嘅交換生群體之一。[7] 除咗讀書之外, 長期移民嘅趨勢都一樣幾明顯。喺娛樂界, 最早同最出名嘅例子就係李小龍; 後嚟冇耐, 吳彥祖李玟等嘅演藝界人物都發現自己作為亞洲人, 喺亞洲嘅市場非常有潛質, 所以喺香港落地生根。[8] 可惜, 呢類型嘅移民唔係對所有職業嘅人都合適: 例如, 有啲希望去香港傳教嘅華裔美國人, 成日俾教會嘅等級制度阻礙咗。[9] 仲有就係, 華裔美國人成日俾人嘅印象係中文講得唔好, 又或者唔了解香港文化, 亦有啲香港人覺得佢哋會因為自己喺美國大而覺得高人一等。[10]

重要人物[編輯]

See also[編輯]

[編輯]

  1. {{cite web |title=U.S.與香港的關係 |url=https://www.state.gov/u-s-relations-with-hong-kong/ |website=國務院 |publisher=東亞及太平洋事務局 |accessdate=2018 年 7 月 17 日} }
  2. Wang 1996
  3. { {harvnb|Leung|2003|p= 40}}
  4. Mark 2004, p. 76
  5. { {harvnb|Callick|1998|p=72}}
  6. Template:Itation
  7. Poon 2004, pp. 2–3
  8. Template:Itation
  9. Jeung 2004, p. 39
  10. {{harvnb|Poon|2004|pp=19–20} }

來源[編輯]

  • Callick, Rowan (1998), Comrades & capitalists: Hong Kong since the handover, Sydney: UNSW Press
  • Jeung, Russell (2004), Faithful Generations: Race and New Asian American Churches, United States: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 Leung, Beatrice (2003), Changing Church and State Relations in Hong Kong, 1950–2000,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 Mark, Chi-Kwan (2004), Hong Kong and the Cold War: Anglo-American Relations 1949–1957, United Kingdo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Poon, Felix (December 2004), ABCs in Hong Kong: Chinese American Identity in a Hong Kong Cultural Context,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Amherst
  • Wang, Lixin (1996), "American missionaries and the trend of "opening eyes to observe the world" in China after the Opium War"", American Studies in China, 2

睇多啲[編輯]

  • Ford, Stacilee (Spring 2002). A Woman's Place is at the Peak: U.S. Women in 19th and 20th Century Hong Kong. Gender Studies Program,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 Ford, Stacilee (Spring 2001). Who is the American Woman?: U.S. Expatriates in Hong Kong. Xian Foreign Language University.
  • Ford, Stacilee (Spring 2000). In the Meridian of Her Usefulness: American Missionary Women in Hong Kong. Department of History Seminar Series. Hong Kong University.
  • Ford, Stacilee (May 1999). ""Going Native" in Hong Kong: Gender and Expatriate Narratives". Cultures of Interdependence: The U.S.A. and Asia. Singapor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 Ford, Stacilee (January 1999). "Brand New Spaces, Familiar Places: American Women in Hong Kong". Feminist Literature: Global Outlook on Gender Issues. Srinakharinwirot and Salisbury State Universities.
  • Coe, Andrew (1997). Eagles & dragons : a history of Americans in China & the origins of the American Club Hong Kong. Hong Kong: American Club. ISBN 978-962-217-484-9. OCLC 51374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