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去內容

馬來西亞印度人

出自維基百科,自由嘅百科全書
馬來西亞印度人
மலேசிய இந்தியர்கள்(淡米爾語)
Orang India Malaysia(馬來語)
Malaysian Indian(英語)
馬來西亞嘅淡米爾古典舞
總人口
2,012,600(2015年)[1]
佔大馬人口7.5% (2016)[2]
分佈地區
馬來西亞 西馬雪蘭莪森美蘭霹靂檳城吉隆坡吉打柔佛
語言
淡米爾語 (主要語言)
馬來語英語(通用於學校同政府機關)
其他印度語言馬拉雅拉姆語泰盧固語孟加拉語旁遮普語印地語信德語 [3]
宗教信仰
主要為印度教
其他:伊斯蘭教基督宗教錫克教佛教耆那教瑣羅亞斯德教巴哈伊
相關種族
新加坡印度人印尼印度人仄迪人(土生印度人)、中印混血兒印巫混血兒英文Jawi Peranakan

馬來西亞印度人粵拼ma5 loi4 sai1 a3 yan3 dou6 yan4馬來話Orang India Malaysia),又叫做馬來西亞印度裔,係馬來西亞嘅本地民族之一。

馬來西亞印度人大多數喺英屬馬來亞時期由印度移居馬來半島,呢個時期可能係印度人第一波去東南亞遷徙嘅時期──阿育王對卡林加嘅南征同之後沙摩陀羅·笈多東南亞各地嘅入侵,勢力遠及爪哇馬來半島──從此開始,有印度人移居到呢度。直到今日,本土印度人已經成為馬來西亞第三大族群,人口規模係馬來人馬來西亞唐人之後。

馬來西亞印度人大約佔馬來西亞人口嘅7%,總人口大約200萬。印度裔當中有大量專業人士,尤其係喺醫學領域表現卓越,超越佢人口比例。根據1984年調查,印度裔醫療專業人員佔國家人口38%[4]。但係同時,印度裔喺馬來西亞仍然有相當數量嘅貧窮人口[5]

人口

[編輯]
柔佛新山嘅小印度
馬六甲州馬六甲市嘅小印度
柔佛東甲嘅東甲區印度人協會
一位馬來西亞籍嘅印度裔男仔(2009年)

2016年,7.0%馬來西亞人口係印度人[2]

南亞社群嘅種族同職業劃分有密切嘅對應關係,呢樣嘢亦喺馬來亞社群嘅地理分佈上無可避免噉體現咗出嚟。南印度泰米爾人佔全國印度種族人口大多數,喺橡膠園同鐵路入面,以及檳城新加坡嘅碼頭都會搵到佢哋工作。就絕對人數而言,雪蘭莪州係印度人人數最多嘅州,而森美蘭州係馬來西亞印度人佔人口比例最高嘅州[1]

州屬 人口A
2010[6] 2015[1]B
柔佛 217,058 7.1% 230,700 7.0%
吉打 136,482 7.3% 143,200 7.2%
吉蘭丹 3,849 0.3% 4,800 0.3%
馬六甲 49,037 6.2% 51,400 6.2%
森美蘭 146,214 15.2% 154,000 14.9%
彭亨 63,065 4.4% 66,300 4.3%
霹靂 281,688 12.3% 293,300 12.2%
檳城 153,472 10.4% 166,000 10.6%
玻璃市 2,745 1.2% 3,100 1.3%
沙巴 7,453 0.3% 12,200 0.5%
砂拉越 7,411 0.3% 7,900 0.3%
雪蘭莪 679,130 13.5% 712,000 13.2%
登嘉樓 2,397 0.2% 3,000 0.3%
吉隆坡 156,316 10.3% 163,000 10.1%
納閩 641 0.9% 800 0.9%
布城 869 1.5% 900 1.0%
  • ^Note A 非馬來西亞公民唔包括喺數據內。
  • ^Note B 人口數量取百位近似值。

民族同語言群

[編輯]

馬來西亞印度人用馬來語英語以及其他印度語言,下表係截至2016年,馬來西亞印度人嘅民族、語言組成:[3]

民族 總人口 比例
坦米爾語 983,215 45.4%
英語 889,914 41%
泰盧固語 148,236 6.8%
馬拉雅拉姆語 113,901 5.3%
旁遮普 25,683 1.2%
印地語 7,000 0.3%

教育

[編輯]
馬來西亞印度裔學生

馬來西亞印度人嘅經濟狀況好參差,財富分配唔均衡。雖然好多馬來西亞印度裔屬於工人階級一部分,但係亦有大批受過良好教育嘅中產階級專業人士。馬來西亞嘅醫療同法律領域入面有好多印度裔,馬來西亞好多英語老師亦由印度裔擔任。傳統上,法律同醫學一直係印度裔嘅首選職業,即使越嚟越多後生馬來西亞印度人正嘗試進入其他領域,例如工程金融同創業。Ananda Krishnan 同安東尼·弗朗西斯·費南德斯係馬來西亞出名嘅印度裔富豪。淡米爾小學馬來西亞聯邦政府資助,使用坦米爾語作為教學語言,而馬來語英文係強制性教學科目。

經濟及就業

[編輯]

馬來西亞唔同印度人群體喺社會經濟上存在相當大嘅差異。佢哋為馬來西亞專業階級組成咗重要部分。喺1999年進行嘅人口普查入面,馬來西亞印度人佔馬來西亞專業勞動力15.5%[7]。當中包括醫生(28.4%)、律師(26.8%)、牙醫(21%)、獸醫(28.5%)、工程師(6.4%)、會計師(5.8%)、測量師(3.0%)同建築師(1.5%)[8]。但係,亦有好多印度人被列為馬來西亞最弱勢社群。1970年,馬來西亞大約有39%嘅印度人被列為馬來西亞最貧窮人口[7]。馬來西亞嘅貧窮率(國民收入分配嘅最低 40%)為27.3%嘅印度人。[9]官方數據顯示,生活喺官方貧窮線以下嘅印度人比例由1970年嘅39.2%下跌到2002年嘅1.9%,但係呢啲數字被批評為唔準確[10]。有人表示,2015年大約有40%嘅印度人處於收入階梯嘅底部[11]

種植園嘅工人(大概1910年)

好多早期嘅南印度移民,例如泰米爾人泰盧固人從事農業工作,特別係喺種植園入面打工。1930年,馬來西亞60%印度人從事呢一個行業,去到1970年,馬來西亞仍然有45%印度人從事農業。[12]斯里蘭卡泰米爾人主要喺莊園入面做從事行政同技術職位,直到今日佢哋仍然佔據主導地位。[13]喺莊園入面仲有擔任助理同管理職位嘅馬來人。但係,呢啲莊園好少由印度人擁有。[14]亦有好多印度人從事交通通訊行業,包括作為勞工定係作為行政或者技術人員。[15]

好多印度人亦從事商業貿易,大多數私營企業屬於Chettiar英文Chettiar[16]錫克人同其他旁遮普人最初畀英國人招募喺警察同武裝部隊入面服役,雖然依家馬來西亞馬來人主導,但係錫克人同其他旁遮普人嘅後裔依家遍佈經濟各個領域,特別係從事專業行業,以及商業債務[12]

根據第九大馬計劃英文Ninth Malaysia Plan2006年嘅報告,馬來西亞印度人只係控制咗馬來西亞企業財富嘅1.2%,低於之前嘅1.5%[17][18]

政治

[編輯]
吉隆坡印度國民大會黨 (MIC) 總部

印度國民大會黨(MIC)係馬來西亞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嘅印度政黨,亦係國民陣線嘅主要成員之一。

希望聯盟嘅成員人民公正黨(PKR)同民主行動黨(DAP)為多元種族政黨,擁有印度黨員,喺2018年馬來西亞大選入面,有16名印度人當選下議院議員,創史上最多印度人入選議會嘅記錄[19]。希盟執政期間,馬來西亞印度社群曾經有4位部長同1位副部長[20][21]

興權會(Hindraf)喺2007年成立,旨在解決對馬來西亞印度人嘅種族歧視,同年喺吉隆坡舉行大規模嘅反政府集會其後被禁止,依家係希望聯盟嘅盟友[22]

傳媒及表演藝術

[編輯]
馬來西亞嘅淡米爾古典舞

Astro衛星電視提供幾個淡米爾電視頻道。Astro Vaanavil同馬來西亞國有電視頻道RTM TV2都有淡米爾語嘅節目播出。印度傳媒喺馬來西亞嘅頻道包括Sun TV、Jaya TV同ChuttiTV。Thanga Thirai為淡米爾電影頻道,馬來西亞印度社區係淡米爾電影業淡米爾電影業 (可萊塢)英文Kollywood取景嘅重要市場。馬來西亞印度人亦為馬來西亞主流娛樂業做出貢獻。印度淡米爾古典舞蹈婆羅多舞係淡米爾文化嘅重要特徵之一,喺馬來西亞好受歡迎。Ramli Ibrahim同Mavin Khoo係兩位非印度裔馬來西亞人,佢哋兩位係世界知名嘅印度古典舞蹈婆羅多舞表演者。

馬來西亞主要公司亦習慣同排燈節一齊製作電視廣告。佢哋通常向印度社群對國家嘅貢獻表示敬意,並受到所有信仰嘅印度人歡迎。國家石油公司Petronas嘅溫馨排燈節廣告好受歡迎。馬來西亞印度人亦為馬來西亞主流娛樂媒體做出咗貢獻。由Joe Chelliah 領導嘅芙蓉 Jayhawkers 係第一支只有印度音樂家嘅非馬來流行樂隊,佢哋喺1960年代中期用馬來語錄製流行嘅商業專輯。而家具有多種族吸引力嘅著名馬來西亞印度人藝術家包括Reshmonu英文ReshmonuJaclyn Victor英文Jaclyn VictorAlleycats英文Alleycats (Malaysian rock band)。馬來西亞印度人亦為馬來西亞英文戲劇界做出咗好大貢獻。泰米爾語hip hop係由說唱歌手Chakra Sonic英文Chakra Sonic、Yogi B 同其他幾個人等先驅喺馬來西亞創立,由嗰個時間開始佢哋就進入咗Kollywood英文Tamil cinema

婆羅多舞印度一種泰米爾古典舞蹈,係泰米爾文化嘅重要特徵,所以喺馬來西亞好受歡迎。Ramli Ibrahim同Mavin Khoo英文Mavin Khoo係兩位印度古典式舞蹈中文印度古典式舞蹈非馬來西亞印度人表演者。吉隆坡十五碑嘅美術學院係一間提供傳統印度舞蹈同音樂培訓嘅學院。urumee英文urumi (drum)鼓經常喺宗教文化活動入面演奏。吶音管中文吶音管係一種傳統嘅印度管樂器,經常喺馬來西亞嘅印度婚禮入面演奏。

飲食

[編輯]
手抓蕉葉飯

印度文化對馬來西亞料理有深遠影響。對馬來西亞嘅傳統料理--馬來菜產生咗強烈影響,令到咖哩喺馬來西亞好受歡迎。印度料理餐館受到嚟自各種族文化同宗教背景嘅馬來西亞人好評。印度餐館已經成為馬來西亞人生活中重要一環,亦係觀看電視足球賽現場轉播嘅首選場所。嘛嘛檔係印裔淡米爾裔穆斯林所經營嘅餐館。印度煎餅扁擔飯英文Nasi kandar美極炒麵英文Maggi Goreng鮮魚印式沙拉英文Pasembur係馬來西亞獨有嘅印度料理。扁擔飯英文Nasi kandar係淡米爾裔穆斯林餐館嘅獨特料理,佢嘅做法唔外傳。由於馬來西亞印度人大多數係嚟自南印度坦米爾人,所以馬來西亞嘅印度菜主要係南印度料理,而唔似英國同其他西方國家嘅印度菜普遍傾向北印度料理。但係一啲北印度料理嘅菜餚,例如印度烤雞喺馬來西亞嘅印度餐館亦好常見。喺馬來西亞印度坦米爾裔家庭,阿榜糕係最常食用嘅早餐菜餚。印度餐館販售嘅羊肉(山羊肉)手抓蕉葉飯好受歡迎,以羊肉作為主菜,並佐以各種(咖哩濃汁)醬料同蔬菜

宗教

[編輯]
馬來西亞印度人宗教分佈[23]
宗教 百分比
印度教
  
86.2%
基督教
  
6.0%
伊斯蘭教
  
4.1%
其他宗教
  
1.9%
佛教
  
1.7%
無宗教
  
0.05%
民間宗教
  
0.04%
末知/唔確定
  
0.01%

主要由泰米爾人組成嘅印度社群以印度教為主要宗教信仰。印度教同佛教喺公元 2 世紀左右由印度傳入馬來半島。受印度影響嘅卡達拉姆王國(舊吉打)同Ilangosagam(Langkasuka英文Langkasuka)喺馬來-三佛齊同泰米爾-朱羅王朝王國統治期間信奉印度教同佛教[24]。早期少數印度人到達並通過通婚迅速融入當地人口。

朱羅王朝皇帝仲通過海軍遠征對幾個馬來王國發動攻擊。入侵之後,朱羅王朝同東南亞印度教同佛教王國都衰落,好多後嚟完全消失咗,馬來西亞印尼嘅王國逐漸伊斯蘭化。印度教泰米爾人社群最盛行嘅宗教,包括主要的印度教同泰米爾諸神。有印度斯里蘭卡背景嘅泰米爾人都信奉印度教。馬來西亞大部分馬來亞人英文Malaysian Malayali泰盧固人亦信奉印度教。

錫克教主要係旁遮普人信奉。好多信德人亦喺馬來西亞嘅錫克教古德瓦拉禮拜。少部分泰米爾人信奉基督教。喺馬來西亞,大多數印度裔基督徒係天主教會五旬節派聖公會循道衛理公會或者路德會。大多數馬來亞人英文Malaysian Malayali基督徒係天主教會或者聖多馬基督徒中文聖多馬基督徒[25]

泰米爾人嘅貿易接觸早喺伊斯蘭時期(公元 570-632 年)或者伊斯蘭教嘅誕生開始。印尼人馬來人最初係通過古吉拉特商人了解伊斯蘭教,之後由阿拉伯商人進一步發展。由於相同宗教背景,大多數印度穆斯林社群已經畀更大嘅馬來社群吸收,社區之間嘅同化同通婚程度好高。喺馬來西亞泰米爾穆斯林英文Tamil Muslim人通常係指「Mamaks」,而馬來亞穆斯林中文莫普拉族被指為「Kakas」或者「Malabaris」。

節慶

[編輯]
黑風洞嘅大寶森節慶祝活動

馬來西亞最大嘅印度節日之一係大寶森節,時間係淡米爾曆嘅「泰月」(第10個月)滿月時舉行,時間喺公曆嘅1月或者2月。喺喬治市怡保吉隆坡嘅印度寺廟入面以盛大嘅活動慶祝3日。排燈節,俗稱「光明節」,係印度裔社群所慶祝嘅另一個重要印度教節日。馬來西亞印度基督徒慶祝基督宗教節日包括復活節聖誕節諸聖節(主要由公教基督徒慶祝)。印度穆斯林就會過齋戒月開齋節古爾邦節

對馬來西亞文化嘅影響

[編輯]

現代馬來西亞文化以及傳統嘅馬來文化都可以睇到印度文化嘅影響力。

印度文化嘅傳播通過以下例子嚟證明:

建設社會

[編輯]

由19世紀以嚟,印度人馬來西亞建設作出咗重大貢獻。印度勞動力喺為基礎設施清理土地、建立橡膠種植園、修建道路、建立輸送線以及管理早期嘅馬來亞鐵路港口機場方面發揮咗重要嘅作用。印度裔醫生化學家獸醫構成咗馬來西亞醫務人員嘅主體,佢哋嘅貢獻一直持續到今時今日。印度裔公務員喺馬來西亞獨立前同獨立後都係公務員嘅核心。英語流利嘅印度裔老師係馬來西亞教育嘅支柱,尤其係喺傳教士學校。印度人仲係馬來西亞創立私立教育嘅先河。

海外移民

[編輯]

好多馬來西亞印度人移民去澳洲,佢哋往往具有高質素,能夠講流利英文,具有較高嘅就業能力[26]。喺澳洲海外領土聖誕島亦有小型嚟自馬來西亞嘅印度裔移民社群,佢哋通常歸類為印度裔澳洲人,但哋同其他馬來西亞華人馬來人歐洲血統嘅澳洲人一齊生活[27]

未來挑戰

[編輯]

雖然馬來西亞印度人嘅平均收入超過馬來西亞人嘅平均收入,但係仍然有大部分貧困人口,其中40%嘅印度裔據稱仍然處於所得最低層[28]。即使貧困人口有所需求,亦唔可以享有為馬來西亞土著保留嘅特權同扶佐計劃。印度社群所面臨嘅另一個挑戰係由於伊斯蘭教地位日益提升,增加印度人馬來人之間發生嘅宗教衝突,例如2001年甘榜棉蘭騷亂英文2001 Kampung Medan riots[29],同埋2007年興權會對種族歧視以及寺廟拆除嘅集體抗議活動[30][31]。呢啲因素導致咗一部分高技能嘅馬來西亞印度人移居海外,2017年嘅調查發現42%完成中學或者大學教育嘅馬來西亞印度裔想移民[32]

延伸閱讀

[編輯]
  • "Tragic Orphans: Indians in Malaysia" by Carl Vadivella Belle, Publisher: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ISBN 978-981-4519-03-8
  • Sandhu, Kernial Singh (30 January 2006). K S Sandhu; A Mani (編). Indian Communities in Southeast Asia (第First Reprint版). ISEAS Publishing. ISBN 978-9812304186.{{cite book}}: CS1 maint: ref duplicates default (link)

參考

[編輯]
  1. 1.0 1.1 1.2 "Population by States and Ethnic Group".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Ministry of Communications and Multimedia, Malaysia. 2015. 原著喺12 February 2016歸檔.
  2. 2.0 2.1 "Current Population Estimates, Malaysia, 2014 - 2016". Department of Statistics, Malaysia. 原著喺12 August 2016歸檔.
  3. 3.0 3.1 Joshua Project. "People Groups". joshuaproject.net.
  4. "The Role of the State in Managing Ethnic Tensions in Malaysia" (PDF). profile.nus.edu.sg. 原著 (PDF)喺2021-01-09歸檔. 喺2018-12-25搵到.
  5. "Forgotten Community - Many of Malaysia's poor are Indians". www.indianmalaysian.com. 喺2018-12-25搵到.
  6. "2010 Population and Housing Census of Malaysia" (PDF). Department of Statistics, Malaysia. pp. 11, 62–81. 原著 (PDF)喺5 February 2013歸檔.
  7. 7.0 7.1 M. Shamsul Haque (November 2003). "The Role of the State in Managing Ethnic Tensions in Malaysia" (PDF).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47 (3): 240–266. doi:10.1177/0002764203256186. S2CID 53021386. 原著 (PDF)喺2021年1月9號歸檔. 喺2021年11月18號搵到.
  8. Rajah, M (23 Nov 2013). "Unite as a community". The Star.
  9. Sandhu 2006, p. 375.
  10. "Ensuring Effective Targeting of Ethnic Minorities: The Case of Low Income Malaysian Indians" (PDF). Centre for Public Policy Studies. 原著 (PDF)喺2021年11月18號歸檔. 喺2021年11月18號搵到.
  11. Bernama (15 May 2015). "YPS: 40pc of Malaysian Indians still at bottom rung of the income ladder". The Malay Mail.
  12. 12.0 12.1 Sandhu 2006, p. 162.
  13. Sandhu 2006, p. 166.
  14. Sandhu 2006, p. 167.
  15. Sandhu 2006, pp. 172–173.
  16. Sandhu 2006, p. 173–175.
  17. Osman, Mohamed Nawab Mohamed (2007). "Marginalisation and the Indian Community in Malaysia" (PDF). RSIS Commentaries, (131/2007).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原著 (PDF)喺2018年8月9號歸檔. 喺2021年11月18號搵到.
  18. "Chapter 16 - Achieving Growth with Distribution". Ninth Malaysia Plan 2006-2010 (PDF). 原先內容歸檔 (PDF)喺4 April 2006. 喺23 March 2020搵到.
  19. "Malaysia Gets 16 Indian-Origin Members of Parliament". Little India: Overseas Indian, NRI, Asian Indian, Indian American (美國英文). 2018-05-15. 原著喺2020-11-16歸檔. 喺2018-12-25搵到.
  20. 內閣29部長.將委3上議員任部長洲網 Sin Chew Daily (簡體中文)。2018-07-02。原著喺2019-05-18歸檔。喺2018-12-25搵到
  21. 12華裔人民代議士受委為正副部長方網 (中文)。喺2018-12-25搵到
  22. "Malaysian Indians have dropped MIC, opt for multiracial parties". www.nst.com.my. 喺2018-12-25搵到.
  23. "2010 Population and Housing Census of Malaysia" (PDF) (馬來文、英文). Department of Statistics, Malaysia. 原著 (PDF)喺22 May 2014歸檔. 喺17 June 2012搵到. p. 82
  24. Arasaratnam, Sinnappah (1970). Indians in Malaysia and Singapore.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 4, 168, 169, 170, 171, & 175. ISBN 978-0-19-218184-8.
  25. Daniel, J. Rabindra (1992). "Diversity Among Indian Christians in Peninsular Malaysia". Journal of the Malaysian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1 (262): 71–88. JSTOR 41493199.
  26. Jupp, James (2001). The Australian People: An Encyclopedia of the Nation, Its People and Their Origin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 432. ISBN 9780521807890.
  27. Jupp, James (2001). The Australian People: An Encyclopedia of the Nation, Its People and Their Origin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 225. ISBN 9780521807890.
  28. May 2015, Published 3 years ago on 15. "40pc of Malaysian Indians still at bottom rung of the income ladder". www.malaymail.com (英文). 喺2018-12-25搵到.
  29. "Ethnic strife shakes Malaysia" (英國英文). 2001-03-18. 喺2018-12-25搵到.
  30. "Malaysian Indians: a disadvantaged community". The Hindu (英文). 2007-12-07. ISSN 0971-751X. 喺2018-12-25搵到.
  31. "Indian protest rocks Malaysia ahead of polls". Reuters (英文). 2007-11-25. 喺2018-12-25搵到.
  32. "Malaysia 'must address issue of brain drain'". CIPD Asia (英文). 原著喺2019-06-09歸檔. 喺2018-12-25搵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