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語
截至1997年,全球大概有 7717 萬人用吳語做母語,以使用者人口排名係世界第 10 大語言,喺中國境內僅次於以官話(北方話)為母語嘅人數。2007年,吳語嘅母語使用者人數係 7952 萬人,仍然係世界 100 大語言之一。
吳語嘅詞彙同語法好有特色。好似用吳語寫嘅小說《海上花列傳》,唔識吳語嘅人冇可能明得嗮佢嘅內涵。經張愛玲翻譯之後夾雜咗官話,做到令講官話嘅人明得嗮佢嘅意思。金庸嘅武俠小說系列都用咗好多吳語詞彙,好似係「物事」、「醒轉」咁。
嗌法
[編輯]現代吳語嘅別稱有吳方言、江浙話、江南話等等,但係歷朝歷代吳語的指代對象各有不同:秦漢時代所講嘅吳語實際上係指古越語,並唔屬於漢語,同現代壯侗語系有著淵源;三國魏晉南北朝所稱之吳語,其實就係江東方言,通行於當時嘅長江中下游平原,同現代吳語有繼承關係;唐宋時期到明清,吳語一般就是蘇南、浙北方言,偶爾兼及寧紹平原,寧紹平原嘅方言一般被稱作越語、越言,而溫州方言被稱作甌海方言、甌語,向來不以吳語、越語論。清末民初嘅章太炎係佢寫嘅《方言》度將江南蘇州、松江、常州、太倉及浙江湖州、嘉興、杭州、寧波、紹興歸納為吳語。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方傳教士對中國嘅語言狀況進行全面調查,穆麟德1896年發表嘅《現行中國之異族語及中國方言之分類》當中提出吳語包括溫州、寧波(下分紹興、台州)、上海(下分徽州)三種方言,首次將古代嘅吳語、越語、甌語並稱吳語,1920年代嘅《中華歸主:中國基督教事業統計》當中詳細繪制咗吳語區嘅地圖,1928年趙元任《現代吳語的研究》則沿用咗上述地圖,吳語區嘅範疇就由此定型。[3]:1,312-313
語言分區
[編輯]吳語內部有好多種方言,大體可以分做北部吳語同南部吳語兩個大區塊,彼此之間有明顯分別,冇辦法正常傾計。根據語言嘅特點同通話嘅情況,吳語又可以分再做六個方言(又叫做「片」):太湖片、台州片、金衢片、上麗片、甌江片同埋宣州片。
學者丁邦新話現代嘅閩語同六朝吳語關係好近,而現代嘅吳語就係嚟自六朝嗰陣嘅北方官話。鄭張尚芳分析過〈越人歌〉,認為古百越人嘅話屬侗台語系[4]。後來古百越人同古漢人兩個族群融合,百越人用自己嘅語音嚟讀漢話詞彙,令到早期嘅吳語同時有侗台語系同漢代漢語嘅特色。而家嘅浙南吳語同閩語都重保留咗好多古吳語嘅特徵。吳其芳亦主張,古吳越語係侗台語系,喺長江下游獨立咁發展,同中原音系唔同。根據對江西東北吳語嘅分析,胡松柏認為,早期隨住吳人南下,影響咗閩語,所以令到閩語保留咗古吳語嘅特徵。
歷史
[編輯]就算去到東漢(25 年至 220 年)末年,都重係「南至交州,經歷東甌、閩越之國,行經萬里,不見漢地」嘅局面(註:意思即係閩同吳越地區嘅人嘅漢化程度唔夠,所以唔被當做「漢人」)。上古吳地居民屬於壯侗語族民族。後來漢族南遷,喺古華語嘅衝擊之下、佢哋地方嘅語言逐漸演變做古吳語。元末明初嘅《南村輟耕錄》係一部早用民間射字遊戲嚟記錄吳語音系嘅文獻。由明朝馮夢龍輯編嘅《山歌》睇得出,當時嘅吳語詞彙同埋語法已經奠定咗今日有嘅樣。
喺春秋時代,中國南方出現咗吳、越呢兩個國。吳同越雖然係兩個國,但係語言同風俗相通。春秋時期,吳語同中原諸國用嘅語言唔一樣,所以畀漢人當做蠻夷話。梁啟超曾經提出吳越族嘅講法,認為吳人同越人係同族,同中原嘅華族唔同源。
危機
[編輯]吳語嘅內部差異幾大,而且佢分佈嘅各地方冇標準嘅通用語,令到而家吳語嘅生存環境面臨前所未有嘅挑戰,遠遠冇粵語咁強勢。再加上而家中國大陸嘅推普政策不斷咁打壓吳語。漢語普通話開始取代吳語,尤其係喺浙江北部、上海同蘇南地區,陷入瀕危-呢啲地方嘅人口有一半只係識講普通話。亦都有調查話,呢啲地區有過半嘅青少年甚至完全唔用吳語。浙江南部嘅吳語同西部吳語亦開始受到越來越強嘅打壓。
睇埋
[編輯]參考
[編輯]- ↑ 塗柏鏗 (2020-08-08)。〈文化危機?中國方言會在普通話的推廣下消亡嗎〉。香港01。
- ↑ 阮桂君。〈吴语:在官话南征下〉。《中华遗产》。2017年第7期。喺2020-12-21搵到。
- ↑ 引用錯誤 無效嘅
<ref>
標籤;無文字提供畀叫做“yrj2018”
嘅參照 - ↑ 鄭張尚芳 (1991)。〈越人歌的解讀〉。《東亞語言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