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去內容

啟蒙時期

出自維基百科,自由嘅百科全書
(由啓蒙時期跳轉過嚟)
一班法國人睇緊由伏爾泰翻譯成法文版嘅《趙氏孤兒》話劇

啟蒙時期粵音:kai2 mung4 si4 kei4;英文Age of Enlightenment)係17同18世紀歐洲一個係咁湧現新思維嘅時期,大大影響嗰時嘅哲學文化生活同知識

啟蒙運動有一堆社會思想,重點係透過理性主義經驗主義學到嘅知識價值,仲有啲政治理想,例如自然法自由主義進步主義憲法、同埋政教分離[1][2][3]

啟蒙運動之前有科學革命,同埋開普勒伽利略培根伽桑狄英文Pierre Gassendi牛頓等人嘅工作,仲有笛卡兒賀布斯斯賓諾莎萊布尼茨、同洛克等等嘅理性主義哲學。有啲人話啟蒙運動開始於1637年笛卡兒出版嘅《方法論》,佢嘅方法就係系統性咁唔信任何嘢,除非有充分理由去信,而佢最出名嘅名句就係《我思故我在》。其他人就提到牛頓嘅《數學原理》(1687年)係科學革命嘅巔峰,同時啟蒙運動嘅開始。[4][5][6] 歐洲歷史學家通常將啟蒙運動嘅開始,定做法國路易十四過身(1715年)同埋法國大革命爆發(1789年)之間嘅時間。依家好多歷史學家都認為,啟蒙運動結束嘅時候係19世紀開始,最新提議嘅年份係康德喺1804年去世。[7] 其實,歷史時期並冇清晰嘅開始或者結束日期。

啟蒙運動嘅核心信條係言論自由宗教自由,反對絕對君主制神權政治。啟蒙運動嘅特徵係對心靈同日常媒介之間關係嘅越來越多認識,[8] 同埋對科學方法還原論嘅重視,仲有增加對宗教正統思想嘅質疑——呢種態度喺康德嘅文章《啟蒙係乜?》入面表現出嚟,裡面有句拉丁文sapere aude意思係  「敢去知」。[9]

有影響力嘅思想家

[編輯]
更詳盡嘅一覽,請睇啟蒙運動思想家名單

啟蒙運動之前有科學革命,兩者關係密切。[10] 早期嘅哲學家對啟蒙運動有影響,包括培根皮埃爾·伽桑迪勒內·笛卡爾霍布斯斯賓諾莎約翰·洛克皮埃爾·貝爾戈特弗里德·威廉·萊布尼茨[11][12] 啟蒙運動嘅主要人物包括切薩雷·貝卡里亞喬治·貝克萊丹尼斯·狄德羅大衛·休謨伊曼紐爾·康德蒙博多爵士孟德斯鳩讓-雅克·盧梭亞當·史密斯雨果·格羅提烏斯伏爾泰[13]

有影響力嘅啟蒙運動出版物包括《百科全書》(Encyclopedia)。呢本書喺1751年至1772年間出版,共有35卷,由狄德羅、讓·勒朗·達朗貝爾同150位其他人編輯。《百科全書》幫助將啟蒙運動嘅思想傳播到歐洲同其他地方。[14] 其他啟蒙運動嘅出版物包括貝克萊嘅《人類知識原則論》(1710年)、伏爾泰嘅《論英國》(1733年)同《哲學詞典》(1764年);休謨嘅《人性論》(1740年);孟德斯鳩嘅《法律精神》(1748年);盧梭嘅《不平等論》(1754年)同《社會契約論》(1762年);貝卡里亞嘅《論罪與刑》(1764年);亞當·史密斯嘅《道德情操論》(1759年)同《國富論》(1776年);以及康德嘅《純粹理性批判》(1781年)。[未記出處或冇根據]


求知方法

[編輯]

一般認為,現代知識論(epistemology)係喺中世紀打後嗰兩三個世紀(尤其係啟蒙時期)嗰陣形成嘅:响啟蒙時期,歐洲嘅哲學界一路喺度爭論緊經驗主義理性主義之間「邊個啱」;籠統噉講,主張理性主義嘅人認為推理知識嘅主要來源,認為人要求知,主要係靠個諗嘅;主張經驗主義嘅人就啱啱相反,認為知識全部(或者大部份)喺一定程度上都係經驗嘅體現,人必需要用感官對世界作出觀察,先可以得到知識[15]

呢個時期嘅歐洲哲學界出咗唔少出名嘅思想家-

場爭論去到 18 世紀尾由康德解開[16]。經驗主義同理性主義相關嘅諗頭影響深遠-到咗廿一世紀初,哲學以外嘅領域嘅研究者,由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做嘢嗰時都會用到科學方法等嘅知識論概念。

主題

[編輯]

哲學

[編輯]
勒內·笛卡兒,被廣泛認為係近代哲學同科學嘅重要人物

培根嘅經驗主義同埋笛卡兒嘅理性主義哲學為啟蒙思想打下咗基礎。[17] 笛卡兒試圖喺穩固嘅形而上學基礎上建立科學,但佢嘅懷疑論唔係好成功,反而係佢嘅懷疑方法喺哲學上應用得比較好,導致咗一種心物二元論。佢嘅懷疑論後來被洛克嘅《人類理解論》(1690年)同休謨喺1740年代嘅寫作精緻化。佢嘅二元論又被斯賓諾莎喺《神學政治論》(1670年)同《倫理學》(1677年)中堅持物質統一嘅論點所挑戰。[18]

根據喬納森·以色列,呢啲思想形成咗兩條唔同嘅啟蒙思想路線:第一條係溫和派,跟隨笛卡兒、洛克同基督教·沃爾夫,佢哋想喺改革同傳統權力、信仰之間搵到一個平衡;第二條則係激進啟蒙,受到斯賓諾莎哲學嘅啟發,主張民主、個人自由、言論自由,仲要消除宗教權威。[19][20] 溫和派通常傾向自然神論,而激進派則完全將道德基礎同神學分開。呢兩條思想路線最終都受到保守派反啟蒙運動嘅對立,佢哋想回歸信仰。[21]

喺18世紀中期,巴黎 成為咗挑戰傳統教義同教條嘅哲學同科學活動中心。1685年嘅《方丹堡敕令》之後,教會同絕對主義政府之間嘅關係非常緊密。早期嘅啟蒙運動係對呢啲環境嘅抗議,喺波旁王朝嘅情婦蓬帕杜夫人嘅支持下逐漸壯大。[22] 被稱為「光明世紀」(Siècle des Lumières),啟蒙時期嘅哲學運動喺18世紀初已經開始,當時皮埃爾·貝爾發起咗對宗教嘅啟蒙批評。作為一位懷疑論者,貝爾只部分接受理性哲學同原則,佢對道德同宗教劃咗一條嚴格嘅界限。佢嘅《歷史與批判辭典》對啟蒙運動嘅百科全書派影響深遠。[23] 到咗18世紀中期,法國啟蒙運動嘅焦點喺百科全書嘅項目上。[22] 呢個哲學運動由伏爾泰同盧梭主導,佢哋主張建立一個基於理性而非信仰同天主教教義嘅社會,推動基於自然法嘅新公民秩序,並倡導基於實驗同觀察嘅科學。政治哲學家孟德斯鳩引入咗政府嘅權力分立理念,呢個概念受到美國憲法作者嘅熱烈接受。雖然法國啟蒙運動嘅哲學家唔係革命者,仲有好多係貴族,但佢哋嘅思想喺削弱舊制度嘅合法性方面發揮咗重要作用,並塑造咗法國大革命[24]

法蘭西斯·哈奇森,一位道德哲學家同蘇格蘭啟蒙嘅創始人,描述咗「功利主義」同「結果主義」原則,認為美德係「為最多人帶來最大快樂」嘅事物。科學方法(知識、證據、經驗同因果關係)嘅大部分內容同一些現代對科學同宗教之間關係嘅態度,係由哈奇森嘅門徒喺愛丁堡發展出嚟:大衛·休謨同亞當·斯密。[25][26] 休謨成為咗懷疑論哲學同經驗主義傳統嘅主要人物。

伊曼紐·康德喺18世紀末嘗試調和理性主義同宗教信仰、個人主義同政治權威,並試圖描繪公共領域嘅私有同公共理性。[27] 康德嘅作品繼續影響德國思想,甚至整個歐洲哲學,直到20世紀。[28]

瑪麗·沃斯通克拉夫特係英國最早嘅女權主義哲學家之一。[29] 她主張建立一個基於理性嘅社會,認為女性同男性都應該被視為理性存在。佢最著名嘅作品係《女性權利的辯護》(A Vindication of the Rights of Woman)(1791年)。[30]

睇埋

[編輯]

參攷

[編輯]
  1. Outram, Dorinda (2006), Panorama of the Enlightenment, Getty Publications, p. 29, ISBN 978-0892368617
  2. Zafirovski, Milan (2010), The Enlightenment and Its Effects on Modern Society, p. 144
  3. Jacob, Margaret C. The Secular Enlightenment.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9 1
  4. "The Enlightenment".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喺16 November 2023搵到.
  5. Bristow, William (29 August 2017). "Enlightenment". 出自 Zalta, Edward N.; Nodelman, Uri (編). Th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Metaphysics Research Lab, Stanford University.
  6. Casini, Paolo (January 1988). "Newton's Principia and the Philosophers of the Enlightenment". Notes and Record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42 (1): 35–52. doi:10.1098/rsnr.1988.0006. ISSN 0035-9149. S2CID 145282986.
  7. "British Library- The Enlightenment". 原著喺24 August 2023歸檔. 喺21 June 2018搵到.
  8. Eddy, Matthew Daniel (2022). Media and the Mind: Art, Science and Notebooks as Paper Machines, 1700–1830.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9. Gay, Peter (1996), The Enlightenment: An Interpretation, W.W. Norton & Company, ISBN 0-393-00870-3
  10. I. Bernard Cohen, "Scientific Revolution and Creativity in the Enlightenment." Eighteenth-Century Life 7.2 (1982): 41–54.
  11. Israel, Jonathan I. Democratic Enlightenment.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1,9
  12. Sootin, Harry. Isaac Newton. New York: Messner (1955)
  13. Jeremy Black, "Ancien Regime and Enlightenment. Some Recent Writing on Seventeenth-and Eighteenth-Century Europe," European History Quarterly 22.2 (1992): 247–55.
  14. Robert Darnton, The Business of Enlightenment: a publishing history of the Encyclopédie, 1775–1800 (2009).
  15. Chisolm, R. (1948), "The Problem of Empiricism", Journal of Philosophy 45, 512-17.
  16. Carus, Paul (1891). Fundamental Problems: The Method of Philosophy as a Systematic Arrangement of Knowledge. Open Court. p. 29.
  17. 蒙之夢:現代哲學興起。W. W. Norton & Company。2016年8月30日。ISBN 9781631492082
  18. Rahman, Shoaib (2023年11月20日)。蒙之根:十八世紀歐洲理性時代嘅歷史分析 (英文) (第精裝本版)。Fadew, Inc.。ISBN 979-8-8681-1641-4
  19. Israel 2006, p. 15.
  20. Israel 2010, pp. vii–viii, 19.
  21. Israel 2010, p. 11.
  22. 22.0 22.1 Haakonssen 2008, p. 33.
  23. Haakonssen 2008, p. 34.
  24. Petitfils 2005, pp. 99–105.
  25. Denby, David (11 October 2004), "Northern Lights: How modern life emerged from eighteenth-century Edinburgh", The New Yorker, 原先內容歸檔喺6 June 2011
  26. Barroso, José Manuel (28 November 2006), The Scottish enlightenment and the challenges for Europe in the 21st century; climate change and energy
  27. "Kant's essay What is Enlightenment?". mnstate.edu. 原著喺17 February 2020歸檔. 喺4 November 2015搵到.
  28. Manfred Kuehn, Kant: A Biography (2001).
  29. Kreis, Steven (13 April 2012). "Mary Wollstonecraft, 1759–1797". Historyguide.org. 原著喺11 January 2014歸檔. 喺14 January 2014搵到.
  30. Mary Wollstonecraft, A Vindication of the Rights of Woman (Renascence Editions, 2000) online

文獻

[編輯]